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437)
2023(3606)
2022(3034)
2021(2779)
2020(2248)
2019(4790)
2018(4520)
2017(8537)
2016(4861)
2015(5420)
2014(5361)
2013(5225)
2012(5157)
2011(4907)
2010(5021)
2009(4452)
2008(4534)
2007(4016)
2006(3768)
2005(3396)
作者
(15824)
(13412)
(13359)
(12782)
(8634)
(6398)
(5929)
(5268)
(5054)
(4917)
(4883)
(4786)
(4569)
(4364)
(4287)
(4147)
(3970)
(3932)
(3916)
(3885)
(3483)
(3470)
(3317)
(3235)
(3092)
(3055)
(2922)
(2848)
(2845)
(2731)
学科
(24946)
经济(24924)
地方(10644)
管理(10490)
(8826)
方法(7920)
地方经济(6996)
(6921)
数学(6812)
(6731)
数学方法(6705)
中国(5843)
(5839)
企业(5839)
农业(4906)
业经(4687)
环境(4551)
(3732)
(3582)
金融(3580)
理论(3142)
(3121)
(3120)
资源(3055)
(3006)
(2959)
贸易(2958)
(2841)
(2839)
银行(2821)
机构
大学(76141)
学院(75558)
研究(30667)
(28054)
经济(27432)
管理(25122)
理学(21844)
科学(21553)
理学院(21423)
中国(21194)
管理学(20814)
管理学院(20675)
(16783)
(16390)
研究所(15690)
(15484)
(13332)
师范(13204)
中心(12994)
农业(12490)
业大(12481)
(12211)
(11912)
(11108)
师范大学(10914)
科学院(10034)
北京(9979)
(9853)
(9694)
财经(9663)
基金
项目(54208)
科学(42899)
基金(39287)
研究(37699)
(35725)
国家(35464)
科学基金(29291)
社会(24063)
社会科(22711)
社会科学(22701)
(22007)
基金项目(21119)
自然(19171)
(18773)
自然科(18679)
自然科学(18669)
自然科学基金(18312)
教育(17097)
资助(15248)
编号(14677)
重点(13378)
(13102)
成果(12300)
(11575)
课题(11061)
(10872)
计划(10747)
创新(10314)
发展(10293)
科研(10291)
期刊
(32752)
经济(32752)
研究(21236)
学报(15503)
中国(14426)
科学(14249)
(13895)
大学(11214)
学学(10613)
农业(9883)
教育(8741)
管理(8013)
(7689)
资源(6315)
(5465)
金融(5465)
技术(5394)
(5057)
业经(4936)
(4873)
经济研究(4738)
财经(4647)
业大(4405)
问题(4157)
科技(4151)
(3985)
统计(3811)
图书(3777)
农业大学(3675)
地理(3657)
共检索到1108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吴俊范  
传统时期太湖流域的渔民群体分为陆上定居的兼业渔民(仍属农民身份)和水上流动的专业渔民,其生产与生活方式因水环境和鱼资源的分布而存在区域差异。太湖周边低地湖荡区的兼业渔民从事捕鱼的环境支持度和资源便利程度较高,渔业在农村副业序列中占有重要地位。东部河网地区水鱼资源欠丰,捕鱼技术简单,农民捕鱼生产的季节性和流动性较大。太湖上流动捕鱼的专业渔民生产技术高,具有规模化和互助性,构成自然捕捞商品鱼生产的主力大军。流动于东部内河上的专业渔民以单家独户生产为主,产量低收入少,缺乏互助合作。各类渔民共同具有的流动性和人口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吴俊范  
传统时期太湖流域的渔民群体分为陆上定居的兼业渔民(仍属农民身份)和水上流动的专业渔民,其生产与生活方式因水环境和鱼资源的分布而存在区域差异。太湖周边低地湖荡区的兼业渔民从事捕鱼的环境支持度和资源便利程度较高,渔业在农村副业序列中占有重要地位。东部河网地区水鱼资源欠丰,捕鱼技术简单,农民捕鱼生产的季节性和流动性较大。太湖上流动捕鱼的专业渔民生产技术高,具有规模化和互助性,构成自然捕捞商品鱼生产的主力大军。流动于东部内河上的专业渔民以单家独户生产为主,产量低收入少,缺乏互助合作。各类渔民共同具有的流动性和人口来源的复杂性,使其成为社会安全管理的重灾区,也是促成20世纪60,70年代政府彻底实施渔民上岸定居的重要原因。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华  
身份是从自我与社会互动的角度对个人和群体进行多面性的有序建构。传统社会中,传统的想象和污名化构筑了社会等级的结构,并形成了对渔民的偏见与歧视。而被污名化的渔民却产生了对"污名的认同",并呈现于日常社会生活的一些方面。可见,在传统时代,渔民底边身份的形成和污名化与国家权力和主流社会的排斥不无关系。考察渔民身份的多重性,是对太湖渔业文化的尊重与保护,是践行费孝通先生倡导的"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理念的最好方式。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徐斌  
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导致苏南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另外,政绩考核的片面性,法律的不健全和缺位,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保障,以及无效的公众参与和监督也是造成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重要因素。目前,太湖地区面临着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双重压力。从整个流域看,太湖仍然没有走出边治理边污染的怪圈。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孙小祥  杨桂山  欧维新  徐昔保  
人类活动驱动下的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是当前生态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耕地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尚不清楚。论文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典型商品粮基地——太湖流域为研究区,利用多期遥感解译数据、统计资料和历史文献,分析太湖流域25 a来耕地变化情况,并选取农产品生产、碳蓄积、水源涵养三个关键指标探讨耕地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 25 a来太湖流域耕地减少显著,以城市建设用地占用为主,1985—2000年流域耕地仅减少1 346.82 km2,主要集中在上海市和江苏省,态势并不严峻;2000—2010年是流域耕地减少的主要时期,减少面积达4 31...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俊雄  徐宗学  
用Mann-Kendall统计检验方法对太湖流域6个气象站点1954~2006年降水、气温、相对湿度、日照时数的变化趋势和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0余年来太湖流域降水量呈较弱的增加趋势,冬季和夏季降水增加显著;空间变化趋势表现为北部地区降水量呈下降趋势,东南部地区呈上升趋势。年平均相对湿度表现为微弱的下降趋势,M-K倾斜度值为-0.99%/10 a;春、秋季相对湿度都显著减小,而夏季减小幅度较弱,冬季减小现象不显著。年平均气温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并表现出最低气温比最高气温增高趋势显著的特点,冬、春季增温显著;空间分布变化趋势为以平湖和溧阳为中心的两个地区上升趋势最小,以上海为中心地区上升...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万荣荣  杨桂山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分析了太湖流域1985~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空间分异特征。研究表明,15年间太湖流域耕地、未利用地呈减少趋势,建设用地、林地、草地、水域呈增加趋势,其中耕地面积的减少和建设用地的增加十分显著;主要转移方向包括耕地向建设用地转移、林地向草地转移、未利用地向林地转移、水田向水域转移等;各类土地利用变化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区域分异,耕地与建设用地的强烈变化尤为明显地表现在城市与交通线的周围;人口的急剧增长、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以及农业结构的调整是近15年太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许妍  高俊峰  高永年  刘聚涛  
根据研究地域的生态特征,综合考虑流域内生态系统相互影响机制,结合遥感解译、野外调查及社会统计等多源数据,运用PSR模型从胁迫因子、状态因子以及效应因子三方面构建了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对太湖流域综合生态健康进行评价,并对其空间分异及动态转移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2008年间,研究区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整体处于亚健康水平,区域综合生态健康指数由2000年的0.584下降至2008年的0.512,有92%的区域综合生态健康指数呈下降态势。生态健康存在明显区域性差异,整体呈现由东北至西南逐渐下降的趋势。生态健康状态较好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南部苕溪流域的安吉县、德清县及长兴县一带...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虞锡君  
跨界水污染严重影响流域水环境保护,严重干扰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在客观分析太湖流域跨界水污染多方面危害的基础上,揭示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水环境管理体制不合理和水污染防治的制度缺失是跨界水污染的三大成因,并针对性地提出:第一,实现流域管理体制创新是破解跨界水污染难题的根本。第二,创建流域水生态补偿机制是破解跨界水污染难题的关键。第三,构建水环境保护联合执法机制是破解跨界水污染的保证。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任远  
本文分析了太湖流域面源性水环境污染问题及其治理机制 ,在此基础上指出面源污染的深层原因是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生活方式的过物质化、城乡二元结构及城乡空间布局的不合理等社会经济运行机制的不可持续性 ,并对建立适应面源污染的综合性、集成化和流域性的水环境管理体制提出了突破性的改革思路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舒川根  
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目前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阶段。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环太湖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长期以来推行的是较为粗放的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给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太湖蓝藻的爆发说明太湖流域必须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努力构建环太湖流域的生态文明。构建环太湖流域的生态文明既是环太湖地区工业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充分发挥环太湖地区厚重的文化和生态资源,实现环太湖流域环保的一体化和有效防治太湖污染的客观要求。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彩玲  杨松楠  隋标  马立珩  张莹  王萍  顾琐娣  徐茂  沈其荣  郭世伟  
以水稻品种常优1号为材料,于2008至2009年在江苏常熟进行了连续2年的水稻最佳养分管理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最佳养分管理技术,优化养分运筹,增产31%~46%,施氮量为240 kg.hm-2时可获得最高产量9 208 kg.hm-2;高产高效处理可减少肥料投入30%~40%,增产5.5%,氮肥农学效率提高67.8%~98.4%;高效处理减少48.6%氮肥用量,提高氮肥农学效率31.4%。以上结果表明,在太湖地区采用水稻最佳养分管理技术可以大幅减少氮肥施用量,并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沈月娣  
太湖流域水污染日趋严重 ,已成为影响该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水污染物处理设施的严重滞后和非正常使用 ,严重的水土流失以及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 ,是造成太湖流域水资源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应强化水资源环境保护的行政、民事和刑事立法 ,严格执法 ,综合治理 ,合理利用和保护太湖流域水资源。参 4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谢红彬  虞孝感  张运林  
太湖流域水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从 2 0世纪 6 0年代起 ,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流域水环境不断恶化 ,具有表征意义的太湖水体的TP ,TN ,COD浓度不断上升。本文把环境演变的人文驱动因素归纳为人口发展、经济发展、城市化、土地利用等 ,将其与太湖流域水环境耦合 ,得出探讨性结论 :太湖流域人类活动与水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大致经历了干预、干预—弱制约、干预—制约、干预—强制约四个阶段 ,每个阶段对应着不同的人类活动特征。流域水环境恶化经历了几十年 ,而水环境修复则需要人类更长时期的共同努力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张玉庆  徐曙东  高珊  曹明霞  
太湖流域是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区域,这一区域内的农业功能已由经济型向经济、社会、生态三位一体的功能转变。在太湖流域实施生态农业建设,推进传统种植方式的彻底改变,不仅是改善太湖流域生态环境的必要手段,也是加速地区产业升级、转变增长方式的有利契机。目前太湖流域生态农业建设与发展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需要各级政府加大生态农业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