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006)
- 2023(17572)
- 2022(15081)
- 2021(14213)
- 2020(11934)
- 2019(27617)
- 2018(27294)
- 2017(51670)
- 2016(28273)
- 2015(32205)
- 2014(32403)
- 2013(31963)
- 2012(29757)
- 2011(26932)
- 2010(26700)
- 2009(24808)
- 2008(24069)
- 2007(21113)
- 2006(18551)
- 2005(16184)
- 学科
- 济(115394)
- 经济(115235)
- 管理(75482)
- 业(72768)
- 企(56807)
- 企业(56807)
- 方法(51943)
- 数学(45117)
- 数学方法(44620)
- 农(39413)
- 中国(33224)
- 财(27611)
- 业经(26633)
- 农业(25955)
- 地方(25433)
- 学(25365)
- 制(23563)
- 贸(21675)
- 贸易(21663)
- 易(21025)
- 理论(18370)
- 和(17876)
- 银(17806)
- 银行(17755)
- 融(17518)
- 金融(17509)
- 环境(17499)
- 行(17004)
- 体(16846)
- 技术(16045)
- 机构
- 大学(401403)
- 学院(398710)
- 济(160318)
- 经济(156767)
- 管理(153770)
- 研究(139573)
- 理学(132709)
- 理学院(131141)
- 管理学(128905)
- 管理学院(128199)
- 中国(105097)
- 科学(86447)
- 京(86345)
- 财(73343)
- 农(70386)
- 所(70280)
- 研究所(64241)
- 中心(63229)
- 业大(60970)
- 江(58989)
- 财经(58297)
- 范(55355)
- 师范(54859)
- 北京(54616)
- 农业(54514)
- 经(53135)
- 院(50762)
- 经济学(48581)
- 州(47424)
- 师范大学(44508)
- 基金
- 项目(274084)
- 科学(214596)
- 研究(201452)
- 基金(197831)
- 家(172920)
- 国家(171424)
- 科学基金(145747)
- 社会(127237)
- 社会科(120208)
- 社会科学(120175)
- 省(106967)
- 基金项目(104733)
- 自然(93469)
- 教育(92062)
- 自然科(91243)
- 自然科学(91215)
- 划(89763)
- 自然科学基金(89564)
- 编号(82084)
- 资助(81523)
- 成果(67877)
- 重点(61468)
- 部(60925)
- 发(58489)
- 课题(57445)
- 创(55907)
- 国家社会(52275)
- 创新(52217)
- 教育部(52018)
- 科研(51957)
- 期刊
- 济(179055)
- 经济(179055)
- 研究(119129)
- 中国(81714)
- 农(67150)
- 学报(66474)
- 科学(60432)
- 财(54415)
- 管理(53890)
- 大学(50602)
- 教育(47486)
- 学学(47315)
- 农业(45783)
- 融(35621)
- 金融(35621)
- 技术(33204)
- 业经(29824)
- 财经(28329)
- 经济研究(27504)
- 经(24195)
- 问题(23604)
- 业(23060)
- 图书(21409)
- 版(20162)
- 资源(19125)
- 科技(18924)
- 技术经济(18361)
- 贸(18273)
- 理论(18246)
- 统计(17571)
共检索到5949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立国 刘沛林
运用理论分析、目标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保存度和接纳度两个方面,构建了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度评价指标体系及其综合评价函数。在此基础上,以湖南省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湖南首批中国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度整体处于中度保护,且内部文化传承状态差异明显;(2)三项准则层的发展状态也有较大差异,保存度和承接度传承较好,而认同度传承较弱;(3)18项指标内部差异较大,建筑原真度和传承较好,而游客认同度等3项指标则传承较弱;(4)案例研究初步证明了构建的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度评价体系的实用性和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项慧燕 何峰 周国华 邹明霞
从系统性和综合性视角来分析传统村落旅游地农户可持续生计不仅可以为农户可持续生计构建和减缓贫困提供决策支撑,而且有助于理解传统村落空心化和衰落的内在原因,并为激发传统村落内生发展动力提供科学决策。论文基于英国国际发展署提出的可持续生计框架,并结合传统村落作为活态遗产的特殊属性,从脆弱性背景、生计资本、生计策略、结构与过程转变、生计结果5个方面构建了旅游开发背景下传统村落农户可持续生计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沙洲村、永兴县板梁村、苏仙区坳上村和桂阳县阳山村4个典型传统村落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郴州传统村落旅游地农户可持续生计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不同传统村落的农户可持续生计水平具有显著差异,其中沙洲村处于较高水平,其余3个处于中等水平;(2)传统村落中参与旅游的农户可持续生计水平明显高于未参与旅游农户,参与旅游不仅有助于提升农户可持续生计水平,而且还有助于农户理解有关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政策制度,增加农户文物保护、文化传承和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农户的文化自信;(3)自然资本和人力资本较匮乏,农户生计策略多样性不足,农户参与旅游意愿不高,政府和旅游企业旅游带动作用较弱等是阻碍郴州传统村落旅游地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关键因素,应通过优化农户自然资本和人力资本质量与结构,鼓励农户积极参与旅游,加强政府和企业引领带动作用等来提升传统村落旅游地农户的可持续生计水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伯华 龙翔宇 窦银娣 杨馥端
文章立足于韧性理论的科学内涵及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系统特征,从景观秩序稳定、地域功能多元、营建主体适应3个方面,构建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体检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函数,并据此对湖南省4个典型传统村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4个典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体检结果整体发展状态较好,且内部差异明显。(2)3项准则层中,表征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延续发展基础的景观秩序稳定层评价结果较好,而表征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自身优势属性、促进系统转型适应的地域功能多元层和营建主体适应层评价结果差异较大。(3)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系统问题集中在多元主体权力失衡和文化基因传承无路2个方面。最后,依据体检评价结果,从加强社区增权和实施文化补偿2个方面探索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差异化修复路径。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伯华 张浩 窦银娣 刘沛林
传统村落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如何突显传统村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极为重要。论文以湖南省通道县皇都侗文化村为例,基于景观符号概念、景观基因理论与空间生产分析框架,通过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等方法,探析其景观符号空间生产的过程与机理。结果表明:(1)景观基因从多原则多层次识别传统村落整体文化风貌的过程,也是对传统村落景观符号归纳、提炼的过程;(2)皇都侗文化村分别通过空间编码、景观修复、文化塑造,将其由农耕型传统村落转向文旅融合型传统村落,构建出满足多元主体需求的景观化、艺术化、生活化、地域化的景观符号,实现对景观符号的情感联系与互动和景观本身的符号化;(3)皇都侗文化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推动机制,将村民文化自觉、旅游市场需求与政府政策支持等内外驱动力连接至皇都侗文化村景观符号空间生产的节点中,实现现代多元生活需求功能与侗民俗文化的融合,推动皇都侗文化村景观符号的空间生产。研究以传统村落的活化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探究传统村落景观符号空间生产的过程与机理,以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提供科学参考与实践借鉴。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伯华 郑始年 窦银娣 刘沛林 曾灿
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和基因,乡村转型背景下,如何留住这份"乡愁"显得尤为重要。论文以湖南岳阳张谷英村和通道皇都村为例,从景观基因修补和文化基因修复的视角,探讨自组织和他组织模式下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演变路径和空间特征。研究显示:①自组织模式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机制较为灵活,实效性强,但短期稳定性差;他组织模式下的转型机制短期稳定性较强,但缺乏一定的实效性。②自组织模式下的转型发展由内生力量自下而上推动,"双修"理念下沉发展较好,创新与适应能力强,但"双修"效果缺乏一定的规范性和整体性;他组织模式下的转型发展由外部力量自上而下推动,"双修"效果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和秩序性,整体呈环状格局,但内生力量较弱,理念下沉较差,主动创新能力与适应能力低。③自组织模式下的转型发展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即文化基因修复为先,景观基因修补在后,整体呈波状起伏路径;他组织模式下的发展逻辑与自组织相反,整体呈阶梯式路径。④自组织模式在传统村落未来发展中能够稳固延续;他组织模式下,虽短期内可以延续,但随着内外主体的强弱转化,最终将被自组织模式取代。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馥端 窦银娣 易韵 刘兴月 李伯华 刘沛林
传统村落是特殊的乡村地域单元,更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薄弱之地,如何促进传统村落实现共同富裕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科学问题。运用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及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借鉴催化反应动力学原理与城市催化剂理论,结合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发展现实背景,构建了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共同富裕催化机制,并以湖南省板梁村为例,探究了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共同富裕发展路径。研究显示:(1)将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系统视为催化载体,构建了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要素注入—载体吸附—效能释放”共同富裕催化机制。(2)载体通过吸附活性要素形成催化剂并释放环境清洁卫生与生态旅游持续、空间规划综合布局与空间联动多功能化、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关系网络织补与利益权力协调等催化效能,促进板梁村达成生态持续、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社会和谐与制度完善五维度目标,从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研究充实了共同富裕的基本逻辑与发展路径,试图为中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战略目标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军民 庄袁俊琦
传统村落作为地域性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稳定的社会关系和人口结构既是村落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村落文化不断更新的条件。旅游开发使现代性快速介入,加快了传统村落的脱域进程,使传统村落中日常生活层次被迅速瓦解,并催化他们的社会角色和生活方式产生根本性的变化。传统村落文化被标签化或者符号化,丧失了维持自身更新的可能性。针对这些问题,解决的策略在于恢复村落自我更新的社区活力,增加村落业态的多样化,使其成为适居的空间,使村落村民能够在现代化影响下用新的生活方式传承当地地域文化。
关键词:
脱域 传统村落 共同体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郑霞 金晓玲 胡希军
在理解传统村落公共交往空间含义的基础上,归纳出传统村落公共交往空间的两大类型:物态空间和意态空间,进而分析了村民公共交往活动的情感基础和交往空间的尺度性、模糊性、场所性和序列性,并提出村民公共交往空间的传承建议,以期对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
传统村落 公共交往空间 传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兆峰 张青松
乡村振兴与转型发展背景下,以有机更新视角探索旅游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演变过程与发展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旅游驱动下中国传统村落发展的一般规律。通过参与式观察、文本分析、GIS空间分析等研究方法,借鉴有机更新理论,并以湖南省十八洞村为例,深入探讨旅游型传统村落有机更新过程与机制。研究发现:①基于旅游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困境识别和乡村振兴内在发展需求辨识,提出旅游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由物质空间更新、社会网络和谐、文化基因延续局部更新到整体更新的实践路径;②2013—2022年,十八洞村人居环境物质空间由产业单一、设施欠缺、环境污损向宜业、宜居、宜游转变;社会网络由关系网络断裂、社会秩序失衡向有机秩序传承、权力场域协调转变;文化基因由文化景观破碎、传承主体流失向聚落“双修”和文化“双创”转变;③十八洞村人居环境有机更新过程中,主体培育、动力激活、党建引领、政策保障、创新驱动机制协同,推动人居环境由单向局部更新转向多维整体更新,扎实筑牢了乡村振兴的空间、社会、文化基础。
[期刊] 档案学研究
[作者]
任越
文章以分析传统村落文化建档的社会动因与已开展的传统村落文化建档实践为出发点,提出了传统村落文化建档的范围与内容,并结合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实践工作的考察,提出了传统村落文化建档工作在收集、整理与分类、后期利用方面的管理策略。
关键词:
传统村落 社会文化 档案管理 少数民族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晓华 吴仕嫱 黎想
揭示多功能发展特征、划定多功能协同发展类型是传统村落传承保护与活化利用的现实需要,是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研究的重要议题。以黟县44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多指标综合法及耦合协调模型,科学测度传统村落多功能发展水平及协同状态,并基于此进一步划分传统村落类型,针对性提出传统村落多功能发展引导策略。结果表明:(1)黟县传统村落多功能发展村际差异显著,优势功能和短板功能并存,多功能系统内部协同水平较低,大部分村落多功能协同水平处于过渡协调及失调衰退状态;(2)依据传统村落多功能协同状态,黟县传统村落可划分为协调发展类、过渡协调类及失调衰退类三个主类,进而根据村落优势和短板功能进一步划分出综合发展型、生活居住型、田园观光型、特色产业型及功能衰微型五个亚型;(3)需对不同类型传统村落进行差异化引导,即全面提升协调发展类村落发展品质及区域联动水平,促进过渡协调类村落特色化发展,引导失调衰退类村落精明收缩和适应性转型。研究强调需针对传统村落多功能协同发展状态,差异化引导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以期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军 夏健
传统村落作为一种最为原始的人类聚落,积淀了农耕时代的生活方式、民风习俗,融含了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价值,其监控工作影响着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建立传统村落动态监控体系对其长期保护、规划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探讨了我国传统村落保护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结合当前我国有关工作现状,提出了传统村落保护动态监控理念,建构了传统村落保护动态监控体系,希望能够对当前传统村落保护与建设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传统村落保护 动态监控 体系建构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苏义坤 刘培珍
从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的视角,进行传统村落保护专项标准体系的构建机理研究。基于霍尔三维结构,描述传统村落保护专项标准体系的六个维度,构建传统村落保护专项标准体系的六维空间结构模型,阐述传统村落保护专项标准体系的运行实施,以实现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村镇建设 传统村落 标准体系 结构模型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大均 胡静 陈君子 许贤棠
传统村落是地域文化、民俗风情的重要载体,具有较强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旅游价值,在反映传统文化遗产方面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本研究运用空间分析法,对全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空间自相关性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密度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核心—边缘结构较为突出,存在滇西北、黔东南、中原以及皖南—浙西等4个明显的集聚区,受地理环境因素影响较大。②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省际差异较为明显,云南、贵州2个地区的国家传统村落数量占全国传统村落数量的38%,内蒙古、新疆、西藏、宁夏、辽宁等10个地区的国家传统村落数量仅占全国传统村落数量的3%。此外,全国传统村落呈...
关键词:
传统村落 空间分布 空间自相关 中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伯华 罗琴 刘沛林 张家其
以1989—2015年CNKI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相关论文为数据基础,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为研究手段,对我国传统村落研究的知识图谱结构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出传统村落研究的发文作者、合作网络、发文机构、核心关键词等知识图谱。研究结果显示:(1)传统村落研究群体呈现小集中、大分散的特征,已形成了一批学术代表;(2)传统村落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高校,其次分布于研究院所、林业局等机构,研究机构之间合作不太紧密;(3)"旅游开发"、"空间形态"、"文化遗产"、"人居环境"等是近年来传统村落研究中的高频关键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