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013)
2023(15512)
2022(12734)
2021(11819)
2020(9777)
2019(22080)
2018(21896)
2017(41192)
2016(22025)
2015(24850)
2014(24642)
2013(23898)
2012(21574)
2011(19681)
2010(19534)
2009(18175)
2008(17706)
2007(15779)
2006(13705)
2005(11953)
作者
(62276)
(52467)
(51855)
(49464)
(32985)
(24786)
(23558)
(20342)
(19835)
(18347)
(17796)
(17684)
(16709)
(16186)
(16141)
(16038)
(15302)
(15251)
(14927)
(14870)
(12951)
(12612)
(12586)
(12058)
(11674)
(11488)
(11378)
(11336)
(10538)
(10374)
学科
(88142)
经济(88009)
管理(71284)
(68114)
(55578)
企业(55578)
方法(39192)
数学(33346)
数学方法(32885)
(32770)
(25129)
业经(23475)
中国(23361)
农业(22014)
(21047)
(18980)
技术(18457)
理论(16705)
(15675)
财务(15609)
财务管理(15573)
地方(15344)
(15317)
企业财务(14825)
(14447)
(14446)
银行(14419)
环境(14033)
(13894)
金融(13887)
机构
学院(314707)
大学(314270)
(126837)
经济(124065)
管理(123327)
理学(106746)
理学院(105659)
管理学(103812)
管理学院(103204)
研究(101166)
中国(76757)
(65097)
科学(60872)
(60773)
(51864)
(48994)
财经(48252)
中心(47985)
(47249)
业大(46124)
研究所(44485)
(43889)
(41599)
师范(41154)
北京(39946)
农业(39574)
经济学(39523)
(37271)
(37035)
财经大学(35868)
基金
项目(217310)
科学(172688)
研究(161637)
基金(158608)
(137837)
国家(136661)
科学基金(118341)
社会(104477)
社会科(98891)
社会科学(98869)
(85293)
基金项目(83603)
教育(75299)
自然(75005)
自然科(73199)
自然科学(73180)
自然科学基金(71873)
(71162)
编号(65981)
资助(63338)
成果(53372)
重点(49145)
(48887)
(46319)
(46122)
课题(45405)
(44435)
国家社会(43890)
创新(43124)
教育部(42412)
期刊
(140647)
经济(140647)
研究(87825)
中国(65048)
(50279)
(49159)
学报(48574)
管理(45792)
科学(45528)
大学(38058)
教育(36524)
学学(35865)
农业(33592)
技术(30546)
(26999)
金融(26999)
业经(25085)
财经(24393)
(20960)
经济研究(20941)
问题(18298)
(16130)
(15899)
技术经济(15682)
科技(15302)
图书(14875)
资源(14204)
理论(14105)
财会(13301)
统计(13258)
共检索到4612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孙九霞   周明   王钰宁  
以“结构—能动”二元视角对传统村落资源价值的诠释,已不能满足技术快速迭代下的资源生产和消费需求。新的视角需要有效识别各主体在技术驱动下的行动及规则对传统村落产生的动态影响。基于此,提出传统村落资源价值生成的“技术—制度—主体”理论框架,选择爨底下村、吉迪村、夏荣村、仓东村、普济村、明月村作为典型案例,通过长时间、跟踪式的传统村落田野调查,诠释技术的链接与再造、制度的整合与赋能、主体的内生与更新等机制,以及三个维度之间的互动、互构与转化。研究发现:传统村落资源是一种基于资源本体整合村落内外部功能的系统,“技术—制度—主体”理论框架的提出将有效回应传统村落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现实矛盾和发展需要。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郐艳丽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我国传统村落面临快速消失和濒临破坏的困境,自破坏和他破坏现象层出不穷,现有部分传统村落能够保留下来多数并非法律制度管控下的主动性保护结果,而是消极状态下的遗漏性遗存使然。虽然我国已经构建了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到传统村落保护的自上而下的双轨制政策体系,但保护制度的系统性、协调性不足,忽略了本身的生命性特质,未解决传统村落现实保护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两个极端问题:在理论上作为文物的过度保护和实践上作为旅游商品的过度开发。本文从反思传统村落保护制度的矛盾问题入手,提出具体的创新建议。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翔  李建军  
传统村落作为一类特殊的文化遗产,对其进行保护是树立文化自信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然而,实践中的传统村落保护面临多头管理、人力财力保障不足和权利归属不清等问题。归根结底为传统村落保护制度不健全,体现在法律法规之间矛盾、政策之间冲突、权力配置失衡和地方政府激励偏差等方面。用"实践—制度"的框架分析表明,传统村落保护同时面临着实践困境与制度缺陷。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的关键是基于社会生态环境进行制度设计,根本路径是健全乡村治理体系,难点是增强各类制度的协调性。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军  夏健  
传统村落作为一种最为原始的人类聚落,积淀了农耕时代的生活方式、民风习俗,融含了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价值,其监控工作影响着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建立传统村落动态监控体系对其长期保护、规划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探讨了我国传统村落保护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结合当前我国有关工作现状,提出了传统村落保护动态监控理念,建构了传统村落保护动态监控体系,希望能够对当前传统村落保护与建设管理提供参考。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王萍  
传统村落文化资源建设对留住乡愁、留存根系文化意义重大,数字技术给传统村落文化资源建设带来新机遇。传统村落文化数字资源建设在政策、文化、技术方面有一定优势,同时也面临多方面问题,包括文化资源碎片化、数字技术单极化、村民主体边缘化等内部问题和法律法规缺位、监管乏力,顶层设计缺乏、协调不畅,规范标准滞后、共享困难等外部障碍。因而,传统村落文化数字资源建设有待加快立法、做好顶层设计、规范标准先行、吸纳村民参与、平衡技术文化,从而为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传播提供数字资源基础。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屠李  赵鹏军  张超荣  
全球化、现代化、城镇化背景下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当前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正如火如荼的开展,亟待进行相应的理论建设以指导实践。通过传统村落保护的理论源头——遗产保护理论的回顾,以及对国际遗产保护视野中的与传统村落相关的理论与方法的借鉴,进而提出价值导向的传统村落保护的理论框架:以维护传统村落的遗产价值为目标,以原真性和完整性为原则,关注传统村落的空间环境、功能用途、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政治环境的持续变化,建立协调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管理机制。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谷凯丽  徐伟  李磊  周鹏  朱珍华  
多数传统村落居住条件差,已不适应日益提高的生活需求。运用田野调查法对鄂西45个传统村落进行走访和调查,从满意度方面对居民需求进行系统和量化研究。将影响传统村落居住满意度的目标层划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准则层,在此基础上确立9项指标和30个影响因子,形成居住满意度评价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理论,分析影响居住满意度的要素。多要素的评价体系为了解传统村落居民满意度提供量化方法,为传统村落及与环境改造提供实践支持。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潘英海  
自2000年至2010年,我国自然村由363万个锐减至271万个,10年间减少了90万个自然村。传统村落的消失还不仅是灿烂多样的历史创造、文化景观、乡土建筑、农耕时代的物质见证遭遇到泯灭,大量从属于村落的民间文化-非遗随之灰飞烟灭,少数民族的聚集地濒临瓦解(1)。一传统村落,原称古村落,2012年9月经"传统村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潘英海  
自2000年至2010年,我国自然村由363万个锐减至271万个,10年间减少了90万个自然村。传统村落的消失还不仅是灿烂多样的历史创造、文化景观、乡土建筑、农耕时代的物质见证遭遇到泯灭,大量从属于村落的民间文化-非遗随之灰飞烟灭,少数民族的聚集地濒临瓦解(1)。一传统村落,原称古村落,2012年9月经"传统村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潘英海  
自2000年至2010年,我国自然村由363万个锐减至271万个,10年间减少了90万个自然村。传统村落的消失还不仅是灿烂多样的历史创造、文化景观、乡土建筑、农耕时代的物质见证遭遇到泯灭,大量从属于村落的民间文化-非遗随之灰飞烟灭,少数民族的聚集地濒临瓦解(1)。一传统村落,原称古村落,2012年9月经"传统村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曲颂  郭君平  夏英  
保护好、发展好乡村文化遗产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支撑。当前古民居保护利用形势较为严峻,宅基地无限期持有、用途管制、转让受限、退出不畅、收回制度缺乏可操作性、房地一体确权进程迟缓以及村庄规划长期缺位是桎梏古民居活化利用的重要症结。以扩能、赋权与放活为导向的宅基地制度改革为松绑宅基地使用权、激活古民居资源打开了突破口,本文遴选了山西泽州县大阳镇、云南大理市喜洲镇和浙江松阳县横岗村三个典型案例,依据“房—地—人”三位联动的理论逻辑进行深度剖析,为不同发展条件的传统村落选择适宜的古民居活化利用模式提供参考借鉴。未来依托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契机,从建立古民居闲置监测机制、拓宽古民居复合性功能和转让范围、健全古民居流转交易机制、分类实施古民居有偿退出政策、加快村落规划编制以及完善产权人私益补偿与筹资机制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洪昌  舒伯阳  
制度在旅游发展模式演进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界目前对旅游发展模式现状及横向优劣比较的研究较多,而对模式是如何演进以及如何解释制度对模式的作用机理缺乏相应的研究。文章基于新经济社会学中制度嵌入性的分析框架,结合郎德苗寨的实践案例,对旅游发展模式的演进逻辑进行考察和阐释。内生文化诉求、资本利益博弈与制度嵌入调试共同推动村落旅游发展模式的动态演进和多元共存。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共生演化,分别借助科层制、项目制和制度赋权的路径嵌入于民族传统村落,通过制度创新重构村落旅游发展模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谢旭斌   李雪娇  
传统村落的景观生成与变迁是时空语境下景观发生、发展、演变的整合过程,是群落自然地理景观和人类聚落文化相互作用的体现。通过田野考察的研究方法,对湖湘传统村落景观的生成特性、生成机制及发展变迁等进行论述。研究得出:(1)自然环境、地理物候与社会生活场景生成了湖湘村落的景观空间结构与艺术风貌。(2)景观的生成与变迁受自然地理空间、产业经济、审美伦理与文化传承的影响,同时受“兴、生、觉”的生成机制的影响。(3)国家政策驱动、生产生活方式改善与民族文化延承的内外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是促进村落景观发展变迁的动因,应遵循景观生成的基本逻辑,对传统村落景观进行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
[期刊] 档案学研究  [作者] 王萍  满艺  
本文采用比较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对当下三种主要的传统村落档案建构模式:权力主控模式、精英主导模式、村民自治模式,从建档主体、建档范围、档案材料分类、著录标准、建档成果及利用五个方面对已有建档实践的基本情况、优势、不足做出研判,并对各建档模式的自我优化、深度融合策略以及如何充分发挥档案专业人员在该工作中的"建档规范制定者""建档技术输出者""建档质量把关人"等角色作用问题提出建议。
[期刊] 档案学研究  [作者] 刘佳慧  王云庆  
传统村落档案工作是我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工作的重要内容,我国各级档案部门和传统村落作为其两大行为主体需要建构合作关系,实现传统村落档案的共建共享。文章从我国传统村落内涵及专业档案管理在我国传统村落调查建档类工作中的缺失两方面分析了建构合作关系的必要性,并探析了档案部门协助传统村落自治档案、将传统村落档案接收进馆和推动传统村落记忆数字化几种合作关系的建构,强调传统村落档案资源与权利的配置,呼吁专业档案工作者的角色从行政官员型向辅导员型转变,从档案实体保管者向数字保管者转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