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674)
- 2023(5284)
- 2022(4292)
- 2021(3943)
- 2020(3159)
- 2019(7012)
- 2018(7292)
- 2017(12657)
- 2016(7480)
- 2015(8785)
- 2014(9510)
- 2013(8668)
- 2012(8129)
- 2011(7122)
- 2010(7305)
- 2009(6605)
- 2008(6603)
- 2007(6324)
- 2006(5379)
- 2005(4928)
- 学科
- 济(21077)
- 经济(21032)
- 管理(19491)
- 业(15246)
- 企(13627)
- 企业(13627)
- 中国(8701)
- 理论(8577)
- 农(7913)
- 教育(7514)
- 制(7509)
- 学(7280)
- 财(7009)
- 业经(7001)
- 方法(6342)
- 体(6253)
- 地方(5833)
- 教学(5798)
- 和(5372)
- 银(5217)
- 银行(5201)
- 农业(5010)
- 行(4990)
- 融(4568)
- 金融(4561)
- 务(4053)
- 财务(4026)
- 财务管理(4003)
- 体制(3848)
- 文化(3831)
- 机构
- 学院(101867)
- 大学(98615)
- 研究(34356)
- 管理(31698)
- 济(30080)
- 经济(28904)
- 中国(26369)
- 理学(25609)
- 理学院(25210)
- 管理学(24481)
- 管理学院(24283)
- 科学(22458)
- 京(22094)
- 江(18920)
- 农(18159)
- 所(18123)
- 财(17601)
- 范(16988)
- 师范(16728)
- 中心(16287)
- 研究所(16015)
- 技术(15540)
- 州(15317)
- 业大(14483)
- 农业(14176)
- 北京(14123)
- 省(13239)
- 职业(13128)
- 师范大学(12778)
- 院(12718)
- 基金
- 项目(61066)
- 研究(49058)
- 科学(45365)
- 基金(38639)
- 家(33648)
- 国家(33228)
- 社会(27130)
- 科学基金(26805)
- 省(26311)
- 社会科(25196)
- 社会科学(25193)
- 教育(24234)
- 编号(23410)
- 划(21580)
- 成果(21366)
- 基金项目(19567)
- 课题(17564)
- 自然(15831)
- 资助(15588)
- 自然科(15380)
- 自然科学(15374)
- 年(15275)
- 自然科学基金(15070)
- 项目编号(14194)
- 重点(14155)
- 发(13444)
- 性(13415)
- 创(12384)
- 部(12184)
- 规划(12027)
共检索到1698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文宝
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研究已经跨越初始阶段的历史叙事认同研究,进入到了"深层"和"铸牢"阶段的文化认同研究。作为文化认同构成要素的伦理认同,可以从学理和现实的双重视角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但是目前却存在着理论层面的认知错位和现实层面的文化多样本性、经济差异撕裂、虚无主义特例等众多障碍。这种情况下为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伦理认同提供充足的认同条件,包括文化层面的民族符号系统规范、心理层面的民族意识唤醒、政治层面的民族安全保证、经济层面的民族利益融通等条件;另一方面需要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伦理认同提供有效的现实保障,包括政治层面的政党认同引领共同体意识形成、经济层面的协同发展催生共同体意识、文化层面的固本创新共同体文化体系、社会层面的内联外动建构共同体事实等众多学术问题的实践在场。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焦敏
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思想中的整体观、差异观和底线思维,丰富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为新形势下高校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提供了新视角、新思路。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着力加强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教育,使大学生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明月 戴学锋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长远和根本之策。新疆通过深入实施旅游兴疆战略和文化润疆工程,使文化旅游发展成为促进民族交流团结的稳疆产业,成为丰富完善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润疆产业,成为扩大就业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兴疆产业,成为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建疆产业。新疆文化旅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依托“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优势,大力发展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文化旅游产业,基于文化旅游业自身蕴含的开放机制、融合机制、交流机制以及内生机制,推动了民族地区的社会转型与文化重构进程,牢固了各民族之间的精神纽带,进一步增强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为新疆的和谐稳定与繁荣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崔萨础拉 杜朝勒蒙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优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明确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来自境外的分裂势力、恐怖主义不断渗透,我国民族关系面临新的挑战。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月季
元符号在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的过程中具有文化原型的功能,生成了民族的集体记忆和身份认同,但同时元符号的表意机制也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符号面临着现代性语境转换的压力和挑战。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的文化根基,我们一方面要夯实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域"的意义内核,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另一方面要寻找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创造性转化的路径和机制,站在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立场上,通过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原型内涵,并且融入现代科技手段,打造彰显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的国家文化符号,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提供持久的意义资源和文化动力。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陈永涌 李艺
基于社会认同理论,分别从社会认同的内涵概念、认知过程与结构维度三个层面探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意义、发展历程和实践路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群体统一观念,与社会认同这一集体意识之间存在本质联结。中华民族的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化依次对应社会认同的类化、认同与比较三个阶段。由认知与情感两个认同维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涵“五个认同”的理论逻辑进行阐述,据此建构关于“五个认同”的心理模型。从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心理认同三个具体途径探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推动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民族的巩固铸牢,促进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在未来的前行道路上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海芳
"被面"与"哈达"是我国民俗生活中常见的礼仪用品,蕴含着我国早期的桑蚕信仰与丝帛礼制,由此衍生的"献帛之礼"贯穿整个中华文明发展历程,呈现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轨迹与文化逻辑。从"搭被面"和"献哈达"这两种常见的献帛民俗入手,分析早期丝帛信仰在日常生活中的礼俗认同与民俗传承,可见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发展中,作为中华文明核心符号之一的丝帛,承载着价值认同、文化互惠及关系调适等功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礼制延承的符号载体。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京桦
为了应对新时代不同价值观的挑战,我们必须正确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所在。正是基于民族的政治价值,中华民族概念得以提出并在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57年之后至改革开放前,我们坚持独立自主但忽视了民族价值也需要新的政治文化和民族精神来充实才能应对社会变化的、潜在的冲突的客观事实。改革开放阶段,在经济高速发展进程中,我们又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统一民族的共识价值对国家建设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引导我们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观方面重新审视,具有重大意义。新时代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上更重视开放性价值、更重视爱国主义的实践价值、更重视同胞之间的关联价值、更重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规范价值。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少惠 何志强
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形塑,既与宏观层面国家建构中的国家—社会和中央—地方双结构休戚相关,又受微观层面地方认同、政府信任和宣传动员等要素的影响。通过对世界价值观调查(WVS)最新数据的分析,实证探索地方认同、政府信任、新闻媒介信任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形塑机制,研究发现:一是地方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呈正向显著关系;二是政府信任在地方认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作用过程中,存在显著的中介作用机制;三是新闻媒介信任不仅能够调节地方认同对政府信任的影响,也调节着政府信任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作用机制。在国家建构视域下,为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应注重“第二个结合”增强地方认同、以党建引领提升政府信任、以全过程人民民主机制赋能新闻媒介信任提升的“有形、有感、有效”的中国式路径。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程志杰 黄泰博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路径需从中华文化认知、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文化自信、中华文化传承四个维度入手。文化认知是文化认同的基础和前提,文化认同是文化认知的理性升华,文化自信是文化认同的情感体验,文化传承是前三者发展的旨归,同时,四者又相互渗透、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中华优秀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脉所在。民族高校在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应立足文化认知这个起点,抓住文化认同这个关键,围绕文化自信这个重点,筑好文化传承这条主线。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徐亮 崔英锦
乡土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绵延不衰、永续发展的过程中形塑出乡村教师“共生共荣”的文化性格,这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价值,表现为“四个与共”的文化信念彰显了价值指南、“三位一体”的文化态度给予了情感支撑、“五个认同”的文化行为成为行动纲要、“双重使者”的文化形象昭示了符号标识。然而,面对乡村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双重战略耦合的格局,乡村教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价值尚不够彰显,如“四个与共”的文化信念有所削弱、“三位一体”的文化态度陷入窘境、“五个认同”的文化行为遭遇阻碍、“双重使者”的文化形象面临消解等。基于此,需澄明价值定位,哺育“四个与共”的文化信念;夯实情感基础,涵养“三位一体”的文化态度;坚守实践准则,秉持“五个认同”的文化行为;树立典范榜样,重塑“双重使者”的文化形象,进而实现文化性格对乡村教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独特价值。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郭艳燕
红色音乐文化是指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革命和建设密切相关的音乐文化,蕴含着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英勇斗争精神和坚定信仰。红色音乐文化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感染性。红色音乐文化在强化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发挥着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审美情趣和厚植爱国情怀等重要功能。红色音乐文化融入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具体路径包括丰富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内容、改进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方法以及提升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成效。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廖林燕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进程中,澜沧县各民族拜年仪式被激发出全新的时代生命力,与时俱进圈层化迭代"共生"为各民族共同的给政府拜年与各民族互相拜年的公共节庆活动,生动诠释着一个"千年跨越",鲜活完整地展现了一个从"知寨不知国"到"一心向党、团结到底"的历史性转变。追根溯源,拜年仪式的现代转化,乃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双重进路的产物,印刻了"国民身份建设"与"民族团结建设"双重进路在西南边疆的实践过程,彰显了"国家在场"的深刻内涵。而中华民族的建设实践又不断推动着各民族从民族认同走向国家认同与中华民族认同的认同转换与重构。正是"国家在场"与"认同转换"的共同推动下,实现现代性转化的拜年仪式,被赋予丰富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严庆
“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基石性概念。教材中对于“中华民族”概念的给定凸显了共同体理念和中华文明视角。中华民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对整个教材内容体系的浓缩,既体现了“国家—民族”的顶层定位,又内植了“五个认同”“四个与共”“三个意识”的底层逻辑。全面准备深刻把握“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是编好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的内在要求。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严庆
“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基石性概念。教材中对于“中华民族”概念的给定凸显了共同体理念和中华文明视角。中华民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对整个教材内容体系的浓缩,既体现了国家—民族的顶层定位,又内植了“五个认同”“四个与共”“三个意识”的底层逻辑。全面准备深刻把握“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是编好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的内在要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