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158)
- 2023(14395)
- 2022(11905)
- 2021(10531)
- 2020(8616)
- 2019(19220)
- 2018(18738)
- 2017(35204)
- 2016(18959)
- 2015(21241)
- 2014(21065)
- 2013(20727)
- 2012(19483)
- 2011(17711)
- 2010(18311)
- 2009(17550)
- 2008(16774)
- 2007(15398)
- 2006(14059)
- 2005(13345)
- 学科
- 济(79809)
- 经济(79699)
- 管理(57448)
- 业(54706)
- 企(44543)
- 企业(44543)
- 中国(31542)
- 融(28437)
- 金融(28435)
- 银(26937)
- 银行(26897)
- 行(26104)
- 方法(24608)
- 地方(24450)
- 农(23817)
- 制(23419)
- 财(23097)
- 业经(21264)
- 数学(20723)
- 数学方法(20450)
- 农业(16106)
- 学(15294)
- 体(15014)
- 贸(14530)
- 贸易(14512)
- 易(14048)
- 务(14040)
- 财务(13997)
- 财务管理(13963)
- 环境(13677)
- 机构
- 学院(270708)
- 大学(268983)
- 济(113270)
- 经济(110608)
- 研究(101366)
- 管理(96201)
- 中国(83248)
- 理学(80140)
- 理学院(79207)
- 管理学(77859)
- 管理学院(77370)
- 科学(60009)
- 京(58772)
- 财(57459)
- 所(52399)
- 农(49092)
- 中心(47103)
- 研究所(46752)
- 江(44575)
- 财经(43129)
- 经(38886)
- 业大(38809)
- 农业(38144)
- 北京(37829)
- 院(36923)
- 州(35789)
- 范(35595)
- 经济学(35329)
- 师范(35126)
- 省(33791)
- 基金
- 项目(172931)
- 科学(135441)
- 研究(127704)
- 基金(123181)
- 家(108223)
- 国家(107262)
- 科学基金(90647)
- 社会(81662)
- 社会科(77532)
- 社会科学(77514)
- 省(69888)
- 基金项目(63524)
- 划(58468)
- 教育(57699)
- 自然(56277)
- 自然科(54935)
- 自然科学(54916)
- 自然科学基金(53917)
- 编号(50705)
- 资助(50458)
- 发(43296)
- 成果(42735)
- 重点(40266)
- 课题(37980)
- 部(37579)
- 创(36952)
- 制(35994)
- 创新(34814)
- 发展(34591)
- 国家社会(34082)
- 期刊
- 济(138219)
- 经济(138219)
- 研究(89322)
- 中国(68541)
- 农(47595)
- 财(45119)
- 学报(43434)
- 融(43255)
- 金融(43255)
- 管理(40175)
- 科学(39658)
- 大学(33296)
- 教育(33011)
- 农业(31462)
- 学学(31374)
- 技术(23739)
- 业经(22590)
- 财经(22135)
- 经济研究(21651)
- 经(19067)
- 问题(17409)
- 业(16394)
- 贸(14003)
- 国际(13619)
- 世界(12877)
- 版(12833)
- 科技(12763)
- 技术经济(12678)
- 理论(12454)
- 现代(12450)
共检索到4480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潘雅茹 龙理敏
基于中国2008—2022年省域面板数据,在测度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度及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系统考察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对双循环协调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测算结果显示,中国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度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但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中国内循环发展水平以良好态势提升,而外循环发展水平较低且增速缓慢,抑制了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提升。实证结果表明,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融合能够显著促进双循环协调发展,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优化资源配置和促进产业升级是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融合赋能双循环协调发展的重要传导机制;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对双循环协调发展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效应值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特征,但在东北地区不显著。
关键词:
传统基础设施 新型基础设施 双循环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赵华平 袁方玉 孟宏玮
城乡融合发展既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当下之需,亦是谋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长远之策。借助面板双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平滑转换回归模型,探究了数字基础设施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能有效赋能城乡融合发展,尤其对空间融合、经济融合和生态融合的影响更显著。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对城乡融合发展的赋能效应在欠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高水平地区和非粮食主产区更显著。作用机制分析表明,数字基础设施通过提升技术创新水平、打破地理空间局限、增强乡村人力资本三条途径赋能城乡融合发展。非线性调节分析表明,随着市场化水平、信息对称程度、交易效率与科技水平的提升,数字基础设施对城乡融合发展的赋能作用不断减弱。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蒋波 周立新 丁黄艳
文章基于2003—2020年我国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以“宽带中国”试点政策作为数字基础设施的代理变量,利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宽带中国”试点政策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第一,“宽带中国”试点政策对区域协调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第二,“宽带中国”试点政策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对区域协调发展产生积极作用;第三,“宽带中国”试点政策对东部地区、非长江经济带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二线及以上城市、人口密集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的积极作用更为显著;第四,“宽带中国”试点政策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孙钰 陶志梅 姚鹏
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复合系统包括能源、供排水、道路交通、邮电通信、环境保护、防灾等六大系统,六大系统相互作用、相互配合、共同协调发展,为城市的生产、社会生活提供物质基础和保障。利用灰关联熵法构建能源、供排水、道路交通、邮电通信、环境保护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评价模型及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核算2000年-2011年能源-交通-环境-邮电-供排水公共基础设施复合系统评价指标可知,我国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复合系统协调发展度水平自2000年以来稳步提高,但复合系统协调发展度仍有待于优化。应注意提高供排水、环境保护、邮电通信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尤其应改善邮电通信与供排水子系统的协调发展度。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徐维祥 陈希琳 周建平 刘程军 郑金辉
本文构建了新型和传统基础设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对中国各省(区、市)的新型和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进行评价,并基于耦合协调模型测度新老基建耦合协调程度,最后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究两者耦合协调度的驱动机制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 2011~2019年全国各省(区、市)耦合协调度平均水平呈现稳步上升趋势;耦合协调度的区域差异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其中东部地区的区域内差异是造成全国整体差异的主要原因;(2)我国省域新旧基建的耦合协调等级呈现东强西弱的空间格局,且耦合协调等级的省际差异有逐年缩小的趋势;高值集聚区域全部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苏等东部沿海区域,低值集聚区主要分布在新疆、西藏、青海及宁夏一些西部相对落后地区,且低值集聚区的数量呈现先降低后上升的"V型"变化;(3)全国各省(区、市)新老基建耦合协调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财政支出水平、市场化、城市化、产业结构及利用外资等因素均对新旧基建的耦合协调水平产生了明显的驱动作用。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梁源静
一、城市基础设施在城市经济建设中具有 引导作用和保证作用 城市要想建工厂、上项目,就要引进大量的人才、资金、机器设备等各种生产要素,如果没有良好的能源、交通、给水排水、环境保护、邮电通讯等各种基础设施的配套服务,城市是无法接受各类生产要素聚集的。城市基础设施是衡量城市投资环境的重要标志。张家港所以能够快速崛起,其中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狠抓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他们不仅建起了长江流域最大的万吨级码头,修建了高等级公路,而且又投资1亿元建起了煤气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建楠 曹有挥 姚士谋 梁双波
通过建立基础设施系统与经济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协调度模型,计算并评价了我国各省市经济系统与基础设施系统的协调性。研究显示:宏观格局上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的格局与我国经济空间差异格局基本相似,表现出明显的从东部到中西部地区的递减差异,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各省市基础设施综合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等级相关关系;将各省市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协调划分为优质协调、良好协调、基本协调、轻度失调、中度失调及严重失调六种类型。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建升
通过构建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协调度模型,对全国31个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和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显示: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从东部往西部呈现逐渐降低的梯度分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高的省份,其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水平也相对较高;从协调度所属的等级来看,呈现明显的"哑铃"状,属于优质协调的省份和属于严重失调的省份都较多,东部地区协调度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佩 王姣娥 孙勇 张行健
创新已成为区域经济社会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作为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基础设施在集聚创新资源、营造创新环境等方面的重要支撑作用日益凸显。为考察我国省域创新基础设施与创新产出水平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利用2013—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测度了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创新产出水平,进而测算两者的耦合协调度并刻画其时空演化格局,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计量模型探讨影响我国省域创新基础设施与创新产出水平耦合协调发展的因素。结果发现:(1)我国省域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创新产出水平及两者的耦合协调度均呈逐年增长趋势;(2)我国省域创新基础设施与创新产出水平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其中东部地区最高,其次是中部、东北和西部;(3)城市化进程、政府管理程度、金融发展水平等因素会影响创新基础设施与创新产出水平的耦合协调发展。文章对我国省域创新基础设施与创新产出水平耦合协调的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判,期望为我国创新基础设施与创新产出水平交互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程慧 方美兰
以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8—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以熵权法测算相应省市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并分为四大类型,运用障碍度模型对影响两系统的主要障碍因素进行识别。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子系统与旅游经济子系统整体均呈现稳步上升的发展特征;2)2008—2019年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与旅游经济的耦合协调等级从中度失调上升至初级协调,总体呈现趋于协调的平稳增长态势;3)重庆为勉强协调-旅游经济滞后型,湖北、江西、安徽、湖南为初级协调-旅游经济滞后型,贵州、上海、云南为初级协调-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型,浙江、四川、江苏为较高协调等级(中级协调和良好协调)-旅游经济滞后型;4)旅游经济系统对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约束作用更大,入境旅游收入、互联网域名数、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国内旅游收入是主要障碍因素。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促进数字化基础设施与旅游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建设性建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程慧 方美兰
以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8—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以熵权法测算相应省市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并分为四大类型,运用障碍度模型对影响两系统的主要障碍因素进行识别。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子系统与旅游经济子系统整体均呈现稳步上升的发展特征;2)2008—2019年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与旅游经济的耦合协调等级从中度失调上升至初级协调,总体呈现趋于协调的平稳增长态势;3)重庆为勉强协调-旅游经济滞后型,湖北、江西、安徽、湖南为初级协调-旅游经济滞后型,贵州、上海、云南为初级协调-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型,浙江、四川、江苏为较高协调等级(中级协调和良好协调)-旅游经济滞后型;4)旅游经济系统对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约束作用更大,入境旅游收入、互联网域名数、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国内旅游收入是主要障碍因素。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促进数字化基础设施与旅游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建设性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于博 刘新梅 郑响理
在分析青岛市城市资源、基础设施条件与其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对城市资源和基础设施这两大因素与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关系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2001-2004年期间,青岛市城市资源、基础设施与其经济社会各年度的协调发展度均大于0.8。其中,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呈现持续增长的势头,而城市资源和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则呈现出波浪型态势,说明后者的发展尚不够稳定;另外,除了2002年城市资源与基础设施的发展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外,其余年份都是滞后的。今后要进一步加大对青岛市城市资源与基础设施开发和建设的力度,以满足城市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城市资源 基础设施 评价指标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杜其轩
本文将“宽带中国”战略政策视为一次准自然实验,以2006年—2019年中国282个地级市的平衡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评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低碳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显著赋能城市低碳发展,且可通过促进绿色创新或提升经济集聚进而赋能城市低碳发展。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产业结构升级高的城市、非资源型城市和东部地区的城市影响更显著。本文的研究为促进城市低碳发展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了有益参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彦 章紫微 林晓燕
文章利用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基于“接入-使用-技能”三维视角,研究数字基础设施对中国经济双循环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能促进中国经济双循环发展,且对经济内循环的影响更大。数字基础设施接入和技能均能有效促进经济双循环发展,而数字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益尚未发挥;分区域来看,数字基础设施对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经济双循环发展都具有促进作用,但对西部地区的影响并不显著。数字基础设施能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和缓解资源错配两条路径来促进经济双循环发展。产业结构越合理、市场化水平越高,数字基础设施对经济双循环发展的提升作用越大。当地区人口集聚水平超过既定门槛值时,数字基础设施对中国经济双循环发展的正向影响将得到更好的发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