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149)
2023(5991)
2022(4719)
2021(4432)
2020(3239)
2019(7247)
2018(6631)
2017(12300)
2016(6187)
2015(6717)
2014(6507)
2013(6143)
2012(5744)
2011(5453)
2010(5649)
2009(5384)
2008(5223)
2007(4872)
2006(4549)
2005(3796)
作者
(17388)
(15001)
(14522)
(13842)
(9124)
(7076)
(6565)
(5619)
(5569)
(5031)
(5029)
(4958)
(4700)
(4442)
(4427)
(4413)
(4174)
(4155)
(4140)
(4083)
(3637)
(3494)
(3490)
(3435)
(3306)
(3299)
(3178)
(3098)
(3041)
(2910)
学科
(26362)
经济(26318)
(22982)
(21284)
农业(15396)
管理(14553)
(13255)
企业(13255)
业经(11277)
中国(9218)
(7666)
方法(7252)
农业经济(6917)
(6663)
(6655)
地方(6158)
发展(5921)
(5916)
数学(5776)
数学方法(5720)
收入(5684)
(5118)
工作(5107)
(4928)
(4816)
农村(4795)
建设(4792)
(4593)
金融(4592)
(4546)
机构
学院(93299)
大学(92265)
(37258)
管理(36396)
经济(36335)
研究(31666)
理学(31336)
理学院(30995)
管理学(30542)
管理学院(30346)
中国(23372)
(18923)
(18556)
科学(17482)
(17252)
中心(15535)
(14665)
师范(14595)
(14153)
(14087)
财经(13556)
业大(13187)
农业(13135)
研究所(12792)
(12374)
师范大学(11679)
北京(11487)
经济学(11433)
(11347)
(10955)
基金
项目(63776)
科学(51681)
研究(50807)
基金(47456)
(41439)
国家(40542)
社会(35330)
科学基金(34852)
社会科(32950)
社会科学(32938)
基金项目(24636)
(24548)
教育(22270)
编号(21359)
(20079)
自然(19428)
自然科(18972)
自然科学(18969)
自然科学基金(18624)
成果(18446)
资助(17031)
国家社会(15224)
(14374)
(14244)
课题(14068)
重点(13870)
(13673)
(13289)
(13106)
(13091)
期刊
(50125)
经济(50125)
研究(27401)
(25472)
中国(21530)
农业(16381)
科学(14385)
学报(14359)
大学(12147)
业经(12060)
(12020)
管理(11756)
学学(11339)
教育(11295)
(9784)
金融(9784)
农业经济(7761)
农村(7541)
(7541)
(7054)
社会(6811)
财经(6560)
问题(6360)
经济研究(6257)
技术(6173)
社会科(5896)
社会科学(5896)
图书(5686)
(5676)
(5417)
共检索到1421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沈费伟  
传统国家对于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是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促进政府合法统治的重要基础。传统国家乡村治理以乡里制度为载体,历经夏商周到魏晋南北朝的乡官制时期、隋唐的轮差制转折时期以及两宋到清朝的职役制时期。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士绅精英和普通村民作为乡村治理的四大主体,并非静态的命令服从关系,而是上下互动博弈与合作配合的关系,其中,士绅精英在乡村治理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科举制度、宗族制度和乡规民约共同编织成制度网络,贯穿于传统乡村社会治理过程始终。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沈费伟  
传统国家对于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是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促进政府合法统治的重要基础。传统国家乡村治理以乡里制度为载体,历经夏商周到魏晋南北朝的乡官制时期、隋唐的轮差制转折时期以及两宋到清朝的职役制时期。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士绅精英和普通村民作为乡村治理的四大主体,并非静态的命令服从关系,而是上下互动博弈与合作配合的关系,其中,士绅精英在乡村治理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科举制度、宗族制度和乡规民约共同编织成制度网络,贯穿于传统乡村社会治理过程始终。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沈费伟  
传统国家对于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是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促进政府合法统治的重要基础。传统国家乡村治理以乡里制度为载体,历经夏商周到魏晋南北朝的乡官制时期、隋唐的轮差制转折时期以及两宋到清朝的职役制时期。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士绅精英和普通村民作为乡村治理的四大主体,并非静态的命令服从关系,而是上下互动博弈与合作配合的关系,其中,士绅精英在乡村治理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科举制度、宗族制度和乡规民约共同编织成制度网络,贯穿于传统乡村社会治理过程始终。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儒  刘江  王舒弘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追溯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历史脉络、理论渊源,研究其主要推进路径,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我国新时代农业农村工作。从历史脉络看,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历史逻辑;从理论逻辑看,乡村振兴战略依循了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和城乡关系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城乡融合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伟大实践;从推进路径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健全"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快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晓勇   熊秋良  
“党建引领”是我国基层治理实践中的重要现象和领导策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城乡关系,以及乡村治理的目标和价值取向的重要论述,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乡村治理理论。经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发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调整,新时代的历史性变革,中国共产党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乡村治理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面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主要矛盾、时代环境和治理任务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始终牢记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扬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精神,锚定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在“变”中延续“不变”的价值追求和实践遵循,推动乡村治理由传统向现代转型。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海娟  
近年来,乡村治理被卷入系统性、结构性的形式主义困境当中,这与乡村治理转型有关。随着国家向农村投入大量财政资金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既有的结果管理方式难以适应农村基层管理的需要。地方政府遵循工具理性,采取以行政规则为基础、以合规化为目标和以痕迹管理为手段的过程管理方式,推动乡村治理规则从社会规则向行政规则转变。以行政规则为基础的乡村治理体系与非程式化、复杂化的乡村治理事务不适配,导致乡村治理形式化、繁琐化和形式主义内卷化困境。破解乡村治理形式主义顽疾要在资源下乡背景下实现基层管理与村民自治的均衡,构建复合规则为基础的乡村治理体系。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罗冬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土地政策经历了从确立、稳定到发展的变迁过程,从以“两权分离”为核心的农地制度,演变为新时代以“三权分置”为核心的中国特色土地权利分置思想,其政策沿革的历史脉络遵循了马克思土地产权思想中国化的理论逻辑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归。我国农地政策改革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沿着土地产权保护与明晰的方向不断赋予农民土地权能,以此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土地制度。虽然我国不同阶段土地政策的价值导向有所差别,但是均围绕着解放土地生产力、保障农民土地财产权益的主线,表明农地政策改革遵从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共同富裕的长远目标。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反映了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体现了党和国家依靠人民、实事求是、坚持政策效果由人民检验的政治立场。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张旭  隋筱童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不断使集体经济向公有制经济过渡,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贯思想。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过程中,我国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基本经营制度进行了不断的探索,提出了合作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三权分置"等一系列理论,并在农村中进行了合作社、人民公社、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等多种模式的实践,积累了经验也获取了很多教训。当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依然存在土地细碎化、集体组织作用发挥不足和成员资格界定不清等问题。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改革方向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集体经济基本判断、系统总结经验教训和在新时代发展框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李书彦  谭晶荣  
农业是最古老的产业形态,也是最早开展跨境投资的领域。从历史渊源看,在地理大发现之后,以种植园为载体的农业境外园区就遍布全球,成为当时农业海外投资的主要形式;二战后,跨国公司主导的农业海外投资向产业链上下游转移,农业境外园区趋于多元化;21世纪以来,在全球粮价危机、"海外囤田"不断冲击全球农业治理秩序的背景下,中国基于"共商共建共享"理念的农业境外园区建设,为全球农业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在梳理农业境外园区发展历史脉络的基础上,从国际治理、国际投资和政治地理学等理论视角,系统阐述中国推进农业境外园区建设的理论逻辑。进一步剖析农业境外园区建设的成功实践,与农业"走出去"战略实现了良性互动、"有为政府"不断提供制度供给、形成了以市场化运营为基础的多尺度协调机制。最后,结合中国"走出去"战略、"一带一路"建设,提出进一步推动农业境外园区建设的政策建议。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韩鹏云  
国家整合乡村表现为通过政策、程序和技术来改造、建设和塑造乡村的过程,可以从城乡整合、资源整合、主体整合等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反观当下实践可以发现,尽管国家整合的成效斐然,但在城乡整合的过程中形成了基层发展主义,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造就了基层新型利益共同体,在主体整合的过程中遭遇了技术性治理的异化。这些问题根源于"行政本位"式的整合路径,而要破解这一路径带来的弊端,就必须寻求国家与乡村社会"双向互嵌"式的整合路径。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卢云峰  吴越  
本文试图探讨乡村治理文化逻辑从传统到现代的传承与变迁,这套逻辑包含了属阴的宗教信仰和属阳的儒家伦理规范两个面向。传统中国的乡村治理存在一阴一阳两个操作系统,阳面是儒家伦理,阴面则是神道设教;宗教信仰和伦理规范的内在一致性构建了一种阴阳和合的治理秩序,并促成了贯穿国家与乡村的教化之治。而在现代中国,现代化使得神道设教基本崩解,乡村治理体系从阴阳和合到阴阳二分,这也成为当代乡村治理的困境之一。为此,国家尝试以产业化、非遗化和场所合法化等制度性方式重新吸纳民间信仰;与此同时,地方社会自发的民间信仰复兴也有效地激活了乡村治理的文化资源,其关键在于这种复兴所激发的地方自主性正是乡村共同体形成内生秩序的基础。本文认为,乡村治理应当继续赋予民间信仰等乡土文化发展的空间,从而发挥其低成本治理优势。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卢云峰  吴越  
本文试图探讨乡村治理文化逻辑从传统到现代的传承与变迁,这套逻辑包含了属阴的宗教信仰和属阳的儒家伦理规范两个面向。传统中国的乡村治理存在一阴一阳两个操作系统,阳面是儒家伦理,阴面则是神道设教;宗教信仰和伦理规范的内在一致性构建了一种阴阳和合的治理秩序,并促成了贯穿国家与乡村的教化之治。而在现代中国,现代化使得神道设教基本崩解,乡村治理体系从阴阳和合到阴阳二分,这也成为当代乡村治理的困境之一。为此,国家尝试以产业化、非遗化和场所合法化等制度性方式重新吸纳民间信仰;与此同时,地方社会自发的民间信仰复兴也有效地激活了乡村治理的文化资源,其关键在于这种复兴所激发的地方自主性正是乡村共同体形成内生秩序的基础。本文认为,乡村治理应当继续赋予民间信仰等乡土文化发展的空间,从而发挥其低成本治理优势。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猛  李世祥  
自发秩序与建构秩序是理解民族乡村治理的核心维度。民族乡村的秩序均衡是乡村内生的自发秩序与国家正式的建构秩序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自发秩序与建构秩序作用强度的差异,而在民族乡村呈现出不同的主导秩序。改革开放后,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引发乡村自发秩序与国家建构秩序在一定程度上的双重失灵,造成了民族乡村的秩序危机。重构现代民族乡村秩序,其关键是实现乡村自发秩序、国家建构秩序与市场扩展秩序的融合统一。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李晓冬  马元驹  
基于"制度背景——理论分析——路径构建"的逻辑,对乡村振兴审计的制度背景进行简要梳理,并从理论基础与作用机制两方面系统剖析国家审计促进乡村振兴的逻辑机理,即公共受托责任和国家治理理论是开展乡村振兴审计的理论基础,作用机制在于国家审计具有事前预防预警、事中揭示纠偏和事后反馈抵御的监督治理功能。在审计实践中,应从根本路径、基本路径和辅助路径三个层面构建乡村振兴审计的实施路径:根本路径为坚持党对乡村振兴审计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基本路径为全面开展与乡村振兴要求相适应的审计监督,助力乡村实现全面振兴;辅助路径为加强审计人才队伍建设和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为乡村振兴审计提供人才和技术保障。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李晓冬  马元驹  
基于“制度背景——理论分析——路径构建”的逻辑,对乡村振兴审计的制度背景进行简要梳理,并从理论基础与作用机制两方面系统剖析国家审计促进乡村振兴的逻辑机理,即公共受托责任和国家治理理论是开展乡村振兴审计的理论基础,作用机制在于国家审计具有事前预防预警、事中揭示纠偏和事后反馈抵御的监督治理功能。在审计实践中,应从根本路径、基本路径和辅助路径三个层面构建乡村振兴审计的实施路径:根本路径为坚持党对乡村振兴审计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基本路径为全面开展与乡村振兴要求相适应的审计监督,助力乡村实现全面振兴;辅助路径为加强审计人才队伍建设和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为乡村振兴审计提供人才和技术保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