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876)
- 2023(13154)
- 2022(10955)
- 2021(10287)
- 2020(8231)
- 2019(18946)
- 2018(18481)
- 2017(34482)
- 2016(18537)
- 2015(20962)
- 2014(20313)
- 2013(20521)
- 2012(19871)
- 2011(18313)
- 2010(18360)
- 2009(16652)
- 2008(16391)
- 2007(14394)
- 2006(13182)
- 2005(11951)
- 学科
- 济(85485)
- 经济(85400)
- 业(43667)
- 管理(41158)
- 农(35369)
- 中国(29551)
- 方法(27456)
- 企(27269)
- 企业(27269)
- 地方(27138)
- 数学(24334)
- 数学方法(24125)
- 农业(23788)
- 业经(20112)
- 学(16894)
- 制(16559)
- 贸(16529)
- 贸易(16511)
- 财(16014)
- 易(15963)
- 发(15448)
- 银(14227)
- 银行(14206)
- 融(14078)
- 金融(14075)
- 行(13914)
- 环境(13893)
- 地方经济(13592)
- 发展(11820)
- 展(11785)
- 机构
- 学院(261878)
- 大学(260809)
- 济(114224)
- 经济(111800)
- 研究(104177)
- 管理(92755)
- 中国(80932)
- 理学(78144)
- 理学院(77029)
- 管理学(75808)
- 管理学院(75294)
- 科学(62506)
- 京(58317)
- 所(53011)
- 农(52480)
- 财(50545)
- 研究所(48007)
- 中心(47586)
- 江(41914)
- 农业(39894)
- 业大(39466)
- 范(39222)
- 师范(38895)
- 财经(38828)
- 院(37780)
- 北京(37503)
- 经济学(35710)
- 经(35283)
- 省(33355)
- 州(32903)
- 基金
- 项目(173523)
- 科学(137191)
- 研究(129498)
- 基金(125591)
- 家(110439)
- 国家(109444)
- 科学基金(92101)
- 社会(83964)
- 社会科(79257)
- 社会科学(79239)
- 省(68258)
- 基金项目(66382)
- 划(57477)
- 教育(57074)
- 自然(56587)
- 自然科(55170)
- 自然科学(55158)
- 自然科学基金(54123)
- 编号(51904)
- 资助(49997)
- 发(44334)
- 成果(42673)
- 重点(40051)
- 部(38704)
- 课题(37464)
- 发展(35865)
- 创(35559)
- 国家社会(35546)
- 展(35286)
- 创新(33412)
共检索到4239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晓华 吴仕嫱 黎想
揭示多功能发展特征、划定多功能协同发展类型是传统村落传承保护与活化利用的现实需要,是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研究的重要议题。以黟县44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多指标综合法及耦合协调模型,科学测度传统村落多功能发展水平及协同状态,并基于此进一步划分传统村落类型,针对性提出传统村落多功能发展引导策略。结果表明:(1)黟县传统村落多功能发展村际差异显著,优势功能和短板功能并存,多功能系统内部协同水平较低,大部分村落多功能协同水平处于过渡协调及失调衰退状态;(2)依据传统村落多功能协同状态,黟县传统村落可划分为协调发展类、过渡协调类及失调衰退类三个主类,进而根据村落优势和短板功能进一步划分出综合发展型、生活居住型、田园观光型、特色产业型及功能衰微型五个亚型;(3)需对不同类型传统村落进行差异化引导,即全面提升协调发展类村落发展品质及区域联动水平,促进过渡协调类村落特色化发展,引导失调衰退类村落精明收缩和适应性转型。研究强调需针对传统村落多功能协同发展状态,差异化引导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以期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引。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姚国荣 陆林 章德辉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馨秋 王思明
传统村落是认识和传承中华农业文明的根基,其健康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文章引入农业遗产的研究视角和分类标准,结合中国传统村落的特征和认定标准,将传统村落划分为五个类别:传统建筑型、农业景观型、农业特产型、工商贸易型、民俗文化型。通过对江苏传统村落的调查,总结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与误区,并提出基于村落类型特点和相关政策的发展思路:突出传统风貌,助力传统建筑型和工商贸易型村落发展;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农业景观型村落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业特产型村落发展;重塑乡村文化,促进民俗文化型村落发展。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何艳冰 乔旭宁 王同文 樊良新
文章将脆弱性理论引入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研究中,以河南省为例,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组合赋权法和综合指数法对传统村落文化景观脆弱性进行测度,并引入贡献度模型划分其脆弱类型。结果表明:(1)不同传统村落文化景观面临的压力极不均衡,旅游开发对文化景观的胁迫效应更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状态存在结构性差异,非物质文化景观较物质文化景观更为脆弱;政府在文化景观保护过程中缺乏对村民利益诉求的尊重及其文化自觉意识的激发,是导致传统村落响应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2)传统村落文化景观脆弱性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位于低、中、高3个脆弱等级的传统村落数量分别占33.33%、52.38%和14.29%,空间上呈现豫东地区和豫北地区高、豫西地区和豫南地区低的格局。(3)将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分为压力主导脆弱、状态主导脆弱、响应主导脆弱、压力-状态复合脆弱、状态-响应复合脆弱和压力-响应复合脆弱6种类型,复合脆弱型传统村落的数量明显多于单一脆弱型,且脆弱程度更深,反映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脆弱性主要受复合因素驱动。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鲜鲜 何发 张大鹏 杨灿灿 陈智慧 张婷 黄丹妮
选取安徽省内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传统村落演化差异性并探究影响传统村落分布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在时间维度,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传统村落差异明显。淮河流域经历“萌芽期—雏形期—形成期—饱和期—平缓期”,传统村落以农耕生活方式平稳发展。长江流域经历“萌芽期—雏形期—发展期—转变期—鼎盛期”,传统村落以经商生活方式迅速发展;(2)在空间维度,传统村落重心迁移路径均为由北向南,但空间格局特征差异性显著。淮河流域传统村落主要聚集在耕地密集的淮河北岸但聚集度较低,分布聚集度先减小后增加。长江流域传统村落显著聚集在长江南岸,分布聚集度持续增加;(3)两流域内传统村落均主要分布在低海拔、低坡度、邻水系及气候适宜的地区,不同历史时期气温和降水是影响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主要驱动因子,长江流域传统村落受高程影响程度高于淮河流域。长江流域内现存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受地均GDP和人口密度影响程度高于淮河流域内传统村落。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林祖锐 理南南 常江 田梦思
传统村落空心化不仅造成了建筑和土地资源荒废、居住环境恶化等普通村落面临的共性问题,而且严重危及到村落的物质遗产保护和民俗文化传承。本文以阳泉市为例,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城中型、近郊型以及远郊型三种不同区位类型的传统村落空心化的分异特征,并揭示了不同区位类型传统村落空心化的形成机理和演化规律。
关键词:
传统村落 空心化 区位分异特征 形成机理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方叶林 陆海云 黄震方 朱志刚
文章选择中国8155个传统村落作为研究样本,通过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不均衡指数、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对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以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发现:(1)从空间分布类型来看,传统村落整体上南多北少,呈现集聚分布的形态。(2)从空间分布均衡性的角度分析,传统村落在空间上呈现非均衡分布的态势,且有较高的集中度。(3)从空间分布密度的角度分析,传统村落大致形成五大集聚区,分别为: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集聚区、东南沿海及其周边集聚区、湖南—广西—贵州三省交界集聚区、云南边境集聚区、青海—甘肃两省交界集聚区。(4)传统村落分布受自然、经济、社会等3个方面的综合影响,其中,自然因素主要影响早期传统村落选址,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在传统村落的保留及后期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传统村落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从经济水平、交通条件、政策环境和民族风俗等4个方面提出发展建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魏成 苗凯 肖大威 王璐
基础设施作为传统村落村民生活和生产的物质性载体,其完善与协调与否是衡量传统村落保护成效的重要标志。从分析传统村落基础设施的"适应性"、"生态性"以及"地域性"三个基本特征入手,运用与结合相关区划方法,以前三批2555个中国传统村落为基础,构建了传统村落基础设施特征区划,系统梳理了分区传统村落基础设施的典型特征,并对传统村落基础设施的保护提出了针对性的思考,以期丰富与深化传统村落保护的既有研究。
关键词:
中国传统村落 基础设施 区划 保护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林祖锐 常江 刘婕 田梦思
旅游为传统村落的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带来生态环境恶化、历史风貌破坏、干扰原居民生活等诸多问题。文章以河北邢台县英谈传统村落为例,分析旅游发展中的现状问题,以系统论和协同学思想,将村域作为一个整体,以产业重构为先导,通过调整片区功能布局、公共设施的整合共享、社会网络重构、风貌特色的引导等规划手段寻求村落的整合与重构,从而实现旅游介入后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旅游 传统村落 英谈村 整合与重构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胡娟 王刚 刘琴 伍昌友
以湖北省的206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历史文献查阅法和时间断面法,分析湖北省传统村落的时空演变特征,以完整展现其空间关系和区域演化过程,发现:湖北省传统村落历史发展大致经历了隋唐五代以前的萌芽期、宋元辽金的发展期和明清繁盛期的三个阶段;空间格局呈集聚、均衡性较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具体表现为以鄂西南为高值聚集区,鄂东北为中值聚集区,鄂东南为低值聚集区,整体空间分布类型与湖北地貌类型具有密切关系;流域格局上,湖北省传统村落沿河流分布特征明显,主要分布在距河流15 km范围内;高程格局上,湖北省传统村落主要集聚在山地,并大致经过了“山地—丘陵/平原—山地”发展的时序性;类型特征呈现农耕型偏鄂西南分布,商贸型呈沿边型分布,军事型偏鄂东北分布和工艺型偏鄂东南分布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
传统村落 时空特征 村落类型 湖北省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魏峰群 赵晶雪 杨蕾洁 林碧霞
[目的]乡村振兴背景下,全面系统地评价传统村落的活态化发展水平,对于理解和实施乡村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方法]研究基于“活态化发展”概念内涵,构建了包含生产系统、生活系统、生态系统、发展条件、发展潜力5个维度的发展评价模型,并运用加权求和、变异系数、核密度、IPA分析等技术方法对陕西省113座国家级传统村落的活态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评。[结果]验证研究显示出评价模型客观有效,具有较强的普适性。结果显示:①陕西省国家级传统村落的活态化发展水平总体呈正态分布,其中43.36%的村落属于活态化发展一般型;②维度评析,5个维度中生活系统和发展条件的评价质量较为良好,而其它维度的情况不容乐观;③密度分析,显示出陕西省榆林市和渭南市区域中的传统村落活态化发展水平聚集程度较高,形成省域双峰空间结构;④空间评析,受多种因素交互影响,关中、陕南和陕北不同区域的传统村落活态化发展水平呈现出显著差异。[结论]当前陕西省大多数传统村落活态化发展水平一般,未来需要持续提升生产、生态和发展潜力等维度的重要价值的呈现与溢出效应,建议结合优势区、机会区、脆弱区和改善区的具体问题制定针对性的保护发展策略。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王晓毅
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根基。当下,传统村落的保护受到各方越来越多的重视,仅列入建设部前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就有2555个村落。但是应该把传统村落保护成什么样子还不清晰。已知保护成功的案例大多是旅游开发,即通过吸引游客来维持传统村落的延续。旅游开发得当可以使传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信 李王鸣
聚焦区域视角下的传统村落风貌,提取"村落建筑"、"村落格局"、"村落地形"、"村落产业"、"村落文化"五个风貌单要素,构建传统村落风貌评价体系,引入ESDA方法定量分析,找寻区域空间内小范围集聚分布的风貌组群。同时以此为基础结合丽水市域内的172个已经成功申报或正在申报的国家级传统村落,确定以典型风貌类型、风貌集成廊道、风貌分区为主体的区域传统村落风貌组群结构。研究结果发现,丽水市传统村落风貌在小范围空间内体现出较强的同质化特征,在较大尺度的分区中体现出差异化特征,在整个区域环境中显现出共性特征。
关键词:
区域视角 传统村落 风貌组群 空间特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立国 刘沛林
运用理论分析、目标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保存度和接纳度两个方面,构建了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度评价指标体系及其综合评价函数。在此基础上,以湖南省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湖南首批中国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度整体处于中度保护,且内部文化传承状态差异明显;(2)三项准则层的发展状态也有较大差异,保存度和承接度传承较好,而认同度传承较弱;(3)18项指标内部差异较大,建筑原真度和传承较好,而游客认同度等3项指标则传承较弱;(4)案例研究初步证明了构建的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度评价体系的实用性和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李萍 王倩 Chris Ryan
旅游影响一直是国内外旅游研究的重要课题,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感知是研究旅游影响的重要途径。此次调查以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齐云山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运用SPSS、CATPACTM等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数理统计,从居民与游客角度分析了旅游开发给齐云山居民带来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若干影响,以及居民对旅游业所持的态度。文章着重于探讨居民对于因旅游开发所带来的村落影响的感知,以及他们对于当前旅游影响的评测和对未来旅游发展的期待。
关键词:
旅游影响 居民感知 道教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