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717)
- 2023(6714)
- 2022(5494)
- 2021(4816)
- 2020(3657)
- 2019(8367)
- 2018(7881)
- 2017(15941)
- 2016(8556)
- 2015(9134)
- 2014(9174)
- 2013(9085)
- 2012(8592)
- 2011(7914)
- 2010(8016)
- 2009(6961)
- 2008(6672)
- 2007(6026)
- 2006(5522)
- 2005(4869)
- 学科
- 济(37499)
- 经济(37460)
- 管理(29031)
- 业(22837)
- 企(17151)
- 企业(17151)
- 中国(13690)
- 方法(12836)
- 环境(12601)
- 数学(11758)
- 数学方法(11603)
- 农(10594)
- 财(9896)
- 地方(9837)
- 策(7631)
- 学(7239)
- 贸(7217)
- 贸易(7215)
- 划(7187)
- 业经(7152)
- 易(6996)
- 农业(6944)
- 城市(6764)
- 制(6516)
- 及其(5808)
- 发(5775)
- 银(5746)
- 银行(5742)
- 税(5642)
- 行(5543)
- 机构
- 学院(122742)
- 大学(120446)
- 济(56693)
- 经济(55417)
- 管理(48905)
- 研究(43340)
- 理学(41966)
- 理学院(41501)
- 管理学(40971)
- 管理学院(40733)
- 中国(32315)
- 财(26573)
- 京(24864)
- 科学(24556)
- 财经(20604)
- 所(20371)
- 中心(19880)
- 经(18806)
- 江(18781)
- 研究所(18300)
- 经济学(17931)
- 农(17276)
- 院(16504)
- 经济学院(16256)
- 范(16040)
- 师范(15941)
- 业大(15924)
- 北京(15434)
- 财经大学(15172)
- 州(14563)
- 基金
- 项目(83468)
- 科学(68145)
- 基金(62818)
- 研究(61958)
- 家(54085)
- 国家(53669)
- 科学基金(47433)
- 社会(42050)
- 社会科(40191)
- 社会科学(40184)
- 基金项目(32956)
- 省(31822)
- 自然(30055)
- 自然科(29374)
- 自然科学(29370)
- 自然科学基金(28817)
- 教育(27388)
- 划(27234)
- 资助(25004)
- 编号(24027)
- 发(19325)
- 部(18816)
- 成果(18626)
- 重点(18581)
- 国家社会(17909)
- 创(17053)
- 课题(16953)
- 教育部(16381)
- 人文(16206)
- 策(16199)
共检索到1831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黄寰 何广 肖义
【目的】高质量建设低碳城市是应对气候变化、落实低碳发展理念与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因此考察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碳减排效应意义凸显。【方法】本文运用2006—2019年中国216个城市面板数据,以第二、三批低碳城市试点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倾向得分匹配倍差法(PSM-DID)并通过稳健性测试,多维度分析低碳试点城市建设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并采用中介模型考察低碳试点政策的影响机制。【结果】(1)与非试点城市相比,低碳试点政策显著降低了城市碳排放,且纳入平行趋势、安慰剂等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显著。(2)低碳城市试点均能通过提升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水平、调整产业结构和减少能源消耗量来发挥碳减排作用。(3)低碳城市试点碳减排效应具有显著异质性。碳减排效应在东部、中部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要强于西部城市和资源型城市。基于“胡焕庸线”视角下低碳试点政策对东南半壁城市的碳减排效应较西北半壁城市更为明显。【结论】本文从多维度评价第二、三批低碳城市试点的碳减排阶段性成效,有助于深化低碳发展理念、探索低碳发展路径,为未来更多城市系统性进行低碳城市建设提供借鉴。新形势下低碳城市建设应遵循因地制宜、因时而变,制定差异化与精准化路径促进绿色发展,为实现“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奠定基础。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巍 姚海东
将2010年起陆续推出的低碳城市试点政策视作一项“准实验”,利用2000~2019年中国24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多期DID的方法,研究其对于城市碳排放的影响以及其机制。研究发现:相较于非试点城市,试点城市的碳排放显著降低了10%;政策在东部地区效果显著。同时,森工城市和非资源城市在成为试点后减排效果显著;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主要通过绿色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来影响城市减排。因此,应继续扩大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覆盖范围,同时在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实施过程中注意保障其可持续性,因地制宜构建绿色低碳的产业体系。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郑石明 尤朝春
低碳试点政策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然而不同扩散模式下的低碳试点政策对改善环境质量的政策效果差异尚不明确。基于2003—2019年中国28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将3批低碳试点政策视为准自然实验,采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不同扩散模式下的低碳试点政策对改善环境质量的差异化影响效应。研究发现:第一,低碳城市建设显著降低了空气污染水平,有助于改善环境质量;第二,层级扩散模式下的低碳试点政策减污效应优于主动扩散模式;第三,层级扩散与主动扩散模式下的低碳试点政策对提升环境质量的影响效应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类型的城市中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异质性。研究结果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
低碳试点 扩散模式 空气污染 政策评估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杰 王博瀚
在理论探析碳减排政策影响就业的基础上,运用双重差分模型评估碳交易政策的就业效应。研究表明:碳交易政策的实施导致试点地区就业率显著提升,且碳交易政策能够加速劳动力城乡流动、行业转移以及性别转换,同时使得劳动力技能结构呈现“两头粗、中间细”的分布特征;碳交易政策的就业效应并不局限于试点地区一隅,亦能够对试点周边地区产生显著的负向溢出效应;试点地区劳动力增加来源包括“就地转换”“走的少”和“来的多”3个方面。进一步地,碳交易试点政策所诱发的就业率提升主要得益于产业结构高级化驱动的劳动力需求扩大和工资提升所驱动的劳动力供给增加。
关键词:
碳交易政策 就业率 双重差分 空间溢出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朱亚君 孙楚仁 覃卿
碳减排对缓解全球变暖具有重要意义,但也使得很多发展中国家同时面临着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双重压力。本文从出口产品质量的视角出发,运用中国低碳城市试点政策这一拟自然实验,采用2008—2014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海关数据库的合并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碳减排政策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能够提高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该效应通过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创新效应和进口中间品质量提升效应实现;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有利于提升企业非环境类产品质量,且更能提升二氧化碳排放密度较低、资源依赖程度较低以及融资约束较小的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利于增强发展中国家通过合适的环境政策设计实现碳减排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双赢局面的信心。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石恒贵 王运斌 贺艺文
本文利用2009年—2018年中国281个地级城市的面板数据,借助于低碳试点政策在不同城市、不同试点时间上的变异,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低碳城市试点对碳排放的影响,同时,在双重差分模型的基础上,使用三重差分模型估计了国家节能减排审计对低碳试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研究表明,低碳城市试点能显著降低碳排放,并且国家节能减排审计更能显著促进低碳试点城市的减排作用;但国家审计的这种促进作用在财政状况好的城市才更明显。本文研究以期为国家节能减排审计在碳排放中发挥的作用提供经验证据,为我国尽早达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价值。
关键词:
节能减排审计 低碳城市 碳排放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黎毅 漆银
文章以我国三批低碳试点城市为例,基于2006—2020年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采用DID模型探讨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总就业及不同产业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总体上能显著提升城市就业水平,但在不同产业之间存在差异,其对于第二、第三产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第一产业影响不显著,采用多种方法检验后结果依然稳健;产出效应和要素替代效应是影响就业的两个重要传导机制,其中产出效应有利于促进第二、第三产业就业,而要素替代效应则会阻碍第三产业就业水平提升;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在不同规模、区位和资源类型城市中对就业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宋德勇 李瑶
论文对我国首批低碳试点省份的低碳发展水平进行了分析,合理确定了政策实际发挥效果的起始点,利用案例评估中的合成控制法对低碳试点政策进行了评价,研究了低碳试点政策的减排机制,并考察了低碳试点政策与工业企业经营业绩的关系。研究发现,低碳试点政策对于辽宁、云南、重庆、天津、湖北和广东的碳减排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并未抑制陕西的碳排放增加趋势;低碳试点政策实现碳减排的机制主要在于能源效率提升效应和结构优化效应;从微观层面来看,低碳试点政策对工业企业具有成本控制效应。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高琦 闫婷
本文基于我国2007-2022年200个地级市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低碳试点城市建设对商贸流通业碳减排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实施低碳试点城市建设政策有助于降低商贸流通业碳排放水平,其中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是低碳试点城市建设政策促进商贸流通业碳减排的重要机制。此外,从异质性分析来看,低碳试点城市建设能够有效促进非资源型城市商贸流通业碳减排过程。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蒋金荷 丁新兴
环境政策效应及机制一直是环境治理研究的重要学术议题。本文以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外部效应作为研究视角,基于2006—2019年285地级市面板数据使用交错DID模型探讨低碳城市试点对同伴城市碳排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存在明显的“同伴效应”,通过政府自发治理、诱导企业绿色创新、公众行为驱动3种机制实现;异质性分析表明经济状况较好、非资源型城市、碳排放基础低以及主政官员晋升激励高的城市对“同伴效应”更加敏感;“同伴效应”的调节效果是基于周边低碳城市试点的数量和建设质量给邻接城市政府传递规范压力,进而激励同伴城市碳减排。区分同伴压力来源后发现,“同伴效应”更多来自同省内试点城市的“标尺竞争”。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景国文
文章采用2004—2018年我国地级市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将低碳城市试点政策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FDI区位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显著抑制了FDI的流入,但影响效果存在滞后性;机制分析表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主要通过技术创新效应抑制了FDI流入,而环境规制效应、融资约束效应并不显著。研究结论对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和合理利用FDI具有积极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
低碳城市 外商直接投资 双重差分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钱丽 汪美鑫 肖仁桥
低碳试点政策是促进城市碳中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工具,以2009-2021年中国266个城市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多种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低碳试点政策对碳中和技术创新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第一,低碳试点政策促进试点城市碳中和技术创新,且对零碳与低碳技术创新的影响更显著;低碳试点政策的影响效应具有异质性,在高行政等级、大规模人口、低资源依赖、高数字化水平和高环境规制城市表现更显著。第二,低碳试点政策通过强化政府管制、完善市场制度和加强社会监督促进碳中和技术创新,其中,政府管制的传导作用最显著,其次是市场制度,而社会监督的作用最弱。第三,低碳试点政策具有明显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来自邻近地区的间接效应占比高达77%,且产业结构优化会增强低碳试点政策的溢出效应。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成琼文 杨玉婷
分析中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地区的碳减排状况,为现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改进提供经验依据。基于2005—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检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是否存在碳减排效应,并采用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PSM-DID等方法检验回归结果的稳健性,通过中介效应分析检验绿色技术创新和能源结构转型的传导路径,最后分析试点政策的地区异质性。结果表明:(1)试点政策显著降低试点地区的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存在显著的碳减排效应;(2)绿色技术创新和能源结构转型都是试点政策实现碳减排效应的作用路径,绿色技术创新在降低试点地区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中分别发挥了12.38%和5.51%的作用,能源结构转型则分别发挥了3.74%和0.47%的中介效应作用;(3)北京的碳减排效应在6个试点地区中最强,其次是上海和天津,湖北和重庆的整体碳减排效应较弱。研究结论为更好实现“双碳”目标、同时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和绿色技术创新提供的主要启示包括,要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因地制宜地制定差异化减碳政策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优智 刘寅可 赵璟
基于2005—2019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与双重差分法相结合检验碳交易试点政策对碳减排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显著促进了碳减排,但是区域异质性分析发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显著促进了中国中部地区的碳减排,对东部和西部地区的碳减排影响不显著;(2)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为中介促进了碳减排;(3)环境约束力度的强弱对碳减排的影响效应存在差异,强约束对碳减排的影响效应更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优智 刘寅可 赵璟
基于2005—2019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与双重差分法相结合检验碳交易试点政策对碳减排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显著促进了碳减排,但是区域异质性分析发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显著促进了中国中部地区的碳减排,对东部和西部地区的碳减排影响不显著;(2)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为中介促进了碳减排;(3)环境约束力度的强弱对碳减排的影响效应存在差异,强约束对碳减排的影响效应更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