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909)
2023(10282)
2022(8408)
2021(7601)
2020(6081)
2019(13503)
2018(13239)
2017(24829)
2016(12797)
2015(14264)
2014(13760)
2013(13713)
2012(12759)
2011(11726)
2010(11547)
2009(10912)
2008(10059)
2007(8687)
2006(8020)
2005(7410)
作者
(35344)
(29615)
(29395)
(28278)
(18850)
(13960)
(13151)
(11445)
(11256)
(10502)
(10245)
(9621)
(9416)
(9353)
(9343)
(9179)
(8795)
(8475)
(8425)
(8020)
(7505)
(7109)
(6979)
(6843)
(6753)
(6633)
(6267)
(6109)
(5819)
(5796)
学科
(78358)
经济(78304)
管理(35145)
(28840)
方法(25625)
数学(23353)
数学方法(23217)
(21283)
企业(21283)
中国(20600)
地方(17721)
(16049)
环境(14650)
(14245)
贸易(14235)
(13869)
(13685)
业经(13382)
(13024)
地方经济(12800)
农业(10962)
(10759)
(10145)
金融(10144)
(9791)
银行(9782)
(9666)
(9534)
经济学(9237)
(9135)
机构
学院(186920)
大学(186329)
(98236)
经济(96878)
研究(71972)
管理(67225)
理学(57426)
理学院(56791)
管理学(56048)
中国(55914)
管理学院(55699)
(41118)
(38619)
科学(38601)
(35291)
经济学(33522)
财经(33042)
研究所(31905)
中心(30895)
(30271)
经济学院(29996)
(25786)
(25742)
(25536)
北京(24861)
财经大学(24524)
(23018)
师范(22836)
业大(22363)
科学院(22268)
基金
项目(121183)
科学(97087)
基金(91524)
研究(90643)
(79484)
国家(78946)
科学基金(67514)
社会(63046)
社会科(60066)
社会科学(60056)
基金项目(46718)
(43901)
教育(40035)
自然(39843)
自然科(38924)
自然科学(38915)
自然科学基金(38231)
资助(37625)
(37171)
编号(34022)
(28689)
(28237)
国家社会(28213)
重点(27800)
成果(27101)
中国(26413)
(24975)
教育部(24881)
发展(24168)
人文(24048)
期刊
(112675)
经济(112675)
研究(62825)
中国(35321)
(30353)
管理(26511)
科学(25117)
学报(24431)
(24290)
经济研究(21104)
大学(19164)
学学(18338)
(18207)
金融(18207)
财经(17604)
农业(17037)
(15499)
业经(15431)
技术(15207)
问题(14481)
(14368)
教育(13997)
世界(13110)
国际(12890)
技术经济(10814)
统计(10094)
(9571)
经济问题(8971)
(8586)
商业(8284)
共检索到2901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袁富华  
为对减排目标的经济意义进行比较系统的观察,本文尝试着建立一个含有环境要素的增长核算框架。立足于这个分析性框架,本文对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一些重要特征进行了揭示,并对减排冲击和未来增长趋势给出了说明,主要结论如下:(1)改革开放至今,中国潜在经济的增长速度平均为9.5%,其中,大约1.3个百分点是环境的代价;进入新世纪以来,环境消耗拉动经济增长平均为2个百分点。(2)在考虑低碳经济约束、人口转型的条件下,未来10年中国潜在增长速度将逐步降低到8%以下,现有生产模式不足以吸收减排冲击。(3)为了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技术进步和结构转型至关重要。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刘世锦  蔡颖  王子豪  
集聚效应是加快城市化进程、推动创新与技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通过对我国300余个城市近20年人口集聚水平的变迁分析发现,伴随着人口流动与人口集聚水平提升,整体上城市间的人均GDP差距收窄,分布更为均衡;对人口集聚水平与产出效率间的规律探索显示,人口密度、就业密度与产出效率存在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为了更全面地衡量我国城市化水平,将“人口稠密率”指标作为对城镇化率评价的重要补充,进而将“人口稠密率”纳入经济增长预测模型,对2022—2030年不变价GDP增速进行预测,结果显示2022—2030年我国GDP年均复合增速约在5.03%左右。从空间分布深度挖掘人口集聚红利,协同驱动城市发展和乡村振兴,是新发展格局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因此,要逐步打破市场分割,提升生产要素的空间配置效率;协调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发展,充分发挥核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处理好城市“新二元结构”问题。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斌  符毅  
本文通过协整分析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GDP、能源消费量增长和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发现三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GDP和能源消费量增长是环境恶化的成因,并进一步分析了它们之间长短期内所存在的均衡关系。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沈坤荣  李子联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经验显示,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产业主导、以城市化为空间载体、以市场化为体制基础以及以国际化为战略支撑的发展模式共同推动了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但是,资源环境、市场条件、资金资本、人才资本和体制机制五个方面所存在的困境与不足也共同构成了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约束条件。突破这些约束,宜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和资本市场、实施有效的人才计划以及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公维凤  王传会  周德群  曾昭鹏  
本文建立了双强度约束下低碳经济增长多目标优化模型,分析了行业能耗强度和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对低碳经济增长路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经济增长、能源消耗与CO2排放协调发展情景中,若"十二五"期间各行业能耗强度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遵循"十一五"期间的变化趋势,则对农业、工业和建筑业的经济增长不利,对其他行业有利。在其基础上,若减少工业和建筑业能耗强度的降幅,增加其他行业能耗强度的降幅,可提高农业和建筑业的经济增长速度;优化能源消费结构能减缓工业和建筑业能耗强度的下降压力,且非化石能源比例可达11.4%。若在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工业和建筑业能耗强度的降幅,对各行业经济增长影响不大,但会增加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万芊  魏文轩  
文章基于松弛变量的非径向DEA模型(SBM—DEA模型)测算了经济增长约束下的中国省际环境效率和各省的CO2减排潜力。经过测算,我们发现江苏省的环境效率最高,而大多数省份的环境效率过低,与江苏省相比,其效率值普遍在0.4以下,这说明中国各省的CO2减排潜力巨大,大多数省份可以在不影响经济增长的情况下将CO2排放降低280万吨以上,而上海市更是可以降低接近3600万吨,这也为中国经济增长的转型提供了较大空间,说明即使在目前的增长模式下,地方政府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可以在不影响增长速度的前提下,降低非合意产出的数量,从而顺利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的目标。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吕捷  胡鞍钢  鄢一龙  
在中国的经济改革与经济转型之路上,始终贯穿改革的驱动力量以及转型过程中受路径依赖等多种因素影响所形成的惯性约束。本文首次将惯性机制引入中国经济增长特性转变的实证研究,发现中国经济的增长特性在由"低增长、高波动"向"高增长、低波动"的转变中经历了长达16年的过渡区(1977—1992年)。中国经济增长惯性形成动因已经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初期复杂多元的经济模式、独特的分权结构,以及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依赖下的渐进式增量改革,转变为长期扩张式发展模式下对经济增长率的盲目追高和"GDP崇拜"。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郑美华  
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正处在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为主导或市场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之中。其增长方式仍然带有明显的粗放或外延型增长的基本特征,地方政府强烈的投资热情和投资冲动产生了“行政性的重复建设”。同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得到一定程度发挥,地方政府的行为和利益实现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从而产生了“市场性的重复建设”。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瓶颈和有效需求不足的双约束型特征较明显,而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钞小静  任保平  
现有对于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是在经济增长数量分析的框架下展开分析,而很少从经济增长质量分析的框架入手进行考察。经济增长质量是指经济增长内在的性质与规律,具体包括经济增长的结构、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以及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代价四个维度。当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和生态环境代价逐渐降低时,经济增长质量都将会得到提高。本文从经济增长质量视角出发,采用国际规范的逻辑实证主义分析方法,以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资源环境代价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证考察。研究表明:模型的估计结果与理论研究的结论是一致的,中国经济转型期资源环境代价与经...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周海春  
本文所定义的经济潜在增长率是剔除短期因素影响的情况下经济所具有的长期增长能力。经济波动一般就是因为各种短期因素的干扰使经济增长率高于或低于潜在增长率。比方说,现有生产能力为100,但由于突发大规模自然灾害或者消费者突然降低消费导致产品大量积压,实际生...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孙林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不仅使世界经济陷于衰退,也使中国经济一跌不振,进入了新常态,如何重新启动中国经济,使其恢复以往的高速增长是当前中央政府不容回避的难题。从西部经济崛起、新一轮市场化改革、新型城镇化建设、创新驱动、结构优化、贫富差距缩小、释放制度红利、大国经济特征和优势等维度分析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潜力与动力因素。在当前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若能把握好这些潜在因素,中国经济仍能继续高速增长。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昌忠泽  毛培  
当前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解读主要是从全国层面来进行的。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征的关键是对潜在增长率进行合理估算和预测。与现有文献不同,本文不仅从全国层面估算潜在增长率,而且还从区域层面估算潜在增长率。本文使用生产函数方法,以ARMA模型为辅助,对中国经济的合理增速进行估算。研究发现:(1)从全国层面来看,未来十年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相对于以往将保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为6%左右,这与中央所做出的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判断相吻合;(2)根据生产函数法,从供给侧来看,新常态下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主要源于劳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昌忠泽  毛培  
当前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解读主要是从全国层面来进行的。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征的关键是对潜在增长率进行合理估算和预测。与现有文献不同,本文不仅从全国层面估算潜在增长率,而且还从区域层面估算潜在增长率。本文使用生产函数方法,以ARMA模型为辅助,对中国经济的合理增速进行估算。研究发现:(1)从全国层面来看,未来十年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相对于以往将保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为6%左右,这与中央所做出的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判断相吻合;(2)根据生产函数法,从供给侧来看,新常态下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主要源于劳动力成本上升、投资收益率下降带来的资本投入减少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下降;(3)虽然从全国层面来看,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增长率总体上呈现出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下降趋势,但区域层面则呈现出增长率分化的趋势。新常态并不意味着各地区同步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基于长期以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处于波动震荡的状况,本文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蔡昉  陆旸  
我们根据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的下降趋势,对投资增长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做出一定假设之后,估计了中国GDP的潜在增长率及其变化趋势(见图1及表1)。我们采用的增长核算方程及其对中国潜在GDP增长率进行的估计,基于一定的外生假定条件,这些假设锁定了中国未来潜在GDP增长率和其他相关变量的发展轨迹。下面我们分别论述这些假设。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  张平  刘霞辉  袁富华  陈昌兵  陆明涛  
本文研究中国将要经历的增长阶段转换问题,主要结论是:(1)高投资和出口驱动的经济增长阶段Ⅰ,已逐步失去经由干预提升效率的动力,以结构调整促进效率提高的增长阶段行将结束,城市化和服务业的发展将开启经济稳速增长阶段Ⅱ,效率提高促进结构优化是本阶段的主要特征;(2)促使增长阶段Ⅰ向增长阶段Ⅱ转型的三大主导因素是:人口结构变化和劳动力拐点的出现,长期增长函数要素弹性参数逆转以及经济结构服务化趋势的逐步形成;(3)东部发达省市如北京、上海等已经进入经济减速通道,2016年后,随着全国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结构服务化加快、人口红利的下降,如果劳动生产率不能持续提高,中国经济减速势成必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