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040)
- 2023(5945)
- 2022(5097)
- 2021(4734)
- 2020(3857)
- 2019(8698)
- 2018(8359)
- 2017(16510)
- 2016(8880)
- 2015(10024)
- 2014(9993)
- 2013(9788)
- 2012(9174)
- 2011(8239)
- 2010(8584)
- 2009(7951)
- 2008(7939)
- 2007(7226)
- 2006(6827)
- 2005(6270)
- 学科
- 济(34731)
- 经济(34703)
- 业(32792)
- 管理(31354)
- 企(26945)
- 企业(26945)
- 技术(13807)
- 方法(13480)
- 农(12008)
- 数学(11649)
- 数学方法(11452)
- 财(10286)
- 中国(9943)
- 税(9638)
- 税收(9134)
- 收(9077)
- 策(8908)
- 业经(8435)
- 农业(8065)
- 技术管理(7770)
- 贸(7450)
- 贸易(7448)
- 制(7337)
- 易(7318)
- 地方(6808)
- 及其(6075)
- 理论(5965)
- 学(5910)
- 银(5838)
- 银行(5829)
- 机构
- 学院(130879)
- 大学(127831)
- 济(57668)
- 经济(56433)
- 管理(52208)
- 研究(44907)
- 理学(44337)
- 理学院(43963)
- 管理学(43319)
- 管理学院(43072)
- 中国(33950)
- 财(28059)
- 京(26514)
- 科学(25462)
- 所(22399)
- 江(21372)
- 财经(21204)
- 中心(20541)
- 研究所(19941)
- 农(19638)
- 经(19227)
- 业大(17655)
- 北京(16937)
- 经济学(16833)
- 州(16620)
- 范(16541)
- 师范(16393)
- 院(16292)
- 技术(15533)
- 财经大学(15400)
- 基金
- 项目(83036)
- 科学(66426)
- 研究(64466)
- 基金(59343)
- 家(50980)
- 国家(50525)
- 科学基金(43676)
- 社会(40708)
- 社会科(38742)
- 社会科学(38735)
- 省(33107)
- 基金项目(30229)
- 教育(30000)
- 划(27497)
- 自然(27065)
- 编号(26743)
- 自然科(26457)
- 自然科学(26453)
- 自然科学基金(25984)
- 资助(24694)
- 成果(22325)
- 课题(19195)
- 部(19086)
- 重点(18766)
- 发(18761)
- 创(18705)
- 创新(17461)
- 性(16738)
- 国家社会(16627)
- 教育部(16518)
共检索到2056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李春好 赵英才 蔡莉
[期刊] 预测
[作者]
马国勇 田国双 石春生
本文以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载体,基于PLS-SEM算法研究高新技术企业吸收能力影响因素,并解释影响因素对吸收能力的作用机理。通过问卷调查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对本文提出的影响因素作用假设进行验证和检验。研究发现:(1)内源影响因素方面,研发活动、知识存量、组织学习和组织创新气氛均对绝对吸收能力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其中研发活动和知识存量的影响程度极为显著;(2)外源联结因素方面,网络规模和网络强度均对相对吸收能力具有正向作用特征,其中网络强度的影响程度明显大于网络规模;(3)绝对吸收能力和相对吸收能力间存在相互促进作用,二者均对企业整体吸收能力存在显著正向影响。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海花 杜梅 孙芹 李玉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力推动下,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愈发重视,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能否促进区域创新绩效尚无定论。文章基于资源依赖理论,选取2008-2018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构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效应模型,并考察区域位置与吸收能力在此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对区域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作用;区域位置正向调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与区域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吸收能力正向调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与区域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子彪 王楠 孙可远
利用2014—2016年879家高新技术企业相关数据,针对企业多种国际化行为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并突破传统资源观和学习观,验证企业吸收能力在国际化行为与创新绩效间的中介作用及研发投入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国际化行为显著促进企业创新绩效提升,其中海外人才促进效果最强,海外出口次之,海外研发最弱。2.企业吸收能力在部分国际化行为与创新绩效间存在中介作用。3.研发投入在不同国际化行为与吸收能力间均存在调节作用,效果不同。
关键词:
国际化行为 创新绩效 吸收能力 研发投入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和东
构建超越对数的知识生产函数,从理论上分析内外创新投入的互补与替代效应及其关键影响因素;收集我国高新技术企业2000—2014年内外创新投入产出相关面板数据,运用计量模型对相关理论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在无内部吸收能力调节作用的条件下,内外创新投入对研发与商业化阶段的产出具有替代性;(2)在有内部吸收能力调节作用的条件下,内外创新投入对研发与商业化阶段的产出具有互补性;(3)吸收能力对内外创新投入的互补效应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绩效的针对性建议。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黄磊 段云龙 覃大嘉 周礼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全球外部环境充满动荡性和不确定性,创新质量的提升是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利用2013—2019年387家中国A股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探索了“技术搜寻—吸收能力—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质量”的关系机理。研究得出:技术搜寻宽度和技术搜寻深度与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质量均呈非线性的倒U型关系,平衡型技术搜寻显著正向影响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质量。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的吸收能力在技术搜寻与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质量关系中具有异质性的中介传导作用。本文研究结论丰富和深化了技术搜寻和吸收能力对创新质量影响机理的研究,同时为高新技术企业管理人员的知识管理和创新管理战略决策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
技术搜寻 创新质量 吸收能力 多重中介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蔡莉 杨华
传统企业对高新技术吸收效果分析蔡莉,杨华一、传统企业对高新技术吸收效果评价模型传统企业吸收高新技术,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高新技术产品为龙头,以实现规模经济为目的,最终实现高经济效益。本文定义吸收效果为传统企业将吸收的高新技术与其固有的生产要素相组...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金生 乔盈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企业发展和创新的源泉与重要资源。研发团队沟通行为是影响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绩效的重要因素,探究其对自主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社会认同、知识共享等理论为基础,以知识吸收能力为中介变量,分析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团队沟通行为与自主创新绩效的关系,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对288份有效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研发团队合作性沟通对团队产品创新绩效和工艺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研发团队竞争性沟通和回避性沟通对团队产品创新绩效和工艺创新绩效有负向影响;知识吸收能力在研发团队合作性沟通、竞争性沟通与自主创新绩效的影响中起显著中介作用,但是在研发团队回避性沟通对自主创新绩效影响的中介作用不显著。结论为提升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团队自主创新绩效提供了新的方法与路径,对企业提高知识共享与创新能力,开展创新活动具有重要启示。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赵红岩 蒋双喜 杨畅
在信息化和全球化背景下,外部知识获取已成为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其中吸收能力被认为是企业创新赖以成功的主要因素。基于已有研究,本文运用135个针对企业的调查样本,使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探究吸收能力三阶段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关系。研究发现,转化性和开发性学习阶段对企业创新绩效存在正向显著影响,探索性学习对其影响不显著。鉴于外部因素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本文还加入环境动荡性这一调节变量,分析三阶段演化过程及交互作用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本文的理论贡献在于明确了这些变量之间相互影响的路径,对于正确理解吸收能力的阶段演化与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孙浩 周浩
本文通过引入吸收能力并假设潜在的新技术采纳厂商可以凭借吸收能力实现对购买技术的自我改进,构建了一个两时期的非对称双寡模型,研究了吸收能力对新技术采纳时机的影响。研究结论为:该双寡模型存在两种均衡,即分离均衡和混合均衡。在分离均衡中,吸收能力强的厂商倾向于作为跟随者延迟采纳新技术,而吸收能力弱的厂商作为领先者即时采纳可得的新技术。混合均衡的结果是抢先进入均衡或等待均衡。另外,外部知识的性质对于新技术的采纳也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
新技术 双寡博弈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杨晨 潘宏亮
水利新技术推广的管理机制是增强需求方吸收能力,提高推广率,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有效解决方案。本文以吸收能力理论为指导,以提高推广率为目标,挖掘了水利新技术推广管理机制内涵,推演出吸收能力视角下水利新技术管理机制组成部分——激励机制、服务标准化机制、协调机制,并探讨了三个机制支撑水利新技术需求方吸收能力提升的作用机理。
关键词:
吸收能力 水利新技术推广 管理机制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赵彭生 姜明奎
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应将其作为一项全局性的长期战略任务,并强化组织协调功能,制订好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实施。1.突出重点,选准结合部和突破口。各行业应当根据技术、资金、企业素质等条件,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经过反复比较、反复筛选,选准高新技术与传统工业的结合部,选准技术和工艺的突破口。选择的高新技术必须是先进、成熟、可靠的技术,选择的产品,必须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选择的企业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同时,要注重企业间的配套、上下游产品的衔接,优化技术结构,消除技术改造中的“瓶颈”环节,形成技术改造的整体效益。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黄静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影响工业行业吸收能力的各层面因素具体化为代表性的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工业行业吸收能力进行了排名,并通过各行业FDI溢出效果的显著性对排名结果进行了检验,最后根据排名结果对我国一些行业的吸收能力进行了分析,对如何提高我国吸收能力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
吸收能力 FDI 技术外溢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张海洋
本文通过构建R&D吸收能力和外资技术扩散的分析框架,利用近年来的数据检验了中国工业部门R&D创新能力、吸收能力和外资技术扩散对行业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整个工业部门,尽管外资流入促进了行业生产率的提高,但主要是通过降低市场垄断程度、促进竞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等途径产生的竞争效应获得的。由于R&D吸收能力低下,内资部门没能有效地吸收内含在外资中的先进技术。在高科技行业,技术进步主要来源于自主创新,由于R&D吸收能力较低,内资部门没能吸收外资先进技术,产生了逆向技术扩散。在传统行业,R&D吸收能力较强,外资技术扩散明显。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霍亚楼
动态竞争环境下,战略选择和组织适应力理论在分析企业持续成长时都存在着致命的硬伤。本文把企业如何持续成长的问题转化为企业竞争优势如何持续的问题,系统剖析了这两大理论的各自优势与不足,认为这两大理论在企业与环境相互选择过程中是动态融合的,在根本上是协同演化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企业竞争优势如何构建的问题及其驱动因素,并构建了动态环境下企业协同演化的成长模型,以揭示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内在机理。
关键词:
技术吸收 技术创新 协同演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