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637)
- 2023(6423)
- 2022(5034)
- 2021(4267)
- 2020(3370)
- 2019(7678)
- 2018(7355)
- 2017(15465)
- 2016(8227)
- 2015(9235)
- 2014(9154)
- 2013(9166)
- 2012(8646)
- 2011(7806)
- 2010(7654)
- 2009(6510)
- 2008(6162)
- 2007(5220)
- 2006(4487)
- 2005(3802)
- 学科
- 济(45931)
- 经济(45881)
- 管理(26858)
- 方法(23559)
- 业(22848)
- 数学(22415)
- 数学方法(22360)
- 企(17472)
- 企业(17472)
- 中国(14795)
- 环境(11734)
- 财(10525)
- 地方(9651)
- 农(8777)
- 业经(7573)
- 划(6814)
- 贸(6783)
- 贸易(6782)
- 务(6643)
- 财务(6643)
- 财务管理(6631)
- 城市(6576)
- 易(6531)
- 企业财务(6454)
- 农业(6443)
- 学(6220)
- 融(6029)
- 金融(6029)
- 制(5761)
- 产业(5591)
- 机构
- 大学(119395)
- 学院(118104)
- 济(58163)
- 经济(57199)
- 管理(48883)
- 理学(43327)
- 理学院(42915)
- 管理学(42514)
- 管理学院(42294)
- 研究(37710)
- 中国(27923)
- 财(25971)
- 京(23665)
- 财经(21842)
- 经济学(20496)
- 经(20263)
- 科学(19135)
- 经济学院(18940)
- 中心(17631)
- 财经大学(16697)
- 所(16307)
- 江(15770)
- 研究所(14716)
- 业大(14500)
- 院(14324)
- 北京(14257)
- 范(14201)
- 师范(14101)
- 商学(14089)
- 商学院(13967)
- 基金
- 项目(85259)
- 科学(70703)
- 基金(66999)
- 研究(62720)
- 家(56885)
- 国家(56488)
- 科学基金(51088)
- 社会(45288)
- 社会科(43311)
- 社会科学(43301)
- 基金项目(35847)
- 自然(31693)
- 省(31071)
- 自然科(31045)
- 自然科学(31042)
- 自然科学基金(30531)
- 教育(28796)
- 资助(27022)
- 划(26576)
- 编号(22549)
- 部(20694)
- 国家社会(20163)
- 教育部(18824)
- 重点(18816)
- 发(18590)
- 人文(18309)
- 创(17782)
- 制(17130)
- 成果(17025)
- 大学(16786)
共检索到1608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王锋 葛星
绿色低碳转型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其必然会对经济体系的诸多领域产生影响。其中,中国持续推进的低碳转型在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同时是否冲击了就业?本文以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实施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在探析该政策对就业影响机制的基础上,基于2007—2019年上市公司的微观数据,运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了该政策对就业的影响。研究表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总体上显著提高了企业的就业水平;相对于非试点城市的企业,该政策的推行使得试点城市的企业就业平均增加约5.11%。低碳城市试点政策通过产出效应和要素替代效应这两种机制促进了企业层面的就业。该政策通过产出效应同时促进了高技能和低技能劳动者的就业;同时,该政策通过要素替代效应增加了高技能劳动者就业,但对低技能劳动者就业的影响不显著。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就业的影响,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不同年龄的企业、不同产业以及不同碳强度的行业中存在显著差异。本文为在低碳转型过程中稳定居民就业和促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梁栋 刘宇 陈博洋 张硕
“双碳”背景下,绿色低碳转型将持续推动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劳动力工资差距也将在变革中不断发生深刻变化。本文基于2007—2020年28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测算了能够刻画城市工资差距的技能溢价变量,并以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通过渐进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试点政策对城市技能溢价的影响。研究发现,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会显著降低技能溢价,这一结论在进行处理效应异质性、平行趋势、安慰剂等检验后仍成立。机制分析表明,试点政策通过需求侧的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机制加剧了技能溢价,供给侧的劳动力技能结构升级机制则对技能溢价表现为抑制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试点政策对技能溢价的影响在不同区域、不同资源禀赋、不同工业基础及高低劳动力技能的城市中存在显著差异。本文的研究为低碳转型进程中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启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许文瀚 齐荻
“双碳”目标的确立对我国经济社会原有运行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地方政府推进低碳目标的过程中,传统产业受到了较大限制,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家的创业积极性是否在低碳转型的过程中被抑制?文章通过低碳试点城市政策这一准自然实验实证检验了该问题。研究表明:低碳试点城市政策显著提升了试点城市的创业活跃度,该结论得到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的支持;异质性检验发现,低碳试点城市政策对创业活跃度的提升效应在行政级别高、地理区位优越、市场地位领先、工业产值占比大和互联网发达的城市中更为显著。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刘娟 刘梦洁
本文基于2005—2020年上市企业数据及三个批次的低碳试点城市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探究低碳转型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效果及路径。研究发现:低碳转型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显著的激励作用,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及内生性检验后此研究结果依然稳健;考虑了企业层面及对外直接投资特征因素后的分样本回归结果中存在异质性。低碳转型通过边际产业转移、绿色技术创新及数智化要素替代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挥了促进作用。拓展性分析表明,外部环保治理力度在低碳转型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激励作用中发挥了叠加作用。在企业内部“去制造业”的两类方式中,制造业服务化同样发挥显著的叠加作用,“脱实向虚”则呈现出显著的“挤占”作用。本文研究对开放条件下企业绿色转型及双碳目标达成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王玉琴 刘成奎 王浩
实现城市绿色转型是“双碳”战略目标的重要支撑之一,以中国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法研究了城市绿色转型政策对就业的影响。研究表明,相较于非试点地区,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显著提升了试点地区的就业水平,这表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具有显著的就业创造效应。机制分析显示,城市绿色转型主要通过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和提升居民绿色消费理念等渠道发挥就业创造效应。异质性分析显示,城市绿色转型的就业创造效应主要存在于服务型行业以及非资源型、新型基础设施较好、政府创新偏好较强和经济禀赋较好的地区。本文从就业角度丰富和拓展了低碳城市试点建设经济后果的相关研究,不仅为破解“低碳”与“发展”的悖论提供了经验证据,而且对新时期促进绿色低碳转型与就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邓翔 任伊梦 玉国华
借助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这一准自然实验和双重差分方法,运用290个地级市2004—2019年面板数据,考察了新型城镇化下低碳城市建设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结果发现:低碳城市建设显著促进了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作用机制上,低碳试点的设立能够通过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引导FDI流入和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等路径,助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低碳城市建设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对不同区位和特征的城市产生的影响不同。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低碳城市 产业升级 环境规制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马绍雄 孙焱林
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发展是经济全面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当前研究主要关注数字化对低碳发展的影响,低碳转型如何影响企业数字化这一问题还未得到充分关注。构建理论模型探究了低碳城市试点影响数字化的内在逻辑,利用2005—2021年城市和上市公司数据,结合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该政策对企业数字化的影响。研究发现,低碳城市试点显著促进了企业数字化,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稳健,并且这一影响在不同企业、不同行业和不同区域中存在明显差异,具体表现为低碳城市试点对中小型企业、国有企业、高碳密度行业和工业专业化程度更高的地区有更显著的促进作用。机制分析显示,低碳城市试点通过缓解融资约束、促进产出绿色化和增加绿色产品需求从而促进企业数字化。此外,成本-收益分析表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引发的企业数字化收益大于数字化成本。结论从数字化视角证实了低碳城市试点带来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重红利,也为低碳转型和数字化共生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了启示。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钟鸣 肖峻 王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环境治理,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依托低碳经济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这必然对经济社会产生多维度影响,其中在实现“双碳”战略同时能否促进居民消费升级成为热点议题。本文结合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开展准自然实验,构建低碳经济转型对消费升级的影响机制,并基于2007-2021年297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识别其消费升级效应。结果表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总体上对居民消费升级具有显著正向作用,相较于非试点城市,低碳城市对居民消费升级提高近53.28%;进一步研究发现,城市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活力、市场化水平在低碳城市试点促进消费升级过程中产生正向调节作用。对此,应构建并完善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体制机制,优化企业营商环境,加快数字新基建发展,更好释放低碳城市的消费效应。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马绍雄 孙焱林
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发展是经济全面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当前研究主要关注数字化对低碳发展的影响,低碳转型如何影响企业数字化这一问题还未得到充分关注。构建理论模型探究了低碳城市试点影响数字化的内在逻辑,利用2005—2021年城市和上市公司数据,结合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该政策对企业数字化的影响。研究发现,低碳城市试点显著促进了企业数字化,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稳健,并且这一影响在不同企业、不同行业和不同区域中存在明显差异,具体表现为低碳城市试点对中小型企业、国有企业、高碳密度行业和工业专业化程度更高的地区有更显著的促进作用。机制分析显示,低碳城市试点通过缓解融资约束、促进产出绿色化和增加绿色产品需求从而促进企业数字化。此外,成本-收益分析表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引发的企业数字化收益大于数字化成本。结论从数字化视角证实了低碳城市试点带来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重红利,也为低碳转型和数字化共生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了启示。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杜敏哲 廖丽萍
本文从共同富裕的内涵着手,从物质富裕、精神富裕和社会共享等维度构建共同富裕指标,以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作为一项准实验,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来考察低碳城市建设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低碳试点政策可显著提升各地区的共同富裕程度,并提高地区的物质富裕、精神富裕和社会共享度。机制检验发现,低碳试点政策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就业改善来促进地区的共同富裕。一方面,低碳试点政策增加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程度、提高地区产业创新程度;另一方面,此政策还通过降低劳动力错配程度,提升就业水平,助力地区共同富裕的实现。低碳试点政策在不同资源禀赋、不同地理区位和不同金融发展水平的地区对共同富裕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影响。本文为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夏会珍 李伊璞
基于2006—2021年中国279个城市的平衡面板数据,采用渐进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了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绿色创新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显著提升了城市绿色创新水平。作用机制检验结果显示,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主要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和金融支持实现其对城市绿色创新水平的促进作用。异质性检验表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重点城市、非资源型城市、科技支出较高与人口密度较大的城市绿色创新水平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夏会珍 李伊璞
基于2006—2021年中国279个城市的平衡面板数据,采用渐进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了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绿色创新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显著提升了城市绿色创新水平。作用机制检验结果显示,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主要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和金融支持实现其对城市绿色创新水平的促进作用。异质性检验表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重点城市、非资源型城市、科技支出较高与人口密度较大的城市绿色创新水平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杰 王博瀚
在理论探析碳减排政策影响就业的基础上,运用双重差分模型评估碳交易政策的就业效应。研究表明:碳交易政策的实施导致试点地区就业率显著提升,且碳交易政策能够加速劳动力城乡流动、行业转移以及性别转换,同时使得劳动力技能结构呈现“两头粗、中间细”的分布特征;碳交易政策的就业效应并不局限于试点地区一隅,亦能够对试点周边地区产生显著的负向溢出效应;试点地区劳动力增加来源包括“就地转换”“走的少”和“来的多”3个方面。进一步地,碳交易试点政策所诱发的就业率提升主要得益于产业结构高级化驱动的劳动力需求扩大和工资提升所驱动的劳动力供给增加。
关键词:
碳交易政策 就业率 双重差分 空间溢出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张华
为应对气候变化和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中国政府自2010年开始实施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并不断扩大试点范围。准确评估低碳城市建设的政策效果,对于进一步推广这一试点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03—2016年中国28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借助于低碳试点政策在不同城市、不同试点时间上的变异,使用双重差分方法估计了低碳城市建设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相比于非试点城市,试点城市的碳排放量相对于样本均值降低了约1.05个百分点,意味着低碳城市建设显著降低碳排放水平。同时,低碳城市建设对碳排放的影响存在异质性,碳减排效应在西部城市和低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的子样本中更加显著。从动态效应上看,低碳城市建设的碳减排效应出现在试点后的第一年到第四年,而在试点后的第五年和第六年消失。机制分析表明,低碳城市建设通过降低电力消费量和提升技术创新水平等途径抑制碳排放量。本文研究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低碳城市建设的政策规划提供了经验支持。
关键词:
低碳城市 碳排放 双重差分法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臧传琴 孙鹏
利用2007—2016年204个地级及以上行政级别城市的面板数据,借助双重差分方法对低碳城市试点的绿色发展效应进行了评估。研究发现,低碳城市建设能够有效促进地方绿色发展,试点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了约1.9个单位。机制分析表明,低碳城市建设通过产业结构高级化和技术创新促进了地方绿色发展,但异质性较为明显:相对于非资源枯竭型城市,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绿色发展效应有限;东部地区的绿色发展效应较为理想,而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并未实现预期的经济和环境目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