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520)
2023(18197)
2022(15073)
2021(14130)
2020(11311)
2019(26089)
2018(25638)
2017(49438)
2016(26560)
2015(29799)
2014(29698)
2013(28844)
2012(26085)
2011(23372)
2010(23073)
2009(21061)
2008(20121)
2007(17842)
2006(15421)
2005(13039)
作者
(74886)
(62523)
(61971)
(59120)
(39590)
(29902)
(28256)
(24511)
(23806)
(21986)
(21245)
(21043)
(19604)
(19436)
(19349)
(18968)
(18568)
(18471)
(17887)
(17731)
(15297)
(15155)
(15101)
(14324)
(14065)
(13857)
(13720)
(13672)
(12539)
(12260)
学科
(105927)
经济(105808)
管理(75168)
(73835)
(58443)
企业(58443)
方法(47899)
数学(41777)
数学方法(41227)
(38218)
中国(29180)
业经(26993)
(25560)
农业(25135)
(22169)
地方(21259)
(19994)
(18171)
贸易(18159)
(17617)
理论(17460)
技术(16807)
环境(16453)
(16263)
财务(16185)
财务管理(16150)
(15899)
(15733)
银行(15690)
(15645)
机构
学院(373073)
大学(371721)
管理(148902)
(146871)
经济(143595)
理学(129486)
理学院(128152)
管理学(125799)
管理学院(125135)
研究(121059)
中国(90188)
(77595)
科学(74931)
(66050)
(62843)
(58845)
业大(56842)
中心(56030)
财经(53970)
研究所(53805)
(53465)
(49446)
(49244)
师范(48992)
北京(48194)
农业(48083)
(44443)
经济学(44330)
(43654)
财经大学(40268)
基金
项目(262565)
科学(206895)
研究(193779)
基金(190315)
(165451)
国家(164028)
科学基金(141716)
社会(122611)
社会科(115970)
社会科学(115940)
(103022)
基金项目(101111)
自然(91448)
自然科(89281)
自然科学(89258)
教育(89040)
自然科学基金(87602)
(86048)
编号(79966)
资助(76986)
成果(63771)
重点(58373)
(57540)
(56206)
(54514)
课题(54371)
创新(50811)
国家社会(50499)
科研(49924)
教育部(49664)
期刊
(161362)
经济(161362)
研究(105810)
中国(67898)
(61196)
学报(59420)
科学(54842)
管理(52743)
(49531)
大学(46037)
学学(43466)
教育(41351)
农业(41330)
(32509)
金融(32509)
技术(32507)
业经(29842)
财经(26053)
经济研究(24599)
(22297)
问题(21580)
(19184)
(18697)
图书(18646)
科技(17989)
理论(17808)
技术经济(17044)
现代(16614)
商业(16530)
实践(16304)
共检索到5323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火陈晨   李广斌   嵇淋   王勇  
单一的政府保护模式力有不逮,且易忽视多元利益主体的诉求与作用,使得建筑遗产保护行动市场参与不足。文章引入产权强度理论,从制度强度、行为强度、关系强度三维度建立分析框架,并以苏州市传统村落为例,提出“以股强保”“以换求保”“以租维保”3种不同的市场化保护路径。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兴帜   周灵颖  
以名录制为基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和生产性保护工作初步构建了我国非遗保护的实践体系,对非遗保护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在非遗名录制保护实践中也出现了遗产保护碎片化,遗产持有者弱化,遗产生活性式微等系列问题。文章从村落场所、原生主体、日常生活生产等阐述非遗与村落间的内在关系,认为村落既是非遗存续的空间也是非遗实践的外化形态,村民既是非遗的创造者也是非遗的使用者,日常生活既是非遗的表达内容也是非遗本体,村落空间、村民共同体、日常生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构成村落有机体的不同向度,以村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单位,才能真正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存续形态。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春青  金恩霖  孔杰  张大玉  
传统村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作为具有生命力的活态遗产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当前随着快速的城市化进展,我国大量的传统村落正在逐年消失,除传统村落空心化以及显性保护要素被破坏等原因外,其隐性保护要素内核的崩塌则是更为重要的原因。而“活态遗产保护方法”是一种通过延续遗产价值和使用功能来稳固遗产隐性保护要素并指导显性保护要素保护的工作方法,基于这一理论对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要素的构成及分类进行探讨,研究传统村落遗产的有形实体与无形文化双重保护与共时呈现。通过大数据采集中搜索引擎优化的方法判断近年来传统村落保护要素的侧重趋势,进一步通过建立“灰色关联度”数学分析模型来对其进行分类、分级,凸显传统村落的核心价值并加以保护。最终形成以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保护要素分级分类体系,将活态遗产保护方法具体映射到传统村落的保护要素中,以期为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建言献策。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嘉毅  葛绪锋  陈玉萍  
传统村落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往往顾此失彼。基于文化生态理论视角,建立起传统村落遗产保护性开发的"符号记忆——表征展示——文化凝视"模型,从传统村落遗产中攫取文化符号记忆,形成传统村落遗产的旅游吸引力,将文化符号记忆在旅游开发中进行原真性的当代再生产,展示表征为游客凝视的视觉焦点,游客经由文化凝视实现对传统村落遗产的体验与解码,进而实现传统村落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协同生态。江苏洪泽龟山古村落的样本分析,验证了传统村落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协同逻辑。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馨秋  王思明  
传统村落是认识和传承中华农业文明的根基,其健康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文章引入农业遗产的研究视角和分类标准,结合中国传统村落的特征和认定标准,将传统村落划分为五个类别:传统建筑型、农业景观型、农业特产型、工商贸易型、民俗文化型。通过对江苏传统村落的调查,总结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与误区,并提出基于村落类型特点和相关政策的发展思路:突出传统风貌,助力传统建筑型和工商贸易型村落发展;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农业景观型村落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业特产型村落发展;重塑乡村文化,促进民俗文化型村落发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翟洲燕  李同昇  常芳  罗雅丽  石钰  
文化遗产景观是地域文化的符号表征,文化遗产景观基因则是地域文化代际传承的基本“遗传”单位和文化遗产景观形成的决定性因子。目前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研究已成为文化地理学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过识别与提取隐藏在文化遗产景观内的文化基因,可反映出地域文化的基本特质。传统村落是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遗产景观,整体上延续和传承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集中体现在传统村落内的文化遗产景观之中,对传统村落进行遗产性景观基因识别研究可揭示地域文化的人文地理性和传统村落的社会文化性。基于地域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理念,以陕西省35个代表性传统村落为例,首先从宏观和中观尺度,分析了传统村落遗产性景观的文化环境特征;其次从微观视角,建立了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综合运用景观基因识别与提取方法,对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的基因特征进行分析,识别出传统村落的地域文化特质。本文旨在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认识和保护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为实现传统村落的文化复兴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翟洲燕  李同昇  常芳  罗雅丽  石钰  
文化遗产景观是地域文化的符号表征,文化遗产景观基因则是地域文化代际传承的基本"遗传"单位和文化遗产景观形成的决定性因子。目前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研究已成为文化地理学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过识别与提取隐藏在文化遗产景观内的文化基因,可反映出地域文化的基本特质。传统村落是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遗产景观,整体上延续和传承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集中体现在传统村落内的文化遗产景观之中,对传统村落进行遗产性景观基因识别研究可揭示地域文化的人文地理性和传统村落的社会文化性。基于地域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理念,以陕西省35个代表性传统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鑫宇  
传统村落建筑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探究传统村落建筑文化保护的现实路径,对传承乡村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新时代传统村落建筑文化保护也存在问题,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实现传统村落建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探析传统村落建筑文化保护的现实路径,要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主体切入,互相促进、互相配合,以求更好地实现传统村落建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朝枝  游旺  
社会表象是某一社会群体围绕着特定社会客体而建构起来的价值观、概念及实践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修订或重构。本文通过对开平碉楼世界遗产申报过程中的社区居民进行跟踪调查访谈发现,遗产申报为当地社会表象变化创造了社会互动、直接体验和媒介3种新异信息源,进而推动当地社区对碉楼的遗产价值重新认识。在申遗过程中,社区居民对碉楼的价值认知从"外观与功能"不断向"间接经济价值"、"直接经济价值"、"文化遗产价值"转向,重构了当地社区的社会表象。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范红蕾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范红蕾  
从文化遗产保护视野看,古村落保护与利用中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是一项重要内容。粤北地区是客家古村落的主要领地之一,作为客家人几百年来的聚居地,也是其生生不息的"历史记忆"。苏家围便是粤北河源市客家文化集中体现的典型村落,它不仅具有客家传统文化的共性,还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形成"府第式"的民居建筑群,具有丰富客家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的重要功能和遗产价值。文章即以苏家围为例,在分析其历史和现状基础上,同时与国内外其他古村落对比,全面评估苏家围的遗产价值,包括它的完整性与原真性及突出的普遍价值,最后结合现状问题提出了保护规划建议。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王纯阳  屈海林  
本文基于社区依恋的多维性视角,以社区依恋的四个维度作为中介变量,建立社区意义、社区参与、社区依恋、社区满意和社区居民保护行为的结构关系模型,以福建土楼为例,实证分析社区居民保护行为的影响因素。通过分析社区满意的调节作用,揭示在满意程度不同的居民中,社区依恋对居民保护行为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社区依赖、社区认同和社区情感均对居民保护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社区依赖的影响最大,其下依次为社区情感和社区认同;(2)社区意义通过社区依赖、社区认同和社区情感对居民保护行为产生间接影响;(3)社区参与通过社区依赖和社区情感对居民保护行为产生间接影响;(4)社区满意分别对社区依赖与社区居...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孙克勤  
在考察北京门头沟区30余座古村落的基础上,总结了这一地区的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运用SWOT分析对古村落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该区可持续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这些主要问题包括缺乏整体管理、旅游产业规模小、旅游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等,限制了该区旅游业的发展。此外,还提出了整体性保护、特色性保护和动态性保护的遗产资源保护对策,包括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农业旅游、休闲旅游、民俗旅游等,以促进北京门头沟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陈彬  王巧玲  
传统村落承载着人们的乡愁记忆,保护传统村落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浙江省义乌市推进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诉求,探索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实施路径,并提出了相应的用地对策与建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生东  
古村落已经成为一类重要的旅游景点,然而随着旅游开发的推进,旅游者的进和原住居民的退,使古村落面临过度商业化与空心化的困境。运用生态学的共生理论,以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村为案例,分析了古村落空间的演化轨迹,结合村落遗产旅游从物质景观遗产,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再到农业遗产的开发历程,提出了村落遗产旅游的共生整体开发模式。并认为留住村落原住居民,合理分配相关者利益,活态保护村落整体遗产是村落遗产旅游共生整体开发的保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