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55)
- 2023(12694)
- 2022(11072)
- 2021(10370)
- 2020(8500)
- 2019(19712)
- 2018(19566)
- 2017(37658)
- 2016(20451)
- 2015(22593)
- 2014(22730)
- 2013(22477)
- 2012(20453)
- 2011(18569)
- 2010(18406)
- 2009(16863)
- 2008(16258)
- 2007(14255)
- 2006(12374)
- 2005(10269)
- 学科
- 济(81137)
- 经济(81049)
- 业(56596)
- 管理(54988)
- 企(44094)
- 企业(44094)
- 方法(38246)
- 数学(33373)
- 数学方法(32955)
- 农(31251)
- 农业(20767)
- 业经(20243)
- 中国(20243)
- 学(19053)
- 财(19015)
- 地方(17849)
- 制(14465)
- 理论(13108)
- 和(12695)
- 环境(12646)
- 贸(12592)
- 贸易(12586)
- 技术(12519)
- 务(12229)
- 易(12177)
- 财务(12167)
- 财务管理(12142)
- 银(11570)
- 企业财务(11554)
- 银行(11531)
- 机构
- 大学(289364)
- 学院(288705)
- 管理(116490)
- 济(108963)
- 经济(106371)
- 理学(102072)
- 理学院(100903)
- 管理学(99062)
- 管理学院(98559)
- 研究(95764)
- 中国(68720)
- 科学(62666)
- 京(61198)
- 农(52441)
- 财(48197)
- 所(47693)
- 业大(46977)
- 研究所(44052)
- 中心(43691)
- 江(40616)
- 农业(40138)
- 范(39717)
- 财经(39576)
- 师范(39359)
- 北京(38006)
- 经(36054)
- 院(35002)
- 州(33673)
- 师范大学(31904)
- 经济学(31572)
- 基金
- 项目(207394)
- 科学(162863)
- 基金(150182)
- 研究(149536)
- 家(131498)
- 国家(130377)
- 科学基金(111954)
- 社会(93783)
- 社会科(88679)
- 社会科学(88655)
- 省(82081)
- 基金项目(81154)
- 自然(74006)
- 自然科(72286)
- 自然科学(72268)
- 自然科学基金(70930)
- 划(68802)
- 教育(67703)
- 资助(61035)
- 编号(60962)
- 成果(48659)
- 重点(45956)
- 部(44912)
- 发(43850)
- 创(42580)
- 课题(41617)
- 科研(39792)
- 创新(39672)
- 教育部(38102)
- 国家社会(38066)
- 期刊
- 济(118425)
- 经济(118425)
- 研究(80596)
- 农(51482)
- 中国(51178)
- 学报(49296)
- 科学(45554)
- 管理(38914)
- 大学(37140)
- 农业(35180)
- 学学(35125)
- 财(34516)
- 教育(30724)
- 技术(23607)
- 融(22480)
- 金融(22480)
- 业经(22169)
- 财经(18079)
- 经济研究(17400)
- 业(15858)
- 问题(15600)
- 经(15258)
- 科技(15233)
- 版(15173)
- 图书(15161)
- 理论(13914)
- 资源(13813)
- 技术经济(13658)
- 业大(13479)
- 实践(13009)
共检索到4031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刘丽荣 卢建坤 李欣原 邓春凤
综合运用Yaahp软件分析、层次分析法、Delphi法、文献解析与问卷调研等方法,对功能改造活动的调研数据建立判断矩阵,选取22个指标并计算推演指标权重,建立传统村落码头的功能改造的适宜性评价模型,并提出相应的量化评价方法,推导出传统村落码头空间功能改造适应性的七个关键要素。为传统村落的文化传承与功能提升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
传统村落 码头空间 功能改造 适宜性评价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王军围 唐晓岚
聚落研究是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领域,迅速兴起的森林旅游业对经济发达地区森林公园范围内的古村落保护构成严重的威胁。以江苏省苏州市西山森林公园Landsat 7遥感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为主要数据源,选择海拔、坡度、坡向、距河流距离、土地覆盖类型、距道路距离等作为西山森林公园内聚落适宜性评价的影响因子,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叠加分析模块,结合景观格局理论,对研究区进行聚落适宜性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以东村古村为例,对现状聚落斑块布局加以分析,提出尝试性建议。结果表明:1聚落最适宜区域面积较小,只有263.34 hm2,占比3.13%,最不适宜区域面积最大,达3 973.68 hm2,占比47.17...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虹 朱宇恒
认为村落是风景区内的组成要素之一,它的形态、布局和景观对风景区的保护和建设具有重要影响,而自身又具有相应的景观价值。通过对双龙洞风景区洞前村的景观现状调研,借鉴国内外的乡村景观评价理论和方法,运用风景名胜区村落景观评价体系,评价村落景观对风景区景观、生态环境的正、负面影响,提出村落景观建设应更好地适应风景区特色。
关键词:
风景名胜区 村落景观 评价 洞前村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郑霞 金晓玲 胡希军
在理解传统村落公共交往空间含义的基础上,归纳出传统村落公共交往空间的两大类型:物态空间和意态空间,进而分析了村民公共交往活动的情感基础和交往空间的尺度性、模糊性、场所性和序列性,并提出村民公共交往空间的传承建议,以期对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
传统村落 公共交往空间 传承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苏雅珏 李建诗 李女仙
本次餐饮空间的设计将岭南古村落的文化元素融入到餐饮空间的布局和装饰中,旨在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历史韵味。设计着重考虑人流动线和空间顺序的合理性,以创造出一个符合人们视觉和心理感受的环境,从而给顾客带来良好的就餐体验。顾客可以在用餐的同时感受到浓烈的文化氛围,产生想象与共鸣,增加环境和顾客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打造由情到景、情景合一的餐厅,吸引更多的顾客前来用餐。此外,本设计将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岭南文化的内涵和特色,实现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双赢。
关键词:
餐饮空间设计 传统村落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李建诗 苏雅珏 李女仙
传统村落茶室空间设计。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茶室作为茶文化的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本方案设计以中式儒雅为主题,整体氛围以轻松和悠闲为主基调,体现传统中式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蕴。空间设计上保留原有建筑框架,材质以木材为主,色调以低饱和度配色为主,低调沉稳。传统与现代融合,营造舒适的茶室空间。
关键词:
室内空间设计 传统村落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大均 胡静 陈君子 许贤棠
传统村落是地域文化、民俗风情的重要载体,具有较强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旅游价值,在反映传统文化遗产方面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本研究运用空间分析法,对全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空间自相关性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密度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核心—边缘结构较为突出,存在滇西北、黔东南、中原以及皖南—浙西等4个明显的集聚区,受地理环境因素影响较大。②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省际差异较为明显,云南、贵州2个地区的国家传统村落数量占全国传统村落数量的38%,内蒙古、新疆、西藏、宁夏、辽宁等10个地区的国家传统村落数量仅占全国传统村落数量的3%。此外,全国传统村落呈...
关键词:
传统村落 空间分布 空间自相关 中国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窦银娣 谢双喜 李伯华
传统村落核心价值的挖掘对村落进一步的保护和开发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针对传统通用的单维价值评价标准挖掘性不强、地域性较弱等特点,运用因子分析法,从价值特色、保护管理、现状条件三个目标层出发,以多维价值评价方法为切入点,结合已有指标体系融入地域性指标因子,构建传统村落价值评价指标体系。以湖南省9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传统村落多维价值可以从传统产业经营价值、人居环境风貌价值、资源开发潜力价值和历史遗产纪念价值等四个维度进行评价;从四个维度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传统村落内部发展现状差异明显,不同村落不同维度的价值发展状况也存在较大的差异;结合村落现存核心价值和村落发展现状,可将传统村落划分为四种保护类型的村落,并提出针对性策略,为传统村落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传统村落 多维价值 实证研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窦银娣 叶玮怡 李伯华 刘沛林
文章从“三生”空间视角构建了传统村落旅游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以张谷英村为研究对象,测算了其旅游适应性水平,为传统村落旅游适应性研究提供了一个量化视角。结果显示:(1)“三生”空间旅游适应性反映土地利用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面对旅游开发的适应特征和适应程度,具体表现在空间功能旅游化、空间营建有序化和空间属性提质化三个方面。(2)3个子系统中,适应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生态空间、生活空间、生产空间,除生产空间为一般适应,其余均为比较适应;子系统间得分差异较小,表明3类空间的旅游适应能力较均衡。(3)各空间类型对3类要素的适应程度上表现出内部差异,空间功能层面,生态空间景观功能发挥不足,生产空间旅游经济结构单一;在空间营建层面上,生活空间住宅建设无序、公共空间不足,生产空间耕地利用率低;空间属性层面总体适应良好,但生产空间在景点开发、环境承载方面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岳文泽 韦静娴 陈阳
研究目的:厘清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的概念内涵,揭示国土空间规划语境下适宜性评价的核心需求和现实挑战,反思与改进评价的逻辑思路。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概念经历了从土地利用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嬗变,具有空间协调性、时序统筹性、效益综合性三重内涵;(2)国土空间规划对适宜性评价提出了安全、效率、品质等需求;(3)现行适宜性评价思路忽视了人类活动与国土空间长期交互的"适应性"状态、对地域功能的空间联系缺乏足够重视、对多元人本需求关注不足;(4)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需尊重国土空间"适应性"状态、满足人类多层次需求、凸显适宜性空间结构,建立适宜性评价、适应性修正、结构性优化"三位一体"的思路。研究结论:科学辨识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内涵,应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适宜性评价的需求和挑战,改进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逻辑和思路,赋能国土空间增值。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慧灵 徐建斌 杨文越 曹小曙
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五批传统村落及"十二五"期间"整村推进"贫困村为对象,分析中国传统村落和贫困村的空间相关性,并探讨其与区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传统村落与贫困村的空间相关性方面,传统村落密度高—贫困村密度高的聚类区域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贵州以及广西的交界、山西北部,集中在连片特困山区。低—低类型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北沿边、西北以及部分沿海地区,低—高类型区域集中在省际边界地区,高—低类型区域则主要分布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浙江和福建。(2)将传统村落密度低—贫困村密度低类作为参照,低—高类区域与交通可达性水平、地区经济发展显著负相关,与人口、气温、高程、坡度这几个变量显著正相关;说明传统村落密度低的区域,人口更多、交通可达性水平差、地区经济发展更差、自然条件更为恶劣(气温变化、坡度和高程增加,降水量少)地区,陷入贫困的风险也更高。(3)相对低—低类型区域,城镇化率与高—低类型区域显著正相关,说明当同时位于低密度贫困村区域时,传统村落密度更好的地区其城镇化率也更高,城镇化进程没有严重冲击传统村落的保护;高—高类区域与交通可达性水平、人口呈显著负相关。(4)不同坡度、气温、降水量对传统村落与贫困村分布空间相关性的影响情况均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因地制宜制定传统村落扶贫开发策略。研究成果可为我国基于传统村落保护和开发的乡村振兴提供一定的对象指引支撑。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慧灵 徐建斌 杨文越 曹小曙
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五批传统村落及"十二五"期间"整村推进"贫困村为对象,分析中国传统村落和贫困村的空间相关性,并探讨其与区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传统村落与贫困村的空间相关性方面,传统村落密度高—贫困村密度高的聚类区域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贵州以及广西的交界、山西北部,集中在连片特困山区。低—低类型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北沿边、西北以及部分沿海地区,低—高类型区域集中在省际边界地区,高—低类型区域则主要分布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浙江和福建。(2)将传统村落密度低—贫困村密度低类作为参照,低—高类区域与交通可达性水平、地区经济发展显著负相关,与人口、气温、高程、坡度这几个变量显著正相关;说明传统村落密度低的区域,人口更多、交通可达性水平差、地区经济发展更差、自然条件更为恶劣(气温变化、坡度和高程增加,降水量少)地区,陷入贫困的风险也更高。(3)相对低—低类型区域,城镇化率与高—低类型区域显著正相关,说明当同时位于低密度贫困村区域时,传统村落密度更好的地区其城镇化率也更高,城镇化进程没有严重冲击传统村落的保护;高—高类区域与交通可达性水平、人口呈显著负相关。(4)不同坡度、气温、降水量对传统村落与贫困村分布空间相关性的影响情况均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因地制宜制定传统村落扶贫开发策略。研究成果可为我国基于传统村落保护和开发的乡村振兴提供一定的对象指引支撑。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马炅妤 李炫 朱磊 吴修月
[目的]随着市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改革创新,越发强调主体功能区制度的完善、强化政府空间管控的能力。空间开发适宜性是合理划分国土空间、优化开发布局的重要基础。[方法]研究通过选取了地形地势、交通干线、人口聚集度、经济发展4项适宜性指标和自然灾害影响、可利用土地资源、可利用水资源、生态系统脆弱性4项约束性指标,建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格网与行政区两种视角出发,开展蒲江县级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采用点对点匹配度分析对两种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对比分析。[结果]从总体看,蒲江县最适宜区域占比约为4%,较适宜区域占比约为14%,较不适宜区域占比约为15%,最不适宜区域占比约为67%。行政区视角下,各类开发适宜性等级区域差异明显,但街道、乡(镇)行政区内部具有均质性。具体来说,各类开发适宜性等级区有按行政区集聚的趋势,并且其集聚趋势与多指标评价结果关系密切。空间视角下,各类开发适宜性等级跨行政区,街道、乡(镇)行政区内部具有异质性。一方面,各类开发适宜性等级不受行政区影响,局部精准性更高。另一方面,形成跨行政区的开发时序判读,并且这种开发时序多呈现"中心—外围"结构,便于具体指导区域分步开发。[结论]格网尺度可以更精细地反映县级开发适宜性和开发约束性在空间上的差异化分布,提高城镇、农业、生态3类空间范围划定精准性,为合理确定资源开发强度、促进国土空间科学适度有序布局提供技术保障。
关键词:
空间开发 适宜性评价 多视角 县级 蒲江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喻忠磊 张文新 梁进社 庄立
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合理布局建设空间的依据,包括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和建设用地适宜性两个方面。本文首先探讨二者的概念与内涵,然后从评价目标与视角、评价尺度与单元等多个角度梳理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案例研究现状;进而总结归纳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分析发现: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指标体系早期以工程地质条件为主,但目前涉及要素日益多元化,涵盖地质地貌、生态、经济、社会各方面;并已形成多要素叠置综合评价、空间作用及其趋势模拟、基于生态位的适宜性评价及参与式综合评价四种适宜性评价方法。今后应借鉴地理学、社会学、空间经济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理论,构建完善的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研究体系,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推动指标体系规范与统一,完善评估框架与技术方法,研发开放式评价系统;构建可与空间管制政策对接的适宜性分类体系,扩展适宜性评价的案例研究和应用范围;同时应促进宏观空间开发适宜性和微观建设适宜性的统一和整合,响应"多规融合"的实践需求。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葛俊杰
传统村落氤氲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底蕴与魅力。随着艺术设计赋能乡村振兴,一个个经过系统性梳理、修复的古村落正在变成美丽中国的生动注脚。可以说,艺术设计使得传统村落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持续加强对传统村落的系统化艺术设计改造,走一条富有创新性、艺术性的乡村发展特色之路,是各地开展乡村建设的明智之举、务实之举、希望之举。从优化新兴产业空间出发,加强传统村落的系统化艺术设计改造。艺术设计在产品开发中已有深入应用,
关键词:
传统村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