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44)
2023(9072)
2022(6536)
2021(5506)
2020(4142)
2019(8675)
2018(8705)
2017(16368)
2016(9137)
2015(10430)
2014(10869)
2013(10386)
2012(9655)
2011(8647)
2010(8872)
2009(8669)
2008(8687)
2007(8237)
2006(7635)
2005(7124)
作者
(28205)
(23676)
(23194)
(22555)
(14741)
(11118)
(10760)
(9065)
(8974)
(8568)
(8146)
(7768)
(7571)
(7441)
(7153)
(7111)
(6933)
(6681)
(6674)
(6661)
(6019)
(5747)
(5624)
(5438)
(5415)
(5356)
(5195)
(5119)
(4878)
(4844)
学科
(40649)
经济(40598)
(26826)
(26407)
管理(21457)
业经(19433)
农业(18069)
(16638)
企业(16638)
中国(15669)
产业(11305)
(10420)
地方(10253)
(9501)
信息(9212)
方法(8810)
总论(8764)
信息产业(8684)
(8680)
(8519)
银行(8509)
发展(8294)
(8277)
(8189)
农业经济(7721)
(7458)
金融(7456)
(7448)
理论(7052)
(6884)
机构
学院(138444)
大学(134687)
(52326)
经济(50830)
研究(49486)
管理(47271)
中国(39310)
理学(38911)
理学院(38423)
管理学(37558)
管理学院(37293)
(29731)
科学(29675)
(29386)
(25608)
(25594)
中心(23728)
(23574)
研究所(22720)
(21894)
农业(21834)
师范(21723)
业大(20576)
(19381)
财经(19186)
北京(18902)
(17778)
(17231)
(17139)
师范大学(16898)
基金
项目(85540)
研究(67834)
科学(66169)
基金(58570)
(50506)
国家(49899)
社会(43332)
科学基金(41639)
社会科(40553)
社会科学(40544)
(35422)
编号(30272)
基金项目(29888)
教育(29518)
(28474)
成果(26764)
自然(22851)
自然科(22298)
自然科学(22295)
资助(22127)
自然科学基金(21875)
课题(21149)
(20670)
重点(19354)
国家社会(17825)
(17769)
(17748)
(17389)
项目编号(17245)
(17229)
期刊
(72795)
经济(72795)
研究(43603)
(35333)
中国(33534)
农业(22981)
学报(22765)
教育(20213)
科学(20205)
(19105)
(17878)
金融(17878)
大学(17841)
管理(17024)
学学(16384)
业经(16122)
技术(10750)
图书(10584)
问题(10239)
农业经济(9585)
经济研究(9498)
(9475)
财经(9428)
农村(9202)
(9202)
(8816)
(8211)
书馆(8152)
图书馆(8152)
社会(6888)
共检索到2274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王萍  雷江霞  
数字化传播是弘扬传统村落文化,提供乡愁数字服务的重要形式。文章基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发现我国传统村落文化目前虽已初步形成传播主体多元、传播内容丰富、传播手段多样的数字化传播格局,但仍存在传播整合力、影响力、互动力、感染力、融入力、赋权力不足的问题,需要通过顶层设计、统筹协调;聚合关联、分众分道;传受同频、情感共振;动静皆宜、沉浸体验;弘扬传统、对接当下;尊重民意、汇聚民智来逐步解决。传统村落文化资源的建设与传播已成为乡村振兴这一国家战略的重大文化命题,学术研究的及时跟进将助力形成全媒体共时传播和全社会共同传承利用的文化大格局。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王萍  
传统村落文化资源建设对留住乡愁、留存根系文化意义重大,数字技术给传统村落文化资源建设带来新机遇。传统村落文化数字资源建设在政策、文化、技术方面有一定优势,同时也面临多方面问题,包括文化资源碎片化、数字技术单极化、村民主体边缘化等内部问题和法律法规缺位、监管乏力,顶层设计缺乏、协调不畅,规范标准滞后、共享困难等外部障碍。因而,传统村落文化数字资源建设有待加快立法、做好顶层设计、规范标准先行、吸纳村民参与、平衡技术文化,从而为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传播提供数字资源基础。
[期刊] 档案学研究  [作者] 王萍  卢林涛  
传统村落是中国农耕文明的最大遗产。传统村落数量在近几年呈现加速锐减之势,对其的保护和开发刻不容缓。传统村落档案是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和开发的信息资源基础,更是见证传统村落历史和发展、留存社会记忆、促进社会认同的重要载体。传统村落档案的建立、管理与利用亟顺理论指导,但当前我国传统村落档案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诸多基础性、关键性问题,需要在研究视野、研究范式、研究方法上勇于创新,大胆探索。本文分析总结当下传统村落档案研究的现状和困境并从特色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研究等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层次提升的展望。
[期刊] 档案学研究  [作者] 任越  
文章以分析传统村落文化建档的社会动因与已开展的传统村落文化建档实践为出发点,提出了传统村落文化建档的范围与内容,并结合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实践工作的考察,提出了传统村落文化建档工作在收集、整理与分类、后期利用方面的管理策略。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胡燕  陈晟  曹玮  曹昌智  
保护发展传统村落是新时期我国的一项重要举措。落实这一举措的基本前提,是对传统村落的概念和文化内涵的清晰认识和正确把握。深入解析了传统村落的特质,对其概念界定、文化内涵、构成要素、与其他村落异同、特殊空间结构与空间形态、固有属性特征等,做了详细分析和阐述,以期在实践中确定科学合理的思路,采取针对性保护方法和保护措施,实现传承农耕文明和经济社会发展并举兼得。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芳芳  彭涛  陈月异  
该文以禾木村为案例地,以抖音平台上的视频为研究样本,采用ROST CM 6.0进行词频分析,采用德尔菲法与文本分析的思路建立分类范畴,分析游客对禾木村的意象感知与情感属性,并探讨视频接收者的情感属性及其对游客传播的禾木村形象感知与接收;同时,运用ArcGIS空间技术对抖音上有关禾木村的视频进行空间信息处理和表达,分析游客感知形象的空间性和游客居住地的空间性.研究结果表明:1)自然风光和建筑风情构成游客与广大网民凝视下禾木村的主体意象元素;2)游客主要来自于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地区,去禾木村旅游主要是为了休闲娱乐;3)抖音视频对禾木村形象传播影响了广大网民对禾木村形象的认知和态度,也激发其去禾木村旅游的愿望,但其对禾木村形象的展现呈现强观光性,弱文化性,未触及深层次的传统村落文化传播.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吴信科  
全球数字化浪潮方兴未艾,各国积极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具有划时代意义。我国顺应发展潮流,利用新数字信息技术发展数字农业,是落实“数字中国”战略、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多地深化数字化同农业领域融合,建立起多样化发展模式,但在平台建设、财政和研发投入以及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等方面仍存在短板,亟需巩固数字化转型支撑保障,为农业产业赋能添翼。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龚春英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传统技艺类非遗的传播和推广提供了新的渠道。目前,国内市场中以非遗为主题的手机App数量不多,用户下载安装较少。不少传统技艺类非遗手机App的交互功能不强,用户体验感不佳。开发传统技艺类非遗手机App,就是用现代人更愿意接受的方式让传统技艺走进人们的生活,促进传统技艺在当代的活态传承。传统技艺类非遗手机App的设计开发者要坚持“以非遗内涵为骨,数字技术为翼”的原则,重视界面设计和内容展示的识别度和新颖性,增加手机App的趣味性,重视用户体验。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朱宗晓  王江晴  田微  刘赛  程立  孙阳光  何红一  
传统的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方式在文化传播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中人类对于审美和求知的需要,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传播策略可分为"载体还原、场景重现、文化传承"3个循序渐进的层次。目前该传播策略已在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瑶族文献《评皇券牒过山榜》和江永"女书"的数字化传播和保护中得到应用,对相关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富利  
单纯引进社会资本、依靠旅游开发的保护模式使古村落的保护面临危机,它不仅带来了诸多潜在的隐患,也损害了古村落的文化价值。当前社会上存在着古村落保护仅仅是将古村落维修好、保护好的思想认识误区,实际上,古村落是民族记忆和传统文化的载体,需要保护的绝不是哪座建筑物的空巢,而是民族文化的记忆、符号和传承,应从古村落整体保护的出发点来考虑。只有深入发掘古村落的内生动力,在发挥古村落村民主体作用的同时,平衡社会、政府、村民等各方利益,才能达到整体保护的效果,真正保护好古村落。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高福安  刘亮  
高新信息传播技术发展迅猛,已成为公民享受公共文化资源的重要载体,成为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因此,基于数字、信息和网络技术建设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文首先剖析了建设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的五大优势,然后,提出了构建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路,最后,对如何构建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若干建议。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史玉丁  
作为传统村落的重要标志,传统村落文化在促进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中,政策文本和产业支撑等均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存在法理困境与政策缺失、物质保护与文化缺失、外来关注与内生缺失的问题。从发展人类学的视角审视传统村落文化保护,改善、参与、赋权和可持续,这4个核心理念对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与活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可通过保护传统村落文化的生存载体、构建传统村落文化的参与机制、厘清传统村落文化参与主体的权利与义务、促进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活化的持续性,实现对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与活化,最终达到传统村落文化与乡村系统发展之间的协同与共荣。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崔景朋  
传统村落的建筑作为文化遗存,其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以及文化景观,是该地区历史文化的载体。故在遵循保护文化遗产、挖掘文化资源、恢复文化遗产原真性等原则的基础上,把传统村落打造成保护"乡村记忆"、传承"乡村记忆"、宣传"乡村记忆"、展示"乡村记忆"的体验中心和生态博物馆,不仅是完整保护、展示当地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需求,也是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林祖锐  仝凤先  周维楠  
从"文化线路"宏观视野探索传统村落的历史演进,可改变以往"就村论村"的"点"状研究方式,有利于深入挖掘村落的多维文化价值。本文在对山西省阳泉市岩崖古道进行文化线路辨识的基础上,从军防、商贸、移民三种文化属性对古道上6个传统村落的社会文化、产业经济、空间形态等进行系统挖掘梳理,剖析岩崖古道传统村落发展演进规律,丰富了"文化线路"的理论内涵,同时为线路上传统村落的整体保护与发展提供新视角和新方法。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杨志民  
乡村振兴不仅关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还事关攻坚扶贫工作是否真正落实,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是否真正实现,以及全面小康社会是否真正建成。乡村振兴,首先要产业兴、文化兴,围绕传统古村落文化保护,通过整合一些保存相对完整,具有典型性的传统古村落,挖掘其文化价值,将其打造成特色小镇,推动城乡一体建设,实现区域均衡发展,并以此作为一条探求乡村振兴的可行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