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958)
2023(15693)
2022(13333)
2021(12365)
2020(9970)
2019(22983)
2018(22981)
2017(43338)
2016(23895)
2015(26948)
2014(27265)
2013(26933)
2012(25342)
2011(22955)
2010(23120)
2009(20882)
2008(20525)
2007(18562)
2006(16653)
2005(14631)
作者
(71194)
(59000)
(58736)
(55536)
(37604)
(28339)
(26680)
(23234)
(22635)
(21312)
(20348)
(20075)
(18817)
(18677)
(18166)
(18151)
(17572)
(17460)
(17000)
(16724)
(14714)
(14656)
(14369)
(13488)
(13318)
(13225)
(13168)
(13083)
(12036)
(11789)
学科
(100768)
经济(100665)
管理(68461)
(61110)
(49320)
企业(49320)
方法(38940)
数学(32827)
数学方法(32384)
中国(32141)
地方(28007)
(27487)
(23440)
业经(23121)
(21168)
环境(20894)
农业(18542)
(17091)
(17075)
(16841)
贸易(16826)
理论(16793)
(16188)
(15798)
(15796)
银行(15749)
技术(15717)
(15335)
金融(15334)
(15146)
机构
大学(339229)
学院(338597)
管理(131035)
(129985)
经济(126700)
研究(119327)
理学(111593)
理学院(110235)
管理学(108192)
管理学院(107592)
中国(88865)
科学(76087)
(75481)
(60822)
(58817)
(57163)
研究所(55121)
中心(54069)
(52078)
业大(51632)
北京(48427)
(48208)
师范(47722)
财经(45992)
农业(44427)
(43950)
(42812)
(41612)
师范大学(38418)
技术(38017)
基金
项目(227868)
科学(177722)
研究(167230)
基金(161577)
(141006)
国家(139757)
科学基金(119328)
社会(102848)
社会科(97260)
社会科学(97234)
(90727)
基金项目(86157)
自然(77598)
教育(76273)
(76148)
自然科(75740)
自然科学(75724)
自然科学基金(74297)
编号(68930)
资助(66097)
成果(56423)
(52410)
重点(51030)
课题(48814)
(48633)
(46648)
创新(43527)
科研(43049)
发展(41734)
项目编号(41702)
期刊
(153942)
经济(153942)
研究(103201)
中国(73273)
学报(55097)
(52926)
科学(50722)
管理(49444)
教育(45322)
(42892)
大学(41392)
学学(38361)
农业(37043)
技术(31377)
(30318)
金融(30318)
业经(25884)
经济研究(22798)
图书(21819)
财经(21642)
问题(20733)
(18999)
(18467)
科技(17249)
理论(16433)
技术经济(16429)
资源(15990)
现代(15841)
(15633)
(15350)
共检索到5202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费衍慧  林震  
全球气候变化使得"低碳"概念开始风靡全球,与此同时,"低碳城市"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开始为各方所推崇。建筑作为城市赖以存在的载体,其发展模式关乎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在低碳城市建设中,贯彻可持续理念的绿色建筑对低碳城市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具体体现在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和营造低碳生活两大方面。通过对这些作用的分析,结合目前的低碳城市建设的相关理论,本文认为只有抓住目前推进低碳城市建设的契机,通过对低碳化指标的深入研究、低碳政策的创新、低碳技术的开发以及低碳知识的宣传等四个方面的工作才能更好地推动绿色建筑的进一步发展,进而为进一步加快低碳城市建设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兰梓睿  
基于2005-2018年中国28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全要素非径向方向距离函数和SBM-DEA模型测算地区绿色发展效率,从考虑低碳试点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和减排效应入手,利用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低碳试点政策实施对地区绿色发展的影响,并运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进行了进一步验证;对低碳试点政策作用于地区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机制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低碳试点政策的实施能够显著提高地区绿色发展效率水平;进一步的机制检验发现,低碳试点政策在激发地区绿色发展潜力的过程中,能驱动产生技术创新、要素积累、结构升级和资源配置效应,进而通过这四大效应促进经济增长和碳减排目标实现;异质性的分析体现了不同地区和城市规模的差异下,政策的作用效果也存在差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余达锦  
发展新能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政府是低碳城市建设中新能源发展的强有力保障。文章基于系统动力学视角对低碳城市建设中的新能源支撑体系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博弈的角度研究了低碳城市建设中新能源发展及政府行为,建立了低碳城市建设中新能源发展四方协调博弈模型,分析了政府能源行为内容,提出了低碳城市建设中政府能源行为创新策略,为相关决策提供了理论支持。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陆香怡   赵彦云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绿色发展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助力城市降碳增效。文章从理论上分析了智慧城市对碳排放效率的作用机理和内在机制,并将中国智慧城市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7—2019年28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智慧城市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1)智慧城市显著提升了试点城市的碳排放效率,并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可以提升周边城市的碳排放效率;(2)智慧城市主要通过增强绿色技术创新、促进数字产业发展以及优化资源配置三个方面提升碳排放效率;(3)智慧城市对碳排放效率的促进作用在数字基础设施水平完善、城市规模大、碳排放水平高的城市中更为显著。本文研究为进一步推进新型绿色智慧城市建设提供重要参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剑玲  
以低碳绿色城市建设为研究对象,围绕低碳绿色经济、城市建设以及低碳绿色城市的发展战略进行分析研究。在对城市建设目标分解的基础上,从系统论角度分析中国低碳绿色城市建设中的挑战与机遇,SWOT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基于"三生"共赢理论,分析低碳绿色城市发展战略与管理模式,分析中国城市建设的战略问题,依据PEST分析法,统筹经济、环境、社会、科技和节能减排,从理念、政策、体制、人才、技术、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出相应的策略,探索以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建设、适合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低碳绿色城市建设的发展道路。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臧传琴  孙鹏  
利用2007—2016年204个地级及以上行政级别城市的面板数据,借助双重差分方法对低碳城市试点的绿色发展效应进行了评估。研究发现,低碳城市建设能够有效促进地方绿色发展,试点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了约1.9个单位。机制分析表明,低碳城市建设通过产业结构高级化和技术创新促进了地方绿色发展,但异质性较为明显:相对于非资源枯竭型城市,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绿色发展效应有限;东部地区的绿色发展效应较为理想,而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并未实现预期的经济和环境目标。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王晓亮  杜志芳  
基于推动绿色建筑的低碳发展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分析国内外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从推进低碳发展的责任、低碳资源的利用、低碳评价指标的构建三个方面提出我国绿色建筑实现低碳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安国俊  柴麒敏  黄禾  
绿色低碳成为城市发展的方向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2014年9月《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实施(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支持低碳发展试验试点的配套政策和评价指标体系逐步完善,支持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低碳省区、低碳城市和低碳城镇,支持建成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低碳城区、低碳园区和低碳社区,城市建设领域、城市交通和城市生活方式等方面加强碳排放控制。《规划》明确提出完善应对气候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安国俊  柴麒敏  黄禾  
绿色低碳成为城市发展的方向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2014年9月《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实施(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支持低碳发展试验试点的配套政策和评价指标体系逐步完善,支持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低碳省区、低碳城市和低碳城镇,支持建成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低碳城区、低碳园区和低碳社区,城市建设领域、城市交通和城市生活方式等方面加强碳排放控制。《规划》明确提出完善应对气候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俊桥  张跃杉  
介绍微建筑这一设计新思潮的设计理念,深入研究其历史发展脉络,对其本质特征进行初步探究。通过相关案例分析微建筑的新理念、新材料、新技术在现代建筑中如何体现"以小见大"的本质,指出微建筑是实现优化空间的新形势,为未来居住形式和功能空间提供了重要思路,以此激发当代中国城市建筑的创新精神。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城市发展研究》编辑部主办,上海市城市科学研究会、上海长三角人类生态科技发展中心协办,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承办的"低碳城市建筑领军者"第二期沙龙"区域视角下的绿色建筑发展"于2012年9月15日在上海举办。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浦  周进生  王春芳  张旭  
我国矿业城市既需要为国家矿产品和能源需求提供产品,也需要寻求自身可持续发展路径,而低碳经济是重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推动绿色矿山建设,正是矿业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转变矿业发展方式和最终促进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文章通过分析我国矿业城市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的相关问题,提出与绿色矿山建设相结合的符合矿业城市特点的低碳发展之路。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孟望生   李丁  
将同一城市开展创新型城市和低碳城市建设所形成的双试点政策看作一次准自然实验,使用渐进双重差分法实证分析双试点政策对城市经济绿色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双试点政策能够对城市经济绿色发展产生协同作用,相较于单试点,双试点能更有效地促进城市经济绿色发展。机制检验结果显示,双试点政策主要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变迁两大途径来促进城市经济绿色发展。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双试点政策对经济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在不同地理位置、规模和资源禀赋的城市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进一步的分析结果显示,双试点政策对经济绿色发展具有空间溢出效应,能够带动邻近城市经济绿色发展;双试点政策在提高城市经济绿色发展综合水平的同时,能够在不牺牲经济增长的前提下促进减污降碳和提升能源效率。研究结论为优化试点政策结构、促进中国经济绿色发展转型提供了参考和启示。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龚星宇  姜凌  余进韬  
准确评估低碳城市建设对城市绿色经济增长的影响,对于实现绿色与经济增长的双赢、建成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有着重要意义。基于2003—2018年中国272个城市的数据,采用渐进双重差分法全面考察三批低碳城市建设对绿色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研究发现:(1)低碳城市建设对城市绿色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上述结论通过了平行趋势检验和安慰剂检验,并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下仍然显著成立;(2)绿色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是低碳城市建设发挥政策效应的重要渠道;(3)低碳城市建设的绿色促进效应在东中部城市、中心城市、非资源型城市和高排放城市要强于西部城市、外围城市、资源型城市和低排放城市;(4)低碳城市建设不仅促进了试点城市的绿色经济增长,还产生了空间溢出效应,辐射带动了邻近城市的绿色经济增长。未来政策上应扩大低碳城市的覆盖范围、提供财政支持、引进相关人才,并形成区域间绿色协同发展格局。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蒋晶容  
随着生态中国、绿色中国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程度已经成为城市建设和规划中必要的考量因素。将可持续发展观念融入到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才能在根本上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城市建设、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文章在绿色、低碳理念的指导下,对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规划措施进行探讨,旨在为我国进一步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