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859)
2023(12784)
2022(11127)
2021(10191)
2020(8520)
2019(19717)
2018(19468)
2017(37953)
2016(20333)
2015(22878)
2014(22783)
2013(22649)
2012(20535)
2011(18688)
2010(18495)
2009(17138)
2008(16680)
2007(14603)
2006(12694)
2005(10470)
作者
(58519)
(48567)
(47994)
(45951)
(30798)
(23428)
(21879)
(19218)
(18423)
(17327)
(16824)
(16253)
(15124)
(14996)
(14894)
(14646)
(14585)
(14156)
(13818)
(13587)
(12057)
(11732)
(11667)
(11006)
(10879)
(10788)
(10674)
(10602)
(9799)
(9607)
学科
(85669)
经济(85572)
(59654)
管理(58158)
(47206)
企业(47206)
方法(43066)
数学(37988)
数学方法(37584)
(31649)
农业(21091)
(21049)
业经(20984)
中国(20436)
(17486)
地方(17467)
(14378)
(14002)
贸易(13997)
(13873)
财务(13806)
财务管理(13776)
(13533)
理论(13440)
企业财务(13120)
环境(12936)
(12923)
技术(12762)
教育(11315)
(11270)
机构
大学(292623)
学院(291622)
管理(120582)
(113961)
经济(111457)
理学(105935)
理学院(104848)
管理学(103141)
管理学院(102633)
研究(91546)
中国(66776)
(60886)
科学(57360)
(50990)
(48507)
业大(45058)
(44226)
中心(42255)
财经(42157)
(40641)
研究所(40593)
(39027)
师范(38733)
(38429)
北京(37921)
农业(36824)
经济学(33840)
(33543)
(33277)
经济管理(31393)
基金
项目(206929)
科学(163119)
研究(152580)
基金(150407)
(129741)
国家(128616)
科学基金(111600)
社会(96954)
社会科(91680)
社会科学(91657)
(81410)
基金项目(80430)
自然(72194)
自然科(70497)
自然科学(70482)
教育(69791)
自然科学基金(69202)
(67588)
编号(62723)
资助(61810)
成果(50131)
(45698)
重点(45501)
(43438)
(42598)
课题(42403)
创新(39579)
国家社会(39467)
教育部(39458)
科研(39433)
期刊
(121525)
经济(121525)
研究(81870)
中国(49965)
(47558)
学报(45947)
科学(42392)
管理(40488)
(37295)
大学(35600)
学学(33586)
农业(32433)
教育(31649)
技术(24445)
(23286)
金融(23286)
业经(22875)
财经(19931)
经济研究(18315)
(16768)
问题(15964)
图书(15138)
(14543)
(14501)
理论(14474)
科技(14424)
技术经济(14315)
实践(13448)
(13448)
统计(12979)
共检索到4057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窦银娣  谢双喜  李伯华  
传统村落核心价值的挖掘对村落进一步的保护和开发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针对传统通用的单维价值评价标准挖掘性不强、地域性较弱等特点,运用因子分析法,从价值特色、保护管理、现状条件三个目标层出发,以多维价值评价方法为切入点,结合已有指标体系融入地域性指标因子,构建传统村落价值评价指标体系。以湖南省9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传统村落多维价值可以从传统产业经营价值、人居环境风貌价值、资源开发潜力价值和历史遗产纪念价值等四个维度进行评价;从四个维度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传统村落内部发展现状差异明显,不同村落不同维度的价值发展状况也存在较大的差异;结合村落现存核心价值和村落发展现状,可将传统村落划分为四种保护类型的村落,并提出针对性策略,为传统村落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魏峰群  马文硕  杨蕾洁  
乡村振兴过程中,全面系统地认知传统村落活态化价值,对其进行客观有效地评估,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面对类型多样且动态演化的传统村落,传统标准化的评价体系已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发展现实,因此构建一个更具弹性的评估模型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技术问题。论文从功能空间、景观意象和人文精神3个逻辑层面重新认知活态化价值的构成、关联及特征,据此构建出包括资源价值、要素延续、活化条件、功能适应、活化影响、发展潜能的多维评估框架,形成由3种类型和50项指标所构成的弹性评估模型,并以陕北地区5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案例进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1)传统村落活态化价值具有多元性、交融性、动态性、脆弱性和适应性5个显著特征;(2)维度分析,运用多维弹性评估模型对传统村落展开评价,评价结果基本符合陕北地区的现实情况,且在不同评价维度上呈现出明显的结果差异,突显了不同类型传统村落的自身价值特征;(3)综合分析,陕北地区5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活态化价值水平分值处于42.42~83.60区间内,平均为62.55分,活态化价值较高及以上的传统村落占比为39%左右,活态化价值一般及以下的传统村落占比61%左右,由此可见,陕北地区仍存在很多传统村落活态化价值发展水平不足的问题。传统村落活态化价值多维弹性评估模型兼具普适性和典型性的特点,适用于类型多样的传统村落,适应现阶段乡村振兴和遗产保护的现实需求。研究通过探索从单维静态评价向多维动态评估的技术提升,可进一步丰富和推动传统村落价值评估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汪清蓉  李凡  
客观评价古村落的综合价值是正确保护和利用古村落的依据。针对古村落综合价值评价的模糊性,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相结合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可以在专家知识和主观经验的基础上,利用具有严密逻辑性的数学方法合理确定评价指标权重,使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效结合,从而提高了模糊综合评判的可靠性、准确性和客观性。以佛山三水大旗头古村落为例,对其进行综合价值评价,以此为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立国  刘沛林  
运用理论分析、目标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保存度和接纳度两个方面,构建了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度评价指标体系及其综合评价函数。在此基础上,以湖南省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湖南首批中国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度整体处于中度保护,且内部文化传承状态差异明显;(2)三项准则层的发展状态也有较大差异,保存度和承接度传承较好,而认同度传承较弱;(3)18项指标内部差异较大,建筑原真度和传承较好,而游客认同度等3项指标则传承较弱;(4)案例研究初步证明了构建的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度评价体系的实用性和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项慧燕  何峰  周国华  邹明霞  
从系统性和综合性视角来分析传统村落旅游地农户可持续生计不仅可以为农户可持续生计构建和减缓贫困提供决策支撑,而且有助于理解传统村落空心化和衰落的内在原因,并为激发传统村落内生发展动力提供科学决策。论文基于英国国际发展署提出的可持续生计框架,并结合传统村落作为活态遗产的特殊属性,从脆弱性背景、生计资本、生计策略、结构与过程转变、生计结果5个方面构建了旅游开发背景下传统村落农户可持续生计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沙洲村、永兴县板梁村、苏仙区坳上村和桂阳县阳山村4个典型传统村落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郴州传统村落旅游地农户可持续生计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不同传统村落的农户可持续生计水平具有显著差异,其中沙洲村处于较高水平,其余3个处于中等水平;(2)传统村落中参与旅游的农户可持续生计水平明显高于未参与旅游农户,参与旅游不仅有助于提升农户可持续生计水平,而且还有助于农户理解有关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政策制度,增加农户文物保护、文化传承和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农户的文化自信;(3)自然资本和人力资本较匮乏,农户生计策略多样性不足,农户参与旅游意愿不高,政府和旅游企业旅游带动作用较弱等是阻碍郴州传统村落旅游地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关键因素,应通过优化农户自然资本和人力资本质量与结构,鼓励农户积极参与旅游,加强政府和企业引领带动作用等来提升传统村落旅游地农户的可持续生计水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沛林  
传统村落是乡村中农耕文明和集体记忆的结晶,具有多重价值,值得被关注。传统村落景观基因是传统村落文化景观遗传的基本单位,同时也是区别于其他村落的景观因子,具有唯一性、优势性等特点。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乡村城镇化的背景下,我国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再次焕发出新的容颜,但传统村落景观同质化现象也日趋严重。传统村落作为一个具有生命的有机体,其中蕴藏的文化景观基因的传承与保护也应该维持活态的特性。“人”(居民)是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的创造者。因此,无论是传统村落景观的保护、聚落文化遗产的传承,还是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落实,都应加强居民对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的感知、认同和践行的研究。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伯华  张浩  窦银娣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村落人居生态环境恶化,且社会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在这现实矛盾下,向社会提供传统村落人居环境优质生态产品尤为重要。因此,通过产权理论划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生态产品,依据传统人居生态产品类型和所面临的问题探索传统人居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系统的生态产品分为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私人生态产品、竞争性和排他性都有限的准公共生态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生态产品;2)依据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生态产品特性和产品价值实现所面临的问题,探索了传统村落人居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私人生态产品的市场主导模式、准公共生态产品的公私合作模式、公共生态产品的政府主导模式。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伯华  张浩  窦银娣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村落人居生态环境恶化,且社会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在这现实矛盾下,向社会提供传统村落人居环境优质生态产品尤为重要。因此,通过产权理论划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生态产品,依据传统人居生态产品类型和所面临的问题探索传统人居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系统的生态产品分为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私人生态产品、竞争性和排他性都有限的准公共生态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生态产品;2)依据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生态产品特性和产品价值实现所面临的问题,探索了传统村落人居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私人生态产品的市场主导模式、准公共生态产品的公私合作模式、公共生态产品的政府主导模式。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刘丽荣  卢建坤  李欣原  邓春凤  
综合运用Yaahp软件分析、层次分析法、Delphi法、文献解析与问卷调研等方法,对功能改造活动的调研数据建立判断矩阵,选取22个指标并计算推演指标权重,建立传统村落码头的功能改造的适宜性评价模型,并提出相应的量化评价方法,推导出传统村落码头空间功能改造适应性的七个关键要素。为传统村落的文化传承与功能提升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忍  陆进锋  李薇  
伴随城市化和乡村空间消费化转型,大都市边缘区传统村落经历了多维度的空间重构。文章聚焦于都市边缘区典型传统村落空间多维演变过程与机理,从乡村地域系统的认知视角出发,尝试构建乡村的“物质—社会—文化”多维空间系统解释框架,以珠三角都市边缘区典型传统村落瓜岭村为例,通过深度访谈和文献研究等方法,剖析传统村落多维空间的演化过程及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从物质、社会和文化三个维度来综合理解乡村的空间系统,能更为立体和全面地认知乡村空间演化的过程与机理。(2)改革开放以来,瓜岭村的物质空间向旅游服务功能转变,社会空间呈现出开放化和复杂化的特征,文化空间历经了多样化和现代化的过程。(3)瓜岭村的多维空间演变受外部因素诱导和内部多维空间相互作用驱动,社会环境、市场需求与国家政策是主要的外部因素,而内部多维空间系统的相互驱动则以社会关系为核心。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红  李霖  孙玉娜  
源于工业化、城市化的“村落的终结”被称为“新三农问题”之一,但这种社会现象并不仅仅存在于东部沿海的城中村。在中西部的一些传统村落里,由于农民工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传统村落的各个方面同样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同样体现着村落的终结趋势。陕西北部的白豹村就是这样的一个传统村落。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王萍  
传统村落文化资源建设对留住乡愁、留存根系文化意义重大,数字技术给传统村落文化资源建设带来新机遇。传统村落文化数字资源建设在政策、文化、技术方面有一定优势,同时也面临多方面问题,包括文化资源碎片化、数字技术单极化、村民主体边缘化等内部问题和法律法规缺位、监管乏力,顶层设计缺乏、协调不畅,规范标准滞后、共享困难等外部障碍。因而,传统村落文化数字资源建设有待加快立法、做好顶层设计、规范标准先行、吸纳村民参与、平衡技术文化,从而为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传播提供数字资源基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卫春江  朱纪广  李小建  罗鹏  
以传统农区周口市域的村落数据为基础,引入不同村落规模分布模型,试图检验不同模型对村落位序—规模的拟合效果,以期为村落的规模分布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结果显示:①城市位序—规模法则和村落位序—规模法则属于不同的分布函数。在模拟村落位序—规模分布中,村落位序—规模法则优于城镇位序—规模法则。②城市位序规模法则倾向于从城市化的角度解释村落的规模分布,而常忽略其他因素对村落的影响;村落位序—规模法则从村落自身的角度解释村落的发展问题。③在预测村落未来发展方面,村落位序规模法则优于城市位序—规模法则。城市位序规模法则是从一个静态的视角看待聚落的变化,而村落位序—规模法则可用村落规模变化率来表征村落规模的分布规律,其实质是用演化的、动态的视角看待村落规模变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卫春江  朱纪广  李小建  罗鹏  
以传统农区周口市域的村落数据为基础,引入不同村落规模分布模型,试图检验不同模型对村落位序—规模的拟合效果,以期为村落的规模分布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结果显示:①城市位序—规模法则和村落位序—规模法则属于不同的分布函数。在模拟村落位序—规模分布中,村落位序—规模法则优于城镇位序—规模法则。②城市位序规模法则倾向于从城市化的角度解释村落的规模分布,而常忽略其他因素对村落的影响;村落位序—规模法则从村落自身的角度解释村落的发展问题。③在预测村落未来发展方面,村落位序规模法则优于城市位序—规模法则。城市位序规模法则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闫芳  李广锋  刘帅宾  
以河南省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205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从区位、地形、边界、年代等多个维度分析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与形成机理。结果表明:(1)河南省传统村落在空间上整体呈“条带”状分布,并沿“条带”形成了3个集聚片区。其中,在地形维度,传统村落数量随高程增加呈倒“U”型变化;在区位维度,传统村落在不同等级的行政边界上均呈现出边界集聚效应;在历史年代维度,明代形成的传统村落奠定了河南省传统村落的整体格局。(2)形成机理上,地形特征与自然灾害分布等因素塑造了河南传统村落“条带”状分布的基本格局,而地域文化、人口迁移、交通区位和历史战乱等因素则进一步塑造了3个核心集聚片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