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010)
2023(8173)
2022(6639)
2021(5940)
2020(4807)
2019(10898)
2018(10444)
2017(20907)
2016(11396)
2015(12473)
2014(12628)
2013(12519)
2012(11457)
2011(10084)
2010(10241)
2009(9573)
2008(9914)
2007(9018)
2006(8258)
2005(7620)
作者
(31879)
(26473)
(26306)
(24976)
(17021)
(12421)
(11896)
(10184)
(10007)
(9645)
(8926)
(8777)
(8770)
(8386)
(8307)
(8047)
(7955)
(7884)
(7759)
(7627)
(6545)
(6391)
(6383)
(6060)
(6018)
(6016)
(5946)
(5799)
(5380)
(5134)
学科
(71914)
企业(71914)
(67264)
管理(62237)
(49857)
经济(49784)
(23731)
方法(22017)
业经(20422)
(19041)
财务(19027)
财务管理(19016)
企业财务(18090)
(15396)
(15246)
数学(14766)
数学方法(14610)
技术(13908)
环境(13812)
(12745)
(12272)
企业经济(11943)
经营(11125)
理论(10572)
技术管理(10464)
(10089)
中国(9948)
决策(9821)
(9580)
计划(8843)
机构
学院(167941)
大学(161864)
(75527)
管理(75052)
经济(74118)
理学(63945)
理学院(63464)
管理学(62936)
管理学院(62609)
研究(49149)
中国(41030)
(38807)
(32542)
财经(29705)
(27322)
(26804)
科学(26046)
(23369)
中心(23131)
商学(22063)
商学院(21855)
经济学(21842)
财经大学(21602)
(20757)
研究所(20508)
北京(20222)
经济学院(19617)
业大(19615)
经济管理(19278)
(18662)
基金
项目(104157)
科学(85796)
研究(79440)
基金(78631)
(66065)
国家(65414)
科学基金(59600)
社会(52816)
社会科(50273)
社会科学(50260)
(41449)
基金项目(40977)
自然(38496)
自然科(37678)
自然科学(37670)
自然科学基金(37066)
教育(35789)
(33343)
资助(31950)
编号(31457)
成果(24508)
(23949)
(23690)
(23425)
重点(22587)
创新(22195)
(22172)
(22149)
国家社会(21470)
课题(21351)
期刊
(88815)
经济(88815)
研究(48632)
(35240)
管理(35110)
中国(30626)
科学(19798)
(17569)
金融(17569)
技术(16717)
学报(16647)
(15420)
财经(15251)
业经(15021)
大学(13742)
学学(13295)
(13219)
经济研究(13219)
教育(12364)
财会(11361)
技术经济(10989)
问题(10281)
农业(10071)
现代(9558)
(9514)
会计(9230)
经济管理(9174)
国际(8072)
商业(7888)
(7807)
共检索到2567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张红凤  李睿  
低碳试点政策的主要作用对象是高污染工业企业,高污染工业企业的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很大比重,其绩效的好坏关系到国家总体的经济发展。本文以中国低碳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检验了低碳试点政策对高污染工业企业绩效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1)低碳试点政策的实施对高污染工业企业绩效存在负向影响。(2)低碳试点政策通过企业技术创新机制、企业外部环境机制间接影响高污染工业企业绩效。(3)低碳试点政策对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绩效均无显著影响,而对非国有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绩效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本研究对实现高污染工业企业低碳减排与经济增效的双赢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参考价值。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肖小虹   何盖雷  
为实现城市绿色低碳转型,多地实行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利用2010—2020年我国791家上市重污染企业的数据,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法研究低碳试点城市政策对重污染企业环境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重污染企业环境绩效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企业环境绩效在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之间,以及是否为重点产业企业都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国有企业相比非国有企业更易受环境政策影响,政策促进作用更为明显;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更能提升重点产业企业的环境绩效。研究结论为我国通过低碳试点城市政策促进城市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肖小虹   何盖雷  
为实现城市绿色低碳转型,多地实行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利用2010—2020年我国791家上市重污染企业的数据,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法研究低碳试点城市政策对重污染企业环境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重污染企业环境绩效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企业环境绩效在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之间,以及是否为重点产业企业都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国有企业相比非国有企业更易受环境政策影响,政策促进作用更为明显;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更能提升重点产业企业的环境绩效。研究结论为我国通过低碳试点城市政策促进城市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张娆   李天虹  
“双碳”战略背景下,绿色并购是重污染企业实现绿色转型的重要途径。本文以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08—2020年A股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数据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研究发现: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重污染企业绿色并购具有显著推动作用;从作用机制看,低碳城市试点政策通过增加环境规制强度和提供财政支持推动重污染企业开展绿色并购;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重污染企业绿色并购的推动作用在东部地区、非资源型城市、竞争度高的行业和非国有企业中更为明显。基于此,应综合考虑地区、行业和企业特征,针对性完善政策体系,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重污染企业要积极响应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借助绿色并购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车帅  
在“双碳”目标约束下,如何帮助企业在环境治理中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是亟待回答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中国专利数据库和国泰安数据库,利用《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实施方案》(简称“节能低碳”政策)这一准自然实验,分析其对企业生产绩效和环境绩效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发现,“节能低碳”政策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生产绩效和环境绩效,有效推动企业进行环境排放、环境管理以及环境监管认证的披露工作,实现企业经济和环境目标的双赢。政策的生产绩效提升作用呈现正“U”型特征,而环境绩效则呈现逐年增高的作用效果。同时,“节能低碳”政策对非国有企业、高成长性企业、西部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的企业具有更明显的提升效果。机制分析表明,“节能低碳”政策通过“遵循成本”效应和“创新补偿”效应影响企业生产绩效,而能源节约类和交通运输类绿色技术创新构成了政策作用于企业环境绩效的桥梁。另外,低碳省市试点政策、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以及大气污染物限值政策均呈现显著的政策协同效应。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喻旭兰  周颖  
加快推动高污染企业绿色转型是中国政府落实“双碳”承诺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稳中求进”总基调促进经济社会行稳致远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以2007年《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政策出台为准自然实验,基于减排和发展的视角评估了绿色信贷政策对高污染企业绿色转型的影响。研究发现,绿色信贷政策实施后,高污染企业减排成效提升而全要素生产率下降。影响渠道分析表明,政策约束下高污染企业减排成效提升源于前端污染产生减少,而非末端污染去除增加;在前端治污实践中,企业倾向于减少煤炭使用和提高煤炭转化效率,对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的动力不足。政策约束下高污染企业环境投资将挤出创新性投资,造成创新产出减少,最终导致全要素生产率下降。进一步研究发现,替代性融资方案和金融市场发展有利于缓释绿色信贷政策对高污染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负面冲击,而高强度的环境规制政策将加剧这种不利影响。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本文研究为客观评价中国绿色信贷政策的施行效果提供了经验证据,同时对未来绿色金融政策的完善和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娆  李天虹  
绿色并购作为一种新兴绿色投资方式是企业响应“双碳”战略、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途径。基于2008—2020年A股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数据,以《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节能低碳”政策)为一项准自然实验,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PSMDID)分析政策对重污染企业绿色并购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发现:(1)“节能低碳”政策对推动重污染企业开展绿色并购作用显著;(2)从作用机制看,“节能低碳”政策通过节能约束激励机制驱使重污染企业实施绿色并购;(3)“节能低碳”政策对重污染企业绿色并购的推动作用在东部地区、非资源型城市、环境规制执行力度大的地区和产品市场竞争程度高的行业中更为明显。基于此,在政策落实过程中应结合地区和行业特征,差异化推进节能降碳工作;重污染企业要积极响应“节能低碳”政策,依托绿色并购实现绿色转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马鸽   张韬  
“双碳”目标下,为了引导企业主动参与环境保护与环境治理,改善企业环境绩效,文章利用准自然实验法,选取我国A股上市企业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双重差分法检验低碳政策试点对企业环境绩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低碳政策试点实施改善了企业环境绩效,且这一结论在经过PSM-DID、剔除直辖市等方法检验后仍然稳健。低碳政策试点对非国有企业、环境规制较强地区企业、“两高”企业、资本密集型企业、中西部地区企业环境绩效的改善效果更强。进一步分析发现,绿色技术创新在低碳政策试点改善企业环境绩效过程中具有部分中介效应。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宋德勇  李瑶  
论文对我国首批低碳试点省份的低碳发展水平进行了分析,合理确定了政策实际发挥效果的起始点,利用案例评估中的合成控制法对低碳试点政策进行了评价,研究了低碳试点政策的减排机制,并考察了低碳试点政策与工业企业经营业绩的关系。研究发现,低碳试点政策对于辽宁、云南、重庆、天津、湖北和广东的碳减排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并未抑制陕西的碳排放增加趋势;低碳试点政策实现碳减排的机制主要在于能源效率提升效应和结构优化效应;从微观层面来看,低碳试点政策对工业企业具有成本控制效应。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董康银   邓又一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的转变是中国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此过程中,碳排放权交易作为碳市场调节机制的核心,对中国推进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9—2020年894家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运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对企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并从数字化转型和企业分工两个维度进行了作用机制分析。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降低了企业碳排放强度,且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这说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加速了企业低碳转型进程。作用机制分析发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能够通过企业数字化转型来降低企业碳排放强度,但不能通过企业分工降低碳排放强度,且政策的实施效果对不同性质、不同规模和不同资本密集度的企业有所差异。本文研究表明,实施“碳排放双控”政策需要健全各项配套措施,重视碳市场建设并加强企业环境监管对中国低碳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黄诗贻  杜雨微  
以碳减排信息披露与企业价值间关系为研究主体,在媒体关注、碳信息披露和企业价值的中介模型基础上,引入广告投入这一新调节变量,检验该中介模型的显著性是否会受到广告投入的影响。并采用北京市高污染行业的上市企业为样本,运用逐步回归以及Bootstrap方法验证变量间的中介调节关系,证明广告投入能够显著增强媒体关注对碳减排披露和企业价值的中介作用,降低企业获得绿色投资的成本。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绘珍  
本文以碳税政策对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行为和创新绩效问题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了碳税政策对工业企业研发投入、研发创新模式选择以及研发创新绩效的影响,进而分析了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收敛性。通过研究发现,碳税政策的实施有助于激励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自主性,也有利于企业创新绩效的实现。提出我国在碳税政策设计和实践中应坚持建立激励与约束相容的碳税政策、促进碳税征收与碳排放交易协同、匹配碳税征收行政管理体系建设以及利用碳税发起设置低碳产业基金等政策实施路径。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绘珍  
本文以碳税政策对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行为和创新绩效问题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了碳税政策对工业企业研发投入、研发创新模式选择以及研发创新绩效的影响,进而分析了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收敛性。通过研究发现,碳税政策的实施有助于激励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自主性,也有利于企业创新绩效的实现。提出我国在碳税政策设计和实践中应坚持建立激励与约束相容的碳税政策、促进碳税征收与碳排放交易协同、匹配碳税征收行政管理体系建设以及利用碳税发起设置低碳产业基金等政策实施路径。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冯阔  林发勤  陈珊珊  
本文在理论上探讨了企业偷排行为动机,认为严格环境规制政策必须配合更严格的偷排惩罚机制才能杜绝企业偷排行为;企业偷排源于地方环保部门有限资源与夜间执法高成本的矛盾,故其在低行政级别、实行严格环境规制政策的地区更为严重。本文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工业企业常选择在晚八点至零点间偷排;非省会城市、实行严格环境规制政策城市的企业偷排现象更为严重,而内资企业是夜间偷排主体。因此,突破传统环境监管制度的困局,要从根本上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有针对性地加快环保体制系统性改革与完备性建设。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高文  
为了消除环境变量和随机误差对生态效率的影响,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实证研究2008-2011年我国31省份的工业企业生态效率。研究结果表明:工业企业生态效率确实受到工业污染物治理投资,政府环保政策,轻工业、重工业结构和企业R&D投入等环境变量的影响;剔除环境变量和随机误差之后,大部分省份的生态效率下降明显。对工业企业环境污染的治理,必须修复公众、政府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加快环境保护监管制度创新和扩大公众参与程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