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81)
2023(8896)
2022(7363)
2021(6437)
2020(5040)
2019(11134)
2018(10873)
2017(20533)
2016(10790)
2015(11955)
2014(12199)
2013(12296)
2012(12056)
2011(11406)
2010(11734)
2009(10822)
2008(10374)
2007(9375)
2006(8828)
2005(8520)
作者
(33668)
(28084)
(27909)
(26541)
(18072)
(13298)
(12658)
(10835)
(10770)
(10015)
(9819)
(9309)
(9208)
(9196)
(8853)
(8687)
(8323)
(8135)
(8029)
(7697)
(7424)
(6958)
(6784)
(6591)
(6417)
(6339)
(6161)
(6049)
(5793)
(5572)
学科
(74520)
经济(74471)
管理(26829)
地方(25552)
(23367)
中国(20925)
方法(18098)
地方经济(16259)
(15940)
企业(15940)
(15778)
数学(15737)
数学方法(15657)
业经(14764)
(12996)
环境(11872)
(11819)
农业(11396)
(11291)
金融(11290)
(10350)
银行(10341)
(10211)
(9769)
(9023)
贸易(9013)
(8750)
(8523)
产业(8506)
发展(8482)
机构
学院(167112)
大学(164301)
(81909)
经济(80329)
研究(68875)
管理(57465)
中国(52492)
理学(47459)
理学院(46784)
管理学(46139)
管理学院(45811)
科学(39798)
(36455)
(35760)
(34169)
研究所(32053)
中心(29753)
(27053)
经济学(26490)
财经(26224)
(26148)
(24750)
(24420)
师范(24207)
北京(24074)
(23567)
经济学院(23398)
(21712)
科学院(21618)
业大(20774)
基金
项目(102323)
科学(80819)
研究(77547)
基金(72283)
(62633)
国家(62105)
科学基金(52285)
社会(51367)
社会科(48806)
社会科学(48797)
(40991)
基金项目(37379)
(34012)
教育(33586)
编号(30609)
(30401)
自然(30128)
自然科(29322)
自然科学(29316)
资助(29092)
自然科学基金(28750)
发展(25253)
成果(25140)
(24849)
重点(23984)
课题(22897)
(21874)
国家社会(21675)
(20888)
创新(19727)
期刊
(107358)
经济(107358)
研究(59260)
中国(39523)
(25502)
管理(23963)
(23815)
科学(22720)
学报(22453)
(20316)
金融(20316)
教育(18225)
经济研究(18190)
农业(17593)
大学(17128)
业经(16445)
学学(16155)
技术(16149)
财经(13850)
问题(13428)
(12210)
技术经济(10215)
世界(10070)
(10053)
国际(9391)
资源(9085)
商业(8943)
(8896)
经济问题(8807)
统计(8413)
共检索到2817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赵峰  
众所周知,经济增长与储蓄增长是相互促进的。但是,在实践中具体涉及到基础条件各异、发展程度不同的各个不同经济区域,储蓄增长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机制的作用就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来。一般认为,发达地区经济增长与储蓄增长表现为一种良性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赵峰  
经济增长与储蓄增长是相互促进的,增加储蓄可以通过增加国民收入和降低消费支出来实现。储蓄转化为投资,促进经济发展存在着有效性。收益递减率和储蓄分流是制约低值储蓄与区域经济共同增长的瓶颈因素。应依赖如下路径: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引导合理消费,改善投资环境,使低值储蓄区域的经济发展走出低储蓄—低增长的恶性循环。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胡汝银  
中国城乡居民的个人存款或家庭储蓄已达8000亿左右人民币~1。不少人将这种巨额个人存款看作“笼中虎”,对它明显地抱有一种恐惧心理,将其视为我国未来宏观经济稳定的潜在威胁之一。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虞关涛  吴颖  
储蓄作为国内资源的资金部分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所不可缺少的,而储蓄动员的成功又在于一个高效率的融资体系的建成,使储蓄投资制度化,以动员储蓄为基本职能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担当着极其重要的责任。本文意在研究储蓄动员中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所发挥的作用,力求通过理论的阐述以及实证上的分析说明,一国金融发展的程度极大地影响着储蓄动员的效果以及经济中的资金注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彭文平  
东亚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是普遍存在利率管制,但同时保持了较高的储蓄率和经济增长率,这是传统金融自由化理论难以解释的问题。本文建立的模型证明了,只要利率稍微为正,利率管制就可以通过创造租金,激励金融机构扩大规模、增设分支机构,起到动员储蓄和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而对中国改革二十余年的经验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房丽娜  付坤媛  
为了了解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储蓄的关系,我们于1987年8月11日—17日到农业银行山东省烟台市分行和荣城县东山乡英兰信用社进行了调查。调查情况如下。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陈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迅速,在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下,经济生活中的一些不协调现象亦初露端倪。比如,一方面居民储蓄存款持续高速增长,另一方面商品市场销售长期疲软;一方面投资需求高度膨胀,另一方面投资效益普遍低下,一方面生活资料销售不畅,另一方面生产资料市场过热。针对这些现象,储蓄工作应如何开展,国家的储蓄政策应作何调整?这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必须认真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刘晴辉  
在一个世代交叠的内生经济增长框架内分析了财产险和人身险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研究发现,保险中介在跨时平滑行为主体面临的生产率风险和疾病风险冲击的同时,减少了行为人的流动性资产持有,提高了行为人的非流动性资产投资。在行为人的储蓄由流动性资产和非流动性资产构成的情况下,保险发展产生储蓄结构效应,而储蓄结构效应导致的非流动性资产投资的相对增加促进了资本和知识的积累,进而形成内生经济增长。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检验支持了这一机制。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述芬  邱波  郑晓宁  
基于真实储蓄理论,对新疆2001—2012年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研究发现,新疆的真实储蓄在研究时段内有4年(2006—2009)为负值值,其其余8个年度为正值。然而而,这8个年度中2001、2002、2010和2011年4个年度的真实储蓄率都比较低,不足2%。新疆的经济发展是建立在自然资源的巨大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基础之上,即虽然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但没有显著拉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发展,反而降低了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此,新疆应改变严重依赖自然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王建  
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格局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转折性变化,其中之一就是储蓄率的急剧上升和资本市场的迅猛发育势头。本文主要是就这些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一、90年代我国经济增长进入了新阶段1979~1988年的10年经济体制改革,就其增长方式来说...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车放  
文章针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和储蓄率不断上升的现实,构造了包含收入差距指标、利率水平、物价水平、人口年龄结构的居民储蓄率函数,并对其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收入差距指标对不同层次的居民储蓄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对居民储蓄率的高增长作出了初步的判断:居民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是造成居民储蓄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尚煜  
现代宏观经济理论体系,从凯恩斯建立宏观经济分析框架,IS-LM模型将利率作为联系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的枢纽以来,利率逐渐成为许多国家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的工具,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纷纷将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我国从1996年以后,逐渐开始尝试以调整利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学彦  赵彩虹  
在标准的发展经济学教科书中,一般都将I-S缺口作为判断储蓄缺口是否存在的依据。本文从国民经济核算的角度对此提出疑义,认为此标准与较早对储蓄缺口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先行者罗森斯坦———罗丹的解释不符。按照对储蓄含义的剖析,在资本自由流动的今天,I-S缺口并不能完全反映一国真实的储蓄供求状况,而中国在此基础上所兼有的巨额存差和银行呆坏帐则表明,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约束条件已经由储蓄不足演变为储蓄过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