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242)
- 2023(16886)
- 2022(14087)
- 2021(12790)
- 2020(10502)
- 2019(23265)
- 2018(23182)
- 2017(43966)
- 2016(24020)
- 2015(26599)
- 2014(25864)
- 2013(25476)
- 2012(23308)
- 2011(21022)
- 2010(20644)
- 2009(18449)
- 2008(17728)
- 2007(15418)
- 2006(13381)
- 2005(11293)
- 学科
- 济(93999)
- 经济(93904)
- 管理(72809)
- 业(68747)
- 企(57455)
- 企业(57455)
- 方法(41520)
- 数学(35756)
- 数学方法(35393)
- 中国(27141)
- 农(24551)
- 业经(23933)
- 技术(22603)
- 财(22004)
- 学(21834)
- 地方(19254)
- 环境(18263)
- 贸(17145)
- 贸易(17136)
- 农业(17024)
- 易(16615)
- 理论(15817)
- 和(15138)
- 制(15055)
- 产业(14739)
- 划(14423)
- 技术管理(14219)
- 务(14032)
- 财务(13967)
- 财务管理(13950)
- 机构
- 大学(336068)
- 学院(334689)
- 管理(135038)
- 济(129887)
- 经济(127020)
- 理学(118109)
- 理学院(116780)
- 管理学(114800)
- 管理学院(114206)
- 研究(112560)
- 中国(80573)
- 科学(73548)
- 京(71709)
- 农(59630)
- 所(56104)
- 业大(55861)
- 财(55317)
- 研究所(51866)
- 中心(50777)
- 江(47589)
- 农业(47223)
- 财经(45363)
- 北京(44652)
- 范(43500)
- 师范(42960)
- 经(41469)
- 院(41408)
- 州(38796)
- 经济学(38442)
- 技术(37265)
- 基金
- 项目(242331)
- 科学(190082)
- 基金(175339)
- 研究(171958)
- 家(155602)
- 国家(154334)
- 科学基金(132286)
- 社会(108738)
- 社会科(103201)
- 社会科学(103173)
- 省(96044)
- 基金项目(94330)
- 自然(87836)
- 自然科(85811)
- 自然科学(85787)
- 自然科学基金(84251)
- 划(81043)
- 教育(77540)
- 资助(69831)
- 编号(68583)
- 创(54366)
- 重点(54298)
- 成果(53029)
- 发(51906)
- 部(51481)
- 创新(50177)
- 课题(47061)
- 科研(46386)
- 计划(45677)
- 国家社会(45032)
- 期刊
- 济(134341)
- 经济(134341)
- 研究(93032)
- 中国(62516)
- 学报(59416)
- 科学(52925)
- 农(52473)
- 管理(48234)
- 大学(43820)
- 学学(41475)
- 财(39983)
- 农业(36579)
- 教育(36366)
- 技术(29783)
- 融(24146)
- 金融(24146)
- 业经(22943)
- 经济研究(21893)
- 财经(21004)
- 科技(20291)
- 业(19746)
- 问题(18640)
- 图书(18589)
- 经(17985)
- 技术经济(17324)
- 版(16234)
- 业大(16030)
- 理论(15324)
- 现代(14990)
- 商业(14935)
共检索到4716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岳立 尹苑 黄晨曦
本文将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实施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06~2021年中国282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渐进双重差分模型,探究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数字技术创新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实证研究发现,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在实现城市碳减排的同时,显著促进了城市数字技术创新。机制检验发现,城市科技人才数量增加、产业结构升级、政府科技支出规模扩大,是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促进数字技术创新的主要机制。异质性检验表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促进数字技术创新的政策效果集中在东、西部城市、成长型资源城市及非资源型城市。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钱丽 汪美鑫 肖仁桥
低碳试点政策是促进城市碳中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工具,以2009-2021年中国266个城市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多种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低碳试点政策对碳中和技术创新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第一,低碳试点政策促进试点城市碳中和技术创新,且对零碳与低碳技术创新的影响更显著;低碳试点政策的影响效应具有异质性,在高行政等级、大规模人口、低资源依赖、高数字化水平和高环境规制城市表现更显著。第二,低碳试点政策通过强化政府管制、完善市场制度和加强社会监督促进碳中和技术创新,其中,政府管制的传导作用最显著,其次是市场制度,而社会监督的作用最弱。第三,低碳试点政策具有明显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来自邻近地区的间接效应占比高达77%,且产业结构优化会增强低碳试点政策的溢出效应。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林红 王娟 徐彦峰
低碳试点城市政策旨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低碳下的企业技术创新行为就是在企业技术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保持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论文从地级市企业技术创新层面展开研究,以国家统计局划分的高技术产业(制造业)企业为例进行分析,通过对迄今为止公布的36个低碳试点城市和随机选取的85个对照样本城市进行双重差分法(DID)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低碳试点城市政策有助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并且这一结果在稳健性检验、反事实检验之后依然成立;低碳试点城市政策扩大了试点城市和样本城市在企业技术创新值上的差距,低碳试点城市政策对第一批试点城市的影响大于对第二批试点城市的影响;低碳试点城市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呈现边际效应递减的规律,故低碳试点城市政策的实施不仅能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还能缩小不同等级城市间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差距,为未来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借鉴。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李煜华 张莉娜
基于2005~2020年我国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低碳城市和创新型城市双试点政策对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协同影响。研究发现:与非双试点城市相比,双试点城市显著促进了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与低碳城市单试点政策和创新型城市单试点政策相比,低碳城市和创新型城市双试点政策能够协同提升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而且先成为创新型城市试点再成为低碳城市试点能更有效地促进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双试点政策通过提高地区财政支持、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双试点政策对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在东部和中部地区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企业中更显著。研究结论验证了低碳城市建设和创新型城市建设可以协同促进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对于未来试点政策组合和引导制造企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张哲华 钟若愚
“双碳”目标的提出对中国城市低碳转型速度与质量提出更高要求。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推进,数字经济日益成为推动城市低碳转型、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新引擎。基于2011—2021年我国31个省份(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中的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及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城市低碳转型的影响及绿色技术创新在二者间的中介效应。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有效推动城市低碳转型,且绿色技术创新在数字经济与城市低碳转型间发挥显著中介效应,在利用滞后一期被解释变量作为工具变量进行内生性检验,以及通过更换回归模型、更改样本量与更换控制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仍成立。数字经济对不同地区、不同等级城市低碳转型的促进作用具有异质性,对中部地区、普通地级城市低碳转型的促进作用更显著。在以城市规模为门槛变量情况下,数字经济对城市低碳转型的影响存在双重门槛效应,表现为边际递增的变化趋势。因此,我国在经济绿色转型关键阶段,应深挖数字经济发展潜力,优化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环境,差异化布局数字基础设施,优化城市间人口流动机制,以加速推进城市低碳转型。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陈晓 张鑫奥 王育宝
数字技术创新的强劲“东风”助力中国“双碳”目标实现是兼顾环境与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基于2006—2021年中国内地279个城市面板数据,运用297万件数字技术授权专利衡量中国地级市数字技术创新水平,从城市碳强度视角考察数字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1)数字技术创新通过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降低城市碳排放强度,国家智慧城市、国家知识产权城市和国家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有助于增强数字技术创新的减碳作用;(2)空间计量结果显示,数字技术创新通过城市间“虹吸效应”和“示范效应”产生空间协同降碳作用,整体上通过空间溢出对周边经济水平相近城市群产生碳强度削弱效应;(3)数字技术创新降碳程度因城市地理区位不同、能源禀赋差异存在异质性,不同类型数字核心产业创新及不同研究类型数字创新均能显著降低碳强度。因此,应把握数字技术创新机遇,构建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创新体系,因地制宜做好城市科技创新以支持碳达峰。
关键词:
数字技术创新 低碳转型 碳排放 空间溢出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韩先锋 魏欣 肖远飞
数字技术创新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建设“数字中国”的关键,而科技金融政策能否为城市数字技术创新发展带来积极影响,值得进一步探究。基于2011—2022年282个地市级面板数据,以“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为准自然实验,应用双重差分、双重机器学习等方法实证探讨了科技金融政策对城市数字技术创新的内在赋能机制。结果发现:(1)科技金融政策实施切实有利于激发城市数字技术创新,该结论经一系列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科技金融政策能通过提高金融发展效率、增强科技人才储备和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等方式间接对城市数字技术创新产生积极影响,但相比于试点政策的间接激励,现阶段的直接赋能效果更为明显;(3)科技金融政策的数字技术创新激励效果在沿海城市、非资源型城市和“一带一路”城市中表现得更为明显。研究证实了新发展格局下国家深化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的必要性和有效性,为有效释放科技金融政策的数字技术创新红利提供了参考。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强 程占红 田祥宇
区域数字创新协同发展是实现我国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现有文献主要关注区域间数字技术创新产出的空间相关性和异质性,未对其是否存在空间策略互动行为及其作用机制进行识别和检验。本文将技术创新扩散和创新竞争规避效应假说引入城市数字技术创新产出空间特征分析中,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城市数字技术创新产出的空间策略互动行为。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本地数字技术创新产出数量的上升会带动空间关联地区数字技术创新产出数量的上升,并且在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权重矩阵下,数字技术创新产出的空间溢出效应高于技术进步空间权重矩阵下的空间溢出效应。从策略互动形式来看,城市间数字技术创新产出表现出明显的向上竞争效应。第二,机制检验表明,城市间数字技术创新产出空间互动效应是由省界竞争规避机制驱动的,城市内部学习示范效应会弱化城市间数字技术创新产出的空间策略互动效应,外部学习示范机制会强化城市间数字技术创新产出的空间策略互动效应。第三,异质性检验表明,数字技术创新产出表现出明显的技术进步、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异质性;高(低)数字技术创新产出城市间存在显著空间策略互动效应。研究结论对正确认识城市间数字技术创新产出的空间策略互动行为和建立健全区域间数字技术进步协同促进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陈艳春
中国政府建设的低碳城市是中国的绿色先行者,希望其在城市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效应。通过构建一个包含技术领先国——低碳城市——其他城市的三层模型,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研究低碳城市在绿色技术创新方面的示范效应。找出低碳城市发展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平衡其研发驱动的技术流入和对其他城市投资驱动的技术流出的关系。实证结果证实,低碳城市在其他城市绿色技术创新中发挥着技术中介作用,低碳城市的示范效应受到地区的异质性的调节作用。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志新 孙振亚 路航
研究低碳城市试点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能够为实现碳减排目标提供有力工具。使用2007—2016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基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了低碳城市试点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内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低碳城市试点的实施虽然会显著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数量的提高,但却导致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质量的下滑。在不同维度上的异质性检验发现,低碳城市试点的实施对高创新能力企业、国有企业以及高碳排放密度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数量的激励作用更为显著,而对低创新能力与低碳排放密度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质量抑制作用更强,且低碳城市试点的实施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质量的抑制作用并未因企业性质产生明显差异。机制检验发现低碳城市试点的实施主要通过加强城市层面的环境规制以及缓解融资约束提高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数量以及抑制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质量。基于此,提出继续推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加强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质量的有效评估以及根据企业特征进行低碳城市试点的差异化措施建设等建议。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鄢哲明 杨志明 杜克锐
低碳技术创新被视为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最关键工具之一,然而其碳强度抑制效应及影响机理却较少获得实证经验支持。本文基于全球专利数据库,利用专利统计方法,测算1992-2012年全球15个经济体的低碳技术创新水平。事实特征分析发现,低碳技术创新水平、能源使用结构和碳强度在演变规律上存在密切联系。本文进一步提出理论假设,利用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探讨低碳技术创新的碳强度影响机理。实证结果表明:(1)无论是低碳技术创新,还是细分的清洁技术创新和灰色技术创新,都具有直接且显著的碳强度抑制效应;(2)低碳技术创新和能源使
关键词:
低碳技术创新 专利统计 碳强度 中介效应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鄢哲明 杨志明 杜克锐
低碳技术创新被视为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最关键工具之一,然而其碳强度抑制效应及影响机理却较少获得实证经验支持。本文基于全球专利数据库,利用专利统计方法,测算1992-2012年全球15个经济体的低碳技术创新水平。事实特征分析发现,低碳技术创新水平、能源使用结构和碳强度在演变规律上存在密切联系。本文进一步提出理论假设,利用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探讨低碳技术创新的碳强度影响机理。实证结果表明:(1)无论是低碳技术创新,还是细分的清洁技术创新和灰色技术创新,都具有直接且显著的碳强度抑制效应;(2)低碳技术创新和能源使用结构皆为碳强度变化的关键影响因素,且低碳技术创新能够以提升清洁能源使用比例为中介渠道,发挥显著的碳强度间接抑制效应。
关键词:
低碳技术创新 专利统计 碳强度 中介效应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鄢哲明 杨志明 杜克锐
低碳技术创新被视为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最关键工具之一,然而其碳强度抑制效应及影响机理却较少获得实证经验支持。本文基于全球专利数据库,利用专利统计方法,测算1992-2012年全球15个经济体的低碳技术创新水平。事实特征分析发现,低碳技术创新水平、能源使用结构和碳强度在演变规律上存在密切联系。本文进一步提出理论假设,利用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探讨低碳技术创新的碳强度影响机理。实证结果表明:(1)无论是低碳技术创新,还是细分的清洁技术创新和灰色技术创新,都具有直接且显著的碳强度抑制效应;(2)低碳技术创新和能源使
关键词:
低碳技术创新 专利统计 碳强度 中介效应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修广利
伴随低碳经济发展,突破性绿色技术创新逐步成为企业缓解环境规制高压的重要途径。本文采用2005~2022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研究低碳试点政策对企业突破性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低碳试点政策能够推动企业突破性绿色技术创新,该结论在经过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旧成立。由机制检验可知,低碳试点政策通过环境信息披露与绿色金融发展推动企业突破性绿色技术创新。异质性分析发现,低碳试点政策对国有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突破性绿色技术创新驱动作用更显著。基于此,提出完善绿色发展顶层设计、“因企制宜”出台扶持政策、强化绿色金融支持力度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推动企业绿色转型升级提供助益。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郭家琛 王智新
从“宽带中国”试点这一项准自然实验入手,利用多期DID模型以及2008~2020年的城市面板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城市绿色技术创新,且相较于绿色策略创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绿色实质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经过PSM-DID、排除其他政策干扰、反事实分析以及工具变量检验后,核心结论依然成立;考察城市的差异化特征,发现这种提升效应在不同等级城市遵循边际递减规律,环境规制、人才集聚、财政支出和对外开放水平较高的城市可以显著提升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绿色技术创新效应。进一步机制检验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通过金融发展水平和科技研发投入两种渠道对城市绿色技术创新产生影响。因此,应打造良好数字产业生态,为城市绿色创新提供底层支撑;立足城市的比较优势,因势利导进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重视金融和科技发展,打通绿色创新中的“堵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