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616)
- 2023(18527)
- 2022(15674)
- 2021(14410)
- 2020(11959)
- 2019(27222)
- 2018(27400)
- 2017(51650)
- 2016(28128)
- 2015(31774)
- 2014(32150)
- 2013(31699)
- 2012(29525)
- 2011(26713)
- 2010(27370)
- 2009(24932)
- 2008(24359)
- 2007(21635)
- 2006(19401)
- 2005(17587)
- 学科
- 济(130743)
- 经济(130628)
- 管理(81475)
- 业(76219)
- 企(62575)
- 企业(62575)
- 方法(52298)
- 数学(45166)
- 数学方法(44375)
- 中国(35148)
- 农(31602)
- 地方(30462)
- 学(28043)
- 业经(27787)
- 财(25137)
- 技术(23022)
- 理论(22102)
- 农业(21771)
- 环境(20807)
- 制(20690)
- 贸(19945)
- 贸易(19927)
- 和(19258)
- 易(19205)
- 银(18831)
- 银行(18778)
- 融(18489)
- 金融(18486)
- 行(18065)
- 地方经济(17447)
- 机构
- 学院(406668)
- 大学(406494)
- 济(164809)
- 经济(161120)
- 管理(156513)
- 研究(142527)
- 理学(134077)
- 理学院(132524)
- 管理学(129840)
- 管理学院(129119)
- 中国(106129)
- 科学(88854)
- 京(88756)
- 所(73247)
- 财(72610)
- 农(66614)
- 研究所(66436)
- 中心(63908)
- 江(61756)
- 业大(60452)
- 财经(57291)
- 北京(57142)
- 范(55791)
- 师范(55242)
- 经(51855)
- 农业(51630)
- 院(51630)
- 州(50158)
- 经济学(49181)
- 技术(46763)
- 基金
- 项目(269280)
- 科学(210637)
- 研究(197635)
- 基金(191496)
- 家(167272)
- 国家(165864)
- 科学基金(141575)
- 社会(122052)
- 社会科(115671)
- 社会科学(115635)
- 省(107429)
- 基金项目(100433)
- 教育(92155)
- 自然(91820)
- 划(90110)
- 自然科(89689)
- 自然科学(89672)
- 自然科学基金(87994)
- 编号(81071)
- 资助(80311)
- 成果(66139)
- 重点(60928)
- 发(60822)
- 部(58305)
- 课题(57678)
- 创(56327)
- 创新(52547)
- 科研(50772)
- 教育部(49774)
- 大学(49724)
- 期刊
- 济(190324)
- 经济(190324)
- 研究(124137)
- 中国(87799)
- 学报(64121)
- 管理(61794)
- 农(60767)
- 科学(59622)
- 教育(54671)
- 财(54092)
- 大学(48706)
- 学学(45506)
- 农业(42574)
- 技术(41758)
- 融(35979)
- 金融(35979)
- 经济研究(30585)
- 业经(30067)
- 财经(28048)
- 经(24129)
- 问题(23662)
- 业(22944)
- 图书(22665)
- 技术经济(22582)
- 科技(21916)
- 统计(20232)
- 理论(18795)
- 坛(18775)
- 论坛(18775)
- 策(18494)
共检索到6233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姚红彩
在全球社会经济发展已受到能源短缺与生态环境问题制约的背景下,低碳经济受到全球各国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已成为应对全球气候环境变化最理想的经济模式。践行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是应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对策,是缓解能源危机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我国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改革的重要途径。而低碳经济的快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胡蓉
世界各国都对高等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投入了巨大的关注,我国原国家教委也曾将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列为重点课题。笔者试图通过对本国高等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阶段演变的纵向分析,以及对国外有代表性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特点的横向比较,以期找出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演变轨迹和逻辑要素,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陈盛照 季晓明
本文以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历史时期为背景,研究航天事业单位科技人才定向培养的模式,并以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高层次专家定向打造实践为案例,通过确定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采取组织与个人联动措施,有针对性的寻找差距,依据差距制定专项打造计划并保障落实,促进各级人才有步骤、有计划的快速成长。为其他企业的科技人才培养提供一个实践参考。
关键词:
科技人才 技术专家 定向培养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周小青 姜乐军
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基于对现有职业本科办学形式、人才培养模式及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以从类型和层次两方面探讨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定位下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进而提出人才培养模式在确定培养规格、发挥多主体作用、构建课程体系、推进“三教”改革方面的实施路径。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黄天泽
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之我见黄天泽(湖南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我国要在短期间内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就必须造就一大批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这是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对不同学科来说,...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高鸿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一种途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具有职业性的本质属性,是一种高层次的职业教育。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外在动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在要求。为了加快推进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完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学位制度,培养一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就要在完善制度建设,落实培养主体责任、对接职业资格等方面进行改革。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张学敏 侯佛钢
民族地区处于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特殊地位,其发展事关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当前,我国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经济、文化、教育的协同度偏低等问题。"内生-协同"发展是激发和培育内生发展动力,注重经济、教育、文化协同发展的一种方式,有利于解决民族地区的发展困境,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民族地区"内生-协同"发展的关键在于发挥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构建以民族地区地方院校、民族院校、综合性大学民族人才培养平台为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三位一体,能够有效推进高校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陈吉宁
强调了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指出试点过程中要在教育理念、体制机制、培养模式和质量提高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介绍了清华大学的研究生培养定位和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主要举措,并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专业学位 研究生教育 培养模式 多样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江 王斌 申丽娟
高层次人才培养绩效评估结果的处理和应用是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科学合理、有效地处理评价结果,才能获得真实、可靠的评价结果。通过完善评价结果应用机制,才能使高层次人才自身、培养单位和使用单位做出正确的自我发展规划、培养措施制定和用人决策。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吴茜
高层次科技人才是实现区域创新驱动的关键性战略资源,人才的分布及流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区域创新发展程度。本文以2000—2019年国家科技奖励获得者的相关流动节点(出生地、第一学历地、最后学历地、成就地)信息为基础数据,同时以2011年成渝一体化发展规划出台时间为节点,分别对两个时间段的成渝地区高层次科技人才分布现状、流动情况进行总结梳理。研究发现:高校高层次科技人才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层次科技人才的主力军,企业高层次科技人才相对缺乏;2011年成渝一体化发展规划出台后,成渝地区出生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在本区域成就的比重更高;整体上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层次科技人才流动呈现出“保守吸引”的特征,高层次科技人才在地化流动较强,但区域内流动性不高,区域外出生及培养的高层次科技人才仍是重要组成部分。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徐林 姚先国
为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区域协调发展培养高层次政府管理人才,浙江大学从2006年起,与原国务院西部办合作开设MPA西部领导干部班,在西部十二省市招收MPA研究生。在国务院学位办和全国MPA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2006年招收学生61名,2007年招收学生330名。生源覆盖所有的西部省市和少数民族自治州。这一项目在公共管理学界、MPA教育界以及社会上都引起了较大反响。浙江大学作为东部地区高校,为什么要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王胜利
培训作为提高人才素质能力的最直接方式,得到了企业的广泛关注,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通过持续有效的培训,促进了人才资源的高效开发和保值增值。在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实践中,高层次技术人才培训如何有效开展、如何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果一直是企业面临的难题。企业高层次技术人才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企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特别是高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蒙冬英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指导、地方经济的支撑,而高校又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其提供智力与人才的支持。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什么层次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值得我们思考。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难以应对知识经济与经济发展新常态带来的挑战,与地方经济发展情况脱离,亟待调整。基于服务地方经济思路分析地方经济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探讨改进策略。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周远清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王辉 刘冬
作为英国职业教育最初始形态和表现形式的学徒制近几年得到蓬勃发展,其创新产物高等学徒制有望成为与传统大学教育"分庭抗礼"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六、七级学徒制是高等学徒制的最高等级,根据其人才培养方案,完成学业的学徒生将获得学士、硕士层次的学历证书与职业证书,其应用型综合技能在学习过程中也将得以全面提升。在卡梅伦联合政府及其社会精英协作伙伴的合力推动下,六、七级学徒制在英国的发展渐呈初兴之势,我国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可从中获得启示与借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