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374)
- 2023(13157)
- 2022(11081)
- 2021(9969)
- 2020(7911)
- 2019(17883)
- 2018(17274)
- 2017(33747)
- 2016(18200)
- 2015(19755)
- 2014(19583)
- 2013(19280)
- 2012(17932)
- 2011(16422)
- 2010(16134)
- 2009(14224)
- 2008(13660)
- 2007(11950)
- 2006(10621)
- 2005(9110)
- 学科
- 济(79748)
- 经济(79677)
- 管理(50119)
- 业(45105)
- 企(33677)
- 企业(33677)
- 方法(28899)
- 数学(25337)
- 数学方法(25099)
- 地方(24391)
- 农(23768)
- 贸(23116)
- 贸易(23104)
- 易(22301)
- 中国(22193)
- 业经(17856)
- 环境(17036)
- 财(16172)
- 农业(15453)
- 学(15126)
- 产业(13188)
- 地方经济(12771)
- 制(12339)
- 技术(11748)
- 和(10773)
- 划(10747)
- 策(10403)
- 发(9993)
- 银(9953)
- 融(9923)
- 机构
- 学院(255801)
- 大学(250094)
- 济(111021)
- 经济(108786)
- 管理(97306)
- 研究(90292)
- 理学(84495)
- 理学院(83485)
- 管理学(82234)
- 管理学院(81781)
- 中国(65775)
- 科学(56394)
- 京(52191)
- 农(46393)
- 财(46118)
- 所(44927)
- 研究所(41193)
- 中心(41007)
- 业大(40296)
- 江(38075)
- 农业(36771)
- 财经(36765)
- 范(33804)
- 院(33722)
- 经济学(33655)
- 师范(33422)
- 经(33293)
- 北京(31919)
- 州(30700)
- 经济学院(30695)
- 基金
- 项目(180212)
- 科学(142464)
- 基金(130617)
- 研究(129387)
- 家(115371)
- 国家(114460)
- 科学基金(97716)
- 社会(84601)
- 社会科(80528)
- 社会科学(80510)
- 省(72109)
- 基金项目(70241)
- 自然(63185)
- 自然科(61652)
- 自然科学(61636)
- 划(60467)
- 自然科学基金(60466)
- 教育(56559)
- 资助(51282)
- 编号(51109)
- 发(42513)
- 重点(41074)
- 成果(38550)
- 部(38548)
- 创(37940)
- 课题(35675)
- 创新(35588)
- 国家社会(35338)
- 科研(34122)
- 发展(34111)
- 期刊
- 济(120575)
- 经济(120575)
- 研究(73129)
- 中国(45464)
- 农(41306)
- 学报(39585)
- 科学(37735)
- 管理(32474)
- 财(32227)
- 大学(29399)
- 农业(28272)
- 学学(28211)
- 业经(22328)
- 融(21986)
- 金融(21986)
- 经济研究(20700)
- 教育(20527)
- 技术(19494)
- 问题(18739)
- 贸(17772)
- 财经(16599)
- 国际(15011)
- 业(14971)
- 经(14521)
- 资源(14160)
- 商业(13865)
- 科技(12567)
- 现代(11852)
- 发(11848)
- 技术经济(11837)
共检索到3710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卓群 陈瑶 单菁菁
在中国迈向“双碳”目标的背景下,低碳城市试点政策赋能商贸流通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愈发明显。本文基于黄河流域56个城市2003-2019年的数据,运用多期DID模型,对流域内三批次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影响开展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经济水平提高、产业结构升级、创新能力提升均能够推动商贸流通产业发展。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经济水平相对滞后的黄河上游地区的影响效应更强;创新能力、交通状况对黄河上游和黄河中游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异质性。最后,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文章提出促进黄河流域商贸流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孙阳 王喜莲
本文基于黄河流域沿线省域面板数据,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流通业绿色发展与低碳经济耦合协调度及其空间相关性。研究发现,黄河流域沿线省域流通业绿色发展与低碳经济整体从低度耦合协调迈入高度耦合协调。分地区来看,呈现出“中下游发展较高,上游较低”的耦合协调关系发展趋势。从空间聚集性来看,流通业绿色发展与低碳经济耦合协调度具有一定的空间自相关性,且邻接省域耦合协调度产生相互促进影响。最后本文提出统筹黄河流域流通业与低碳经济发展、加大黄河流域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流通业产业聚集优势的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永姣 王耀辉
核算产业贸易所引致的流域省区之间隐含碳流动及明确各省区间生态补偿对于黄河流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制定生态补偿条例具有现实意义。利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RIO)率先测度了黄河流域九省区之间2015年与2017年隐含碳排放,并进一步明确测算出了黄河流域九省区间由于产业贸易带来的二氧化碳转移情况及生态补偿额度。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九省区碳排放总量呈现由东到西梯度递减,单位产值碳排放量呈现由东到西梯度递增。(2)黄河流域九省区主要碳排放部门为基础能源及二次能源生产部门、矿产品生产部门以及金属冶炼加工部门。(3)东中部省份是流域九省区之间转移和承接隐含碳排放转移最多的省份,流域九省区之间隐含碳转移呈现出明显的地理邻近效应和产业结构互补效应。(4)进一步对九省区生态补偿额度测算表明,生态补偿额度上并不呈现出明显的梯度赤字,而是由东向西的赤字—盈余空间格局转向中间赤字、两头盈余格局。这些结论为公平合理地制定以碳排放为基准的流域间生态补偿标准提供了依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永姣 王耀辉
核算产业贸易所引致的流域省区之间隐含碳流动及明确各省区间生态补偿对于黄河流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制定生态补偿条例具有现实意义。利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RIO)率先测度了黄河流域九省区之间2015年与2017年隐含碳排放,并进一步明确测算出了黄河流域九省区间由于产业贸易带来的二氧化碳转移情况及生态补偿额度。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九省区碳排放总量呈现由东到西梯度递减,单位产值碳排放量呈现由东到西梯度递增。(2)黄河流域九省区主要碳排放部门为基础能源及二次能源生产部门、矿产品生产部门以及金属冶炼加工部门。(3)东中部省份是流域九省区之间转移和承接隐含碳排放转移最多的省份,流域九省区之间隐含碳转移呈现出明显的地理邻近效应和产业结构互补效应。(4)进一步对九省区生态补偿额度测算表明,生态补偿额度上并不呈现出明显的梯度赤字,而是由东向西的赤字—盈余空间格局转向中间赤字、两头盈余格局。这些结论为公平合理地制定以碳排放为基准的流域间生态补偿标准提供了依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睿哲 黄新春
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作为我国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区域,其生态福利绩效水平对实现区域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运用Super-SBM模型对2010—2020年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水平进行测度,进而运用核密度分析、冷热点分析、椭圆分析等方法对生态福利绩效时空分布特征进一步分析,最后运用面板Tobit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研究发现:①2010—2020年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整体水平有所上升,呈现逐年波动提高的趋势。②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生态福利绩效冷点城市多集中于山西省与河南省,热点城市集中于山东省。③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空间重心向东南迁移,标准差椭圆长轴标准差增加,短轴标准差减少。④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生态福利绩效受产业结构、开放程度、环境保护程度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厘清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时空特征及其驱动机制,有利于实现城市高质量转型与区域绿色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生态福利绩效 黄河流域 资源型城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睿哲 黄新春
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作为我国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区域,其生态福利绩效水平对实现区域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运用Super-SBM模型对2010—2020年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水平进行测度,进而运用核密度分析、冷热点分析、椭圆分析等方法对生态福利绩效时空分布特征进一步分析,最后运用面板Tobit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研究发现:①2010—2020年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整体水平有所上升,呈现逐年波动提高的趋势。②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生态福利绩效冷点城市多集中于山西省与河南省,热点城市集中于山东省。③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空间重心向东南迁移,标准差椭圆长轴标准差增加,短轴标准差减少。④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生态福利绩效受产业结构、开放程度、环境保护程度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厘清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时空特征及其驱动机制,有利于实现城市高质量转型与区域绿色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生态福利绩效 黄河流域 资源型城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安宁 牛陆 刘霈珈 李玉峰
从流域地理分异的视角探讨黄河流域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是合理利用国土空间、制定差异化碳减排政策的重要基础。基于构建的长时序DMSP/OLS和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核算2009—2018年黄河流域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通过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解析各城市群碳排放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9—2018年黄河流域各城市群碳排放整体表现出收敛态势,峰值大多出现在2012和2017年,2013年为低值聚集年;流域上表现为下游>中游>上游的分异特征。(2)莫兰指数表明各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呈正向显著空间自相关,形成上中游以鄂尔多斯、榆林和下游以潍坊、临沂为辐射面的高—高聚集地,以及上游环兰州、西宁的低—低聚集地。(3)不同时期,黄河流域城市群碳排放的驱动因素不尽相同,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对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逐渐减弱,而城镇化率和土地利用结构对碳排放具有持续性的高影响;主导因素在空间上的异质性决定了不同城市群的提升策略各有差异。未来黄河流域城市群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应在考虑区域协同联动发展的基础上分区分时施策。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毅
本文以城市群为研究视角,基于高质量发展的丰富内涵构建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性评价体系,以黄河流域“五极”城市群作为研究样本,从时空维度实证考察黄河流域城市群商贸流通业的高质量发展态势。研究发现:“五极”城市群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非均衡性,且各维度同样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山东半岛城市群明显处于领先水平;时间维度上,黄河流域“五极”城市群商贸流通业的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上渐趋提升,但群际间的非均衡态势却呈现扩大之势。本文据此提出推进黄河流域“五极”城市群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应重视均衡化发展和差异化产业政策的制定。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高新才 韩雪
基于地(市)级行政区划的视角,对2008—2017年黄河流域碳排放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对黄河流域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展开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地(市)间碳排放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空间集聚性呈现增强趋势;黄河流域碳排放分布具有较强的转移惰性,多数地区均未发生显著的时空跃迁,碳排放空间分布的凝聚性很强;碳排放强度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地区经济增长水平、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技术水平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这一结论对于黄河流域市(州)级行政区域科学制定与实施碳减排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碳排放 空间分异 影响因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冯英杰 朱爱孔 苗长虹
生态补偿的实质是以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经济激励形式,引导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福利的优化配置,能够有效提升地区空气质量水平。基于生态福利绩效构建了黄河流域空气质量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城市空气质量生态补偿为例,通过拟自然实验评估了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对空气质量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对空气质量水平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传导机制表明,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政策通过提高技术进步水平和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形成对空气质量水平的倒逼机制,从而推动空气质量水平提升。(3)异质性影响表明,生态补偿政策对于补偿规模越大、政府治理能力越高和能源消耗越大的空气质量水平的提升作用更大。论文为各地区诱发生态补偿政策在推动空气质量水平方面的制度性红利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政策启示。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生态补偿 空气质量 拟自然实验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冯英杰 朱爱孔 苗长虹
生态补偿的实质是以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经济激励形式,引导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福利的优化配置,能够有效提升地区空气质量水平。基于生态福利绩效构建了黄河流域空气质量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城市空气质量生态补偿为例,通过拟自然实验评估了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对空气质量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对空气质量水平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传导机制表明,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政策通过提高技术进步水平和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形成对空气质量水平的倒逼机制,从而推动空气质量水平提升。(3)异质性影响表明,生态补偿政策对于补偿规模越大、政府治理能力越高和能源消耗越大的空气质量水平的提升作用更大。论文为各地区诱发生态补偿政策在推动空气质量水平方面的制度性红利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政策启示。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生态补偿 空气质量 拟自然实验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伟 王一丹
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对黄河流域2008-2018年79个地级市城市生态福利绩效进行了测算,运用Tobit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并分类探讨影响城市生态福利绩效的异质性。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2008—2018年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水平不高,绩效值随时间呈波动上升趋势,流域内部各地区城市间绩效均值空间差异较大,呈现出较为独特的"中游最高、下游次之、上游最低"的分布格局。2)经济集聚、城市绿化水平对生态福利绩效值有显著促进作用,人口密度、产业结构、科技投入水平对其呈显著抑制作用。3)上、中、下游城市之间以及不同级别城市之间的影响作用有所差异,科技投入水平对上游城市和普通地级市有显著负向影响,对中下游城市和中心城市的影响不显著;中心城市环境规制对绩效值有显著正向作用,而对于普通地级市影响不显著。据此,提出促进黄河流域城市生态福利绩效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伟 王一丹
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对黄河流域2008-2018年79个地级市城市生态福利绩效进行了测算,运用Tobit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并分类探讨影响城市生态福利绩效的异质性。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2008—2018年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水平不高,绩效值随时间呈波动上升趋势,流域内部各地区城市间绩效均值空间差异较大,呈现出较为独特的"中游最高、下游次之、上游最低"的分布格局。2)经济集聚、城市绿化水平对生态福利绩效值有显著促进作用,人口密度、产业结构、科技投入水平对其呈显著抑制作用。3)上、中、下游城市之间以及不同级别城市之间的影响作用有所差异,科技投入水平对上游城市和普通地级市有显著负向影响,对中下游城市和中心城市的影响不显著;中心城市环境规制对绩效值有显著正向作用,而对于普通地级市影响不显著。据此,提出促进黄河流域城市生态福利绩效的政策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国珍 刘慧
从现代产权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解决水资源短缺以及污染物排放最为有效的经济手段就是建立完善的水交易市场。本文研究市场机制中水交易的价格,应用环境经济学的相关原理,提出水交易的最低价格——"保护价格"的概念,而后利用模糊数学法、C(费用)-Q(处理规模)-S(等标负荷量)模型以及水污染损失计算模型,分别计算了黄河流域兰州段的工程水价、环境水价、资源水价、污染治理的投资费用以及水污染的经济损失费用,从而得出黄河兰州段"水权交易保护价格"和水污染物"排污权交易保护价格"分别为7.27元/t和0.98元/t,以期提供合理的水交易价格,确保水交易双方能够达到环境与经济双优的效果。
关键词:
流域城市 水交易 保护价格 黄河流域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邢霞 张杰飞 李洁 修长百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当前中国经济建设的主要导向,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黄河流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情况尤其值得重视。基于黄河流域沿线54个地级市数据,运用熵权法、核密度估计法和泰尔指数对2010—2019年黄河流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水平进行测算和时空演进分析,并运用障碍度模型对其障碍因素进行识别。结果显示:(1)黄河流域及三大区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水平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且表现出“下游>上游>中游”的空间分布格局。(2)中游和下游区域的绝对差异趋于缩小态势,上游略有扩大,且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极化现象。(3)区域内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上游差异是区域内差异的主要根源。(4)样本期内主要障碍因素基本未发生变化,但障碍因素排序及障碍度波动存在区域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