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198)
2023(10467)
2022(8860)
2021(8273)
2020(7013)
2019(16351)
2018(15916)
2017(31451)
2016(16033)
2015(17715)
2014(17205)
2013(16911)
2012(15003)
2011(13138)
2010(12770)
2009(11251)
2008(10607)
2007(8573)
2006(7064)
2005(5769)
作者
(40055)
(33452)
(33085)
(31621)
(21489)
(15887)
(15328)
(12977)
(12919)
(11684)
(11377)
(11190)
(10511)
(10295)
(9916)
(9906)
(9864)
(9767)
(9676)
(9481)
(7909)
(7808)
(7739)
(7715)
(7440)
(7437)
(7040)
(6975)
(6637)
(6411)
学科
(69402)
经济(69326)
管理(46910)
(42473)
(32525)
企业(32525)
方法(31390)
数学(28414)
数学方法(28016)
中国(20708)
(16142)
(15506)
地方(13384)
业经(12635)
(11524)
贸易(11519)
(11187)
(11108)
农业(10328)
(10229)
技术(9872)
理论(9565)
城市(9512)
(9418)
财务(9374)
财务管理(9354)
环境(9320)
企业财务(8864)
(8462)
工作(8392)
机构
大学(211381)
学院(208358)
(89888)
管理(89026)
经济(87979)
理学(77898)
理学院(77114)
管理学(75846)
管理学院(75417)
研究(64440)
中国(48077)
(42876)
(40252)
科学(36030)
财经(33023)
中心(31614)
(30398)
经济学(28799)
(28590)
(28528)
业大(27412)
(26949)
师范(26735)
经济学院(26180)
研究所(25849)
北京(25834)
(25267)
财经大学(25042)
(23997)
(23099)
基金
项目(153692)
科学(124424)
基金(115868)
研究(114235)
(99399)
国家(98623)
科学基金(87870)
社会(77208)
社会科(73398)
社会科学(73379)
基金项目(62157)
(57562)
自然(55399)
自然科(54259)
自然科学(54248)
自然科学基金(53257)
教育(51952)
(48744)
编号(45637)
资助(45338)
成果(35618)
(34661)
重点(33830)
国家社会(33431)
(32590)
(32567)
教育部(31009)
人文(30701)
创新(30442)
(29641)
期刊
(87459)
经济(87459)
研究(59400)
中国(35873)
(31020)
管理(30694)
科学(26732)
学报(25827)
大学(21514)
(20909)
学学(19973)
技术(18574)
教育(17841)
(16293)
金融(16293)
财经(15760)
经济研究(14867)
图书(14705)
农业(14071)
业经(14042)
(13673)
问题(13483)
书馆(10535)
图书馆(10535)
理论(10140)
统计(9855)
(9591)
现代(9479)
商业(9436)
技术经济(9405)
共检索到2928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吴佳  
利用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用补对数-对数模型、工具变量法与中介效应分析法,研究中国一线城市流动人口的住房产权与公共服务之间联系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住房产权对公共服务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即拥有住房产权的流动人口取得相对完整的基本公共服务的概率将会更大。在住房产权与公共服务取得性之间,流入地户籍存在中介调节作用,即流动人口购买住房将有机会获得所在城市的城镇家庭户口,进而获得较为完整的公共服务。对于农业户口群体,是否拥有住房产权对他们能否享受流入地完整的基本公共服务影响更大,该现象符合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特征。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陈星宇  
城镇化过程中流动人口住房问题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有效解决流动人口住房问题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和提高城镇化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梳理现有文献可见,流动人口大多租住在房价较低的边缘地区,居住环境差且面积狭小。国内有关流动人口住房问题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住房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该部分文献主要从居住环境角度出发,定性地研究住房条件对社会融合的影响。第二,住房与流动人口生活满意度,现有文献主要基于住房产权、面积、环境等房屋层面探讨二者的关系。第三,住房与流动人口迁移选择,主要分为住房支出与居住质量两个层面。文章就每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性梳理与总结,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吴海瑾  
目前在中国已经建立起以住房公积金制度、经济适用房制度和廉租房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住房保障体系。但是,现行的住房保障体系只关注了城市中户籍居民的住房问题,而忽视了现代社会发展的人口流动性所带来的住房保障问题,这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迫切需要推行公共租赁住房制度,构建一个阶梯式多层次住房保障系统结构和模式,解决城市不同群体的住房特殊问题。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黎嘉辉  
文章基于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持续向大城市集聚导致这些城市房价持续上涨的特征事实,利用2012年和2014年的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与城市房价及城市特征的匹配数据,实证研究了城市房价与流动人口留城意愿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控制了一系列变量的前提下,城市房价对流动人口留城意愿具有倒U形影响。据此,文章试图从流动人口对城市公共品需求的角度进行解释。城市房价与城市教育资源供给能力之间正相关。由于家庭生命周期的不同,随着子女年龄的增长,拐点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子女年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时房价拐点最高。按流动人口年龄分别回归后发现,35-45岁的流动人口中房价拐点维持在较高的位置。这恰恰对应了大部分流动人口生育第一个子女后,子女进入教育阶段的年龄。流动人口为了子女能享受城市中的教育资源愿意承受更高的房价。上述分析在进行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与内生性处理后,结论依然成立。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伟  
以2015—2018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为样本,实证研究了流动人口在居住地获得公共服务对其家庭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流动劳动力获得居住地公共服务能促进其家庭住房支出以外的消费,而对住房支出没有影响;获得居住地公共服务能提高流动劳动力在居住地的居留意愿,进而提高其家庭消费水平;获得居住地公共服务加强了流动劳动力受到的户籍居民所带来的消费同群效应,提高了其消费水平向户籍居民“看齐”的积极性;获得公共服务所带来的促消费作用在公共服务需求更高的群体和发展水平更高的城市中更显著。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王子成  郭沐蓉  
住房是迁移者融入当地社会和实现持久性迁移的基本条件,也是流动人口融入城市、实现市民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文章在采用因子分析和模糊集对城市融入度进行测度的基础上,利用2014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估计了住房实现模式对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影响。研究发现:相对于单位宿舍,租赁住房与自有住房均能显著提升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度,而自有住房的融入促进效应更大;在采用工具变量法矫正内生性及考虑了流动人口的个体异质性后,研究结论依然稳健;不同的住房实现模式对城市融入分维度指标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相对于单位宿舍,自有住房能显著提高迁移者经济融入、社会适应、心理认同以及文化接纳,而个人租赁住房虽有利于经济融入和文化接纳,但对其社会适应和心理认同带来显著负面效应;居住隔离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住房影响城市融入的传导机制,并表现出明显的阻滞效应,而政府介入提供保障性住房可对迁移者融入城市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刘金凤  魏后凯  
中国人口流动已经由劳动力个人流动模式转变为家庭流动模式,进入了人口迁移的第二个过程,即劳动力及其家庭成员在流入城市长期定居,进行永久迁移。本文利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与289个城市数据的匹配数据,研究城市公共服务对流动人口永久迁移意愿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城市公共服务对流动人口永久迁移意愿的异质性作用。研究发现,城市公共服务显著影响了流动人口的永久迁移意愿,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越高,流动人口的永久迁移意愿越强。通过群体异质性检验发现,相对于农民工,城市公共服务对城镇流动人口永久迁移意愿的影响更强,而在农民工群体内,与第二代农民工相比,第一代农民工永久迁移意愿受城市公共服务的影响更强。进一步通过个体异质性检验发现,受教育程度越高、流入时间越长、收入水平越高、拥有自有住房、家属随迁的流动人口,对公共服务需求更大,永久迁移意愿更强。本文的政策启示是城市间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口向大城市集聚趋势,进而遏制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城镇规模两极分化,推动形成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捷凯  叶玲  宋伟轩  涂振发  
住房是公民生存生活的基本条件,住房负担关系着中国亿万流动人口在迁入城市的居留成本和生活质量,深刻影响着流动人口的居留和迁移决策,其中租房负担主要影响流动人口短期居留意愿,购房负担主要影响流动人口永久居留意愿.该研究基于2012年和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CMDS)数据,以地级以上城市为空间单元,通过比较不同区域、不同等级城市、不同教育程度和职业类型群体的收入和住房负担差异,发现东部沿海发达省份的房租和房租收入比均显著低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高等级城市、高层次教育程度和稳定职业特征群体的租房负担较其他群体重.从综合收益成本角度判断,东部发达地区和高等级城市依然是流动人口未来一段时期重点迁入地区,但逐渐超越其经济负担能力的房价,将越来越成为流动人口永久定居城市的最大阻碍,导致其居留成本攀高,最终被迫回流或迁至相对低成本城市.基于共同富裕和人民城市建设理念,建议城市政府管理部门加大针对流动人口群体的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供给力度.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巧  陈诚  
从长期居留意愿和市民化意愿两个维度出发,基于"2016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考察了城市经济集聚状况、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对流动人口城市迁移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乡-城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和市民化意愿普遍低于城-城流动人口,高经济集聚度的城市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和市民化意愿更强,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和市民化意愿;房价对乡-城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的影响呈倒U型,但对其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呈正U型。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的增强有利于提高低住房支付能力城市流动人口的长期居留意愿和市民化意愿,但对于一般住房支付能力的城市以及高住房支付能力的城市,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的增强仅能提高流动人口的长期居留意愿,对其市民化意愿的影响不显著。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王子成  郭沐蓉  邓江年  
基于原国家卫生计生委2014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本文探讨了保障性住房对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保障性住房与流动人口城市融入显著正相关,其估计系数要高于社会租房,但略低于自购住房,而采用"定居意愿"替换结果变量后的结论仍稳健;保障性住房对流动人口的经济融入、社会融入、文化融入具有显著正效应,但对心理融入的正效应并不显著;Oaxaca-Blinder分解表明,城-城和乡-城流动人口融入差异主要是由其经济社会特征差异引起的,但户籍制度及其形成的制度约束等不可解释因素仍有较大影响,而住房是城-城和乡-城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差异形成的重要因素。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李帆  江波  
本文基于国家卫健委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通过二元Logistic模型与倾向匹配得分法系统考察了住房公积金对流动人口购房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缴纳住房公积金对流动人口的城市购房行为与购房意愿均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住房公积金在流动人口购房行为与购房意愿上发挥着“显性福利”和“隐性推手”的作用。进一步看,住房公积金对流动人口购房选择的影响存在“人”与“城”的群体异质性差异。建议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坚持“因人”“因城”施策,在发挥住房公积金的普惠功能、增强流动人口住房消费能力、改善住房条件的同时,推动流动人口市民化健康有序发展。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赵玉峰  颜小钗  
国家在社区治理中,除提供给流动人口主动参与的机会,还存在为完成计划而将流动人口卷入社区治理的过程,正在进行中的流动人口社区健康建档工作便是代表。基于主体性的视角,流动人口对此如何反应?本文利用2014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对流动人口的主动参与、被动卷入与城市归属感的关系进行探讨。实证结果表明无论是流动人口的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卷入都能提高城市归属感。对主动参与和被动卷入的进行交互项分析发现结果并不显著,这表明主动参与和被动卷入分别独立地提高城市归属感。流动人口的被动卷入实际代表社区基本公共服务的强制性覆盖,因此建议流动人口社区治理工作既要重视活动组织也要注重基本公共服务覆盖。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刘欢  
本文在理论分析户籍管制、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对城市化影响的基础上,利用2015年240个城市特征数据与2016年流动人口监测微观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户籍管制抑制了流动人口迁移的稳定性与完整性,是城市选择性吸纳高禀赋人口的重要制度工具。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有助于促进流动人口自身稳定与家庭完整迁移,但基本公共服务的正向作用不足以抵消户籍管制的负向影响。研究结果还发现户籍管制、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对流动人口迁移稳定性与完整性的影响存在个体差异。户籍管制制约了新生代流动人口迁移的稳定性与完整性,增加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则有利于新生代流动人口与高禀赋人口的稳定与完整迁移。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旭阳  
亿万农民工如何在城市居住,既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国家治理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对我国97个地级市的住房政策文件进行了系统编码,构建了政策数据库,并采用聚类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以探究我国农民工住房政策的地方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相当数量的城市采取了“残补式”政策模式,仅投入微薄资源来解决农民工的住房问题;绝大部分城市奉行只满足农民工短期住房需求、以租赁为主的政策,即“公共或私人租赁”和“集中式租赁”政策模式;只有少数城市采取了符合中央政策目标的、有利于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公民权利导向”政策模式。研究认为,各地农民工住房政策的差异性不仅受政治和经济因素驱动,还受到当地城市问题的突出性和先前福利优厚程度的显著影响。为激励地方政府为农民工提供更好的居住条件,建议改革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以及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体系。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蒋耒文,庞丽华,张志明  
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普遍存在乡城人口迁移和贫民窟扩张现象。尽管我国正快速城市化,城镇贫民窟现象并不普遍。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城镇地区流动和迁移人口的住房状况并不比非流迁人口差;在某些房屋设施方面,流动人口甚至要好于城镇当地居民。本文运用2000年0.095%抽样数据研究中国城镇流动人口的住房状况,试图回答三个问题:(1)流动人口在城镇如何居住?(2)不同类型的流动人口居住方式是否不同?(3)为什么部分流动人口的住房状况优于城镇当地居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