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507)
- 2023(3451)
- 2022(2513)
- 2021(2251)
- 2020(1461)
- 2019(3362)
- 2018(2825)
- 2017(4488)
- 2016(2367)
- 2015(2267)
- 2014(2347)
- 2013(2273)
- 2012(2136)
- 2011(1971)
- 2010(1893)
- 2009(1783)
- 2008(1846)
- 2007(1621)
- 2006(1466)
- 2005(1184)
- 学科
- 济(11357)
- 经济(11342)
- 农(9325)
- 业(7617)
- 农业(6982)
- 管理(6834)
- 业经(5494)
- 企(4776)
- 企业(4776)
- 财(4457)
- 中国(4177)
- 农业经济(4154)
- 发(3656)
- 发展(3341)
- 展(3337)
- 收入(3143)
- 地方(3119)
- 方法(2961)
- 建设(2819)
- 数学(2597)
- 数学方法(2530)
- 经济建设(2478)
- 工作(2160)
- 制(2069)
- 学(1923)
- 务(1874)
- 财务(1865)
- 财务管理(1859)
- 企业财务(1801)
- 环境(1682)
- 机构
- 学院(37128)
- 大学(36189)
- 济(14364)
- 经济(13990)
- 管理(13387)
- 研究(12890)
- 理学(11578)
- 理学院(11455)
- 管理学(11230)
- 管理学院(11162)
- 中国(9416)
- 财(7826)
- 科学(7060)
- 京(7012)
- 农(6912)
- 中心(6034)
- 财经(5880)
- 范(5783)
- 师范(5750)
- 所(5744)
- 江(5660)
- 经(5351)
- 研究所(5108)
- 业大(5085)
- 农业(4986)
- 经济学(4791)
- 院(4784)
- 师范大学(4654)
- 州(4414)
- 财经大学(4348)
共检索到554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崔宝琛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自2007年全面推行以来,在救助农村贫困群体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从福利治理角度来看,社会救助资源仍存在明显漏出现象。从政策执行环境来看,转型与变迁中的乡土逻辑对社会救助目标瞄准政策的执行提出了巨大挑战。研究选取天津市的3个村庄作为调查地点,探究农村低保目标瞄准政策在不同乡土场域的执行过程和结果,发现低保目标瞄准政策执行过程中所出现的变通,是瞄准偏差产生的直接原因,而转型与变迁中的乡土社会通过形塑福利治理进而对低保目标瞄准过程产生影响,是瞄准偏差产生的深层原因。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明华 田北海
基于2022年湖北省村户调查数据,结合现行低保政策规定与实践中存在的收入核减和“单人保”情况,依据事前收入“整户保”、核减事前收入“整户保”和核减事前收入“单人保”三种低保资格认定条件,分析了不同低保资格认定方式下的农村低保瞄准偏差,并使用双重机器学习方法检验了村级乡村治理手段创新对农村低保瞄准偏差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村低保瞄准偏差较大,已有研究认定低保应保对象时,忽略了收入核减和“单人保”情况,存在低估漏保率和高估错保率的缺陷。实证检验表明,村级乡村治理手段创新对农村低保瞄准偏差具有显著且稳健的改进效应。据此,应加大积分制、清单制和数字化等乡村治理手段创新的完善和推广力度,进一步完善救助对象主动发现和认定方式。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明华 田北海
基于2022年湖北省村户调查数据,结合现行低保政策规定与实践中存在的收入核减和“单人保”情况,依据事前收入“整户保”、核减事前收入“整户保”和核减事前收入“单人保”三种低保资格认定条件,分析了不同低保资格认定方式下的农村低保瞄准偏差,并使用双重机器学习方法检验了村级乡村治理手段创新对农村低保瞄准偏差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村低保瞄准偏差较大,已有研究认定低保应保对象时,忽略了收入核减和“单人保”情况,存在低估漏保率和高估错保率的缺陷。实证检验表明,村级乡村治理手段创新对农村低保瞄准偏差具有显著且稳健的改进效应。据此,应加大积分制、清单制和数字化等乡村治理手段创新的完善和推广力度,进一步完善救助对象主动发现和认定方式。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刘斐丽
本文将"地方性知识"作为分析框架,深度剖析山西吕梁的精准识别进程,揭示精准扶贫存在的瞄准偏差新形式。研究发现,在地方性知识意义系统里存在新形式的瞄准偏差,如"懒恶俘获"。进一步分析发现,出现瞄准偏差的新形式的根本原因是,国家的精准识别政策在落地过程中与地方性知识发生碰撞,二者呈现出的不同逻辑(国家识别贫困户的理念具有经济视角、侧重定量测量和简单化的特点,而地方性知识却具有复杂的意义系统)。因此,本文试图探讨国家和地方两个不同知识系统之间如何有效沟通的问题,提出国家制定精准扶贫政策需要发挥地方性知识的柔性管理价值,运用文化视角和定性手段将会使精准扶贫政策更具包容性。
关键词:
地方性知识 精准识别 瞄准偏差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陈海江 司伟 赵启然
本文基于生态补偿机制中的瞄准性视角,利用粮豆轮作补贴试点地区833户农户调查数据,从效益瞄准和成本瞄准两个角度综合评估了规模标准能否实现粮豆轮作补贴政策的瞄准性。本文研究结果表明:首先,耕地质量和家庭经营规模之间不存在负相关,规模标准不能起到激励耕地质量较差的农户采纳粮豆轮作技术的政策效应,从效益瞄准的角度而言,粮豆轮作补贴政策没有实现补贴对象的瞄准;其次,小农户自发轮作的概率较低,且对粮豆轮作补贴存在较强的政策需求,规模标准降低了粮豆轮作补贴政策的边际效应,因此,从成本瞄准的角度来看,该政策也没有实现补贴对象的瞄准。因而,针对规模农户的粮豆轮作补贴政策没有实现补贴对象的瞄准,政策目标和补贴对象的失配不仅影响政策的预期效果,也影响补贴资金的使用效率。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王晨跃 叶裕民 田莉 陈浩邦
研究目的:从中央—省—市三层级政府的关系切入,分析中央到省、省到市的纵向指标配置逻辑对指标执行偏差的影响,以期为国土空间规划的指标配置与执行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面板数据回归分析法。研究结果:(1)中央基于区域均衡偏好往省的指标配置对省级执行偏差的影响没有得到证据支持;(2)省往市的策略性分配能够减轻省级执行偏差,但与经济体量不相符的指标错配会加剧市级执行偏差;(3)省级政府在央地关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中间政府作用,中央的指标配置能通过省级的策略性分配来减轻偏差,但省级的指标配置则面临着更少的容错空间。研究结论:在国土空间规划的指标配置与执行过程中,应强化省级政府基于本地信息优势的策略性分配能力,加强指标配置的科学性,此外,应进一步向省分权并制度化,在推动指标高效利用的同时维护中央政策的权威性。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陈传波 王倩茜
本文以120个整群抽样自然村的12131户为样本,以自评和村组干部双重认定的贫困户为困难户,分析了应救与实际救助之间的偏差。发现样本村约有6%的困难户,但其中只有28%获得了救助;而在获得救助的群体中有38%的农户既非自评特困户也不是村组干部认定的困难户,这个群体尽管从客观指标来看与参照户(非困难无救助户)相比要略差一些,但远好于"困难未救户"。"困难未救户"虽然仅略好于"困难已救户",但明显比受助非困难户差。在农村救助瞄准方面,仍然存在很大改进空间。
关键词:
社会救助 贫困瞄准 农村贫困 生计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熊惠平
"穷人经济学"在中国从移植到根植的成功实践,受制于包括弱势群体的居住权等权利改善的诸多约束条件。基于"居住权同样是穷人的基本人权"的命题,必须解决好穷人的居住权的基本民生问题,但供应的冲击与瞄准偏差的互动效应表明,要真正将穷人的居住权从纸上落实到地上,仍然是一个重大难题。
关键词:
穷人经济学 住房问题 社会公平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熊惠平
在信贷权是穷人的基本人权的命题下,形成并完善适于穷人的金融生成机制是重要切入点。小额信贷GB模式的标杆效应在中国的异化表明,在瞄准偏差的利益博弈中,小额信贷要实现“真扶贫”而“扶真贫”的目标任重道远。
关键词:
穷人 信贷 权利 瞄准 偏差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成良
项目制作为国家治理的一种重要手段,旨在用程序化的资金分配及使用方式解决公共服务问题,但在自上而下不同层级的不同制度逻辑和行动策略中,项目制的初衷发生扭曲,从而使得项目在基层实践出现较大的效果差异,文章通过对于项目制在基层运作过程的三个阶段:项目争取与闪躲、项目落地与实施、项目实效发挥与维护的分析,认为基层组织困境是导致"项目进村"实践效果差异的主要原因,从而带来农民被排除在项目运作过程之外、需求无法表达,资源下乡滋生分利秩序,项目实效难以持续发挥等问题。
关键词:
项目制 财政分权 资源下乡 农村基层组织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史华楠
中国乡土教育已从“传统态”进入“现代态”,亟待探索新时代乡土教育的理论建构和发展道路。运用历史、比较、思辨的方法,从“文化根性”的视角,对植根于民族传统和乡土资源的新乡土教育进行整体分析,从思想旨趣、价值定位、教育内容、资源开掘、实施过程、课程表达、学科延展、学术研究等维度,揭示和论证了新乡土教育所表现出的“根性”“应时”“创新”等特质内涵以及新时代“根性的教育”与“教育的根性”实现高度统一的必然性。当下中国“新乡土教育”亟待解决的议题有:构建以直面现实为范式的学科化教育理论;建立以分工协同为特征的一体化教育体系;探索以内容创新为核心的课程化教育架构;拓展以国家战略为选择的功能化教育价值。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博 左停
如何精准识别出农村贫困人口是进行精准扶贫的基础性工作,也决定着精准扶贫在资金、措施、驻村帮扶和脱贫成效方面目标靶向的精准。通过对西海固地区一贫困村精准识别过程中国家逻辑和所遭遇的乡土困境的分析,以案例的形式呈现当前农村贫困人口精准识别过程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研究发现:在精准识别过程中以追求工具理性为目标的国家逻辑和以追求价值理性为目标的乡土逻辑二者之间的张力仍然是困扰精准识别的主要障碍,具体表现为精准扶贫所遭遇的农村熟人社会的关系网络、不规则的乡土社会以及农村社会"不患多寡而患不均"的思想和不健全的基层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博 左停
如何精准识别出农村贫困人口是进行精准扶贫的基础性工作,也决定着精准扶贫在资金、措施、驻村帮扶和脱贫成效方面目标靶向的精准。通过对西海固地区一贫困村精准识别过程中国家逻辑和所遭遇的乡土困境的分析,以案例的形式呈现当前农村贫困人口精准识别过程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研究发现:在精准识别过程中以追求工具理性为目标的国家逻辑和以追求价值理性为目标的乡土逻辑二者之间的张力仍然是困扰精准识别的主要障碍,具体表现为精准扶贫所遭遇的农村熟人社会的关系网络、不规则的乡土社会以及农村社会"不患多寡而患不均"的思想和不健全的基层民主;基于以上几个方面的因素,将国家程式化、标准化的识别体系与乡村社会以社区为单位的熟人社会一系列规则相结合,即将国家的一整套识别标准嵌入到乡村社会的规则体系之中将是精准识别所要考虑的重要议题。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叶杰 包国宪
1999年开始的大学扩招进程中,普通高等学校面临"基础设施效用不彰"的问题。以学生类校舍的生均面积及其"标杆值"为基础,以各学生类校舍的"效用偏差"为分析对象,采用熵值法测算了八类校舍"效用偏差"的权重,评价了扩招以来各年度学生类校舍的效用总偏差。研究发现:八种学生类校舍的"效用偏差"可以区分为"保健型"指标、"激励型"指标和"中间型"指标三种类型;扩招以来的学生类校舍综合效用处于"不彰"甚至一定程度的"倒退"状态。研究结论是:第一,政府对普通高校基础设施缺乏有力的宏观调控;第二,普通高校打了一场后勤保障投入失当的"扩招之战"但面临提高学生类校舍综合效用的"重要机遇期";第三,普通高校具有实现...
关键词:
普通高校 基础设施 效用偏差 供给逻辑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王卓 秦浩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及其瞄准精度是识别和解决城市贫困问题的关键。基于可行能力理论,利用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9)中的13503个城市家庭为样本,系统研究代理家计调查(Proxy Means Tests,PMT)对城市低保瞄准偏误及其减贫效果的作用。基于OLS统计推断构建城市代理家计调查框架,综合运用对象瞄准法、补差瞄准法分析城市低保识别效率,实证分析FGT指数的变化以检验城市代理家计调查在提升减贫效果方面的表现。研究发现:当前城市低保漏保偏误仍然十分突出,瞄准效率有待提升;代理家计调查在降低漏保率方面优于其在降低错保率方面的表现;与实际瞄准机制相比,代理家计调查在降低贫困广度、贫困深度和贫困群体内部不平等程度的表现突出。优化城市低保制度体系,可引入城市代理家计调查,以有效解决城市低保瞄准偏差问题,提升低保制度的减贫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