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889)
2023(15999)
2022(13834)
2021(12949)
2020(10449)
2019(23958)
2018(23962)
2017(44922)
2016(24494)
2015(27476)
2014(27459)
2013(27076)
2012(25076)
2011(22790)
2010(22987)
2009(21414)
2008(20462)
2007(18158)
2006(16132)
2005(14118)
作者
(70928)
(58612)
(58281)
(55157)
(37494)
(28262)
(26442)
(22978)
(22503)
(21133)
(20186)
(19759)
(18663)
(18530)
(17991)
(17932)
(17431)
(17162)
(16862)
(16728)
(14658)
(14590)
(14112)
(13576)
(13267)
(13189)
(13171)
(13067)
(11927)
(11635)
学科
(101353)
经济(101247)
(65106)
管理(64213)
(50241)
企业(50241)
方法(39378)
(36650)
数学(32669)
数学方法(32294)
中国(30917)
地方(28741)
业经(25890)
农业(24481)
(21913)
(21598)
(18505)
(17432)
贸易(17418)
理论(17083)
(16718)
(16638)
(16313)
银行(16270)
环境(16127)
(15967)
金融(15964)
(15909)
(15690)
技术(15327)
机构
学院(343562)
大学(341161)
管理(132932)
(132405)
经济(129241)
研究(119340)
理学(114014)
理学院(112661)
管理学(110669)
管理学院(110055)
中国(88936)
科学(74986)
(74115)
(60404)
(60309)
(59496)
(55592)
研究所(54817)
中心(54313)
业大(52017)
(49538)
师范(49072)
财经(46714)
北京(46523)
农业(46127)
(43200)
(43115)
(42273)
师范大学(39325)
经济学(38182)
基金
项目(232488)
科学(181890)
研究(173688)
基金(165063)
(143037)
国家(141681)
科学基金(121134)
社会(107889)
社会科(101824)
社会科学(101800)
(93574)
基金项目(87811)
教育(79300)
(77386)
自然(77227)
自然科(75329)
自然科学(75314)
自然科学基金(73925)
编号(73222)
资助(66934)
成果(60090)
(53633)
重点(52161)
课题(50939)
(50129)
(48102)
创新(44739)
项目编号(43874)
科研(43679)
国家社会(43088)
期刊
(157551)
经济(157551)
研究(103502)
中国(72625)
(59551)
学报(54651)
科学(50980)
管理(48895)
教育(45406)
(43247)
大学(41383)
农业(40579)
学学(38595)
(32649)
金融(32649)
技术(29869)
业经(29407)
经济研究(23509)
财经(21869)
图书(20776)
问题(20150)
(19324)
(18659)
科技(17320)
(17063)
理论(16156)
资源(16134)
现代(15881)
技术经济(15764)
商业(15724)
共检索到5210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强  孙凯  
毛笔传统手工艺作为中国传承数千年的国粹,近代受人们书写习惯和现代机械制作的影响,逐渐成为一种失落文化。无独有偶,作为传统手工艺文化载体之一的古村落,其发展也存在相同的困境。周坊村作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其拥有深厚的毛笔传统文化底蕴,从毛笔的起源分析周坊毛笔传统手工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其与古村落在动态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联系,得出需从毛笔传统工艺的产业开发、村落场所更新、传统节庆活动丰富化三个方面的探索促使传统文化和古村落的联动发展,才能使其重获生机。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继艳  
我国传统手工艺是承载着农耕社会民众赖以生存的经济诉求与审美理想的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文化产业资源。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由于传统手工艺赖以维系的文化生态环境不断遭到侵蚀,使得进一步传承、发展传统手工艺面临着诸多困难。为了能够有效传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手工艺,应该着重从完善相关学科理论和方法论体系、解决传承人危机、拓展生产应用以及加强文化认同感培育等方面入手强化理论探索与实践检验相结合的研究力度,切实解决实现传统手工艺科学、有效传承、发展的问题。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黄兆晖   李劼   徐红罡  
旅游业的发展为传统手工艺的保护、振兴和传承提供了新的场景和机遇,但现代化与商品化下的原材料与生产技艺创新可能与其原本的物质性形成张力和矛盾。文章从社会-物质视角出发,以东莞传统手工艺莞香为研究对象,探讨旅游地建设与旅游业发展情境下传统手工艺可持续发展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对沉香文化博物馆、牙香街、莞香小镇等旅游场景下现代莞香种植、加工与贸易的参与式观察以及对30位行动者的深度访谈,研究揭示了传统手工艺作为重要的物质本身如何在与旅游结合发展过程中得以振兴与改变,以及由其物质性产生的争议和矛盾。研究发现:1)莞香结香时间长、结香条件苛刻和自带独特的香味等物质特点使其生产离不开东莞的地理环境、地方香农总结的特定技艺,莞香生产与制作的传统手工艺成为东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旅游地建设背景下,与旅游相结合的发展使得莞香相关技艺、文化和产业得以振兴,并在其商品形式、制作技艺、传承场景和香市贸易上产生了符合旅游需求与现代生产的创新与转变;3)莞香的物质特点引发了关于植物保护与开采、质量与效率、独特性与标准化、具身性与品质和价值等一系列矛盾,对莞香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挑战。文章引入新物质主义哲学思想下的物质性概念深化了文旅融合背景下的传统手工艺研究,揭示了物质性对其保护、传承与发展的独特作用,有助于在实践上推动莞香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钟玮  
羌绣手工艺是羌民族悠久历史和社会文化的承载物。在社会生活的变迁中,羌绣手工艺发生的转变是复杂的。对汶川羌族刺绣手工艺的历史渊源、生活文化特征等进行了综述,分析了羌绣手工艺的意义变迁与呈现,思考羌绣手工艺在当今生成为一种生产活力、文化活力作用于现代生活的积极意义。通过"一针一线"羌绣品牌的个案分析提出挖掘羌绣潜在文化价值,创新生活文化的多元需求以及在都市文化有益的补充与健全中寻求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进而创新性地实现现代价值转换的实践路径。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刘欣  冯果烨  崔莹  
传统手工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我国高度重视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当下,对其商业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实践价值。为具体辨析传统手工艺品商业化的概况和发展前景,文章采用举例说明法、文献分析法,从黑龙江省赫哲族鱼皮工艺着手,对传统手工艺品市场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进行阐述分析,并提出发展策略。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Ben Hillman  
中国在迈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如何保护、发展并发扬光大传统手工艺品,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以中国西南彝族贫困村寨——九龙村手工艺品试点项目为个案,讨论了市场整合中贫困社区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依靠社区自身解决长期生存保障的办法。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钟迪茜   卢颖   罗秋菊  
保护和发展是我国非遗传承的重要维度,如何在传承性保护的基础上走向创新性发展仍是黑箱。景德镇以手工制瓷闻名于世,明清时期曾创造世界陶瓷工艺巅峰,后因守旧而陷入沉寂。然而,当今的景德镇从陶瓷生产中心转向文化创意旅游地,实现了手工制瓷从复兴到创新的飞跃。手工制瓷是一种地方性知识,文章以知识视角切入,结合39人次访谈与二手资料,解析景德镇手工制瓷的当代复兴与创新过程。研究发现20世纪90年代的仿古瓷热潮推动了地方性知识复现,随后大众旅游发展促进了地方性知识外化。但这一阶段手工制瓷停留于古法制瓷的传承,知识生产局限在地方性知识的内循环。直至2000年伊始,“学院派”艺术家的到来为景德镇注入现代艺术理论和创新理念,构建了地方性知识与外部知识交织碰撞的知识生产外循环。如今,景德镇形成了浓厚的地方艺术创新氛围(即本地蜂鸣),激活了本土创新意识,引发了地方性知识重构。知识内外双循环机制推动景德镇手工制瓷从本土工匠主导的工艺复兴,走向多方参与凸显艺术创作的创新性发展。文章为具有传统手工艺资源的旅游地转型发展文化创意旅游梳理了典型案例,凝练了传统手工艺的创新机理,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林聚任  
[主持人语]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既体现了国家对乡村发展前所未有的重视,也意味着中国乡村发展正步入一个新的阶段。为此,我们不但要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去关注乡村的未来发展,同时也要具有国际视野和比较分析的思维,了解和借鉴国外乡村发展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先行一步发展的日本、韩国的经验,以更好地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杨敏  马融  马超越  
城乡二元结构从对立走向融合。30年来,中国城市的二次现代化进程:从核心城区建设到郊区化扩展,从郊区城市化到新城区发展,再从新城区崛起到城市带连接。城市化不仅仅是传统城市的命题,也是郊区乃至城市带之间传统乡村城市化的课题。城市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空间尺度、公共属性“包围”和改造传统乡村。乡村的根文化、生态文明、田园生活方式等在进入城市视野的同时,也形成了新的农村“包围”城市的融合方式。城乡相向而行,在相互的资源与资本的共性化过程中,实现了价值交换。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艺婷  王浩翔  令晓峰  单彦名  
传统村落作为特定的乡村单元,保存着大量的传统建筑,承载着深厚的地域文化。随着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对传统村落的关注度日趋增长,但是更多的关注点集中于物质空间的保护利用,对于产业的发展往往关注不足,为了传承和发展传统村落的美好形态,提升人民的幸福生活水平,在分析现阶段传统村落发展状态的基础上,以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的发展思维,结合桂林市全州县下宅村传统村落规划案例,探索传统村落振兴的具体实施路径,详细阐述了农产品产业、乡村文旅产业、乡村民宿产业以及乡村文创产业整合发展的优势所在,归纳具有可行性的发展模式,为传统村落的发展实践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实际案例,推动整体保护和发展的工作。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瑜  吴殿廷  
旅游业开发利用传统手工艺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手工艺。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必须探求传统手工艺与旅游业的深度、优化结合,才能实现科学而高效的开发利用。从旅游产业链角度看,就是要争取将传统手工艺纳入到旅游产业链的核心;通过观念上重视、选择上慎重、定位上提升、品质上保障、创意上突破等一系列对策,使传统手工艺生产地转化为旅游目的地,实现多元化、规模化、品牌化和创新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久林  储金龙  李瑶  
[目的]传统村落一直以来是城乡规划学、地理学、建筑学等多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相关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地域特色明显、类型突出的单个村落,研究结果多为"地方性知识",缺乏"整体社会知识"的解释,文章分析了古徽州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揭示了区域传统村落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并结合区域资源文化特色,提出古徽州传统村落整体性保护的构想。[方法]选取古徽州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10.2构建了古徽州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属性数据库,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和地统计方法进行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的定量化研究。[结果]研究发现古徽州地区的传统村落在区域宏观层面基本呈现凝聚分布状态,从县区尺度来看,传统村落的分布较为集中,但集中程度不高,主要集中分布在黟县、歙县和婺源,且各县域之间分布不均衡,在进行核密度估计后,发现黟县、徽州区和歙县的密度较高。[结论](1)古徽州传统村落分布较为集中;区域环境、地形地貌、交通以及较为滞后的社会经济,成为传统村落能够保存至今的重要屏障。(2)基于传统村落的发展现状,应当立足于区域徽文化的资源本底,加强区域旅游协作,提升竞争力,运用系统性思维,形成区域整体性保护发展意识。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王佳钰   苏明明   窦浩涵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载体,从业者在非遗传承与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众多非遗中,传统手工艺依赖于从业者对于特定材料的手工制作而独具特色,在体现自然造物规律的同时也是考察人、自然与社会三者关系的重要范本。为了解手工艺非遗的传承困境与可持续发展路径,本文依托文化生态学理论框架,以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为例,通过半结构化访谈、参与式观察和图片分析等多种方式展开实证研究。研究表明:(1)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迁共同影响着非遗的传承;(2)从自然角度看,自然环境的变化、自然资源耗竭以及地理异质性是造成非遗传承困难的主要因素;(3)从社会文化角度看,市场需求变化、代际价值观差异、经济因素和技术冲击阻碍着非遗传承;(4)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交织构筑了系统的完整性和平衡性,文化系统失衡制约着手工艺非遗传承。鉴于此,本文从资源管理、非遗价值解说和从业者生计保障的角度提出了解决手工艺非遗传承困境的建议,为调和非遗发展中的人地关系和促进非遗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谢白杨  卿斐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形式上的多样性,是民族文化丰富资源的密集表达,当代大学生要以非物质传统文化的保护为己任,而高校应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与发展的重要阵地。本文分析了高校引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资源的重要举措以及高校在传统手工艺教育中的成功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对高校发展传统手工艺的优势与价值进行系统分析,探讨高校艺术教育的生存与发展现状。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杨俊伍  靳乐山  汪力斌  
遵循行动研究方法,针对三江平原湿地资源社区共管的全程跟踪观察发现,生计替代的成败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资源共管的成败。社区共管作为一种外来的制度模式能否与当地制度磨合嫁接,除受当地正式制度影响制约外,还受当地文化等非正式制度的影响制约。鉴于此,社区共管不仅是一种单纯的试图促进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针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模式,还是一种作为话语权的形式而存在的与当地不同行动主体互动、粘合以及嵌入的对话过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