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069)
2023(8867)
2022(7320)
2021(6901)
2020(5404)
2019(12164)
2018(12111)
2017(22292)
2016(12433)
2015(13874)
2014(14121)
2013(13448)
2012(12544)
2011(11496)
2010(11705)
2009(10865)
2008(10453)
2007(9533)
2006(8466)
2005(7212)
作者
(36445)
(30868)
(29880)
(28646)
(19002)
(14532)
(13829)
(11889)
(11688)
(10770)
(10469)
(10232)
(9927)
(9440)
(9330)
(9305)
(8935)
(8711)
(8651)
(8562)
(7494)
(7477)
(7404)
(7202)
(6820)
(6813)
(6708)
(6572)
(6295)
(6239)
学科
(44499)
经济(44428)
管理(29392)
(28314)
(26046)
(17917)
企业(17917)
农业(17630)
中国(16746)
地方(14343)
业经(13562)
(12317)
方法(12196)
(11500)
数学(9784)
(9769)
数学方法(9636)
(9411)
(9119)
理论(8409)
环境(8168)
(8141)
银行(8114)
(7958)
金融(7950)
(7816)
农业经济(7543)
城市(7136)
教育(6980)
发展(6957)
机构
学院(171630)
大学(169342)
研究(62999)
管理(59792)
(59227)
经济(57251)
理学(50465)
理学院(49715)
管理学(48666)
管理学院(48336)
中国(47634)
科学(40989)
(38175)
(36403)
(31796)
中心(29784)
研究所(29009)
(28588)
业大(28184)
(28029)
农业(27601)
(27404)
师范(27102)
北京(23730)
(23483)
(22791)
财经(21858)
师范大学(21731)
(20846)
技术(20095)
基金
项目(117363)
科学(90795)
研究(87629)
基金(81540)
(72074)
国家(71343)
科学基金(59700)
社会(53828)
社会科(50326)
社会科学(50314)
(47818)
基金项目(43925)
(40336)
教育(39432)
自然(37766)
编号(37402)
自然科(36762)
自然科学(36751)
自然科学基金(36025)
成果(31569)
资助(31094)
课题(26924)
重点(26565)
(26486)
(24283)
(23485)
(22030)
创新(21971)
(21705)
国家社会(21606)
期刊
(77064)
经济(77064)
研究(49835)
中国(40582)
(39115)
学报(30284)
科学(27533)
农业(25791)
教育(23602)
大学(23040)
(21798)
学学(21479)
管理(20014)
(16558)
金融(16558)
业经(15738)
技术(14472)
问题(11585)
(11255)
(10982)
资源(9959)
图书(9936)
(9851)
财经(9741)
经济研究(9555)
业大(8881)
农村(8790)
(8790)
城市(8642)
农业经济(8588)
共检索到2656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郭华瞻  周艺南  汪悦  
传统村落理水体系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作为我国北方黄土贫水地区的典型代表,晋东南的自然气候环境塑造了独特的“人—水—城”关系,当地居民在历史的实践中探索出以涝池系统为核心的理水策略。运用实地调研、史料考察和GIS水文分析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以晋城市侯庄村为样本进行研究,对涝池系统的作用原理展开分析。涝池系统的建设在流域—村域—场域三级尺度充分考虑与村落地形地势、空间结构、街巷网络、建筑形态、场所营造等空间要素的融合关系,它不仅是隐藏的设备系统,更是具有环境调控性能的空间策略。通过共商行动、道德规范和神性约束的形式将水源拓展、水质管控和设施维护的经验凝聚为社会共识,使系统在时间的向度中持续演进,形成“性能—空间—文化”多维互动的生态景观。蕴含其中的让自然做功的系统性思维、以新土地嵌合体为代表的融合性策略和以时空韧性为代表的演进性机制,为当代城市水治理提供启示。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赵宏宇  解文龙  卢端芳  杨波  
传统村落是我国仅存不多的古代生态实践智慧的鲜活载体,其中所蕴含的朴素而可持续的生态智慧哲学观对我国现代城市规划领域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本文在对我国黄土高原、黄淮海、东北、甘新、珠三角、长三角等地40余个传统村落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了如下三个思考:为什么从北方传统村落视角思考中国古代生态实践智慧?我国北方传统村落中生态实践智慧的核心特点是什么?应当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对其进行挖掘和研究?并最终提出三个关键启示:中国古代生态智慧的挖掘应重点关注传统村落;中国古代城乡营建中可持续思想的核心是"低维护成本";中国传统村落的生态实践智慧是实现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输出的关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立国  刘沛林  
运用理论分析、目标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保存度和接纳度两个方面,构建了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度评价指标体系及其综合评价函数。在此基础上,以湖南省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湖南首批中国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度整体处于中度保护,且内部文化传承状态差异明显;(2)三项准则层的发展状态也有较大差异,保存度和承接度传承较好,而认同度传承较弱;(3)18项指标内部差异较大,建筑原真度和传承较好,而游客认同度等3项指标则传承较弱;(4)案例研究初步证明了构建的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度评价体系的实用性和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闵忠荣  黄萍  段亚鹏  
由于江西地区山地丘陵众多,水系较发达,因此在传统村落的营建过程当中,十分重视水系的处理。村落理水智慧所展现的先进的理水技术和朴素的可持续发展观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值得借鉴和参考。从选址布局、理水系统、滨水空间三个方面对流坑村的理水智慧进行分析,并探索其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信  李王鸣  
聚焦区域视角下的传统村落风貌,提取"村落建筑"、"村落格局"、"村落地形"、"村落产业"、"村落文化"五个风貌单要素,构建传统村落风貌评价体系,引入ESDA方法定量分析,找寻区域空间内小范围集聚分布的风貌组群。同时以此为基础结合丽水市域内的172个已经成功申报或正在申报的国家级传统村落,确定以典型风貌类型、风貌集成廊道、风貌分区为主体的区域传统村落风貌组群结构。研究结果发现,丽水市传统村落风貌在小范围空间内体现出较强的同质化特征,在较大尺度的分区中体现出差异化特征,在整个区域环境中显现出共性特征。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军  夏健  
传统村落作为一种最为原始的人类聚落,积淀了农耕时代的生活方式、民风习俗,融含了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价值,其监控工作影响着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建立传统村落动态监控体系对其长期保护、规划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探讨了我国传统村落保护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结合当前我国有关工作现状,提出了传统村落保护动态监控理念,建构了传统村落保护动态监控体系,希望能够对当前传统村落保护与建设管理提供参考。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苏义坤  刘培珍  
从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的视角,进行传统村落保护专项标准体系的构建机理研究。基于霍尔三维结构,描述传统村落保护专项标准体系的六个维度,构建传统村落保护专项标准体系的六维空间结构模型,阐述传统村落保护专项标准体系的运行实施,以实现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伯华   龙翔宇   窦银娣   杨馥端  
文章立足于韧性理论的科学内涵及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系统特征,从景观秩序稳定、地域功能多元、营建主体适应3个方面,构建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体检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函数,并据此对湖南省4个典型传统村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4个典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体检结果整体发展状态较好,且内部差异明显。(2)3项准则层中,表征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延续发展基础的景观秩序稳定层评价结果较好,而表征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自身优势属性、促进系统转型适应的地域功能多元层和营建主体适应层评价结果差异较大。(3)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系统问题集中在多元主体权力失衡和文化基因传承无路2个方面。最后,依据体检评价结果,从加强社区增权和实施文化补偿2个方面探索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差异化修复路径。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瑜  贾艳飞  何依  
太原盆地传统平原村落的"堡"式遗存是传统村落极具代表性的空间形态,在依托农耕文明兴起的同时保留着一种封闭式"类里坊"肌理形式,具有村堡、家堡和院堡三个层次。通过深入解析平遥周边多个堡寨村落的组构特质,对其形成的动力机制、遗存形式、内部组织进行分析,确定保护重点,建构一种多层次整体性保护方法。所涉及的多层次整体性保护是基于传统空间特征组成的、有别于文物导向保护方法的探索。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军  赵一亭  
发展乡村产业、复兴乡村传统文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文章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探讨传统村落本土特征与外来介入资源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提出旅游服务系统的"活态"设计原则。运用服务科学和系统设计理论,对设计要素进行梳理,构建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传统村落旅游服务系统模型,即以介入力量协助、本土力量参与的模式,运用设计思维整合优势资源并进行协同创新。以云南哈尼族古村落阿者科为例,借助服务设计工具和系统设计思维,设计以红米稻作文化体验为核心的旅游服务系统概念设计,在丰富旅游体验的同时,帮助当地红米产业转型,重塑当地生态文化价值。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秦芳  陈耀华  李路平  
治理是影响传统村落活态演进的重要课题。适应性治理作为面向目标的动态系统资源管理方法,在社会生态系统等多个领域取得了研究进展。在阐述适应性治理概念及其与传统管理区别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当前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的治理困境,构建基于路径与策略的适应性治理框架。并以普洱景迈山传统村落为例,探索传统村落适应性治理的具体方法:以“村民主体+多元参与”为基础,以“遗产保护+社区发展”为前提,以“人地关系+茶产业”为重点,以“制度建设+村规民约”为保障。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卢雨奇   周峰越  
中国西南地区高原湖泊生态脆弱,城市湖泊环境提升迫在眉睫。文章以城市与湖泊交界处的传统村落为切入点,选取昆明滇池湖畔乌龙村作为研究对象,从生态—人文—社会3个层面,构建滨湖传统村落PSR(压力—状态—响应)可持续发展模型,通过对压力指标以及状态指标的分析,形成了以政策、技术以及参与者3个层面为核心的响应指标体系。文章旨在通过PSR模型的构建形成适应西南高原湖泊城市滨湖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模型。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刘小琨  郭倩倩  
基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煤炭的大量需求导致矿区出现大量的沉陷区,这些采煤沉陷区的出现大大限制了煤矿的发展并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文章通过对TL县采煤沉陷区的调研,并结合TL自身的条件和成功地区的经验,提出以下三种治理模式应用于TL县采煤沉陷区乡村环境的综合治理中:规划鱼塘区域,发展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并以恢复乡村环境为主,挖掘旅游资源和打造以农业为主题的生态园区三种模式,通过运用上述综合治理模式拓宽土地面积、增强土地肥力,给农作物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从而提高产值,让地形地貌及生态环境整体得到改善,极力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使煤炭开采与环境保护及社会和谐相互协调发展。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冯于睿  訾成相  颜璐  刘娟娟  
以福建省宁德市四坪村为例,解析山地型传统村落空间实践中的生态智慧。从四坪村选址与布局、资源利用、空间治理3个方面分别归纳出“巧于因借”的地理观、“三生融合”的系统观、“天人合一”的文化观与社会观3条传统生态智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传统村落空间实践中的生态智慧对于当代生态实践的启示:一是以“让自然做功”的形式实现低影响效应,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生态基底;二是以要素的多功能化放大三生空间系统的协同效应;三是以低成本、低技术实现三生空间系统的高效运行。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晓薇  周俭  
运用形态学的方法,探讨山西梁村在形成发展过程中村落选址、聚落肌理、公共场所和民居形态四个物质要素演变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自然环境、传统习俗、民俗活动、地域文化、产权变化等相关因素与物质空间演变的内在关系,总结演变过程中的积极、消极因素。以期对传统村落在今后的发展中,既满足新生活需求,又传承和体现当地地域文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