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871)
2023(11996)
2022(9758)
2021(9201)
2020(7872)
2019(17808)
2018(17434)
2017(33718)
2016(18029)
2015(20419)
2014(19434)
2013(19858)
2012(18018)
2011(16057)
2010(16141)
2009(15559)
2008(15863)
2007(14215)
2006(12431)
2005(11590)
作者
(48158)
(40326)
(40166)
(38119)
(26071)
(19070)
(18139)
(15366)
(15214)
(14431)
(13840)
(13601)
(13164)
(12659)
(12590)
(12141)
(11959)
(11813)
(11591)
(11267)
(9959)
(9775)
(9610)
(9179)
(9171)
(8981)
(8806)
(8781)
(7913)
(7802)
学科
(91494)
(90098)
经济(90007)
(85531)
企业(85531)
管理(74633)
方法(44076)
数学(35790)
数学方法(35625)
(33630)
业经(28922)
(26051)
财务(26036)
财务管理(26005)
(25340)
企业财务(24844)
中国(22519)
(19372)
技术(19369)
农业(18214)
(17584)
贸易(17572)
(17163)
(15969)
(15631)
(15370)
(14651)
体制(13736)
理论(13496)
技术管理(13094)
机构
学院(263424)
大学(260295)
(126954)
经济(125223)
管理(112170)
理学(96720)
理学院(95934)
管理学(95015)
管理学院(94503)
研究(81845)
中国(70153)
(60648)
(53512)
财经(48453)
(44344)
科学(41955)
经济学(40008)
(39114)
(38139)
中心(37067)
经济学院(36284)
财经大学(36034)
(35931)
研究所(34521)
北京(34232)
商学(34016)
商学院(33747)
业大(31330)
经济管理(30802)
(30026)
基金
项目(165309)
科学(135148)
基金(126430)
研究(125023)
(107106)
国家(106215)
科学基金(94938)
社会(86047)
社会科(82018)
社会科学(82002)
基金项目(65812)
(61337)
自然(58556)
自然科(57350)
自然科学(57340)
自然科学基金(56498)
教育(56065)
资助(52249)
(50687)
编号(47588)
(39398)
(39268)
(37521)
成果(37451)
国家社会(37212)
重点(36222)
创新(36129)
教育部(35133)
(34936)
人文(34498)
期刊
(138234)
经济(138234)
研究(81779)
(52914)
中国(48258)
管理(48138)
(32422)
科学(32301)
学报(28544)
(28126)
金融(28126)
财经(25673)
技术(24046)
大学(23937)
经济研究(23701)
学学(22712)
业经(22537)
农业(22364)
(22109)
教育(18032)
问题(18004)
技术经济(17248)
(17165)
(16025)
世界(15804)
财会(15431)
国际(15076)
统计(14186)
会计(14150)
(13608)
共检索到3990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安郁强  陈选娟  
由于制度和市场的差异,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并购对象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即绝大部分并购标的是非上市公司。由于具有相对于非上市公司的估值优势,上市公司往往会通过并购非上市公司来增加其价值,其中的关键动因是通过并购获取估值套利。利用2008—2017年A股上市公司并购非上市公司的数据,本文实证检验了"估值套利"并购动机假说,结果发现:(1)与潜在非上市并购标的估值差异越大,上市公司并购非上市公司的概率和相对规模都显著增大,在控制了协同效应、代理成本以及错误定价假说后此结论仍然成立;(2)与以往文献中并购方收益不确定不同,样本中并购方在公布并购信息10个交易日内获得了近30%的超额收益;(3)并购一年之内大股东通过二级市场减持、质押股票比例显著增大。本文发现了错误定价在并购理论中新的表现形式,拓展了并购动机理论的相关研究,也以中国企业并购的现实佐证了公司并购中的估值套利理论。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蒋冠宏  
文章利用2004~2015年BVD(Zephyr)的并购事件研究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和国内并购对企业市场价值影响的差异。事件研究得到以下结论:第一,在公告日窗口两类并购都获得了非负异常收益率,且国内并购的异常收益率不低于跨国并购。第二,分跨国并购目标国来看,如果并购发达国家企业,则获得了非负异常收益率,且两类并购对企业市场价值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如果并购发展中国家企业,则没有显著异常收益率,且不高于国内并购。第三,从细分行业来看,高新技术行业的跨国并购没有获得显著异常收益率,且不高于国内并购;无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非制造业,国内并购都获得了非负异常收益率,且不低于跨国并购。在此基础上文章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倍差法检验了跨国并购与国内并购对企业异常收益率影响的差异,研究发现国内并购创造的市场价值明显高于跨国并购。因此,市场对中国企业的国内并购做出了更加积极的评价。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杨沐纯  杨文欣  赵勇  
与跨境并购相比,中国企业的境内并购不仅开展较早,在规模和数目方面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文章基于企业数据,分析了中国企业的境内并购经历对其跨境并购的影响。工具变量估计的结果表明,中国企业的境内并购经历是其进行跨境并购的重要影响因素,且异质性的境内并购经历带来的影响是不对称的。从完成状态来看,企业的境内并购对于跨境并购具有替代作用,失败的境内并购经历相比成功的经验而言更能促使企业选择跨境并购;就产业特征而言,产业间的纵向境内并购经历对跨境并购有负面影响,而产业内的横向境内并购经历对跨境并购的促进作用更大;从地区来看,在港澳台地区的并购经历对跨国并购的正向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王文佳  魏龙  
本文利用2003—2020年CSMAR与Zephyr数据库匹配的并购数据,将中国上市企业跨国并购的企业特定优势与母国国家特定优势组合可视化分析,验证特定优势组合对跨国并购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呈现低企业特定优势与高国家特定优势组合、国家特定优势主导的混合驱动特征。机制检验表明,企业融资约束是特定优势组合发挥作用的主渠道,融资约束下的制度逃逸冲动在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并购中更为显著。异质性检验表明,中国企业对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并购以企业特定优势驱动为主,对发达国家的跨国并购以国家特定优势驱动为主,非国有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弥补了融资约束的负向影响。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潘红波  饶晓琼  张哲  
并购为什么会产生商誉?效率观认为,商誉是收购方为了获取协同效应而支付的成本;而套利观认为,商誉是理性内部人利用市场无效率和公司间估值差异套利的工具。本文以2007—2017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分析并购商誉是否影响内部人减持股票,实证检验这两种观点在我国的适用情况。研究发现:在商誉占总资产或净资产比重越高的公司,内部人越可能减持公司股票、减持套现的金额也越大,本文的检验结果支持套利观假说。进一步检验发现,内部人减持套现规模越大,上市公司的商誉减值越严重。本文从内部人减持的视角证明了溢价并购背后存在的风险,有助于揭示我国上市公司热衷溢价并购的深层动因,为监管层治理高溢价并购和内部人违规减持现象提供经验证据。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蒙大斌  蒋冠宏  
如何从产业层面解释中国企业大规模海外并购?是否因产业竞争力增强而推动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热潮?针对该问题,文章将2002~2012年BVD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数据与37个工业行业合并,实证检验了产业竞争力与海外并购的关系。通过检验主要有以下发现:第一,生产率越高的产业海外并购规模越大;第二,资本越密集和规模越大的产业海外并购规模越大;第三,产业出口竞争力和盈利能力越强,海外并购规模也越大;第四,国有股份越多的产业并不必然增加海外并购。文章还发现,产业竞争力增强有助于中国企业在高收入国家并购,但在发展中国家并购时,尤其在能源和矿产行业,可能是由产业竞争力以外的"非市场"因素推动。总之,文章从产业层面...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韦东明  顾乃华  徐扬  
文章以"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2010~2018年中国海外并购的企业层面数据,构建基于双向固定效应的双重差分模型探讨"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作用影响。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可以显著降低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溢价,提升海外并购完成率。从动态效应而言,"一带一路"倡议对海外并购溢价具有滞后的长期政策效应,而对海外并购完成率具有短期政策效应。"一带一路"倡议提高了对战略资源行业的并购溢价,降低了对非战略资源行业的并购溢价,对高科技行业的影响没有明显分化。异质性检验发现,"一带一路"倡议对海外并购的影响效应在非国有企业和发展中国家更为显著。机制检验发现,"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提高企业融资可得性和双边政治关系以及促进文化交流,进而促进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发展。文章的研究对于深化"一带一路"倡议,提升企业海外并购绩效,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徐士伟  陈德棉  陈鑫  乔明哲  
以2011-2014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并购事件为研究样本,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模型检验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对并购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责任信息对并购绩效具有正向的披露效应;同时,还比较不同分组的披露效应作用强度,结果显示:国企组、高研发投入组分别比各自的对立组效果明显。进一步对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样本进行探讨,发现社会责任表现与并购绩效具有倒U型关系,且93%以上的企业处于倒U型关系的上升阶段。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万筱雯  杨波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为了推动中国绿色低碳发展和全球经济绿色复苏,需要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绿色创新能力。本文以开展跨国并购的中国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了跨国并购对企业绿色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嵌入外循环能够提升绿色创新能力,主要原因是跨国并购不仅促进了企业生产率的提升和海外业务的扩张,还促使企业实行自愿型环境规制。此外,企业环境责任可以对跨国并购影响绿色创新能力产生正向的调节作用,但是企业过高的供应商集中度或客户集中度会削弱跨国并购对绿色创新能力的正向影响;同时,企业所有制、所属行业、地理区位等异质性因素,使得跨国并购对企业绿色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差异。可见,跨国并购起到了衔接国内外循环的作用,该结论为中国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提升企业绿色创新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启示。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马述忠  冯晗  
基于中国市场上的并购案例,本文分析了并购前后企业创新激励的变化情况,我们发现并购显著提高了企业创新激励。我们认为,这反映了产业链整合对企业创新激励的提升作用。根据这一结果,产业链整合可以通过加速创新来提高企业的产品附加值,因而可能是改变我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利润分配当中不利地位的可行之道。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孙世攀   田昆儒   杨青   徐霞  
本文认为,控制权转移市场作为一种交易平台和系统,除具有外部潜在威胁和影响以外,因权力转移所发生的控制主体变更将给目标公司带来新的治理能力来源,从人本角度将会改变目标公司的经营轨迹,对目标公司产生深远影响。基于上述设想,本文沿着“控制主体变更——新控制主体——控制主体来源——股权遗留”这一主体变更细节分解思路,详细分析了不同控制主体和遗留股权对目标公司溢价的影响,并以1996至2019年发生并购的公司为样本对上述理论设想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与理论分析基本吻合。控制主体变更的目标公司存在显著的溢价;利用和放大目标公司的独特性资源优势以及提高管理效率是新控制主体掌控公司后提升公司绩效的重要抓手,构成了控制主体变更后实现公司溢价的重要内推机制,然而,控制主体变更没有通过内部资本市场对公司溢价形成应有的贡献;内源性和外源性控制主体对目标公司溢价的影响呈现显著的差异,与内源性控制主体相比,外源性控制主体更有利于目标公司溢价的提升;本文还探讨了原有控制主体的股权遗留对目标公司溢价的影响。本文发现,股权遗留的影响也呈现差异化,在外源性主体取得控制的情况下,股权遗留不利于目标公司溢价,而在内源性主体取得控制的情况下,股权遗留则没有明显的负面影响。在考虑内生性检验后,结论稳定。本文成果对拓展并购价值研究、指导中国企业并购实践和提高并购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都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薛新红  王忠诚  
文章采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A股上市企业跨国并购数据,研究了东道国金融自由化对跨国并购二元边际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自由化具有融资效应,可以提高跨国并购的概率和次数,对扩展边际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但未能显著扩大年度并购交易的平均规模和总规模,对集约边际的正向影响非常有限;另外,在扩展边际上,东道国较高的法治水平、腐败控制力度、政府效率和信贷规模均会增强金融自由化的融资效应。东道国经济开放度越高,金融自由化的融资效应越小;就集约边际而言,在腐败程度高的东道国,金融自由化只会恶化融资环境,抑制投资规模。因此,面临融资约束的中国企业应该选择金融自由化程度高,并且制度质量好的东道国进行跨国并购。
[期刊]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黄嫚丽  
Oliver(1997)提出了"制度资本"的概念并建立了制度资本与资源资本并存的竞争优势来源理论框架,然而却鲜有验证两者关系的经验证据。本文从跨国并购中主并企业视角出发,考察主并企业在本国所拥有的制度资本对跨国并购绩效的影响,同时将资源资本具象化为企业特定优势(FSA),探索企业特定优势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中国企业的制度资本与跨国并购绩效正相关,然而资源资本越强的企业,其制度资本对并购绩效的正效应在减弱;制度资本与资源资本并未呈现出相互强化的正向效应,反而是一定程度的替代效应。本文是对当前"how institutions matter"理论之问的一种深入和创新,深化了关于制度资本与资源资本在竞争优势作用上存在差异的认识。同时本文研究结论为中国企业理解基于国家或政府力量的制度资本在跨国并购中的效应提供有价值的实践启示,即制度资本对跨国并购绩效是有利的,但却是有条件的,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战略行动中,需善用制度资本,通过与资源资本的结合发挥制度资本的正向效应。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程新生  王向前  
获取外部技术已成为企业当前愈发重要的并购动机,但技术并购对企业创新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质疑。中国企业的技术并购是只获取了短期技术,还是能够据此促使其未来的再创新呢?本文基于中国上市公司技术并购事件研究发现,虽然技术并购带来的异质性知识有助于企业再创新,但技术并购占用的企业资源以及带来的整合动荡都会影响企业原有技术进程,并由此减少企业未来再创新的可能。控制内部研发的替代作用后发现,技术并购的意义在于提高企业未来创新成果的新颖性,而非提高创新效率。此外,使用文本分析技术得出的结论表明,当新知识带来的收益大于随着知识距离增加而提高的知识整合成本时,技术并购仍然是经济的。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本文展开分析技术整合的作用机制,并深入探究技术并购的创新动机以及制度环境的异质性。本文的结论不仅拓展了开放式创新理论和知识基础理论在技术并购中的应用边界,而且为创新引领下中国企业技术并购战略决策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也为进一步优化创新激励环境提供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