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691)
- 2023(6913)
- 2022(5665)
- 2021(5007)
- 2020(4033)
- 2019(9109)
- 2018(8599)
- 2017(16561)
- 2016(8300)
- 2015(9170)
- 2014(8985)
- 2013(8898)
- 2012(8568)
- 2011(8149)
- 2010(8492)
- 2009(8140)
- 2008(7975)
- 2007(7170)
- 2006(6939)
- 2005(6650)
- 学科
- 济(63287)
- 经济(63238)
- 管理(24557)
- 业(19344)
- 方法(17894)
- 企(17289)
- 企业(17289)
- 地方(16356)
- 数学(14590)
- 数学方法(14437)
- 中国(12488)
- 地方经济(12305)
- 业经(11629)
- 学(11457)
- 农(9667)
- 财(9039)
- 制(8602)
- 理论(8550)
- 体(7889)
- 经济学(7456)
- 环境(7360)
- 融(7233)
- 金融(7233)
- 和(7214)
- 产业(6588)
- 关系(6533)
- 发(6431)
- 贸(6415)
- 贸易(6409)
- 策(6271)
- 机构
- 大学(133925)
- 学院(131811)
- 济(66870)
- 经济(65683)
- 研究(49685)
- 管理(47291)
- 理学(40222)
- 理学院(39742)
- 管理学(39103)
- 管理学院(38830)
- 中国(36897)
- 财(30125)
- 京(27987)
- 科学(25594)
- 所(23968)
- 财经(23555)
- 经济学(22609)
- 经(21272)
- 研究所(21236)
- 中心(20835)
- 江(19870)
- 经济学院(19836)
- 北京(18163)
- 范(18143)
- 师范(18059)
- 院(17712)
- 财经大学(17352)
- 州(15725)
- 师范大学(14813)
- 社会(14727)
- 基金
- 项目(78692)
- 科学(63106)
- 研究(60395)
- 基金(58626)
- 家(49767)
- 国家(49356)
- 社会(42614)
- 科学基金(42577)
- 社会科(40372)
- 社会科学(40358)
- 基金项目(29419)
- 省(28934)
- 教育(27330)
- 自然(23814)
- 划(23796)
- 资助(23774)
- 自然科(23246)
- 自然科学(23240)
- 编号(22909)
- 自然科学基金(22810)
- 成果(20041)
- 国家社会(18530)
- 重点(18060)
- 发(17998)
- 部(17977)
- 课题(16763)
- 教育部(16267)
- 人文(15811)
- 创(15758)
- 性(15702)
共检索到2152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黄凤志 谭桂照
"一带一路"倡议地缘政治解读之所以长期受制于传统地缘政治理论框架,问题在于研究忽视了对地理逻辑的演进,造成对分工及其地理内涵的忽视。而分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它的发展使地表不仅是相对静态的自然特征的集合,同时还被层层叠加的社会生产关系包裹。产品内分工阶段,经济活动对社会生产关系的取用与改造,推动了新的地表动态变化过程。国家在追求自身发展中,通过国际区域合作参与到分工经济对地理的改造中,实现了国家对空间的再生产,控制空间生产资料功能的获得,决定未来分工发展空间形态,推动不平衡发展的再现。而"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中国介入分工经济"地理—经济"过程的创新方式,其本质是一项为推动分工发展而团结海陆国家以创造新地理基础的计划。它凭借解决分工经济两难冲突的新方案、立足正确地理观的空间设计以及对空间矛盾的精准定位和有效修正,超越以往国际区域合作框架,形成了一个能够促进分工经济持续发展、推动生产地理优化更新,并促使两者良性循环的崭新空间。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井百祥
世界经济的发展及发展中所产生的新的结构性矛盾,推动着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一带一路"工程的实施,既是对政治经济学的物质批判,也是文化的批判。在保证世界经济和全球化的平稳发展中,使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心由物质层面转向文化层面,由生产关系转向社会关系。改变了政治经济学研究微观化趋势。在带动东西方物质和文化的交融中,实现理念的超越和思维的转型。把中华文化的科学性带入发展过程,以公利公益性文明意识弥补功利主义文化之不足。
关键词:
政治经济学批判 理念创新 思维转型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蒋姮
一、"一带一路"的地缘政治风险因子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地缘政治风险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其内容包括了政治、社会、经济、外交、宗教、冲突、环境、族群、非政府组织等众多非商业因子,来源则一般包括东道国、地区、全球这三个层面。(一)东道国因子:民主民族议题纷呈、法制框架模糊衰微"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经济大多处在发展中阶段,但自然资源异常丰富,不少是"资源诅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沈斐
面对"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问题,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为我们提供了历史视野和分析方法。西方国家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说到底,是因为中国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然是市场经济,它不仅为中国人民谋福利,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带来福音。与西方国家心目中的那种零和游戏和霸权主义经济秩序不同,中国所主张的是互利共赢的新秩序。中国必须明确自己的历史方位,尽可能扩大"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朋友圈,发挥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避免资本主义唯利是图和霸权主义的老路;同时跳出西方经济学的话语体系,发展出当代中国的全球化理论,在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杜晓君 唐晨曦 祁乔 冯飞
受特殊地缘位置和地缘政治形势的影响,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的海外投资项目面临愈加复杂的地缘政治风险挑战。文章基于地缘政治理论,以美国为例,考察域外大国干预导致的地缘政治风险对中国企业“一带一路”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以及受经济逻辑和政治逻辑权变性的影响,东道国对中国市场出口依赖和东道国与域外大国联盟关系的双层调节作用。研究表明:地缘政治风险显著降低了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特定国家的投资倾向;东道国对中国市场的出口依赖能显著弱化地缘政治风险的负向影响;在域外大国的盟国体系内,地缘政治风险的负向影响更加明显,并且东道国对中国市场出口依赖的调节作用不再显著,说明面对域外大国强大的关系性权力,经济依赖的“压舱石效应”是脆弱的;拓展性分析发现,国家层面的发展潜力和企业层面的竞争潜力是引发域外大国对中国威胁认知和权力消长认知发生剧变的关键变量,因为在中国对外投资存量较多的东道国,以及中国企业的高技术产业投资和大规模投资上,地缘政治风险的负向影响更加明显。研究结论拓展了对外投资区位决策的研究视角,对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区位的战略布局具有启示意义。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余莹
我国对外基础设施投资一般采取由国家政策性银行提供优惠贷款,指定国内国有企业承担项目建设的兼具援助和经济合作性质的新型经贸合作模式,由于该模式受到我国与东道国政府权力共同干预,因此也面临地缘政治竞争所带来的政治风险问题。为此,我国应该从明确项目的政策定位、加强BIT保护、采取多种投资方式、遵守透明度原则等方面加强对政治风险的管控。
关键词:
基础设施建设 一带一路 投资条约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刘文革 傅诗云 黄玉
本文主要研究地缘政治风险对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空间分布的影响。本文以2003—2016年"一带一路"沿线51个国家数据为样本,对中国的投资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首先,通过引入空间权重矩阵,本文发现中国对"一带一路"投资的空间相关性显著。其次,本文将地缘政治风险分为暴力型与平和型,实证结果发现暴力型地缘政治风险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呈显著负相关,而平和型地缘政治风险的影响并不显著。最后,本文进一步发现具体地区对地缘政治风险的敏感程度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丽君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家集团间较量的焦点从政治领域转移到经济领域。为此,我们要全面地了解地缘政治的涵义以及地缘政治学的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去分析和研究冷战前后地缘政治的发展及对国际关系的重大影响;如何用发展的眼光去洞悉世界的发展方向——地缘经济必然代替地缘政治,并以此来作为制定国家经济政策和外交政策的重要依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洪菊花 骆华松
着力于地缘政治学与地缘经济学学科之争、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内涵之争。地缘经济学既不从属于也不会取代地缘政治学;地缘政治学、地缘经济学对客观世界在时代特征、国际关系、国家利益、国家安全、领土等关键要素上存在不同见解,国家联盟、争夺领域、争夺地域、博弈手段在地缘政治时期和地缘经济时期亦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殊途同归并有着深刻的互动作用。中国的现实是经济大国正在崛起、区域合作如火如荼地发展,但面临严峻的地缘政治环境,中国地缘战略应以地缘经济为重心,地缘政治为根本。
关键词:
地缘政治 地缘经济 地缘战略 中国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胡敏 王铮
对Mundell-Fleming模型进行扩展,得到多国(地区)GDP溢出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国际金融危机后中、美、日、俄、欧、印的经济形势以及这些国家间的合作或竞争关系进行了地缘政治经济学的模拟研究。模拟结果显示:中美经济、中日经济都存在一定的互补性;中欧之间的GDP溢出作用相对较小;美国与欧盟、日本之间的GDP溢出互为负向;中日、中欧是金融政策利益共同体;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将给中国经济带来较严重的不良影响,并会对欧元造成进一步打击;日本货币量的扩张会加剧通货膨胀,并给其他国家带来不良影响。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钟学思 蒋楷文 冯琛琛 杨怀佳
防范化解地缘政治风险,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相对稳定,对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分析2015年8月至2022年7月“一带一路”合作国家和地区56种货币的汇率月频数据,探究了不同区域的货币锚定人民币的程度,并进一步基于Frankel经典货币锚模型测度了地缘政治风险对人民币货币锚效应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第一,美元虽仍是大部分地区的锚定货币,但人民币已逐步成长为东欧、东南欧、东南亚和东亚地区钉住的货币锚。第二,地缘政治风险能够显著影响人民币在部分地区的货币锚效应,但是在不同区域和不同贸易开放度的情况下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当地缘政治风险上升时,东欧和东南欧地区会更多地锚定人民币以规避汇率风险,而东南亚和东亚地区却会选择降低锚定人民币的权重以寻求汇率稳定;高贸易开放度的国家会更多地锚定人民币,低贸易开放度的国家更可能会减少锚定人民币。研究结果为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精准实施人民币国际化的国别策略提供了参考依据。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高德步 刘文革 邵宇佳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这是解决国际合作关系而推行的现实举措。但在当今全球经济进入"新常态"、世界政治步入激变期和"黑天鹅"事件层出不穷的全球地缘政治经济格局新时代,需要在传统地缘政治经济学理论中融入中国特色,实现以中国特色为主要内涵的地缘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助力中国协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世杰 刘文革 郭庆宾
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度调整,近年来全球地缘意义上的区域冲突事件屡见不鲜,对全球政治经济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一门运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研究全球特定区域内政治与经济相互影响和作用关系的学科,地缘政治经济学在日益复杂的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新时代下必须肩负起更大的责任担当,这也迫切需要我们持续深入推动有中国特色的地缘政治经济学构建,为解决新形势下我国面临的地缘政治经济相关问题贡献智慧、凝聚力量。一、中国特色地缘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缘起及研究范式、范围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崔日明 杨攻研
在全球金融危机过去数年之后,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正在经历着深刻的调整,乌克兰危机及俄美政治僵局、欧洲难民危机及民粹主义的兴起、美国大选及未来政策的调整、新兴经济体崛起及其对现有秩序变革的诉求等一系列事件正在重塑全球地缘空间,各国的对外政治经济关系与国家利益均面临着重新的界定。同时,经过多年的快速增长,中国经济开始进入新常态,面对持续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我国适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努力打造全球命运共同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崔日明 杨攻研
在全球金融危机过去数年之后,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正在经历着深刻的调整,乌克兰危机及俄美政治僵局、欧洲难民危机及民粹主义的兴起、美国大选及未来政策的调整、新兴经济体崛起及其对现有秩序变革的诉求等一系列事件正在重塑全球地缘空间,各国的对外政治经济关系与国家利益均面临着重新的界定。同时,经过多年的快速增长,中国经济开始进入新常态,面对持续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我国适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努力打造全球命运共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