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202)
2023(5901)
2022(4887)
2021(4422)
2020(3666)
2019(7960)
2018(7639)
2017(13565)
2016(8060)
2015(8716)
2014(8296)
2013(7665)
2012(6807)
2011(6017)
2010(5895)
2009(5080)
2008(4917)
2007(4136)
2006(3454)
2005(2753)
作者
(24740)
(20738)
(20703)
(19263)
(12926)
(10152)
(9125)
(8300)
(7815)
(7101)
(7056)
(6886)
(6703)
(6702)
(6403)
(6275)
(6242)
(6216)
(5938)
(5838)
(5508)
(5100)
(4864)
(4796)
(4649)
(4631)
(4539)
(4452)
(4421)
(4289)
学科
(24276)
经济(24245)
(20643)
管理(19796)
(15632)
企业(15632)
方法(12229)
数学(11218)
数学方法(11095)
(8453)
(6970)
中国(6950)
(6654)
贸易(6654)
(6511)
(6046)
农业(5813)
业经(5798)
理论(5549)
技术(5320)
教学(4781)
教育(4764)
环境(4428)
(4420)
财务(4418)
财务管理(4413)
企业财务(4217)
(4068)
产业(3964)
(3842)
机构
学院(107331)
大学(106012)
(39189)
经济(38455)
管理(37934)
研究(37385)
理学(34188)
理学院(33762)
管理学(32980)
管理学院(32826)
(30097)
科学(26772)
中国(25094)
农业(24333)
业大(23884)
(21695)
(20238)
研究所(19154)
农业大学(16610)
中心(16526)
(15581)
(15239)
技术(14149)
(13529)
财经(13335)
师范(13210)
(13191)
北京(12975)
(12909)
(12663)
基金
项目(82025)
科学(63046)
基金(58680)
(55000)
国家(54526)
研究(53121)
科学基金(45207)
(34101)
社会(33043)
自然(32052)
基金项目(31826)
自然科(31360)
自然科学(31346)
社会科(31312)
社会科学(31299)
自然科学基金(30815)
(29183)
教育(26232)
资助(23005)
编号(20278)
重点(19303)
(18204)
计划(18129)
(17199)
(17151)
创新(16956)
(16450)
科研(16437)
科技(16429)
课题(14952)
期刊
(35017)
经济(35017)
学报(27402)
(26452)
研究(24810)
中国(22023)
科学(21070)
大学(18945)
学学(18339)
农业(17834)
教育(15129)
管理(11811)
(11126)
(10303)
业大(8500)
技术(8497)
农业大学(7377)
(6934)
业经(6738)
经济研究(6673)
(6611)
金融(6611)
科技(6292)
财经(6183)
中国农业(5485)
(5272)
商业(5021)
林业(4942)
问题(4918)
职业(4915)
共检索到1431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春霞  廖玉才  张杰  刘正位  黄涛  李和平  
为了优化小麦小孢子培养体系,研究了低温处理花药、幼穗及诱导培养时间对小孢子形态、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经低温处理后,有活力的小孢子体积增大、形态变化明显,据其液泡大小、数目及其与细胞核位置的关系,可分为4种类型。低温处理可显著提高胚状体数和绿苗数,其中处理花药3 d、幼穗7 d的效果最好,平均每皿的绿苗数分别为59株和57株。胚状体发育速度显著影响绿苗分化能力,小孢子诱导培养28-29 d、直径约2 mm的胚状体数目较少,但绿苗分化率高;诱导培养32-38 d、直径为2 mm的胚状体数目达到了峰值,而绿苗分化率极低。在小麦小孢子培养中,应选择诱导28-29 d、直径2 mm的胚状...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姜凤英  冯辉  王超楠  
21个小白菜品种小孢子培养结果表明:适宜的花蕾长为2.5~3.5mm,花瓣与花药长度比为1/2~3/4;0.05~0.10 mg.L-1的细胞分裂素能促进小孢子胚的发生,高于此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对小孢子胚的产生有抑制作用,并使小孢子胚向畸形化发展;0.05mg.L-16-BA+0.10 mg.L-1NAA的配比可以明显提高成熟胚的比例。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勇  刘红雨  曾正宜  
以网室生长的油菜为供体材料,对10个甘蓝型油菜不同品种(系)的游离小孢子进行了离体胚状体诱导和培养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分期播种对胚状体形成无明显不利影响,并能延长供花期;生长在田间的植株花蕾比温室内生长植株的单核期花蕾的外部形态短0.5~1.0mm。在相同条件下,杂交品种和组培品系来源的小孢子诱导成胚率最好;前期低温冷冻处理能促进小孢子分化和提高品种的成胚率。小孢子悬浮阶段加入草酸能筛选出抗(耐)菌核病材料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志文  刘雪平  傅廷栋  涂金星  
以大田甘蓝型油菜为材料,对小孢子培养不同取样时间和不同开花时期接种的胚状体诱导频率和不同加倍方法的加倍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田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培养最佳取样时间是上午7∶00时,此时取样出胚率达4.31枚/蕾;接种最佳开花时期是单株开第一朵花后6~20d的2周时间,此开花时期接种出胚率为4.08~4.34枚/蕾。在不同加倍方法中,以50mg/L秋水仙碱处理游离小孢子48h为最佳,并且能够获得76.47%最高加倍效率。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光威  兰素缺  孙宝启  
在游离小孢子培养过程中认为子房共培养可显著地提高游离小孢子胚状体愈伤率和再生率 ,子房共培养以 2 0个子房为宜。低温子房共培养胚状体发生和愈伤率低 ,但绿苗分化率较高 ,施加PAA、谷氨酰胺对游离小孢子形成的胚状体有促进作用。麦芽糖是游离小孢子培养最好的碳源 ,以蔗糖、葡萄糖以及葡萄糖和果糖搭配作碳源均未获得胚状体。检查培养 3d后的小孢子活力发现 ,唯有麦芽糖作碳源培养的小孢子有活力 ;认为高浓度的蔗糖、葡萄糖以及葡萄糖加果糖对小孢子有毒害作用。当葡萄糖浓度达到 2 0mmol/L时就对小孢子有毒害作用且致死。当在麦芽糖培养基中培养 1d后加入高浓度的葡萄糖发现小孢子存有活力 ,而且随着...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兰素缺  李光威  权书月  李杏普  刘玉平  侯红军  高红欣  
通过对小麦花药培养基中各种碳源的研究 ,发现单独使用麦芽糖作碳源的培养基出愈率最高 ,麦芽糖与蔗糖搭配使用培养效果次之 ,而单独使用蔗糖作碳源出愈率最低。在整个碳源比较试验中 ,随着培养基中麦芽糖比例的增加 ,出愈率随之提高。糖源对出愈率的影响与其水解产物有关。在游离小孢子培养中 ,麦芽糖是最好的糖源 ,其他糖源经培养未形成胚状体。检查培养 3d后的小孢子活力发现唯有麦芽糖作碳源的培养基有活力 ;认为高浓度的蔗糖葡萄糖以及葡萄糖与果糖混合糖源对小孢子有毒害作用。葡萄糖起始浓度达到 2 0mmol/L时 ,对小孢子有致死作用。当麦芽糖培养 1d后 ,再加入高浓度的葡萄糖发现小孢子存有活力 ,而...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超楠  冯辉  姜凤英  刘如娥  周英  
以10个小白菜杂交种为试材,采用游离小孢子培养方法,研究影响小孢子胚状体形成因素的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胚状体的诱导率不同;NLN培养基中大量元素减半有利于小孢子胚诱导,其诱导率达到100%;培养基中添加0.05 mg/L的6-BA和0.2 mg/L的NAA可以提高胚状体诱导率;活性炭和琼脂糖对诱导胚状体发生和发育有促进作用,可使子叶胚的比例达90%以上;花蕾经4℃低温预处理24 h后的成胚率显著提高。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高润红  郭桂梅  何婷  杜志钊  任金宝  刘成洪  陆瑞菊  
[目的]为了提高大麦游离小孢子培养效率,幼穗取材需要建立更为精细的形态学指标以获得更多处于适宜时期的小孢子进行培养。[方法]将同一天取材的幼穗根据旗叶与倒二叶的叶耳间距离(旗叶距)的大小(cm)分为六组,每组材料分别观察了低温处理前后小孢子发育时期的变化,同时研究了不同旗叶距对小孢子愈伤组织诱导及绿苗再生的影响。此外,还对不同分组材料来源的小孢子再生植株的倍性进行了鉴定。[结果]在取材当天的幼穗不论旗叶距大小,所有游离的小孢子均处于单核期,而低温处理17 d后,处于单核时期的小孢子的比例随着旗叶距的增大而显著降低。随着旗叶距的增大,小孢子愈伤产量提高但差异不显著,而绿苗分化数量却显著降低。按旗叶距分组获得的小孢子再生植株不同倍性的比例分布相近,二倍体占70%左右,单倍体和四倍体为30%左右。对于‘花30’而言,0.5~2.0 cm的旗叶距的小孢子再生绿苗数量最高。[结论]旗叶距可作为大麦小孢子培养中幼穗取材的一个形态学指标,适宜的旗叶距可确保低温处理后游离获得更多单核时期小孢子以及获得更高的再生绿苗数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石晓云  申书兴  陈雪平  张成合  
以二倍体小果型西瓜自交系21,90,141,149,157的授粉后20~25 d的未成熟种子中的子叶为材料,进行离体组织培养诱变四倍体,研究了不同的秋水仙素浓度、处理时间对组织再生,不同的秋水仙素浓度、处理时间与再生途径对加倍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未成熟子叶组织再生有产生单芽、芽丛、愈伤组织3种方式;不经秋水仙素诱导处理,直接进行组织再生时,直接再生不定芽能力强;经秋水仙素诱导处理后,进行组织再生时不定芽产生受到抑制,愈伤组织发生数多于单芽或芽丛数;基因型不同,处理的秋水仙素浓度与时间不同,再生的组织类型与数量不同;还发现经一定时间的适宜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后,有利于产生的愈伤组织分化成苗;对再生...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姚宏鹏  张河山  杜冬冬  赵赛  闫红飞  孟庆芳  张娜  杨文香  刘大群  
旨在探索小麦叶锈菌寄主体外萌发的适宜载体及温度,并为小麦叶锈菌的孢子萌发阶段RNA转录组分析提供优良的试验材料。采用高湿度黑暗培养法,以新鲜小麦叶锈菌致病类型FHJT的夏孢子为供试材料,测试不同载体对小麦叶锈菌夏孢子萌发特性的影响。在所测最适温度20℃下,以6种不同材料为培养载体,小麦叶锈菌夏孢子的芽管生长率和芽管生长长度均有显著差异,在无纺布上的夏孢子的芽管长度最长达到465.85μm,微孔滤膜上的夏孢子芽管伸长速度最快,而在这6种材料上夏孢子12 h的萌发率基本相同。微孔滤膜更利于萌发孢子的收集,因此,微孔滤膜是最适宜的萌发载体。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后猛  崔法  西廷业  王洪刚  
为了建立小麦成熟胚的高频再生体系,以泰9817和泰山21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金属离子(Cu2+和Ag+)对小麦成熟胚离体培养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培养基中添加1μmol/L CuSO4或10μmol/L AgNO3有助于小麦成熟胚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分化,不同浓度CuSO4或AgNO3对小麦成熟胚愈伤组织出愈率的影响不如对胚性愈伤率、分化率及出苗率的影响大;在最佳CuSO4浓度(1μmol/L)下,泰9817和泰山21的胚性愈伤率、分化率及出苗率分别比对照(未加CuSO4)提高了71.18%和87.37%、76.01%和88.92%1、59.64%和323.79%;在最佳AgNO3浓度(10μ...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苗苗  程智慧  温艳斌  刘晓雪  
【目的】研究培养基和pH值对大蒜茎盘不定芽诱导的影响,明确诱导大蒜茎盘不定芽的最适培养基和pH值组合,为提高大蒜组织快繁效率提供参考。【方法】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大蒜种质资源圃中大蒜品种G064的蒜瓣茎盘为外植体材料,在pH值6.0,6.5,7.0,7.5的MS、LS和B5培养基上进行离体培养并诱导不定芽,统计出芽诱导率和繁殖系数,并观察茎盘在最佳组合下的发育表现。【结果】大蒜茎盘外植体不定芽诱导率在偏碱性培养基中较高,且以pH 7.5的LS培养基最高,为80.3%;其次为pH 7.5的MS培养基,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冯双华  李达模  贾凌辉  周建林  李阳生  
本课题对影响籼稻培养诱导率的6种因素进行了试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的花药诱导率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与培养因素有关。如诱导培养基的成份、内含激素种类配比或添加有机附加物(CH和Pro)等。低温预处理对提高籼稻绿苗诱导频率效果最为显著,但不同的基因型小孢于耐受力不同,所需预处理时间也不同。花药接种后进行变温处理比直接置于26─27℃下培养提早一周形成愈伤组织,并且出愈速度快、集中、分化成苗也比对照提高1倍左右。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晓玲  彭定祥  陈小慧  
采用7种基本培养基对苎麻4种外植体愈伤诱导及分化的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S、MSB、LS、B5、N6 5种基本培养基对苎麻愈伤诱导效果较好,出愈率为100%,愈伤量较大。Nitsch和White培养基作用效果差。不同外植体对基本培养基反应不一致,下胚轴脱分化要求较高有机成分,子叶是最易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外植体,叶对培养基中有机成分要求不高,茎要求培养基营养成分齐全,有机成分较高利于茎愈伤分化成苗。较高的总N、P、K含量对苎麻的脱分化和分化是至关重要的,而Cu、Mo、Co等微量成分并非必需。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马春红  翟彩霞  王立安  陈霞  郭秀林  崔四平  李广敏  
以1对同核异质的玉米C103为试材,进行了利用低浓度玉米小斑病菌T小种培养滤液作为激发子来提高玉米抗病性的研究。结果表明,经预处理叶片的病斑面积为(0.3±0.05)~(0.9±0.5)mm2,而对照为(23.1±8.7)mm2,差异极显著。同时还测定了与提高抗病性有关酶的变化,经0~96h的动态检测,以1∶50的处理效果为最好,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比对照平均提高了64.2%,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比对照平均提高了41.2%,有害物质丙二醛(MDA)的含量比对照平均降低了29.7%。从而说明低浓度培养滤液本身能够成功地作为激发子来诱导玉米的系统获得性抗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