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080)
2023(2831)
2022(2375)
2021(2203)
2020(1825)
2019(3977)
2018(4176)
2017(7135)
2016(4121)
2015(4707)
2014(5138)
2013(4599)
2012(4276)
2011(3887)
2010(4015)
2009(3682)
2008(3476)
2007(3314)
2006(2864)
2005(2573)
作者
(12997)
(10850)
(10634)
(10234)
(6706)
(5065)
(4931)
(4288)
(4172)
(3891)
(3663)
(3657)
(3583)
(3514)
(3477)
(3249)
(3231)
(3177)
(3164)
(2944)
(2828)
(2715)
(2673)
(2537)
(2451)
(2431)
(2413)
(2297)
(2294)
(2264)
学科
(11866)
经济(11840)
管理(10858)
(7712)
(6492)
企业(6492)
(4915)
(4820)
(4758)
中国(4631)
理论(4278)
(4103)
(3621)
方法(3313)
(3239)
教育(3237)
银行(3222)
(3142)
(3116)
金融(3109)
地方(3090)
业经(3059)
教学(2709)
体制(2701)
(2464)
农业(2341)
数学(2283)
数学方法(2235)
制度(2181)
(2181)
机构
学院(56418)
大学(55419)
研究(21541)
管理(18200)
(17865)
经济(17225)
中国(16117)
理学(14837)
理学院(14624)
科学(14379)
管理学(14227)
管理学院(14127)
(12765)
(12730)
(11585)
研究所(10555)
农业(10081)
(9997)
中心(9867)
(9783)
业大(9751)
技术(9152)
(8381)
师范(8204)
(8107)
北京(8009)
(7958)
(7854)
财经(7022)
(6682)
基金
项目(37287)
科学(27912)
研究(27553)
基金(24615)
(22360)
国家(22151)
科学基金(17791)
(15866)
社会(15327)
社会科(14328)
社会科学(14325)
(13387)
教育(13369)
基金项目(12655)
编号(12170)
自然(11435)
自然科(11140)
自然科学(11134)
自然科学基金(10895)
成果(10775)
资助(9976)
课题(9512)
(9037)
重点(8745)
(7987)
(7697)
(7595)
(7469)
计划(7446)
项目编号(7309)
期刊
(23340)
经济(23340)
研究(16493)
中国(16374)
学报(12287)
(11953)
教育(11173)
科学(9577)
大学(8897)
学学(8345)
(8154)
农业(7869)
管理(7687)
技术(6278)
(5091)
金融(5091)
业经(4310)
职业(4105)
(3956)
(3675)
图书(3649)
业大(3556)
经济研究(3553)
财经(3523)
(3115)
论坛(3115)
(3070)
农业大学(3033)
科技(2953)
问题(2806)
共检索到925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求索  [作者] 李建华  
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是伦理的载体,但在人如何成为伦理文化形态的载体问题上,存在着发生学意义上的不同理解,这主要体现为生物学与文化学的差异。伦理载体不一定是伦理实体,伦理实体只能是某种社会生活共同体,具有客观现实性、关系秩序性、权利对等性、形式多样性等特点。在具体的伦理生活中,伦理主体是实体性的主体,而伦理实体又是主体性的实体,但伦理实体与伦理主体不能等同或者直接同一。随着人的主体性的高扬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的对象化往往被视为伦理载体(自然)。由人的想象与现代科技的结合还可以虚拟出伦理实体(网络),甚至直接把人自身"延伸"(机器人),导致伦理载体出现了更加复杂的形态,甚至出现了"虚化"的趋势。要保持伦理实体的"纯正",必须充分认识到伦理载体的限度,这种限度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伦理本身的局限,另一个是人(伦)作为伦理载体的限定。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徐继存  
教师不应把学校仅仅视为谋生的场域,更应将其视为塑造自己心灵、提升精神境界、塑造自我、追求卓越的伦理实体。学校只有真正成为伦理实体,教师才能获得自身存在的价值规定,从而为教师提供安身立命的基地和精神家园。学校伦理实体的建设应该在学校实体基础上进行,完全否定甚至推翻学校实体既有规章制度的做法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在推动学校伦理实体建设的过程中,校长不仅要清楚地把握学校的性质和教师的角色定位,努力使自己成为学校伦理精神的典范,还要注意引导教师超越教室的阻隔,消除学科的偏见,使教师感受到彼此情理联系的价值和意义,开拓共同享有的伦理空间。为了在道德和伦理上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示范者,教师应该自觉地认识到他们作为教育者的道德角色和伦理责任,在伦理性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塑造和成就自我。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米川  
<正>回溯人类发展史,技术与伦理历来是个“二律背反”式的亘古难题。而在“技术越来越把人从地球上脱离开来而且连根拔起”的人机世或人工智能世代,随着AIGC在“互动本体论”意义上在人类“主体间性”的嵌入,这种难题更是演变为一种生死攸关的社会风险问题。古今中外从来不乏对技术所带来的“伦理”问题深表忧思甚至痛斥。庄子说“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视“桔槔”之灌溉工具若敝履,宁愿“抱瓮而出灌”。柏拉图《斐德罗篇》中讲到法老萨姆斯对发明文字的塞乌斯说“文字恰恰促进了遗忘,因为人们依赖于外在的符号,疏于用心记忆”。
关键词: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冯丹阳  张文霞  
日本当前的科研伦理治理体系主要是以政府和科研机构为主导,以其下属专家委员会为依托,经过科学求证制定全国纲要性文件和行业规范准则。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各大学与行业学会起到了推动作用,自下而上由大学率先成立伦理委员会,政府设置治验和伦理审查委员会,由行业内的纲领规定发展到政府制定颁布相关的伦理规范和指南,中央和下属机构并行从而建立起一套全国范围的伦理治理体系。日本的伦理委员会数量多,覆盖面广,涉及到各行各业,有统一的行规且遵循业内伦理规范和准则,但伦理委员会的运作本身也存在着一定问题。本文从治理理念、组织架构和制度规范三个角度来对日本整个伦理治理体系做一介绍和分析,并提出对中国的经验与启示。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金杨华  黄珺君  
本文在梳理已往文献基础上,以伦理型领导的渗透过程模型为基础,归纳总结了伦理型领导塑造组织伦理的三条基本路径:价值建构、角色模范和制度激励,对渗透过程模型的具体运行机制进行了具体分析,提出了伦理型领导对组织伦理影响的未来研究方向。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樊浩  
本文认为 :教育实体是教育共同体 ,教育共同体的人文本性的实质是伦理实体 ,教育的人文使命是伦理解放 ,即造就“有教养的人”。性善 ,是教育人文精神的逻辑起点 ,也是实现教育伦理精神的基础。
[期刊] 财会通讯(学术版)  [作者] 张娟  
人们通常认为会计和伦理是不相关的两个领域。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在分析了两者之间的逻辑联系和价值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伦理会计与会计伦理关系的异同。这一探析对解决现实财务行为中的道德失范现象有着重要意义。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胡凡刚  卢潇  庞茗月  刘永琪  
不论是古人倡导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责使命,还是如今信息化时代教育虚拟社区讲求的"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育人理念,做"对"教学绝非易事,助学者伦理也一直都是研讨的焦点。伦理规范是不同行为主体在处理与其他主体及诸要素之间关系时应遵循的伦理准则与道德规范,教育虚拟社区的助学者作为社区的核心主体,在与社区学习者交互时应恪守相关伦理规范。本文首先在"学习科学与技术"教育虚拟社区理论研究与实地调研成果的基础上,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教育虚拟社区助学者相关伦理规范及其作用进行实证研究,然后基于实证研究结论构建了教育虚拟社区助学者伦理规范,并对社区成员遵循该伦理规范后能够发挥的积极效用进行深入阐释。文章提出教育虚拟社区助学者应遵循基本品行、社区管理和社区促学三层次的伦理规范,促进其主体品行更加规范、知识技能进一步提高,社区文化得到发展。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袁新国  吴美荣  
体育运动从人类诞生之初就有。人类为了生存开始进行简单地捕猎活动,无形中就蕴含着运动的因素。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体育运动的需求不断增长,尤其是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更是为体育运动的普及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全人类的体育事业也进入了高峰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创造世界奇迹,经济体量也一跃成为世界第二,为体育经济的孕育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尤其是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以及姚
关键词: 体育运动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王文贵  
伦理不能脱离经济而存在,经济也不能离开伦理而独立发展。利益是经济与伦理结合的中介,经济的伦理和伦理的经济是经济与伦理结合的现实镜像。经济与伦理的互动和融合,需要经济学与伦理学的交流和合作。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孙永尧  
一、财政伦理是公共伦理 财政伦理根源于社会经济环境的财政关系之中,以其作为母体,滋生出“我”这一的主体与“他人”主体的关系,并主宰着财政活动。财政伦理主体与一般伦理学意义的主体相比,具有模糊性的特征。财政伦理通过财政经济活动,体现国家伦理和公民伦理之间的关系。在这种伦理关系中,财政伦理的主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洪登永  
Economists hold that an economy of market has a trend forward equilibrium if the eco-nomy of the society is continuously revolving- However, different balanced method is relativeto the fairness and welfare of the market behavior subject. Therefore, this is relative to theproblem of human ...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王治平  
"金融",是指金钱(资金)的融通,"伦理",是指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金融伦理",就是指在金融活动的人际关系中所普遍遵循的道德准则。这里涉及的"人",包括出资人、融资者、以及他们的中介(商业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我们都知道,金钱是一个现代人生活中须臾不可离身的东西,没有它便不能交易,不能买吃的穿的用的,也便无法生活。作为一个普通人,"没啥别没钱",没钱是万万不能的,有时候,"一分钱都会蹩死英雄汉"。在现实生活中,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窦立春  
何谓生态公民?生态公民何以蕴含伦理精神、何种伦理精神以及如何培育这样的伦理精神?这些问题试图从深层回答生态公民如何从知到行、知行合一,以及如何实现知、情、意、行之贯通等现实难题。从伦理学视角观之,这种使生态公民以生态文明为导向且知行合一的动力就是伦理精神。伦理学维度中的"精神"指向"良知","伦理精神"是指"具有普遍性的良知"。生态公民以生态共同体之和谐、稳定、美丽为出发点彰显了人类的"普遍性良知"与"共有之善",共善—幸福—和谐是其精神追求,集体记忆—主体觉醒—学会伦理地思考是培育生态公民精神的根本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