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443)
- 2023(13736)
- 2022(10863)
- 2021(9926)
- 2020(7792)
- 2019(17216)
- 2018(17019)
- 2017(31945)
- 2016(17704)
- 2015(20021)
- 2014(20562)
- 2013(19977)
- 2012(18674)
- 2011(16971)
- 2010(17294)
- 2009(15878)
- 2008(15831)
- 2007(14509)
- 2006(13076)
- 2005(12289)
- 学科
- 济(75589)
- 经济(75499)
- 管理(46713)
- 业(43538)
- 企(33794)
- 企业(33794)
- 中国(27173)
- 农(24760)
- 地方(24564)
- 业经(22462)
- 方法(20639)
- 农业(16998)
- 学(15493)
- 发(15260)
- 数学(15240)
- 数学方法(15023)
- 制(14691)
- 产业(14400)
- 财(14398)
- 理论(13897)
- 银(13680)
- 银行(13653)
- 和(13476)
- 融(13442)
- 金融(13439)
- 行(13263)
- 地方经济(13200)
- 技术(12750)
- 环境(12665)
- 贸(12466)
- 机构
- 学院(253611)
- 大学(247375)
- 济(99377)
- 经济(96969)
- 研究(93213)
- 管理(87701)
- 理学(72700)
- 中国(72045)
- 理学院(71778)
- 管理学(70434)
- 管理学院(69952)
- 科学(57555)
- 京(55397)
- 所(48863)
- 财(46445)
- 农(46177)
- 研究所(43723)
- 江(43373)
- 中心(42258)
- 范(38266)
- 师范(37878)
- 业大(36441)
- 北京(35793)
- 农业(35772)
- 州(35181)
- 财经(35157)
- 院(34013)
- 经(31555)
- 省(31207)
- 技术(30421)
- 基金
- 项目(159085)
- 科学(123112)
- 研究(122729)
- 基金(108307)
- 家(94378)
- 国家(93430)
- 科学基金(77966)
- 社会(75410)
- 社会科(71295)
- 社会科学(71279)
- 省(66171)
- 基金项目(56276)
- 教育(55634)
- 划(53997)
- 编号(53014)
- 自然(46477)
- 自然科(45082)
- 自然科学(45069)
- 成果(44402)
- 自然科学基金(44242)
- 资助(42745)
- 发(41720)
- 课题(38348)
- 重点(36828)
- 发展(33865)
- 创(33414)
- 展(33261)
- 部(33255)
- 年(31770)
- 性(31297)
共检索到4143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林驰
对我国丰厚多元的民族文化积淀下大量的传统食品资源进行市场开发及产业发展,对于食品来源地区的文化传承发扬以及我国面向世界的文化形象树立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然而,目前国内不健全的保护机制、不正当的商业竞争等原因,使得传统食品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累积形成的良好商誉颇受侵扰。本文在考察国内传统食品行业发展及其商誉保护现状基础上,结合其与食文化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共性方面,提出了我国传统食品资源产业商誉保护的对策,探讨以优质人文资源带动产业经济发展之理念。
关键词:
传统食品 商誉 双重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李琦
本文讨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方式,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出发,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方向作出了遗产产业化的预测,并针对产业化经营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市场经济 产业化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芳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发展文化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非遗具有消费特性、体验特性和丰富业态,但在产业化传承上还面临市场化造血能力不足、产权模糊、人才匮乏等难点,必须加快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深化与旅游产业、数字产业的有机融合,培育和推广非遗产业品牌,提升非遗产业化传承公共服务水平,加强非遗产业化传承资金支持,大力培养非遗产业化传承人才,不断开创非遗产业化传承新局面。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产业化传承 路径创新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芳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发展文化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非遗具有消费特性、体验特性和丰富业态,但在产业化传承上还面临市场化造血能力不足、产权模糊、人才匮乏等难点,必须加快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深化与旅游产业、数字产业的有机融合,培育和推广非遗产业品牌,提升非遗产业化传承公共服务水平,加强非遗产业化传承资金支持,大力培养非遗产业化传承人才,不断开创非遗产业化传承新局面。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产业化传承 路径创新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佟燕华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对于民族的历史文化研究和传统文化传承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经济全球化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合作,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计划,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途径和学界关注的重点课题。21世纪以来,我国不断加强与世界文化保护组织的联系与合作,逐步加强法律的建设与完善,但要切实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还要注重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质,反思改进现有保护措施。满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变迁·传承·发展》一书从民俗学、民族学等视角出发,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佟燕华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对于民族的历史文化研究和传统文化传承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经济全球化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合作,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计划,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途径和学界关注的重点课题。21世纪以来,我国不断加强与世界文化保护组织的联系与合作,逐步加强法律的建设与完善,但要切实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还要注重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质,反思改进现有保护措施。满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变迁·传承·发展》一书从民俗学、民族学等视角出发,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淑芳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保护也受到各界专家学者的重视。当前,在保护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研究,认为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应注重新的保护理念,注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保护,文化多元性保护以及动态开放性保护,这样才能切实做好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体育文化 保护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阚如良 汪胜华 梅雪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既包括文化实体的保护,也应包括文化空间的保护。文化空间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与延续的文化"土壤",强调对文化空间的保护,有利于非物质文化传承的完整性。本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试验区,提出了相应的分级保护策略,以期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并更好地指导实际工作。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空间 分级保护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廖文杰
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民间和大众,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受保护的深宅大院,必须发挥文化遗产的文化艺术功能,与现代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相结合,积极融入现代科技元素和产业意识,以一种活态的文化产品形式出现在大众生活中,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回归大众文化,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吴歌 文化产品 活态保护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李想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象征、民族精神的载体,它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是文化教育,是精神教育。高校肩负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和教育工作的重任。加强大学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在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做好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工作。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宝乐日
阿拉善盟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阿拉善的民间传统文化在蒙古族民俗中独具特色,取得了非常丰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本文对2008年至今的阿拉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进行了简要梳理,初步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土知识"的关系,提出阿拉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正是在阿拉善地区蒙古族民众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下来的智慧结晶,是典型的蒙古族"乡土知识"的再现,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等途径积极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能够有效地促进蒙古族乡土知识的传承。
关键词:
阿拉善 非物质文化遗产 蒙古族乡土知识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丁烨 叶惠梦珊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这样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精神面貌的象征,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其保护状态仍不容乐观,存在诸多问题。文章以江苏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扬中竹编”为例,探讨扬中竹编如今的保护政策的不足,同时通过比较借鉴国际非遗保护政策的优秀先例,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李婷婷
2010年8月,重庆剪纸和其他地方剪纸作为中国剪纸联合申请项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本文介绍重庆剪纸的概况,通过对其产业化经营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并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重要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教育价值,提出了推进重庆剪纸产业化经营的对策。
关键词:
重庆剪纸 非物质文化遗产 产业化经营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江娟丽 董思言 郭磊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庆剪纸在产业化道路上已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由于长期缺乏规范,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程度较低。事实上,重庆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和良好的现实基础,应该采取以政府主导和政策支持;以企业为主体、民间积极参与、并联盟学校教育、社区多方参与;以校企合作为主、多方辅助合作形成专业人才培养;拓宽剪纸的目标市场、开发多样化产品;多渠道的网络传播、网络统一服务平台宣传与销售等模式以促进重庆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
关键词:
重庆剪纸 产业化 发展困境 开发模式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兴帜 周灵颖
以名录制为基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和生产性保护工作初步构建了我国非遗保护的实践体系,对非遗保护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在非遗名录制保护实践中也出现了遗产保护碎片化,遗产持有者弱化,遗产生活性式微等系列问题。文章从村落场所、原生主体、日常生活生产等阐述非遗与村落间的内在关系,认为村落既是非遗存续的空间也是非遗实践的外化形态,村民既是非遗的创造者也是非遗的使用者,日常生活既是非遗的表达内容也是非遗本体,村落空间、村民共同体、日常生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构成村落有机体的不同向度,以村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单位,才能真正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存续形态。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制 保护 村落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