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504)
2023(6512)
2022(5417)
2021(4852)
2020(4097)
2019(8978)
2018(8494)
2017(16585)
2016(8526)
2015(9796)
2014(9678)
2013(9373)
2012(8783)
2011(7681)
2010(8143)
2009(8253)
2008(7640)
2007(7080)
2006(6269)
2005(5898)
作者
(24607)
(20004)
(19873)
(18927)
(12688)
(9661)
(9323)
(7723)
(7581)
(7309)
(6886)
(6835)
(6400)
(6257)
(6248)
(6087)
(5929)
(5894)
(5828)
(5665)
(5126)
(4898)
(4722)
(4582)
(4550)
(4547)
(4506)
(4449)
(4129)
(4086)
学科
(32646)
经济(32613)
管理(25446)
(25318)
(25292)
金融(25291)
(23765)
企业(23765)
(22283)
银行(22273)
(21657)
中国(17292)
方法(12982)
(11708)
(11038)
中国金融(10930)
业经(10154)
数学(9806)
数学方法(9579)
(9092)
财务(9071)
地方(9059)
财务管理(9056)
理论(8736)
企业财务(8634)
(8187)
(7147)
(6862)
(6326)
贸易(6316)
机构
学院(121070)
大学(120538)
(45575)
经济(44351)
管理(41150)
研究(38563)
中国(37863)
理学(34450)
理学院(34052)
管理学(33237)
管理学院(33024)
(25365)
(24505)
科学(22870)
中心(20610)
(19335)
财经(19151)
(18762)
(17778)
(17197)
研究所(17117)
(17040)
(16738)
师范(16552)
银行(16443)
(16345)
北京(16195)
(15852)
金融(15545)
(15473)
基金
项目(74195)
科学(57296)
研究(55999)
基金(52403)
(44819)
国家(44337)
科学基金(37783)
社会(35645)
社会科(33763)
社会科学(33753)
(29783)
基金项目(26896)
教育(25365)
(24332)
编号(23076)
自然(22835)
自然科(22304)
自然科学(22300)
自然科学基金(21888)
资助(21840)
成果(20332)
重点(16911)
课题(16263)
(16169)
(15611)
(15605)
项目编号(15074)
(15025)
国家社会(14502)
创新(14432)
期刊
(53834)
经济(53834)
研究(38229)
(28811)
金融(28811)
中国(26983)
(20949)
学报(19596)
(17192)
管理(16913)
科学(16613)
教育(15788)
大学(15427)
学学(14489)
农业(10700)
财经(10613)
技术(9852)
(9124)
业经(8332)
经济研究(8235)
问题(6447)
理论(6405)
(6404)
图书(6374)
(6123)
国际(6043)
实践(5811)
(5811)
(5694)
财会(5686)
共检索到1971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于游  
在法律公正无私、法官铁面无私等观念影响下,人们对于法律的印象更多停留在"无情"上。然而通过探寻传统法律文化中"情理法"的融合之路。文章指出,法律原来是"有情"的,以天理国法人情为核心的传统法律价值观念始终影响着中国社会。"情法"兼顾不仅能够弥补法律条文的不足,而且能够实现法律的公平与正义,从而达到社会和谐的终极目标。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乔永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上千年积淀而成的文化精髓,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和育人价值。思政课是一门公共理论课程,是增强学生思想政治认知的重要途径。在教育教学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二者有效融合,不仅能够充实思政课程资源,而且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促进思政课教学任务的高效实现。二者的融合可以强化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理解,促使学生建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基于此,笔者将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一书,对二者的有效融合展开系统化的研究和探讨。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段俊平  
"情理法"是中国人管理的思维哲学,"法术势"是中国人的管理手段,这两个是中国管理的核心内容。西方管理之父德鲁克在给北京大学光华德鲁克研究会的开幕词中这样写道:"管理者不能依赖进口,即便是引进也只是权宜之计,而且也不能大批引进。中国的管理者应该是中国自己培养的,他们深深扎根于中国的文化,熟悉并了解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只有中国的人才能建设中国,因此快速培养并使卓有成效的管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窦坤  刘新科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创造的灿烂文化,它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内容,具有强烈的历史性、民族性和继承性,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制约着我们当今的教育。然而,在对待我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其传承上,当今人们却有着基本的文化判断力和理性的缺失。传统文化究竟能为当代中国带来什么,又能在多元共生的全球对话背景下给世界以何种影响,需要我们深入地反思与追问。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入手,深入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提出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仅靠延续,更需要创造性的转换,使其得到良性的传承和发展。因此,摒弃出于对现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磊  
建立在古代农业生产和生活基础上的中国传统农业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其中包含着因时而变和超越时空界限的内容。传统农业文化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精神和观念,为当代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智慧启迪。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智慧启迪。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周贤君  王愚  
行孝是几千年来人们推崇与奉行的事亲奉上的传统美德,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石。探讨中国孝文化的当代价值,对于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促进社会公民道德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周欢  周德刚  
传统文化是民族命脉,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新时代文化自信和中国精神为动力,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周俐萍  郭湘宇  
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考证了黄炎培产教融合思想的形成过程,提炼了黄炎培产教融合思想的内涵,并针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尝试运用黄炎培产教融合思想为当前职业教育把脉,为当今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启示,力求使黄炎培产教融合思想重焕生机。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高文兵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就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早在1997年,费孝通先生在第二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就提出"文化自觉"的概念,并将其理解为"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势,并对文化转型具有自主能力,以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1]在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代背景中,重新审视文化自觉、重拾文化自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军  
西北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具有特殊性,地理环境恶劣、特色的民族治理环境、复杂的民族价值观,造就了该区域传统社会治理中"情理法"的逻辑顺序和国家社会治理"法理情"的逻辑顺序有别,情理法存在冲突。这与西北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中存在诸多问题有关,执法力量薄弱,执法盲点存在;民族干部比例失调,少数民族干部比例偏小;宗教信仰多元,宗教矛盾突出;村两委力量不均,政府公信力不够;调解机制不健全,法理情冲突时有发生。因此,西北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情理法要合理调适,一是法治调适:加大普法力度,增强执法力量;二是队伍调适:均衡干部比例,借助乡贤治理;三是信仰调适:引导宗教团体,共建社会和谐;四是基层调适:优化村两委,提升公信力;五是机制调适:健全调解机制,规范法理情。通过对西北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中情理法冲突的合理调适保障西北民族地区和谐稳定,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刘跃进  
《四库全书》及其所代表的"四库学"体系,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本文就"四库学"体系发展的三个重要时期、三个重要特征,以及"四库学"研究未来发展方向、"四库学"研究意义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为《四库全书》申请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张本。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王熙  苏尚锋  曹婷婷  
一、研究背景20世纪90年代至今,国学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在教育领域,国学不仅高居象牙塔,而且开始走进中小学,融入现有的课程体系和学校文化生活。与高校中的国学研究不同,中小学生接触到的国学远远超出"学问"(传统知识体系)与"学术"(对传统知识的探究方式)的范畴。学生们在与国学相关的课程及各类课外活动中不仅了解到更多的儒家经典及民族历史文化常识,还广泛接触京剧、曲艺、书法、武术及各种民间技艺(如剪纸)。这就是说,中小学所谈的国学具有较大的外延,涉及学术与非学术形式的文化。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郝彧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上的现代化。西南民族传统生态文化是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共生共荣、与自然协调发展而形成的地方性知识。传统与现代并非断裂性的对立,而是互补性的统一。从整体性和系统性来看,西南民族的生命共同体思想、生计模式、生态禁忌等“地方性知识”体现了各民族在地化的内生秩序生产能力,指引民族社会生态与自然生态协调发展,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具有培育正确的生态价值取向、引导消费领域的绿色生态转型、维持生物多样性与良性文化生态、树立区域特色的大食物观以保障粮食安全、推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与文化自运行机制互补促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价值。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磊  
中国传统农业基本是在天、地、人之间的自然循环中展开的,因此,建立在这种生产方式基础上的中国传统农业文化必然具有原始生态性特征,其中蕴含着系统的生态哲学观、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观、生态科技观、生态美学观等生态文化意蕴和取向。这些生态观念为当代生态文化的建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想雏形和理论参照,当代生态文化是对传统农业文化中生态思想的扬弃和创新。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王梓菡  潘佳琦  张宏  姜珊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廉政思想文化,具有极其丰富和深远的内涵。中国传统廉政思想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由此而发展。中国传统廉政思想文化不断吸收历代统治者以及思想家、政治家等的廉政思想,持续创新发展。通过研究中国廉政思想文化的发展创新过程,进而可以得出中国传统廉政思想文化发展的特点,挖掘其精华,将有利于积极促进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显著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建设的实效性,进一步促进传统廉政思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