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083)
- 2023(7370)
- 2022(5918)
- 2021(5431)
- 2020(4280)
- 2019(10374)
- 2018(10228)
- 2017(20303)
- 2016(10768)
- 2015(12139)
- 2014(12153)
- 2013(11982)
- 2012(10722)
- 2011(9634)
- 2010(9838)
- 2009(8552)
- 2008(8121)
- 2007(7117)
- 2006(6406)
- 2005(5768)
- 学科
- 济(48459)
- 经济(48426)
- 管理(28869)
- 方法(24249)
- 业(22647)
- 数学(22605)
- 数学方法(22109)
- 企(18512)
- 企业(18512)
- 中国(14299)
- 贸(13220)
- 贸易(13213)
- 易(12926)
- 银(12886)
- 银行(12882)
- 环境(12124)
- 行(12030)
- 制(11301)
- 出(10965)
- 地方(10421)
- 农(9328)
- 学(9169)
- 财(8694)
- 融(8012)
- 金融(8011)
- 业经(7983)
- 口(7913)
- 出口(7910)
- 出口贸易(7910)
- 度(7768)
- 机构
- 大学(148143)
- 学院(147954)
- 济(62675)
- 经济(61189)
- 管理(58874)
- 理学(50932)
- 理学院(50311)
- 管理学(49156)
- 管理学院(48904)
- 研究(47273)
- 中国(40542)
- 京(31783)
- 科学(28836)
- 财(27430)
- 中心(22780)
- 财经(22294)
- 所(22206)
- 江(22046)
- 农(21182)
- 业大(20518)
- 经济学(20438)
- 经(20366)
- 研究所(20229)
- 北京(19525)
- 范(19043)
- 师范(18857)
- 经济学院(18600)
- 院(17974)
- 州(17912)
- 财经大学(16815)
- 基金
- 项目(103922)
- 科学(83656)
- 基金(78129)
- 研究(72780)
- 家(68047)
- 国家(67656)
- 科学基金(59902)
- 社会(48262)
- 社会科(46211)
- 社会科学(46199)
- 基金项目(41560)
- 自然(40080)
- 省(40024)
- 自然科(39274)
- 自然科学(39270)
- 自然科学基金(38500)
- 划(34014)
- 教育(33886)
- 资助(32495)
- 编号(27750)
- 重点(23214)
- 部(22684)
- 发(22069)
- 创(21491)
- 国家社会(20599)
- 成果(20296)
- 创新(20264)
- 科研(19953)
- 教育部(19823)
- 课题(19407)
共检索到2186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娅薇 李军
在低碳出行与城市街道可达性的关联性分析基础上,从宏观城市路网与中观街道空间两个层面提出了引导低碳出行的出行动线空间模式。在宏观层面上,研究了高可达性的道路路网形式、适宜的街区尺度与道路间距,提出了"公交廊道+步行网络"的方格网城市路网模式。在中观层面上,从步行出行与自行车出行两个方面,提出了慢行友好的街道空间模式与街道断面模式。
关键词:
低碳出行 可达性 城市路网 街道空间模式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曾珊珊 石飞 徐建刚
立足我国特有国情特点,以街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我国街道模式的纵向梳理以及横向对比分析,认为街道模式与出行方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动关系,即特定的街道模式适应了一定时期的出行方式的发展,出行方式的变革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街道模式的演化。并基于此,为今后交通结构在街道层面的优化提供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街道模式 出行方式 机动化 街廓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徐向远 石飞 徐建刚 周月平
城市街道模式与居民出行方式之间的关系,对城市交通有重大影响。先是梳理了西方国家3000年历史进程中城市街道模式的演变,探祈了各时期不同居民出行方式下城市街道模式的差异,然后以部分典型街道模式为对象,探析了不同城市街道模式下居民出行方式的差异,最后总结出城市街道模式与居民出行方式相互影响的机理。认为中国应探索出适合自己的"以人为本"的城市街道模式,以引导居民更多地采用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的方式出行。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月 姚恩建 郝赫
优化出行结构、提升出行效率、降低交通碳排放是交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路径。该文提出一种低碳导向的多模式交通出行服务定价调节策略,从出行服务商、出行者和环境角度出发,以服务商收益最大化,网络出行时间和交通碳排放量最小化为目标,构建多目标优化模型,在考虑出行者出行方式和路径联合选择行为的情况下对网络流量均衡分配,实现多方式协同出行和碳排放管理精细化。算例分析结果表明:服务商通过定价调节能优化网络出行结构、缓解小汽车路段拥堵状况、提高公共交通的分担率,同时实现自身盈利和交通碳排放量下降的目标。不同的优化结果表明:服务商不能仅追求自身收益最大化,还需要综合考虑出行者出行成本和出行方式对交通环境的影响,承担交通系统的协调与减排责任。该文明确了出行服务商在交通绿色低碳发展中的盈利空间和应承担的责任,为服务定价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娅薇 李军
分析了低碳出行模式与城市空间结构的相互关系,对低碳出行导向的城市空间案例进行了分析与解读,进而总结出了低碳出行导向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态特征。在此基础上,从宏观与中观层面分别提出了低碳出行导向的点轴式空间结构模式和基于土地混合利用的出行节点复合空间模式。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戴晓玲 于文波
空间句法理论对空间结构的定量化表达使它逐渐成为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重要工具。其理论基石"自然出行原则"认为,塑造城市使用者运动模式的主要因素并不是特定的土地利用,而是街道网络的空间结构关系。以杭州的实证调研为例,测试了该原则在中国的适用性,对其街道网络建模方法的三类难题进行分析讨论,提出一方面我们应该通过更多实证案例对该建模方法进行本土化调试;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这种模型的包容度,进行更好的设计决策。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宋桐庆 朱喜钢
在中西方城市空间中,街道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包含公共交往与通道功能,是城市不同职能空间的过渡、缓冲区域。然而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我国城市街道空间面临环境质量低下、机动车泛滥、缺乏安全感甚至是名存实亡的严峻形式。本文通过对中西方城市发展经验的学习比较,认为道路建设标准单一,机械城市主义思想、经济利益驱动、城市人口、机动车数量快速增加以及虚拟网络的冲击是街道空间衰落的主要原因,并引入人性化道路标准和共享街道的理念,探索解决我国城市道路现状问题,建设良好街道空间的途径。
关键词:
街道空间 道路标准 人性化 共享街道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郑思齐 霍燚
中国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正在发生巨大演变,空间集聚在带来经济效率的同时,也引发了交通拥堵与环境污染等问题。本文利用2009年9月开展的北京市社区住户"家庭出行能耗与居住环境"调查数据,重点分析了城市空间结构(居住、就业及城市公共品的空间布局)对居民选择购买私家车以及私家车碳排放的影响。我们发现:居住分布与城市公共品分布的空间匹配程度越高,家庭拥有私家车的概率越小;私家车出行成本越低,就业可达性越差,碳排放越高。这些实证发现可以给城市规划者以启示,提高城市空间结构的低碳效果。
关键词:
低碳 城市空间结构 私家车构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罗英 李晓储 黄利斌 何小弟 蔡丹丹 唐亮
通过对不同配置植物群落的生态效应分析研究,为城市绿地植物的选择、配置、布局等提供有力的依据,并为构建最佳的城市绿地模式进行研究与探讨。在秋冬季节对江苏省淮安市城市街道绿地不同配置模式的植物群落抑菌功能采用自然沉降法测定并计算。结果表明,秋季10月上旬不同植物群落均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淮海西路处理2-5(乔木层为大叶榉树Zelkova schneideriana和雪松Cedrus deodara,灌木层为紫荆Cercis chinensis和黄杨Buxus sinica,地被为葱兰Zephyranthes candida)和北京北路处理1-4(乔木层为广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金广君 朱超
"绿街系统"建设是城市发展新常态时期下提出的一个关于现行道路系统整改的概念,它是以小汽车为主导向以人为本的观念转变下城市街道的一场革命。论文选取集中体现交通冲突的城市中心区为基本单位,以中心区街道的空间形态特征为视角,通过交通方式的改变总结出道路系统从1.0阶段到4.0阶段的演变过程,进而论述道路系统4.0——"绿街系统"的构成及元素组合模式。旨在打造更具人气、生态、健康、快捷并满足未来城市发展的空间骨架与格局。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金广君 朱超
"绿街系统"建设是城市发展新常态时期下提出的一个关于现行道路系统整改的概念,它是以小汽车为主导向以人为本的观念转变下城市街道的一场革命。论文选取集中体现交通冲突的城市中心区为基本单位,以中心区街道的空间形态特征为视角,通过交通方式的改变总结出道路系统从1.0阶段到4.0阶段的演变过程,进而论述道路系统4.0——"绿街系统"的构成及元素组合模式。旨在打造更具人气、生态、健康、快捷并满足未来城市发展的空间骨架与格局。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赫 董宏杰 王睿 胡佳慧
博物馆是低频远距公共建筑的代表。以博物馆为目的地的出行碳排放近年来呈现出高增长、高减碳潜力特征,而相关的空间规划尚缺乏有针对性的低碳配置方法。基于“空间规划—出行行为—碳排放”的理论传导体系,选取天津市的66个博物馆为研究对象,以单日出行前往多个博物馆的“出行关联”为切入点,利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获取的数据,解释使用者行为和出行碳排放的时空特征,运用多元回归模型验证博物馆空间配置与使用者行为、出行碳排放之间的关联关系并分析空间规划引导机理;综合考虑使用者匹配需求和控碳减排配置目标,探究可引导“出行关联”的有针对性的博物馆低碳空间配置方法。研究结果显示,博物馆的使用行为存在较大比例的“出行关联”;博物馆出行碳排放的空间分布受集聚程度和出行距离的影响,且呈现出随时间波动的特征;引导“出行关联”行为具有显著的减碳效果;以合理控制集聚程度为核心,从数量规模、间距限制和选址布局三个方面优化博物馆空间配置,可实现降低碳总量、提升碳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
博物馆 低碳 出行关联 空间配置 天津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上广 王春兰 刘淋
伴随着人口、私家车等不断增长,中国大城市家庭出行碳排放在逐年增长,因此,如何降低出行碳排放成为低碳城市建设一项重要议题。本论文利用1 054份上海家庭碳排放的问卷调查结果,结合上海人口普查、经济普查等相关经济社会数据,分析了上海家庭出行的行为模式、家庭碳排放的基本特征、空间模式和影响因素等相关问题。研究发现,上海家庭出行模式呈现居住区位、住房类型和收入水平等差异。上海家庭通勤时间和通勤距离呈现倒"U"型曲线,即从市中心向外,呈现由低到高再低的格局。上海家庭出行碳排放呈现出类似出行模式的倒"U"型曲线,中心城区和远郊区为低碳区,高碳区呈环状分布于近郊区。家庭出行碳排放呈现高值聚集现象。家庭出行碳...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何保红 徐康明 何民
公共自行车采用开放性和共享性的服务模式,可实现自行车由传统个人交通工具向公共交通工具的转换。在快速机动化背景下,公共自行车"门到门"的出行特征能有效服务于多模式换乘出行链及多目的多模式混合出行链。根据出行链的链接特性及其与公共交通的接驳次序,归纳了四类适合公共自行车系统服务的出行链模式,研究了不同模式的出行链组合特征和用户需求特征,讨论了提升和改善公共自行车服务品质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公共自行车系统 出行链 服务模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曾菊新
2013年3月11日,在北京出席全国"两会"的三位政协委员分别以摩托车、地铁、汽车三种不同交通方式,从宣武门出发到终点前门,进行速度大比拼,结果,摩托车、地铁和汽车分别以10分钟、16分钟和27分钟到达终点。武汉市2004—2012年交通发展年度报告显示,武汉市城区内的平均车速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许多城市先后采取限行、限购、限号等措施,但是,城市交通拥堵越来越常态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城市交通怎么了?是投资不足吗?是马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