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301)
2023(9024)
2022(7210)
2021(6789)
2020(5199)
2019(12189)
2018(11996)
2017(22182)
2016(11933)
2015(13641)
2014(13625)
2013(13416)
2012(12700)
2011(11901)
2010(11937)
2009(10747)
2008(10737)
2007(9543)
2006(8610)
2005(7641)
作者
(33534)
(28001)
(27816)
(26626)
(17977)
(13214)
(12549)
(10920)
(10839)
(9921)
(9844)
(9389)
(8909)
(8816)
(8806)
(8761)
(8265)
(8195)
(7793)
(7643)
(7095)
(6742)
(6738)
(6467)
(6241)
(6148)
(6086)
(5912)
(5625)
(5586)
学科
(56936)
经济(56873)
管理(32215)
(23089)
中国(21924)
方法(20311)
环境(17629)
数学(17096)
数学方法(16985)
(16910)
企业(16910)
(15008)
(13274)
地方(12586)
业经(11730)
(11053)
贸易(11046)
(10760)
(10305)
(10083)
农业(9943)
(9624)
(9548)
(9156)
理论(8898)
(8858)
金融(8858)
(8665)
银行(8655)
(8478)
机构
大学(176857)
学院(173729)
(80746)
经济(79197)
研究(68714)
管理(62236)
中国(52794)
理学(52588)
理学院(51874)
管理学(51225)
管理学院(50891)
(40051)
科学(39138)
(34729)
(33467)
研究所(30498)
中心(29628)
财经(27623)
经济学(27078)
北京(26172)
(25793)
师范(25637)
(25383)
(25377)
(24547)
(24482)
经济学院(24251)
业大(21779)
师范大学(21281)
科学院(21041)
基金
项目(114704)
科学(91824)
研究(87306)
基金(85140)
(74337)
国家(73791)
科学基金(62737)
社会(58601)
社会科(55539)
社会科学(55527)
基金项目(44520)
(40939)
教育(39273)
自然(37340)
自然科(36359)
自然科学(36351)
(36148)
自然科学基金(35696)
资助(33856)
编号(33274)
成果(27611)
(27033)
重点(26789)
(26506)
国家社会(25670)
中国(25223)
课题(24322)
教育部(23433)
(23151)
发展(22206)
期刊
(91863)
经济(91863)
研究(58357)
中国(37913)
科学(24462)
(23990)
学报(23505)
管理(23185)
(22591)
教育(22022)
大学(18596)
学学(16963)
农业(16228)
(15235)
金融(15235)
经济研究(14775)
财经(14102)
技术(14026)
问题(13584)
(12482)
业经(12273)
(11351)
世界(11175)
资源(10129)
国际(10031)
(9933)
图书(8945)
现代(8614)
(8328)
技术经济(7940)
共检索到2708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唐震  
中国城市在快速发展的道路上,城市生态格局愈发恶化。旧有的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已备受诟病,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得到更广泛的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中形成了具有价值的有关低碳生态的哲学观,包括辩证的变化观、平衡观、有节制的发展观、制天命而用之的能动观以及人地天道合一的有机整体观等。然而现代城市建设在技术革命中不断对传统观点进行突破,使城市发展无限突破资源限制,将城市的发展和变化简单理解为经济增长与建设用地的扩张,将人的需求凌驾于自然之上等。因此,有必要对低碳生态城市的中国哲学理论和传统理念进行构架,在城市建设中借鉴传统,形成统筹天地人整体的发展路径,为城市建设模式的转型寻求出路。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邓荣荣  
2010年,我国确定天津市、重庆市、深圳市、厦门市、杭州市、南昌市、贵阳市、保定市八个城市为首批低碳试点城市,鼓励试点城市根据自身特点探索低碳发展模式与实现路径。六年来,各试点城市碳排放规模与人均碳排放量持续增长的趋势并未改变,但碳排放总量与人均碳排放增速较试点前均显著降低,试点后各城市的碳排放强度也呈持续下降趋势;各试点城市的碳减排绩效不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还普遍高于同类地区;各试点城市均已实现或基本实现其阶段性减排目标。总结试点城市的低碳发展经验,未来我国其他城市的低碳化发展应科学制定低碳发展规划、推进低碳发展相关机制建设、加快产业低碳化发展、倡导低碳消费和低碳生活理念、因地制宜探索低碳发...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万红艳  陈迎春  
本文在把握物流分析及生态足迹理论的基本概念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阐述了城市生态问题的实质及根源所在,并探讨了如何基于这一理论建设生态城市。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万方  杜莉  
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严峻问题,为减少日益增加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低碳城市的建设目标,节能减排的绿色交通正在全球范围推广。法国里昂城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的成功运行是政府践行国际公约与民意需求满足的契合,是客观良好条件与优异的运行机制设计的契合。我国正在进行全面低碳城市建设,推广绿色节能减排的城市公共自行车运行系统,需借鉴国际经验,发挥后发优势,提升建设速度和效率。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革  景琴玲  
和谐是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核心理念。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内容广泛,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也就是内心和谐、社会和谐、宇宙和谐。这一宝贵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统筹协调各方面的伦理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以达到内心和谐、社会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王煊  
本文对比分析了美国、加拿大、德国和芬兰4个国家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经验,发现这些国家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具有以政策法规为保障、以项目实施为载体、以生态研发技术为支撑、以公众参与为导向、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统揽等共同特征;同时,这些国家主要通过完善生态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及政策法规、强化与周边城镇的协同建设、产业的转型升级、保障市民的广泛参与等措施来推动生态城市建设。这些经验对加快中国城市生态建设、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何碧波  黄凌翔  
建设生态城市有重建新城和改造现有城市两条路径。审视了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先进理论和实践创新,从理论背景、实践案例、局限性等方面分别梳理了重建型生态城市和改造型生态城市两种建设模式及其建设经验。进而探讨我国借鉴国外生态城市经验时遇到的问题,包括国情差异造成国外经验应用的局限性和生态城市部分目标不被接受等,提出相应的建议,并分析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模式的一般性选择路径。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代伟国  张捷  
"一"、"二"哲学差别是中西方文明分野的根源,当前,二元导向的西方文明主导了全球化一体化,这促使了当代城市逐渐朝二元对抗方向发展,并表现出"泛政治化、两极振荡、工具理性"等特征。调和此问题可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的思想:首先,要从基本内涵上通过"转化"和"包容"来化解对抗性矛盾;其次,从外延上按"合知行、一天地、同真善"的思路构建城市的同一性;最后,还要从根基上依托"人本核心、道德理性"将城市发展统一于人,构建理性信仰,实现小我和大我的合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云燕  赵国龙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低碳理念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政府以及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英国政府最早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之后日本政府提出建设低碳社会,2007年中国开始出现低碳城市的提法,之后国内专家学者也更多地关注低碳城市的研究。文章主要梳理国内外研究者关于低碳城市的理论研究,首先介绍了目前低碳城市研究的背景现状,然后从低碳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内涵和特征目标等方面总结我国专家学者的一些研究进展,对当前发展中国低碳城市建设模式和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梳理,最后总体概述了我国专家学者对构建低碳城市的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盛广耀  
作为低碳发展理念下的城市实践,低碳城市的建设离不开政策的推动和支持。文章从国家、地方和部门三个层面梳理了与低碳城市建设相关的政策,对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的政策演进、政策创新、政策层次、政策类型等方面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当前,中国低碳城市建设政策整体上尚在形成之中,存在着政策体系不完整、政策结构不合理、政策手段单一、政策执行力度不足等问题,需要在城市低碳实践中不断完善。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陶希东  
伴随着互联网科技和共享经济模式的发展,如何打造新型共享城市,解决城市经济、社会、资源、空间等问题,日渐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最新趋势。首尔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建设共享城市的全球城市,建构了集理念、政策、方法等为一体的系统方案和经验模式。对共享经济、共享城市的基本内容做出了界定和分析,重点对首尔打造共享城市的举措和经验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提出了我国积极创建共享城市的一些启示性对策。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林晓凤  安宽洙  
韩国学习型城市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市民终身学习的"核心战略",经过十五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三方协作领导体系、财政支持激励机制与分层推进的创建方式,而终身学习文化的营造与扩散是韩国经验引起国际关注的重要原因。韩国经验给我国学习型城市建设带来如下启示:建设环境方面,应坚定政府政治承诺,使学习型城市建设愿景清晰、保障有力。制定专项规划保障学习型城市建设有法可依、规范有序。运行机制方面,深化系统意识,建立长效运行机制,促进学习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终身学习成果转化的便利性,促进市民终身学习不断深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郑瑞  
我国出现低碳城市建设热,甚至一些城市出现伪低碳现象,其原因是城市建设者缺乏正确的低碳理念,导致低碳城市建设出现盲目跟风现象。低碳城市建设应以正确的低碳理念为指导,通过科学合理的低碳城市规划,采取措施促使城市碳排放外部性内在化,量化碳排放目标,实施碳足迹信息公开制等多种形式,最终实现城市的减碳目标,走符合城市自身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之路。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邢佰英  
英国最早提出发展"低碳经济",力求实现低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共赢,积极探索城市低碳转型的道路,在推动既有城市低碳化改造和新建城市规划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我国低碳城市建设带来有益启示,有助于我国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更好地融入低碳发展理念、落实生态文明要求。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艳伟  高春雨  余婧婧  莫际仙  覃诚  
[目的]从土地利用规划、村镇规划、水利工程规划、生态环境规划等四个方面论述传统农业规划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并总结对现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建设的启示。[方法]采用文献调研与对比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文献调研总结古代农业规划经验,利用对比研究提出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启示。[结果]传统农业强调因地制宜,根据土壤质量、气候条件等优化农产品布局,充分考虑环境容量、便利性、环境改善等进行城镇规划,注重风水理论在村镇规划中应用,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融入自然、灌排调相结合建设了一批重大水利工程。[结论]传统农业规划思想对于土地利用及产业布局优化、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制度建设、新农村建设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