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239)
2023(10357)
2022(8597)
2021(7454)
2020(5917)
2019(13507)
2018(13295)
2017(25317)
2016(13571)
2015(15185)
2014(15401)
2013(15570)
2012(15087)
2011(14047)
2010(14380)
2009(13218)
2008(12639)
2007(11382)
2006(10572)
2005(9979)
作者
(41279)
(34542)
(34533)
(32658)
(22104)
(16658)
(15578)
(13520)
(13219)
(12371)
(12074)
(11507)
(11298)
(11226)
(10831)
(10647)
(10219)
(9985)
(9945)
(9835)
(9111)
(8494)
(8368)
(8088)
(7945)
(7788)
(7689)
(7652)
(7192)
(6878)
学科
(85196)
经济(85126)
管理(35604)
(31387)
地方(25594)
方法(24813)
(23235)
企业(23235)
中国(23121)
数学(21500)
数学方法(21327)
(17658)
业经(16770)
环境(16112)
地方经济(15926)
(15724)
(13568)
金融(13568)
(13499)
(12830)
(12656)
贸易(12644)
农业(12629)
(12106)
(11979)
银行(11965)
(11740)
(11508)
(10819)
经济学(9888)
机构
学院(204737)
大学(203579)
(99352)
经济(97533)
研究(81436)
管理(73540)
中国(61840)
理学(61255)
理学院(60488)
管理学(59673)
管理学院(59297)
科学(46711)
(44850)
(42169)
(41950)
研究所(37689)
中心(35453)
(33058)
财经(32490)
(32017)
经济学(31832)
北京(29412)
(29279)
(29278)
(28345)
经济学院(28264)
师范(28103)
业大(27096)
(25571)
农业(25333)
基金
项目(127557)
科学(100317)
研究(95357)
基金(90806)
(78702)
国家(78080)
科学基金(65940)
社会(62792)
社会科(59779)
社会科学(59761)
(50904)
基金项目(47122)
(42168)
教育(41901)
自然(38971)
自然科(37986)
自然科学(37978)
资助(37372)
自然科学基金(37252)
编号(37134)
(35113)
成果(30423)
重点(29527)
发展(28840)
(28351)
(27966)
课题(27614)
国家社会(26577)
(25831)
创新(24412)
期刊
(123118)
经济(123118)
研究(70267)
中国(46372)
(30641)
(30327)
管理(28950)
学报(28138)
科学(28124)
(23210)
金融(23210)
大学(21660)
教育(21411)
农业(21377)
经济研究(20871)
学学(20370)
技术(19088)
业经(18418)
财经(16598)
问题(15864)
(14597)
国际(13798)
(13615)
世界(12418)
技术经济(12381)
(11813)
统计(11389)
商业(10499)
(10103)
资源(9985)
共检索到3376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付加锋  郑林昌  程晓凌  
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签署到《京都议定书》生效,再到哥本哈根艰难谈判,关于发展权与排放权的讨论不断升级,催生了低碳经济发展理念。作为世界排放大国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各地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如何,有必要加以全面认识。基于此,本文设计了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析分析法在省域层面进行综合评价,并选取一些关键性指标与国外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①我国地区低碳发展水平整体呈逐步增加的趋势;②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总体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局部跳跃"的格局;③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为此,今后我国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要逐步加强低碳...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何跃  郭秋艳  武奔  
文章从碳排放、能源消耗、经济和环境保护四个方面,构建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熵权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选取15个世界主要经济国家作为评价对象,定量分析评价了各个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水平。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福祥  盖美  张洪锦  
构建包含经济系统、能源系统、碳排放系统、技术投入系统和环境系统5个准则层及23个指标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基于可变模糊识别模型,分析评价辽宁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结果显示:辽宁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由2004年的2.87提升到2014年的3.01,由中碳偏高水平提升到中碳发展水平。沈阳、大连、丹东、锦州、营口和葫芦岛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鞍山、抚顺、本溪、盘锦、辽阳及铁岭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在此基础上,运用SBM模型测算辽宁省各市的碳排放效率,其结果与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值有较大关联。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福祥  盖美  张洪锦  
构建包含经济系统、能源系统、碳排放系统、技术投入系统和环境系统5个准则层及23个指标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基于可变模糊识别模型,分析评价辽宁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结果显示:辽宁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由2004年的2.87提升到2014年的3.01,由中碳偏高水平提升到中碳发展水平。沈阳、大连、丹东、锦州、营口和葫芦岛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鞍山、抚顺、本溪、盘锦、辽阳及铁岭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在此基础上,运用SBM模型测算辽宁省各市的碳排放效率,其结果与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值有较大关联。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孙久文  姚鹏  
运用2012年中国新疆的数据,从低碳产出指标、低碳排放指标、低碳消费指标、低碳资源指标、低碳支撑指标、经济发展指标6个方面对新疆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利用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据,分析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分析结果显示:(1)新疆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较大;(2)各省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呈现出从东南沿海向西北逐渐递减的规律,其中山西、内蒙古、宁夏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较差,而东南沿海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潘文砚  王宗军  
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五因素模型框架,构建了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核主成分分析法(KPCA),对2012年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低碳经济进行综合评价,并且对评价指标和评价系数进行了属性聚类分析,找出影响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对核主成分分析法不能判断关键影响因素的问题进行了补充。结果显示: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表现为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南部地区高于北部地区。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郑林昌  付加锋  李江苏  
大气温室气体浓度日益攀升,极端气候现象频发,引发了全球对低碳经济的研究和实践。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推进温室气体减排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走低碳发展之路是一条科学发展之路。为全面认识低碳经济,该文针对低碳经济的内涵,设计了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2007年我国省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①不同省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总体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局部跳跃"的格局;②不同省份低碳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整体呈逐步增加的趋势;③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化的原因是能源分布、能源利用、发展水平、地理环境、消费观念、消费模式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基...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苏良军  黄渝祥  
论文从实证方面对苏南苏北间的经济发展不平差距的基本状况作出了历史考察与总结,借助计量经济模型求解出各因素对苏南苏北经济差距的贡献程度,进而总结出苏南苏北经济差距的主要影响因素,这对指导江苏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邢怀振   苏群  
文章从收入水平和收入结构双重视角分析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基于2013—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二者之间的影响关系。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城乡工资性收入差距的影响均为“倒U”型;在区域异质性方面,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显著为正,而对城乡工资性收入差距的影响显著为负,但是对于中部地区而言,这种作用效果却恰好相反;门槛效应显示,城镇化、受教育程度在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城乡经营性收入差距的影响中存在不同效果的门槛效应。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丁涛  黄宇菲  冯奎  吴华清  
本文采用“逐层纵横向”拉开档次法、“熵值”非线性规划法、TOWA-GA混合算子方法,首次以八大综合经济区的视角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分析,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β收敛方法揭示八大综合经济区低碳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和空间收敛性特征。研究发现:八大综合经济区低碳经济发展整体上呈稳步向好的趋势,但仍存在总体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现象;八大综合经济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非均衡性特征明显,总体差异水平不高且呈波动上升趋势,北部沿海经济区的内部差异最大,东部沿海经济区和大西北经济区的区域间差异最大,区域间差异对八大综合经济区总体差异的贡献最大;八大综合经济区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且全国层面和东北、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大西北、大西南、长江中游、黄河中游7个综合经济区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北部沿海经济区不存在绝对β收敛,但存在显著的条件β收敛。本文研究内容对制定八大综合经济区差异化政策,落实八大综合经济区协同发展战略具有理论和现实上的参考价值。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蓓华  刘爱东  
文章构建基于PSR概念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喜  秦耀辰  鲁丰先  张黛  姜向亚  
低碳经济发展评价及其时空差异研究是低碳经济研究从理论阶段向应用阶段转移的重要步骤,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质就是确定低碳经济发展的具体内容及考核的标准体系,可为低碳经济发展和调控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本文参考DPSIR模型,选取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等25个指标,构建了基于PSIR模型的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主要省份(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河北省、山东省)1991-2010年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及其时空差异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维上,研究区内各省份总体上是朝着低碳经济的方向发展,但也存在一定的波动;在空间维上,各省份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山东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最高,而山西省、河南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除压力子系统外,其他各子系统与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极为显著(或高度)的正相关。从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因素看,影响子系统、压力子系统变化的贡献率最大,而技术进步等因素的贡献率相对较小。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朱诗娥  杨汝岱  
经验观察发现,三十年来,我国省际城乡居民消费一直存在"经济发展越落后的地区,城乡居民消费差距越大"的现象。本文构建1978-2007年省际面板数据,基于不同模型的计量检验结果表明这种现象的存在,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集体贫困"之后,这种现象在1980年代中期以后的二十年间显得尤为突出。而一些省份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开始下降,这是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本文还从社会发展、经济现状、政府行为、基础设施和对外贸易五个方面对影响省际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因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察,研究表明,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教育公平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有助于迈向理想的共同富裕。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杨浩昌  李廉水  刘军  
本文运用基于熵权的灰色关联投影法综合评价模型,对2003—2011年中国制造业总体,以及2006—2011年制造业分行业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制造业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的发展趋势,其中2003—2006年上升较缓慢,2006—2011年上升较快;分行业比较分析表明,中国制造业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行业差异,不仅机械电子制造业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部分轻纺制造业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也较高,这为各地区根据自身的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实施合理的低碳发展策略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多数资源加工工业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其背后原因在于资源加工工业碳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本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