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147)
- 2023(10587)
- 2022(9034)
- 2021(8380)
- 2020(7160)
- 2019(16413)
- 2018(16105)
- 2017(30516)
- 2016(16681)
- 2015(18938)
- 2014(18917)
- 2013(18743)
- 2012(17906)
- 2011(16057)
- 2010(16354)
- 2009(15206)
- 2008(15320)
- 2007(14141)
- 2006(12194)
- 2005(10666)
- 学科
- 济(69817)
- 经济(69743)
- 业(42064)
- 管理(38710)
- 农(31879)
- 企(29713)
- 企业(29713)
- 方法(29130)
- 数学(24895)
- 数学方法(24640)
- 农业(21183)
- 中国(18401)
- 地方(17660)
- 业经(17593)
- 财(15619)
- 学(15357)
- 制(13461)
- 贸(12606)
- 贸易(12602)
- 易(12182)
- 和(10835)
- 理论(10552)
- 银(10461)
- 银行(10432)
- 融(10366)
- 金融(10361)
- 行(9960)
- 发(9949)
- 环境(9372)
- 教育(8674)
- 机构
- 学院(239276)
- 大学(237486)
- 济(92913)
- 经济(90639)
- 管理(85953)
- 研究(83642)
- 理学(73616)
- 理学院(72642)
- 管理学(71241)
- 管理学院(70779)
- 中国(62832)
- 科学(53844)
- 京(50965)
- 农(50813)
- 所(43142)
- 财(42260)
- 中心(40070)
- 研究所(39409)
- 业大(39331)
- 农业(39166)
- 江(37921)
- 范(35195)
- 师范(34859)
- 财经(33254)
- 北京(31773)
- 经(30013)
- 州(29993)
- 院(29302)
- 经济学(28259)
- 师范大学(27868)
- 基金
- 项目(159516)
- 科学(123722)
- 研究(117740)
- 基金(112912)
- 家(99579)
- 国家(98304)
- 科学基金(82074)
- 社会(72548)
- 社会科(68170)
- 社会科学(68148)
- 省(64563)
- 基金项目(60544)
- 划(53928)
- 教育(53425)
- 自然(52397)
- 自然科(51061)
- 自然科学(51045)
- 自然科学基金(50097)
- 编号(49799)
- 资助(44493)
- 成果(41180)
- 重点(36141)
- 发(36030)
- 部(34441)
- 课题(34388)
- 创(32660)
- 科研(30607)
- 创新(30381)
- 性(29731)
- 大学(29623)
- 期刊
- 济(110824)
- 经济(110824)
- 研究(68248)
- 农(52121)
- 中国(49094)
- 学报(42403)
- 科学(37765)
- 农业(34441)
- 财(32999)
- 大学(31512)
- 学学(29643)
- 管理(27634)
- 教育(27433)
- 融(22285)
- 金融(22285)
- 业经(21385)
- 技术(19131)
- 业(16896)
- 经济研究(16134)
- 财经(15820)
- 问题(15343)
- 版(14906)
- 经(13629)
- 图书(12887)
- 资源(12418)
- 业大(11167)
- 科技(11037)
- 技术经济(10852)
- 世界(10727)
- 理论(10687)
共检索到3589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费雪艳 程叶青 孔熙平 张金萍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研究是地理学关注的重点领域之一,对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保护乡村特色风貌、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以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镇疍家渔村为例,基于景观基因理论,构建疍家渔村文化景观基因分析框架,识别与分析疍家渔村文化景观基因类型及基因信息链。研究表明:(1)疍家渔村文化景观基因类型丰富,物质文化景观基因可分为海上、陆上两部分,体现了疍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历史变迁;非物质文化景观基因包括传统技艺、音乐、语言等,蕴含了疍民追求幸福、祈求平安和丰收的美好愿望。(2)疍家渔村传统技艺、语言、音乐、习俗和节日作为景观基因信息元的延伸,充分反映了以“渔业生产生活方式”为核心的海洋“渔文化”景观基因信息元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文化景观基因已难以全面体现景观基因信息元特征,但仍能从平面结构、局部装饰两方面进行挖掘。(3)疍家渔村古码头、三江庙、陆上传统民居和海上渔排等重要景观基因信息点呈现多样化功能;海上和陆上景观基因信息廊道是连接疍家渔村各景观基因信息点的重要通道,且存在明显的等级性;景观基因信息网络集约化特征明显,海上渔排布局规整、规模庞大,陆上传统建筑零星分布。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江天伦 谭玲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并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七大战略之一写入了党章,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金融支持是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之一,金融机构应积极探索如何精准对接“三农”金融服务需求,提供更高效更便捷的金融信贷支持。党建共建促整村授信作为普惠金融的一种创新性尝试,为推动农村金融发展、拓宽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渠道提供了新思路。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立国 胡雅丽 吴旭峰 胡佳
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要场域,文化景观基因作为地方文脉延续和区域特色呈现的核心载体,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更新过程中不断得到生产。以皇都村侗族大歌为例,采取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的质性研究方法,通过构建“景观基因—空间生产”的分析框架开展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生产的过程与机制研究。研究发现:(1)皇都村侗族大歌的生产可分为原型生成、结构重组和意义修复三个阶段,文化景观基因呈现出从遵循原真价值认知到满足旅游消费转型,最后顺应文化身份认同的变化过程。(2)文化景观基因生产呈现出“外壳—中介—内核”的结构机制,政府和市场在时空尺度的资本循环作为外壳推动空间表征,精英群体在日常生活中的权力行为作为中介支撑表征空间,本地村民作为村落主体承载着生产的内核实现文化原真实践的表达。(3)资本在生产中通过资源资本化、资本空间化和空间资本化,实现其三重循环;权力在精英群体作用下,通过话语表征、技能规训和身份认同完成行为逻辑的建构;村民主体通过内生行动的实践表达,从最初代际传承下的简单参与到旅游消费下的抵制抗议,最终在遗产保护号召下发挥协作作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翟洲燕 李同昇 常芳 罗雅丽 石钰
文化遗产景观是地域文化的符号表征,文化遗产景观基因则是地域文化代际传承的基本“遗传”单位和文化遗产景观形成的决定性因子。目前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研究已成为文化地理学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过识别与提取隐藏在文化遗产景观内的文化基因,可反映出地域文化的基本特质。传统村落是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遗产景观,整体上延续和传承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集中体现在传统村落内的文化遗产景观之中,对传统村落进行遗产性景观基因识别研究可揭示地域文化的人文地理性和传统村落的社会文化性。基于地域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理念,以陕西省35个代表性传统村落为例,首先从宏观和中观尺度,分析了传统村落遗产性景观的文化环境特征;其次从微观视角,建立了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综合运用景观基因识别与提取方法,对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的基因特征进行分析,识别出传统村落的地域文化特质。本文旨在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认识和保护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为实现传统村落的文化复兴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翟洲燕 李同昇 常芳 罗雅丽 石钰
文化遗产景观是地域文化的符号表征,文化遗产景观基因则是地域文化代际传承的基本"遗传"单位和文化遗产景观形成的决定性因子。目前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研究已成为文化地理学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过识别与提取隐藏在文化遗产景观内的文化基因,可反映出地域文化的基本特质。传统村落是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遗产景观,整体上延续和传承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集中体现在传统村落内的文化遗产景观之中,对传统村落进行遗产性景观基因识别研究可揭示地域文化的人文地理性和传统村落的社会文化性。基于地域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理念,以陕西省35个代表性传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兆峰 李琴 吴卫
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研究及其图谱构建是文化地理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传统村落是在特定的地域文化背景下形成并保留至今的典型乡村聚落,是地域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空间载体,地域文化集中体现在传统村落内的文化遗产景观之中,因此传统村落是开展地域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组图谱研究的重要抓手。文章基于聚落景观基因组图谱建构方法,以武陵山区30个典型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构建了4类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组图谱,并对各类图谱进行了详细图解和特征解析。文章旨在通过图谱构建,厘清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的排列结构和基本空间分布特征,为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的保护、再现与振兴乡村提供科学依据,为后续文化遗产景观基因信息链修复、区域景观划分等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何艳冰 乔旭宁 王同文 樊良新
文章将脆弱性理论引入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研究中,以河南省为例,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组合赋权法和综合指数法对传统村落文化景观脆弱性进行测度,并引入贡献度模型划分其脆弱类型。结果表明:(1)不同传统村落文化景观面临的压力极不均衡,旅游开发对文化景观的胁迫效应更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状态存在结构性差异,非物质文化景观较物质文化景观更为脆弱;政府在文化景观保护过程中缺乏对村民利益诉求的尊重及其文化自觉意识的激发,是导致传统村落响应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2)传统村落文化景观脆弱性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位于低、中、高3个脆弱等级的传统村落数量分别占33.33%、52.38%和14.29%,空间上呈现豫东地区和豫北地区高、豫西地区和豫南地区低的格局。(3)将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分为压力主导脆弱、状态主导脆弱、响应主导脆弱、压力-状态复合脆弱、状态-响应复合脆弱和压力-响应复合脆弱6种类型,复合脆弱型传统村落的数量明显多于单一脆弱型,且脆弱程度更深,反映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脆弱性主要受复合因素驱动。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黄成昆 张行发 徐虹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让传统村落文化景观面临凋敝危机。旅游引发的景观符号生产与消费,为新时期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提供了新思路。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以江西婺源县篁岭村为例,探究“晒秋”农俗文化景观符号化运作下的旅游地方营造过程与机制。结果表明:(1)在篁岭村旅游地方营造中,篁岭文旅公司始终扮演着关键行动者的角色,围绕“晒秋”景观的符号化运作,通过利益赋予、征召与动员推动着更多异质行动者加入行动者网络。(2)篁岭村的旅游地方营造经历了“晒秋”核心景观符号塑造与“晒秋”泛化景观符号融入两个阶段。在阶段演化过程中,行动者网络的强制通行点(OPP)由“发展乡村旅游,振兴篁岭”转变为“提升旅游项目品质,打造乡村旅游综合体”。(3)关键行动者的能动性发挥、非人类行动者的属性挖掘与重要异质行动者的介入是在农俗文化景观符号化运作下,驱动篁岭村旅游地方营造的内在机制。研究结果从景观符号化运作的视角拓展了地方营造的理论内涵,为新时期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与更新提供了实践启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沛林
传统村落是乡村中农耕文明和集体记忆的结晶,具有多重价值,值得被关注。传统村落景观基因是传统村落文化景观遗传的基本单位,同时也是区别于其他村落的景观因子,具有唯一性、优势性等特点。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乡村城镇化的背景下,我国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再次焕发出新的容颜,但传统村落景观同质化现象也日趋严重。传统村落作为一个具有生命的有机体,其中蕴藏的文化景观基因的传承与保护也应该维持活态的特性。“人”(居民)是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的创造者。因此,无论是传统村落景观的保护、聚落文化遗产的传承,还是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落实,都应加强居民对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的感知、认同和践行的研究。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朱晓玥 张华荣 兰思仁 黄启堂
色彩景观是乡土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地方性与民族性,色彩景观营建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村落个性和风貌的塑造,影响公众对村落景观环境的感受.研究以闽南蟳埔村为例,开展色彩特征量化分析及公众感知定性评价,研究表明:1)蟳埔村环境基底色彩略艳丽明亮杂乱,人工色彩混乱,自然色彩单调,需创造更愉悦和谐、温馨传统的氛围;2)历史人文色彩较丰富艳丽明亮,传统服饰已失去传统色彩特征,传统建筑色彩具有闽南地域特征,需创造更素雅和谐传统的色彩风貌.建议通过色彩景观统筹规划与分级管理,强化蟳埔村地域传统色彩特征,合理规范人工色彩的管理控制,丰富和提升植物景观色彩层次进行色彩景观提升.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伯华 李珍 刘沛林 窦银娣
传统村落在历史、文化、经济、旅游和科学等多个方面价值颇高,保护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和文化内涵极为重要。以中国湘江流域上中下游六个典型传统村落为例,以景观基因理论为基础,运用景观基因分析法识别了湘江流域传统村落景观基因,分析了上中下游传统村落显性物质景观基因与隐性非物质文化基因的变异特征,总结了湘江流域传统村落景观基因变异特征及分异规律,研究结果显示:(1)湘江流域上游传统村落平面基因变异相悖于本土的情况侧重发生在平面结构变异上;立面基因的变异相悖于本土、突变后直接消亡的情况较多;文化基因上受外来冲击的不适感较强,有加剧景观基因变异的风险和趋势。(2)湘江流域中游传统村落对立面基因的改动需求较大,且改动时间较早,造成立面基因变异以及平面基因中街巷格局、平面布局变异较大,变异后相悖于本土的特征显著;而在文化基因中,对文化的变异融合接受能力强,变异相融于本土的情况显著。(3)湘江流域下游传统村落在形态、布局特征明显的平面基因中产生的变异不大显著;在立面基因中遭遇突变后直接消亡的特征明显;在文化基因中,对家风信仰的基因变异以相融于本土为主,习俗礼仪的基因变异呈现分化趋势,单民族聚居式的家族以相悖于本土的特征为主,多民族聚居式的家族以相融于本土的特征为主。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师永辉 毛学刚
传统村落是我国古代居住文化的重要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国家级传统村落河南省新县丁李湾村为研究对象,结合文献史料和实地访问调查,从形态学视角研究其景观格局特点及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丁李湾村自形成、发展至衰落历经700多年,这其中受自然和当地传统宗族观念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影响;丁李湾村完备的山-水-林-田-村景观格局反映出村民尊重自然、因地制宜的生存智慧,其中对风水观念的重视是其创建吉祥家业的重要因素;目前,村落人口空心化现象严重,传统民俗文化日渐衰落,其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解决。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文媛 张瑾 沈世伟
从传统村落原住民的视角切入探讨村落旅游景观意象的营造,有助于理解传统村落景观意象的本源。以江西省婺源县篁岭古村为案例,将景观意象五要素理论运用于传统村落的研究中,借助文本分析工具明确篁岭古村旅游景观客体与意象结构,据此设计调查问卷,前往实地开展调研,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原住民对传统村落旅游景观客体的关注主要聚焦于原生村落景观;(2)案例地原住民对传统村落旅游景观意象的整体感知水平较高;(3)相较于没有参与旅游发展的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居民对村落旅游景观意象的整体感知水平更高、旅游支持意愿和旅游参与意愿更强,但对社区的情感强度却更弱。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伯华 张浩 窦银娣 刘沛林
传统村落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如何突显传统村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极为重要。论文以湖南省通道县皇都侗文化村为例,基于景观符号概念、景观基因理论与空间生产分析框架,通过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等方法,探析其景观符号空间生产的过程与机理。结果表明:(1)景观基因从多原则多层次识别传统村落整体文化风貌的过程,也是对传统村落景观符号归纳、提炼的过程;(2)皇都侗文化村分别通过空间编码、景观修复、文化塑造,将其由农耕型传统村落转向文旅融合型传统村落,构建出满足多元主体需求的景观化、艺术化、生活化、地域化的景观符号,实现对景观符号的情感联系与互动和景观本身的符号化;(3)皇都侗文化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推动机制,将村民文化自觉、旅游市场需求与政府政策支持等内外驱动力连接至皇都侗文化村景观符号空间生产的节点中,实现现代多元生活需求功能与侗民俗文化的融合,推动皇都侗文化村景观符号的空间生产。研究以传统村落的活化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探究传统村落景观符号空间生产的过程与机理,以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提供科学参考与实践借鉴。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翟洲燕 安传艳 贾梦月 常芳 阿茹娜
短视频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产生的、可推动中国乡土文化传播的一种媒介景观。文章以李子柒短视频为例,以文化景观基因为切入点,综合运用内容分析法和文化景观基因特征解构提取法,识别李子柒短视频中的乡土文化景观基因及其空间意象表达。研究表明:(1)影像景观基因特征表现为以固定镜头为主的拍摄风格,以远景和特写为主的多景别拍摄手法,景别切换流畅,画面转场自然,画面的整体色调偏暗沉,后期运用了蒙太奇的剪辑手法,采用背景配乐和同期声,人物交流通常使用方言,偶尔夹杂普通话等;(2)物质文化景观基因特征表现为理想的人居环境模式、“因地制宜、灵活多变”的四川民居建筑、乡村生产生活和传统技艺所需工具等;(3)非物质文化景观基因特征则表现为传统民俗节庆、不同地域的传统技艺和绵阳方言等;(4)李子柒视频中的乡土文化景观基因建构了田园牧歌、淳朴和谐和美好生活等文化意象。该研究旨在为短视频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有效结合提供科学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