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653)
- 2023(9551)
- 2022(7825)
- 2021(6993)
- 2020(5383)
- 2019(12345)
- 2018(11888)
- 2017(23890)
- 2016(12829)
- 2015(13667)
- 2014(13807)
- 2013(13711)
- 2012(12976)
- 2011(11624)
- 2010(11782)
- 2009(10414)
- 2008(10127)
- 2007(9078)
- 2006(8230)
- 2005(7452)
- 学科
- 济(56256)
- 经济(56193)
- 管理(40412)
- 业(35126)
- 企(26753)
- 企业(26753)
- 方法(21529)
- 数学(19622)
- 数学方法(19385)
- 中国(18233)
- 环境(15545)
- 农(15122)
- 财(15096)
- 地方(14421)
- 学(12765)
- 业经(10463)
- 农业(10226)
- 制(9903)
- 贸(9844)
- 贸易(9839)
- 划(9623)
- 易(9563)
- 策(9552)
- 银(9142)
- 银行(9125)
- 融(8829)
- 金融(8829)
- 行(8762)
- 务(8584)
- 财务(8568)
- 机构
- 学院(181494)
- 大学(179518)
- 济(80822)
- 经济(79101)
- 管理(69031)
- 研究(65889)
- 理学(59238)
- 理学院(58552)
- 管理学(57642)
- 管理学院(57293)
- 中国(48793)
- 科学(39313)
- 财(38494)
- 京(37386)
- 所(32646)
- 农(30533)
- 财经(29940)
- 中心(29928)
- 研究所(29534)
- 江(27842)
- 经(27411)
- 业大(26343)
- 经济学(25741)
- 院(24590)
- 农业(23862)
- 经济学院(23355)
- 范(23188)
- 北京(23152)
- 师范(22947)
- 财经大学(22294)
- 基金
- 项目(123874)
- 科学(99507)
- 基金(92623)
- 研究(88661)
- 家(81545)
- 国家(80919)
- 科学基金(69943)
- 社会(59180)
- 社会科(56398)
- 社会科学(56384)
- 基金项目(48268)
- 省(47761)
- 自然(45454)
- 自然科(44432)
- 自然科学(44424)
- 自然科学基金(43640)
- 划(40768)
- 教育(39481)
- 资助(37733)
- 编号(33076)
- 重点(28226)
- 发(28104)
- 部(27631)
- 成果(26332)
- 创(25579)
- 国家社会(25409)
- 创新(24122)
- 课题(23923)
- 科研(23680)
- 性(23593)
共检索到2723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彩平 罗丞志
本文利用定基极差熵权法测算了2007—2020年间284个城市的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并运用双重差分模型探究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显著促进了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且政策具有推广与累积效应;城市技术创新和居民就业规模是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促进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的重要机制;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的促进效应,在具有区位优势、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和非资源依赖型的城市更为显著。此外,低碳试点城市对周边城市的包容性绿色增长产生了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彩平 罗丞志
本文利用定基极差熵权法测算了2007—2020年间284个城市的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并运用双重差分模型探究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显著促进了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且政策具有推广与累积效应;城市技术创新和居民就业规模是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促进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的重要机制;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的促进效应,在具有区位优势、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和非资源依赖型的城市更为显著。此外,低碳试点城市对周边城市的包容性绿色增长产生了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宋仕允 卫晓君
基于2012—2020年全国21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探究低碳城市建设对包容性低碳增长的影响,并考察绿色技术创新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低碳城市建设能够显著促进包容性低碳增长,且这一促进作用在东北和西部地区以及非资源型城市更显著;机制检验结果显示,绿色技术创新在低碳城市建设影响包容性低碳增长中具有中介作用,市场化水平在低碳城市建设与包容性低碳增长之间发挥了调节作用。进一步分析表明,低碳城市建设对实质性绿色技术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策略性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不显著;实质性绿色技术创新与策略性绿色技术创新均能对包容性低碳增长产生促进作用。基于此,提出以低碳城市建设释放包容性低碳增长动能,以绿色技术创新筑牢绿色低碳增长基底,以市场化手段增强低碳城市建设成效等建议,以更好实现包容性低碳增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谷魁英 孙慧
文章运用定基功效系数法、定基极差熵权法、变异系数法和空间标准差椭圆,测度分析2010—2018年中国地级以上287个城市的包容性绿色增长指数。结果表明,2010—2018年,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指数以1.24%的年均增长率稳步提升,东、中、西三大地区和城市群间内部差异显著,但随时间增长呈逐渐缩小的态势;空间标准差椭圆呈长轴方向收缩、短轴方向扩张的密集型空间格局,表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韦东明 顾乃华
本文以"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准自然实验为基础,采用2004—2016年中国28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基于双重差分法考察城市低碳治理对绿色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相较于非试点城市,低碳试点城市的低碳治理建设显著促进了绿色经济增长。绿色经济增长分解发现,城市低碳治理通过绿色技术变动推动绿色经济增长。区域异质性检验发现,绿色增长效应在东部和西部城市更为显著。从动态效应而言,城市低碳治理的绿色经济增长效应具有滞后的长期政策效应。拓展性检验发现,制定公开减排目标对低碳治理具有显著促进效应,主要体现于环境目标硬约束方面。机制检验发现,城市低碳治理通过强化环境政策力度、降低城市碳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绿色技术创新等渠道推动绿色经济增长。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向仙虹 孙慧
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准自然实验,运用空间双重差分模型(SDID)来考察"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的政策效应,并将政策效应进行分解,最后探讨政策效应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1)"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城市的包容性绿色增长具有直接政策激励作用,且逐年增强;同时,还存在显著的政策红利溢出效应,但溢出效应存在时效性;在溢出效应分解中,政策效应对邻近沿线城市的辐射作用强于非沿线城市。(2)在异质性分析中,"一带一路"倡议的政策效应对内陆节点城市的促进作用要强于海港节点城市。(3)"一带一路"倡议的政策效应主要是通过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包容度来提高包容性绿色增长,现阶段对绿色生态的正向促进作用尚未发挥,是未来聚焦的重点。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周小亮,吴武林,廖达颖
包容性绿色增长是一种追求经济增长、社会公平、民生福利、成果共享、节能环保,以及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基于2001-2014年中国内地省级面板数据,从经济增长、社会公平、民生福利、绿色生产消费和生态环境保护维度构建了包容性绿色增长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法测算了包容性绿色增长指数。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明显领先,地区间呈现东部>东北部>西部>中部的阶梯型分布;发达省域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总体领先,传统经济弱省总体落后,青海和内蒙古等少数西部欠发达省域崛起,河南、河北等少数经济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周小亮 吴武林
研究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包容性绿色增长指标体系,测度分析中国各省份及三大地区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变动趋势、区域差异及其收敛特征。研究方法:运用定基极差熵权法、泰尔指数、σ收敛模型和β收敛模型。研究发现:中国各省份及三大地区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呈现上升趋势,区域差异显著但逐年缩小,并具有收敛特征。研究创新:根据包容性绿色增长的内涵和外延构建指标体系,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指标选取主观随意性强、指标种类单一、忽略指标实际含义和指标体系不易操作等问题,从而更具有效性和应用性;运用定基极差熵权法测度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使测度结果具备了时空双重维度上的可比性。基于时空视角,从各省份及三大地区两个层面进行考察。研究价值:有助于观察和把握中国经济增长的绿色化与社会包容性的现实状态,为进一步提升中国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李虹
包容性增长,是2007年亚洲开发银行提出、2009年亚太经合组织第17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胡锦涛同志首次强调的概念,其内涵主要包括:实现经济社会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成果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朱金鹤 庞婉玉
包容性绿色增长作为一种绿色共享式增长,是促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基于2008~2020年地级市面板数据,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政策作为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的外生冲击,探讨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显著促进了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的提升,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从传导机制上看,数字经济发展通过资源配置效应和技术创新效应显著促进了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的提升。从空间效应上看,数字经济发展能显著促进邻近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的提升。从异质效应上看,数字经济发展对包括经济发展、财政分权以及城市规模等不同特征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的促进作用存在差异。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张娆 李天虹
“双碳”战略背景下,绿色并购是重污染企业实现绿色转型的重要途径。本文以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08—2020年A股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数据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研究发现: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重污染企业绿色并购具有显著推动作用;从作用机制看,低碳城市试点政策通过增加环境规制强度和提供财政支持推动重污染企业开展绿色并购;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重污染企业绿色并购的推动作用在东部地区、非资源型城市、竞争度高的行业和非国有企业中更为明显。基于此,应综合考虑地区、行业和企业特征,针对性完善政策体系,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重污染企业要积极响应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借助绿色并购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关键词:
低碳城市 绿色并购 重污染企业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荣增 蔺四海 何春
新发展理念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数字普惠金融作为数字化时代金融创新的产物,能够在公平、正义和环境多个方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促进经济全面发展。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2011—2019年28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对数字普惠金融促进绿色包容性增长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有效促进了绿色包容性增长,并且结论具有稳健性。机制检验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是通过影响科技创新、大众创业和产业结构促进绿色包容性增长,异质性检验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绿色包容性增长的影响在东部地区、大规模城市和高科教水平城市的作用较大。为此要加强各区域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重视对人才的引进,并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实行差异化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策略。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绿色包容性增长 异质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荣增 蔺四海 何春
新发展理念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数字普惠金融作为数字化时代金融创新的产物,能够在公平、正义和环境多个方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促进经济全面发展。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2011—2019年28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对数字普惠金融促进绿色包容性增长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有效促进了绿色包容性增长,并且结论具有稳健性。机制检验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是通过影响科技创新、大众创业和产业结构促进绿色包容性增长,异质性检验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绿色包容性增长的影响在东部地区、大规模城市和高科教水平城市的作用较大。为此要加强各区域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重视对人才的引进,并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实行差异化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策略。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绿色包容性增长 异质性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肖涵月 孙慧 王慧 辛龙
基于共同的碳减排责任和区域差异化发展的现实问题,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是我国渐进式低碳转型策略中的一次重要尝试。将低碳城市试点政策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05—2017年中国160个地级市数据,从包容性视角出发,综合运用渐进式双重差分法以及β收敛模型检验了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在非试点城市的政策扩散效应及扩散机制,研究发现:(1)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在非试点城市形成了政策扩散效应,即促进了非试点城市包容性低碳增长;(2)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扩散效应的地理空间范围为试点城市周边250km内,其中在50km内政策扩散效应最显著,随着地理距离增加,政策扩散效应逐渐衰减;(3)基于政策扩散的学习机制与竞争机制,低碳城市试点政策通过提高非试点城市的环境规制强度、绿色技术创新水平以及工业生产规模促进了包容性低碳增长,但基于模仿机制的低碳生活方式的促进效应不明显;(4)试点城市带动能力、非试点城市发展阶段以及行政区划对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扩散效应具有异质性影响。研究结论对优化低碳政策设计,有序推动低碳经济转型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勋 万广华
本文首次提出一个分析包容性增长的实证研究框架,把收入决定因素(包括政策)所带来的收入增长效应和收入分配效应置于同一个框架里进行评估。考虑到基础设施投资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重要角色,本文将这个新框架运用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以估算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对包容性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座机电话和自来水等农村基础设施总体上有利于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从而帮助缩小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更重要的是,收入较低的群体从农村基础设施中获益更多,这意味着农村基础设施还可以改善农村内部的收入不均等。因此,中国的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包容性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这些基础设施是农村居民获取人力资本(教育和经验)回报的必...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