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764)
- 2023(16378)
- 2022(13410)
- 2021(12352)
- 2020(10024)
- 2019(22385)
- 2018(21858)
- 2017(41921)
- 2016(22519)
- 2015(25164)
- 2014(25188)
- 2013(24923)
- 2012(22979)
- 2011(20731)
- 2010(21020)
- 2009(19807)
- 2008(19833)
- 2007(17943)
- 2006(16315)
- 2005(15171)
- 学科
- 济(101673)
- 经济(101529)
- 业(91708)
- 管理(86027)
- 企(81504)
- 企业(81504)
- 方法(39480)
- 财(32969)
- 农(32467)
- 中国(31466)
- 业经(31215)
- 数学(30948)
- 数学方法(30667)
- 制(25102)
- 农业(22266)
- 务(22176)
- 财务(22138)
- 财务管理(22108)
- 技术(21852)
- 企业财务(20958)
- 策(19681)
- 贸(19637)
- 贸易(19625)
- 易(19186)
- 环境(18677)
- 划(18548)
- 体(17939)
- 地方(17925)
- 和(17687)
- 银(16647)
- 机构
- 学院(332366)
- 大学(327014)
- 济(150368)
- 经济(147491)
- 管理(132131)
- 研究(113308)
- 理学(112247)
- 理学院(111140)
- 管理学(109910)
- 管理学院(109251)
- 中国(91084)
- 财(72557)
- 京(69285)
- 科学(62281)
- 财经(56169)
- 所(55319)
- 江(51382)
- 中心(51177)
- 经(51098)
- 农(49462)
- 研究所(49149)
- 经济学(46328)
- 北京(44207)
- 业大(42614)
- 经济学院(41659)
- 财经大学(41364)
- 院(41227)
- 州(39887)
- 范(39859)
- 师范(39565)
- 基金
- 项目(211137)
- 科学(170369)
- 研究(161138)
- 基金(156467)
- 家(133753)
- 国家(132576)
- 科学基金(116189)
- 社会(107061)
- 社会科(101720)
- 社会科学(101697)
- 基金项目(81533)
- 省(80716)
- 教育(72610)
- 自然(71581)
- 自然科(69938)
- 自然科学(69924)
- 自然科学基金(68721)
- 划(67166)
- 编号(63725)
- 资助(63263)
- 成果(51651)
- 部(48564)
- 重点(47261)
- 创(46995)
- 发(46672)
- 制(45556)
- 国家社会(45075)
- 课题(44738)
- 创新(43259)
- 教育部(42567)
- 期刊
- 济(175911)
- 经济(175911)
- 研究(107094)
- 中国(68578)
- 财(58729)
- 管理(54998)
- 农(47560)
- 科学(43626)
- 学报(40148)
- 融(35581)
- 金融(35581)
- 大学(32775)
- 农业(32531)
- 教育(32073)
- 技术(31530)
- 学学(31100)
- 财经(28882)
- 业经(28752)
- 经济研究(27918)
- 经(25091)
- 问题(23865)
- 贸(19918)
- 技术经济(19384)
- 业(19017)
- 世界(18069)
- 国际(17461)
- 现代(17396)
- 科技(14809)
- 财会(14539)
- 商业(14509)
共检索到5180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胡亚男 余东华
面对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约束,中国制造业如何选择技术进步路径,在实现生产效率提升的同时满足低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本文基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视角,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研究表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显著推动了制造业技术路径转化的过程,在碳排放约束影响下,创新主体通过技术路径由引进模仿转向自主研发,满足绿色发展的要求;该影响受环境规制强度调节,适度提升规制强度能够强化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技术路径转化的促进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相较于命令控制型规制工具,市场激励型规制工具对技术路径选择的影响更加显著。此外,低碳城市制造业的技术路径选择受内在要素禀赋的制约,随着人力资本、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能力升级,低碳试点政策对制造业技术路径转化的促进效应愈加明显。本文的研究不仅丰富了制造业技术路径选择的相关文献,也为实现低碳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参考。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剑川
通过总结技术推动制造业升级的3种模式,针对广东现状提出广东制造业技术升级的模式是一种过渡阶段,进一步提出广东未来发展的3种路径,最后提出如何在政策层面促进升级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
技术升级 高新技术 模式 路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树生 张亮
分析传统制造业发展的三种路径,缩减规模、产业转移和科技创新,认为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才能将传统制造业逐步向微笑曲线的右端移动,实现产业低碳升级和转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涵盖了经济、社会和生态的31个三级指标构成的制造业升级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用来衡量制造业升级的效果,并利用ANP方法构建指标的内部网络层次结构,通过专家评分得到评价体系中指标的权重。
关键词:
制造业 升级路径 网络层次模型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武云亮
我国制造业集群发展主要集中于传统产业, 大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随着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 许多制造业集群出现了发展停滞甚至衰退现象, 部分集群已经进入调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志华 缪玉林 陈晓雪
本文利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提出的相关方法估算了1990-2010年江苏制造业的碳排放量,确定出了该时段内江苏制造业的碳排放强度。基于相关研究,选择了分析锁定效应的方法,对江苏制造业低碳化升级的锁定效应进行了定量判断。结果表明,江苏制造业总体上处于碳排放的相对性"解锁"状态,距离绝对性"解锁"还有较大差距。文章还提出了促进江苏制造业低碳化升级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制造业 低碳 锁定效应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王英 刘婷
本文将低碳经济理念纳入中国装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框架,利用2000—2019年中国装备制造业细分行业面板数据,采用多重中介模型,研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如何影响装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低碳升级。研究发现:在装备制造业整体层面,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可以通过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和前向关联效应两条路径促进全球价值链低碳升级,但边际产业转移效应和后向关联效应的中介作用不显著;在细分行业层面,低碳细分行业的实证结果与装备制造业整体层面一致;而在高碳细分行业,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全球价值链低碳升级存在负直接效应,通过边际产业转移效应和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两条路径可以促进其全球价值链低碳升级。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天天
全球资源的整合和国际分工,使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跨国公司也适应形势而分割了一体化生产,全球价值链理论解释了这种现象,可更好地融合全球体系之中,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中国制造业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和增长,也拉动了世界经济。伴随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基于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不断引起学者关注,有相关文献对此进行系统衡量。在文献基础上,本文从分工参与、贸易利益和动态利益进行系统衡量,进一步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实证认为在中国制造业实现全球价值链升级中,研发投入是基础性因素,但需要提升,行业规模具有双重影响,技术因素具有正向作用,要素禀赋影响不大,但对动态利益具有较深远的影响。基于此,文...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毛其淋 杨晓冬
产能过剩已经成为困扰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深层次难题,本文以中国2002年外资管制放松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倍差法系统研究外资开放政策对制造业产能利用率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研究发现,外资开放有效提升了同行业内资企业的产能利用率,生产效率、出口扩张和对外直接投资是外资开放影响内资企业产能利用率的重要渠道。外资开放对民营企业、一般贸易企业、吸收能力强的企业以及沿海地区企业产能利用率的提升效应更大,并且地区制度环境增强了外资开放的产能利用率提升效应。此外,内资企业除了获得行业内外资进入的水平溢出效应之外,还分别从上游和下游行业的外资进入中获得正向的前向关联与后向关联效应,进而显著提升了自身的产能利用率。最后,本文还进一步考察了外资开放政策对制造业总体产能利用率的影响,发现外资开放通过资源再配置渠道显著促进了制造业总体产能利用率的增长,进一步检验显示,外资开放一方面促进了市场份额从落后产能企业向相对优势产能企业的再配置,另一方面促进了落后产能企业的淘汰,进而提高了资源再配置效率并促进制造业总体产能利用率的提升。本文从外资开放政策视角探究了产能过剩问题,对新常态下破解产能过剩困境、实现“去产能”政策目标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燕翔
为应对外部风险挑战提供有力保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制造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背后中国制造业的传统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规模优势、成本优势、后发优势三个方面。但随着内部人口结构变化、要素成本上升、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传统优势绝对水平依然存在但相对领先幅度逐步缩小,未来需要探索新路径形成新的比较优势。未来,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体现在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以自主创新能力体系完善为动力,以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为基础,以大中小优质企业梯度发展为格局,以制造业高效融合服务业为协同。建议未来政策重点关注四个方向:一是强化关键领域产业政策,二是用好金融服务支持科技创新,三是构建统一大市场挖掘规模经济潜力,四是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新发展机遇。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张硕 张鹏杨 张瀚元 刘蕙嘉
制造业投入服务化转型是破解企业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和实现国际价值链攀升的关键。本文通过构建区分投入要素的一般均衡模型明确了环境规制对企业投入要素调整的作用与机制,并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海关数据及国家间投入产出数据测度了制造业企业投入服务化水平,以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作为研究城市低碳发展的准自然实验,检验了中国城市低碳发展对制造业企业投入服务化转型的影响。研究发现:(1)城市低碳发展显著增强了制造业企业的投入服务化,对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企业和东部地区企业的影响尤为显著;(2)城市低碳发展呈现出了较强的环境规制约束力,一方面倒逼企业的创新和技术升级,另一方面提升城市的服务业发展水平,这是城市低碳发展促进制造企业投入服务化转型的重要机制;(3)进一步拓展分析表明城市低碳发展促进了制造业企业生产中服务要素投入对其他要素的替代,以及推动了企业出口产品向以服务要素投入依赖为特征的高技术产品转换。本文研究为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实现制造业服务业“两业”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景国文
文章采用2004—2018年我国地级市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将低碳城市试点政策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FDI区位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显著抑制了FDI的流入,但影响效果存在滞后性;机制分析表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主要通过技术创新效应抑制了FDI流入,而环境规制效应、融资约束效应并不显著。研究结论对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和合理利用FDI具有积极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
低碳城市 外商直接投资 双重差分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罗仲伟 李先军
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全球制造业掀起新一轮竞争热潮,国内外环境急剧变化给依然存在诸多问题的我国制造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为"十三五"时期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发展带来新机遇。"十三五"及未来更长时期,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从聚焦于数量比例关系的"结构优化"向体现为产业技术和组织复杂性的"能力提升"转变,从重视低成本大规模的"平面扩张"向强调差异性多元化的"立体递进"转变。为此,需要在要素基础、制造模式、产品生产和市场拓展等方面予以创新,实现要素从引进到全球整合的转型,制造模式从产品制造到产品创造和知识创造的转型,产品类型从标准化、模块化产品向一体化产品的转型,从"红海市场"向"蓝海市场...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董新宇,李伟,苏竣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的发展,民营制造业在中国制造业中的地位逐步上升,目前已经与国有、外资呈“三足鼎立”之势。在我国制造业要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战略转变过程中,如何增加我国民营制造业的竞争力,科学技术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本文主要对民营制造企业的技术需求、技术创新模式等进行了研究,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制造业 民营企业 技术创新 科技政策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原毅军 耿殿贺
本文分析了重大技术装备需求业主的购买及重复购买国外设备的策略,指出巨大的市场需求以及业主之间的竞争使得业主购买和重复购买国外设备的行为陷入了囚徒困境。业主的重复购买和国内厂商的技术控制导致了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的结构性矛盾,造成了对国外引进的技术装备消化吸收能力不强,严重制约了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为此,本文提出以国家重大项目建设为契机,用政策工具约束业主行为,从而提升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余东华 胡亚男
制造业服务化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趋势和内在要求,将对制造业技术路径选择产生显著影响。本文基于产业融合视角,解析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路径选择的内在机理。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中国制造业微观企业数据和世界投入产出表数据,实证分析了制造业服务化对技术路径选择的影响机制,并检验了制造业服务化进程中能够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适宜性技术路径。研究结果显示,制造业服务化产生了创新效应、反馈效应和成本效应,对制造业技术路径的转换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随着服务型要素的嵌入,自主研发和原始创新是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适宜性技术路径。加快制造业服务化进程、及时转换产业技术路径,能够提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