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004)
- 2023(18799)
- 2022(15974)
- 2021(14784)
- 2020(12118)
- 2019(27776)
- 2018(27796)
- 2017(52366)
- 2016(28701)
- 2015(32312)
- 2014(32420)
- 2013(31957)
- 2012(29697)
- 2011(26998)
- 2010(27293)
- 2009(25251)
- 2008(24672)
- 2007(22120)
- 2006(19910)
- 2005(17925)
- 学科
- 济(116364)
- 经济(116214)
- 管理(82596)
- 业(79553)
- 企(62370)
- 企业(62370)
- 方法(43844)
- 农(40315)
- 数学(36908)
- 数学方法(36473)
- 中国(35139)
- 地方(31216)
- 业经(29725)
- 财(29633)
- 农业(27007)
- 学(26996)
- 制(26377)
- 环境(21802)
- 银(20269)
- 银行(20220)
- 贸(19427)
- 贸易(19408)
- 行(19403)
- 融(19233)
- 金融(19228)
- 和(18800)
- 易(18706)
- 理论(18524)
- 技术(18208)
- 发(17686)
- 机构
- 大学(406785)
- 学院(406433)
- 济(158466)
- 管理(155636)
- 经济(154676)
- 研究(143716)
- 理学(132801)
- 理学院(131193)
- 管理学(128926)
- 管理学院(128183)
- 中国(109350)
- 科学(89807)
- 京(89581)
- 财(75869)
- 所(73042)
- 农(71496)
- 研究所(66144)
- 江(66036)
- 中心(65733)
- 业大(61519)
- 财经(58605)
- 范(57424)
- 师范(56857)
- 北京(56789)
- 农业(54724)
- 经(52989)
- 院(52710)
- 州(51342)
- 省(46627)
- 经济学(46627)
- 基金
- 项目(273624)
- 科学(214544)
- 研究(202000)
- 基金(195930)
- 家(170956)
- 国家(169424)
- 科学基金(144648)
- 社会(125994)
- 社会科(118999)
- 社会科学(118969)
- 省(108172)
- 基金项目(104300)
- 自然(93233)
- 教育(91712)
- 自然科(90907)
- 自然科学(90887)
- 划(90784)
- 自然科学基金(89207)
- 编号(83472)
- 资助(79266)
- 成果(68706)
- 重点(61981)
- 发(61770)
- 部(59387)
- 课题(58418)
- 创(56229)
- 创新(52476)
- 科研(51787)
- 制(51438)
- 国家社会(51277)
- 期刊
- 济(188308)
- 经济(188308)
- 研究(124213)
- 中国(89360)
- 农(68298)
- 学报(65746)
- 科学(61319)
- 管理(58318)
- 财(57970)
- 大学(50114)
- 教育(49789)
- 学学(46813)
- 农业(45983)
- 融(40316)
- 金融(40316)
- 技术(35477)
- 业经(32861)
- 财经(28236)
- 经济研究(27694)
- 问题(24496)
- 经(24063)
- 图书(23266)
- 业(22621)
- 资源(20613)
- 版(20317)
- 科技(20026)
- 理论(19255)
- 技术经济(18620)
- 现代(18569)
- 实践(17545)
共检索到6271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伯华 曾灿 刘沛林 窦银娣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是生态学、地理学和人居环境科学交叉与融合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文章阐释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系统构成、内在机制和阶段判定,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系统是一个不断运行的开放系统,系统的转型升级和质的飞跃主要依靠系统内部与外部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转换。在基础上,借助生态群落演替的基本理念,结合生态学、地理学和环境科学的基本方法,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阶段分为入侵、竞争、反应和调控4个阶段,并构建了不同阶段的驱动机制概念模型。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时空背景下,探讨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系统特征和动力机制,有较强的时代意义与理论意义。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伯华 曾灿 窦银娣 刘沛林 陈驰
在快速城市化与乡村旅游开发背景下,从"三生"空间视角探索乡村人居环境演变特征和发展机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传统村落发展的一般规律。本文以湖南省江永县兰溪村为例,基于参与性农村调查与评估(PRA)、GIS空间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其"三生"空间演变的过程、格局与机制,结果如下:(1)从"三生"空间视角,分析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与"三生"空间的系统耦合特征。认为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在空间上要实现生活空间宜居、生产功能协调和生态空间优美,这与"三生"空间系统目标和特征非常契合;(2)从"三生"空间演变特征来看,兰溪村生活空间由血缘集聚向外围扩散转换,生产空间由农业功能向旅游功能转型,生态空间由外部整体收缩向内部斑块化发展。"三生"空间演变过程是一个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过程,"三生"空间逐渐由传统的人居空间向新型复合空间转变;(3)传统村落"三生"空间格局的演变过程,是在旅游市场需求、政府政策引导、空间行为转变和自组织反应力的内外双重驱动作用下的结果,内力驱动主要集中在农户生活空间结构特征上的延续与转化,外力驱动主要体现在生产和生态空间结构的转型与更替。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伯华 易韵 窦银娣
旅游作为当前传统村落开发的重要方式,直接给当地农户的生计和文化带来了深刻影响。探讨农户生计转型与文化适应,对于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该文以湖南省江永县兰溪村为例,从可持续生计框架的角度出发,利用问卷调查测量农户的生计资本指数和生计多样化指数,将农户分为均衡经营型、其他商贸型、旅游主导型、务工主导型、规模种植型和传统纯农型等6大类型,分析了每一类型农户的生计转型,并以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从日常生活、传统规则、民族认同和民族节庆等角度进行了文化适应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生计多样化指数和生计资本指数越高,农户的生计转型情况越好,生计结果也越可观。2)生计转型程度越高,农户的文化适应能力越强。根据研究结果,后续的相关研究应深入探讨传统村落旅游的可持续性、农户失权现象的影响以及文化适应的反作用等问题。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包亚芳 孙治 宋梦珂 李政欣 叶馨遥 臧德霞
在提出公共空间文化活力概念的基础上,以浙江省兰溪市为研究案例地,以传统村落居民为实地问卷调研对象,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剖析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文化活力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文化活力的5个影响因子分别为公共空间的文化性、包容性、管理与维护、布局与设计以及安全性。文化性、管理与维护以及布局与设计3个因子对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文化活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文化性的影响效应最强,管理与维护、布局与设计的影响效应次之。据此,提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文化活力提升的相关建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伯华 郑始年 窦银娣 刘沛林 曾灿
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和基因,乡村转型背景下,如何留住这份"乡愁"显得尤为重要。论文以湖南岳阳张谷英村和通道皇都村为例,从景观基因修补和文化基因修复的视角,探讨自组织和他组织模式下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演变路径和空间特征。研究显示:①自组织模式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机制较为灵活,实效性强,但短期稳定性差;他组织模式下的转型机制短期稳定性较强,但缺乏一定的实效性。②自组织模式下的转型发展由内生力量自下而上推动,"双修"理念下沉发展较好,创新与适应能力强,但"双修"效果缺乏一定的规范性和整体性;他组织模式下的转型发展由外部力量自上而下推动,"双修"效果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和秩序性,整体呈环状格局,但内生力量较弱,理念下沉较差,主动创新能力与适应能力低。③自组织模式下的转型发展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即文化基因修复为先,景观基因修补在后,整体呈波状起伏路径;他组织模式下的发展逻辑与自组织相反,整体呈阶梯式路径。④自组织模式在传统村落未来发展中能够稳固延续;他组织模式下,虽短期内可以延续,但随着内外主体的强弱转化,最终将被自组织模式取代。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孟明浩 俞益武 张建国
诸葛村具有奇特的乡村聚落景观、秀丽的田园山水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依托这些资源开发了古村落观光游,修学考察游基旅游产品,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一定的社会效益。但目前诸葛村对于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深度不够,无法满足游客休闲体验的消费需求。为此应遵循古村落旅游产品体验化设计原则和方法开发乡村旅游产品体系,达到人与自然,文化与环境的和谐共生目标。
关键词:
古村落 旅游产品 体验化设计 诸葛村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晓华 吴仕嫱 黎想
揭示多功能发展特征、划定多功能协同发展类型是传统村落传承保护与活化利用的现实需要,是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研究的重要议题。以黟县44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多指标综合法及耦合协调模型,科学测度传统村落多功能发展水平及协同状态,并基于此进一步划分传统村落类型,针对性提出传统村落多功能发展引导策略。结果表明:(1)黟县传统村落多功能发展村际差异显著,优势功能和短板功能并存,多功能系统内部协同水平较低,大部分村落多功能协同水平处于过渡协调及失调衰退状态;(2)依据传统村落多功能协同状态,黟县传统村落可划分为协调发展类、过渡协调类及失调衰退类三个主类,进而根据村落优势和短板功能进一步划分出综合发展型、生活居住型、田园观光型、特色产业型及功能衰微型五个亚型;(3)需对不同类型传统村落进行差异化引导,即全面提升协调发展类村落发展品质及区域联动水平,促进过渡协调类村落特色化发展,引导失调衰退类村落精明收缩和适应性转型。研究强调需针对传统村落多功能协同发展状态,差异化引导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以期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引。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常昊 杨智勇 都泓源
在从演进韧性视角界定乡村韧性概念的基础上,构建了融合乡村地域系统要素与韧性内涵层次的县域乡村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湖南江永县为数据单元,对江永县乡村韧性进行综合指数与多维度指数测算与分析。结果显示:江永县韧性综合指数由0.38趋增为0.57,整体为中等韧性水平,呈不断提升趋势。其中,生态和文化维度韧性基础最好,并相对稳定;产业经济和基础设施维度韧性基础较差,但发展最为显著。同时,其韧性系统的抵抗力、恢复力和发展力均呈发展态势,其中抵抗力水平最高,恢复力提升最快。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江永县韧性综合水平提升的主要短板是农药使用过度和自然灾害抵抗能力较弱、教育投入不够以及反映农村现代化建设水平的用电量和道路网建设不足。
关键词:
乡村 演进韧性 乡村可持续发展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常昊 杨智勇 都泓源
在从演进韧性视角界定乡村韧性概念的基础上,构建了融合乡村地域系统要素与韧性内涵层次的县域乡村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湖南江永县为数据单元,对江永县乡村韧性进行综合指数与多维度指数测算与分析。结果显示:江永县韧性综合指数由0.38趋增为0.57,整体为中等韧性水平,呈不断提升趋势。其中,生态和文化维度韧性基础最好,并相对稳定;产业经济和基础设施维度韧性基础较差,但发展最为显著。同时,其韧性系统的抵抗力、恢复力和发展力均呈发展态势,其中抵抗力水平最高,恢复力提升最快。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江永县韧性综合水平提升的主要短板是农药使用过度和自然灾害抵抗能力较弱、教育投入不够以及反映农村现代化建设水平的用电量和道路网建设不足。
关键词:
乡村 演进韧性 乡村可持续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伯华 龙翔宇 窦银娣 杨馥端
文章立足于韧性理论的科学内涵及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系统特征,从景观秩序稳定、地域功能多元、营建主体适应3个方面,构建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体检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函数,并据此对湖南省4个典型传统村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4个典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体检结果整体发展状态较好,且内部差异明显。(2)3项准则层中,表征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延续发展基础的景观秩序稳定层评价结果较好,而表征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自身优势属性、促进系统转型适应的地域功能多元层和营建主体适应层评价结果差异较大。(3)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系统问题集中在多元主体权力失衡和文化基因传承无路2个方面。最后,依据体检评价结果,从加强社区增权和实施文化补偿2个方面探索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差异化修复路径。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郭晋媛
传统村落作为中华农耕文明和现代人类乡愁记忆的共同载体,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顺应新形势对其进行保护和开发成了必须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实行保护前提条件下的旅游开发不失为一条破题之路。以往的传统古村落旅游开发研究多集中于产业路径、开发模式、空间保护、社区参与、产品设计等角度,文化角度涉及的不多,而古村落的魅力恰在于其蕴含乡风民俗的特色乡土文化,因此文章从民俗学视角将传统古村落文化中民俗事象、俗民群体、民俗传承纳入研究范围,在地化开展山西省古村落民俗旅游开发主体、发展环境、产品文化创意和市场联动的共生模式动力机制研究,并针对当前山西省古村落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度低、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农户参与性不充分及旅游市场链条延展不够等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
山西传统村落 民俗旅游 动力模型及机制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段亚鹏 张类坊 闵忠荣
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必然会带来建筑文化的交融。传统建筑是表达地域文化的主要物质载体,不同建筑文化交融碰撞过程中,兼具两种建筑文化基因同时又进一步融合创新产生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形态。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地处临川文化圈和庐陵文化圈交汇处,其建筑形态同时受两种建筑文化的影响,结合当地的风土,经过吸纳、选择与融合形成鲜明的地域特色。本文侧重于文化交流的角度,采用文化地理学、文化传播学、比较文化学的方法,以珠溪村为例,从临川文化与庐陵文化交流的背景入手,首先从宏观上分析该地区文化产生交流的因素,其次从中观上分析传统村落布局特色,最后从微观上分析传统建筑的地域特色,以期进一步丰富江西传统建筑文化研究成果。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段亚鹏 张类坊 闵忠荣
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必然会带来建筑文化的交融。传统建筑是表达地域文化的主要物质载体,不同建筑文化交融碰撞过程中,兼具两种建筑文化基因同时又进一步融合创新产生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形态。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地处临川文化圈和庐陵文化圈交汇处,其建筑形态同时受两种建筑文化的影响,结合当地的风土,经过吸纳、选择与融合形成鲜明的地域特色。本文侧重于文化交流的角度,采用文化地理学、文化传播学、比较文化学的方法,以珠溪村为例,从临川文化与庐陵文化交流的背景入手,首先从宏观上分析该地区文化产生交流的因素,其次从中观上分析传统村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兆峰 张青松
乡村振兴与转型发展背景下,以有机更新视角探索旅游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演变过程与发展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旅游驱动下中国传统村落发展的一般规律。通过参与式观察、文本分析、GIS空间分析等研究方法,借鉴有机更新理论,并以湖南省十八洞村为例,深入探讨旅游型传统村落有机更新过程与机制。研究发现:①基于旅游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困境识别和乡村振兴内在发展需求辨识,提出旅游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由物质空间更新、社会网络和谐、文化基因延续局部更新到整体更新的实践路径;②2013—2022年,十八洞村人居环境物质空间由产业单一、设施欠缺、环境污损向宜业、宜居、宜游转变;社会网络由关系网络断裂、社会秩序失衡向有机秩序传承、权力场域协调转变;文化基因由文化景观破碎、传承主体流失向聚落“双修”和文化“双创”转变;③十八洞村人居环境有机更新过程中,主体培育、动力激活、党建引领、政策保障、创新驱动机制协同,推动人居环境由单向局部更新转向多维整体更新,扎实筑牢了乡村振兴的空间、社会、文化基础。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翁时秀 彭华
近年来,社区增权引起国内旅游研究者关注,从当前的理论和实践情况看,需要探寻不同类型旅游目的地的本土化增权理论和建议。文章以浙江省永嘉县境内的楠溪江古村落群为例,对旅游发展初级阶段弱权利意识型古村落社区展开了研究。基于田野调查,文章提出了一个综合性的社区去权考察方法,指出了此类旅游地的去权根源及增权途径,其中,增权途径的探讨是在实证研究基础上的适度延伸,它为实践提供了可试错但试错成本又较小的方案。文章还澄清了心理权力激发型增权和制度供给型增权的前提,对于当前不讨论前提的心理增权优先与制度增权优先之争,这种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旅游发展影响下传统村落的整合与重构——以河北省邢台县英谈传统村落为例
传统村落空心化区位分异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以山西省阳泉市传统村落为例
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三生”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机制研究——以湖南德夯村为例
数字技术力量下传统村落景观修复演进的特征与机制研究——以岳阳市张谷英村为例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与模式研究
电子商务经济下江苏省淘宝村发展特征及其动力机制分析
增权视角下江西古村落旅游发展思考——以婺源县为例
传统村落旅游景观意象的社区感知研究——以江西省婺源县篁岭古村为例
村落变迁:动力机制与意义阐释
基于H-I-S视角下传统村落分类与发展模式研究——以邯郸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