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237)
- 2023(12899)
- 2022(10543)
- 2021(9547)
- 2020(7296)
- 2019(16201)
- 2018(16004)
- 2017(29575)
- 2016(15873)
- 2015(17477)
- 2014(17101)
- 2013(16989)
- 2012(16131)
- 2011(14807)
- 2010(15159)
- 2009(13747)
- 2008(13378)
- 2007(12611)
- 2006(11479)
- 2005(10482)
- 学科
- 济(73643)
- 经济(73487)
- 业(51603)
- 农(49666)
- 管理(42633)
- 农业(33310)
- 企(30205)
- 企业(30205)
- 中国(26158)
- 业经(24389)
- 地方(24095)
- 方法(18257)
- 技术(17299)
- 发(16262)
- 环境(16156)
- 制(14523)
- 学(14119)
- 数学(13241)
- 数学方法(13131)
- 发展(12787)
- 展(12760)
- 农业经济(12734)
- 银(12706)
- 银行(12689)
- 和(12474)
- 行(12443)
- 融(12287)
- 金融(12286)
- 财(12036)
- 理论(11407)
- 机构
- 学院(224783)
- 大学(217489)
- 济(95999)
- 经济(93958)
- 管理(84246)
- 研究(83193)
- 理学(70910)
- 理学院(70090)
- 管理学(69108)
- 管理学院(68672)
- 中国(64718)
- 农(55121)
- 科学(48561)
- 京(47013)
- 农业(41300)
- 所(41272)
- 财(41055)
- 中心(39095)
- 业大(37689)
- 江(37605)
- 研究所(36796)
- 范(32946)
- 师范(32687)
- 财经(30750)
- 州(29948)
- 北京(29652)
- 院(29415)
- 省(28831)
- 经(27800)
- 经济学(27447)
- 基金
- 项目(145208)
- 科学(115312)
- 研究(114957)
- 基金(101634)
- 家(87450)
- 国家(86487)
- 社会(75640)
- 科学基金(73992)
- 社会科(70290)
- 社会科学(70272)
- 省(61123)
- 基金项目(54050)
- 教育(50206)
- 划(48892)
- 编号(48766)
- 自然(42508)
- 自然科(41440)
- 自然科学(41435)
- 自然科学基金(40660)
- 成果(39409)
- 发(39396)
- 资助(37446)
- 课题(34567)
- 创(33065)
- 重点(32705)
- 发展(32643)
- 展(32064)
- 农(31588)
- 部(31408)
- 创新(30994)
- 期刊
- 济(125683)
- 经济(125683)
- 研究(70768)
- 农(61043)
- 中国(60707)
- 农业(41322)
- 科学(33150)
- 学报(32699)
- 教育(32247)
- 管理(30242)
- 财(28730)
- 业经(27409)
- 大学(26599)
- 融(26457)
- 金融(26457)
- 学学(24714)
- 技术(21630)
- 业(19671)
- 经济研究(16840)
- 问题(16840)
- 农业经济(15363)
- 农村(15126)
- 村(15126)
- 财经(14604)
- 世界(12957)
- 版(12931)
- 经(12726)
- 科技(12608)
- 经济问题(12272)
- 技术经济(12181)
共检索到3690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庆东瑞 姚宇
由于农村经济在碳汇上的独特作用,基于环境保护和碳补偿的低碳经济使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有了新的内涵。在对以往研究综述的基础上,基于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从工农城乡互动角度对低碳经济赋予新农村建设的新内涵,低碳经济下新农村建设的实现路径,以及低碳经济下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建立城乡互动的碳交易机制和碳汇补贴机制是实现低碳经济作为新农村建设契机的根本方法。
关键词:
低碳农村 新农村建设 低碳经济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彭姣婷 杨从明
发展林业可以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农村的生态建设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增加农民的收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也可以扩大农村人口的就业,对新农村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给林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发展社区林业有利于林业三大效益协调发展;促进农业、牧业与林业的相互渗透;有利于保护土著居民的文化整体性等,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林业发展 社区林业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郑来春 刘明君
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的理论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具体可概括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以扩展农民的实质自由为最终目的,以扩展农民的工具性自由为重要手段,并将扩展农民个人自由作为社会的承诺,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关键词:
自由 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辛岭 蒋和平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农村在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区位分布、人力资源状况方面各不相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因此,新农村建设要因地制宜,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建设重点和建设途径,用以指导新农村建设。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罗明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新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旅游业作为新兴的综合性产业,具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多重功能。因此,必须深刻认识“以旅促农”在大力发展和提升乡村旅游,带动农民脱贫致富,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通过创新发展思路,积极探索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进一步精心规划、狠抓落实,突出优势、发挥特色,规范服务、提高质量,培育人才、加强宣传,注重保护、加强管理,充分发挥旅游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以旅促农 发展模式 对策措施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刘可
发展农产品网上营销,可以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助推新农村建设。农产品网上营销是一种必然趋势,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应当加强领导;全面普及网络知识,培养专业性人才;建立农村网络平台,整合网络资源;实现农业特色化、品牌化、专业化生产;解决农业网络传递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关键词:
农产品 网上营销 新农村建设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少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先就是要建立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既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手段,其地位和作用不可小视。针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应遵循三项原则,即: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原则,生产、经济、生态三个持续性结合原则,可持续的农业科技推动原则。
关键词:
农业可持续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 路径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张东风 傅强
作为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保险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针对这一要求,我国农业保险目前在整体上还比较滞后,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要实现我国农业保险的加快发展,就必须正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从法制建设、业务经营、政策扶持、社会引导、舆论宣传等方面采取切实举措,为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创造良好、适宜的主、客观环境和条件。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黄少琴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特征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农民增收、生活宽裕,生动高扬历史唯物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本特征是协调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准确把握社会发展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时代特征是促进和谐,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全面拓展辩证唯物主义新视野。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科学发展观 哲学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赵立艳
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指针,在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建立新型城乡关系,建设和谐农村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协调理念,优化发展环境,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坚持改革创新、科技进步理念,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坚持与时俱进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新农村 重要作用 对策性思考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顾益康
本文通过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意义、科学内涵和目标任务的透析,深刻阐释中央做出这一重大决策部署的战略意图。本文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个与时俱进的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今天讲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水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和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建设文明、和谐、共富的新农村。要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关键是要营造全党、全国、全社会合力建设的良好氛围,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共建、城市带动、改革推动的建设机制。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石山
“中国农村象非洲”、“共产党还要我们穷多久”,这两种声音应该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从传统农业发展模式转变到大农业发展模式是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县级领导的作用与县域经济的现状,关系到能否完成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任务;应将山区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把发展农村合作组织作为工作重点,要处理好农村工作中的点面关系,要把尊重自然规律摆到主导位置。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山区建设 领导作用 合作组织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汤志华
本文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并需要采用多渠道引入资本、实施部门联动、村企结对等措施,从而有效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 社会参与 恭城模式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蔡立雄 何炼成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变迁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而诱致性制度变迁则比强制性制度变迁能获得更大收入流,同时付出更少变迁成本,是一种高效率的制度变迁。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三次大规模制度变迁表明,凡是有广泛制度需求基础的诱致性制度变迁,都能取得好的绩效;而没有需求基础的强制性变迁则成本高昂并最终失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场新的大规模的诱致性制度变迁,有广泛的制度需求基础,在实施过程中要顺势而为,防止落入高成本、低收益的强制性变迁陷阱。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泰城 刘家桂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区域经济理论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目前尚没有依据我国国情,结合我国实际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在实践中表现为农村区域经济的不协调发展。因此,利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中已有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加快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研究,能更好更快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新农村 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探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