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464)
- 2023(13072)
- 2022(10821)
- 2021(9810)
- 2020(8324)
- 2019(18615)
- 2018(18297)
- 2017(35380)
- 2016(19061)
- 2015(21541)
- 2014(21243)
- 2013(21226)
- 2012(19560)
- 2011(17398)
- 2010(17575)
- 2009(16423)
- 2008(16528)
- 2007(14894)
- 2006(13423)
- 2005(12027)
- 学科
- 济(90205)
- 经济(90099)
- 业(89681)
- 企(72613)
- 企业(72613)
- 管理(63126)
- 农(48032)
- 业经(33834)
- 方法(32583)
- 农业(32108)
- 财(24929)
- 数学(24039)
- 数学方法(23846)
- 地方(23747)
- 中国(21081)
- 技术(19257)
- 务(18029)
- 财务(18023)
- 财务管理(18010)
- 企业财务(16962)
- 制(16933)
- 策(15818)
- 划(15539)
- 和(15088)
- 学(14215)
- 贸(14060)
- 贸易(14048)
- 体(13962)
- 理论(13774)
- 易(13525)
- 机构
- 学院(281585)
- 大学(269433)
- 济(119915)
- 经济(117589)
- 管理(111849)
- 理学(96136)
- 理学院(95042)
- 管理学(93678)
- 研究(93191)
- 管理学院(93156)
- 中国(72107)
- 农(62482)
- 科学(58168)
- 京(56471)
- 财(51492)
- 农业(47699)
- 所(47214)
- 业大(46637)
- 江(46044)
- 中心(43366)
- 研究所(42797)
- 财经(40656)
- 经(36615)
- 州(35943)
- 范(35700)
- 师范(35440)
- 经济学(35091)
- 北京(34257)
- 省(33667)
- 院(33288)
- 基金
- 项目(188624)
- 科学(150731)
- 研究(139512)
- 基金(136964)
- 家(118784)
- 国家(117605)
- 科学基金(102459)
- 社会(91214)
- 社会科(86182)
- 社会科学(86156)
- 省(79257)
- 基金项目(75014)
- 自然(65414)
- 自然科(63787)
- 自然科学(63767)
- 划(62638)
- 自然科学基金(62636)
- 教育(59614)
- 编号(56674)
- 资助(52444)
- 发(44311)
- 成果(42527)
- 创(42484)
- 重点(42097)
- 业(41259)
- 部(40271)
- 创新(38939)
- 课题(38316)
- 国家社会(37499)
- 制(36388)
- 期刊
- 济(148446)
- 经济(148446)
- 研究(77952)
- 农(64707)
- 中国(55614)
- 农业(43862)
- 科学(42777)
- 管理(42382)
- 财(41257)
- 学报(40909)
- 业经(32331)
- 大学(31818)
- 学学(30724)
- 技术(25306)
- 融(24236)
- 金融(24236)
- 业(23491)
- 问题(20749)
- 经济研究(19932)
- 教育(19844)
- 财经(19611)
- 经(17147)
- 技术经济(16712)
- 资源(16330)
- 版(15252)
- 现代(15223)
- 农村(14925)
- 村(14925)
- 世界(14819)
- 农业经济(14725)
共检索到4226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于正松 唐倩玉 薛冬萍 李华勇 王成
集成多期遥感影像、企业经纬度坐标、深度访谈和统计年鉴等多维数据,综合运用遥感解译、缓冲区分析、核密度分析及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方法,研究了河南省曲沟镇1990年以来铁合金企业集聚与土地利用过程及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企业布局经历了“点状分散—带状集聚—网络布局”的演变过程;(2)镇域土地利用类型以农用地、工矿仓储用地及住宅用地为主,用地类型转换以工矿仓储用地显著增加和农用地大幅下降为主要特征;(3)镇域工矿仓储用地分布与企业集聚态势密切相关,空间扩展具有“接触式”、近农村居民点、高度集中于南部及大分散、小聚集等特征;(4)企业布局先后经历了“散点多核—‘丁’字形—‘不’字形—单核多圈”的演变过程,推动镇域空间结构实现发生期、成长期、稳固期和转型期的更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许家伟 李培蕾 乔家君 何长涛
以河南省开封县黄龙产业集聚区相邻的王胖庄为研究区域,利用实地调研数据,采用统计方法和SPSS17.0软件计量分析,探讨了村域经济对产业集聚区的响应机制。①产业升级。农户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人数增多。同时,粮食作物逐渐转向经济作物。②职业转化。通过务工、自主创业以及外出务工回流的方式实现了村域人口在就业空间上的转移。③思想冲击。耕地的重要程度降低,从事非农产业的积极性提升,生活方式高级化,向往城市生活的愿望强烈。④分化加剧。面对外界刺激,农户逐渐分化为发展型,稳定型和衰退型。⑤农户对产业集聚区的响应程度与核心劳动力年龄、人均耕地面积呈负相关,与劳动力教育年限、劳动力数量呈正相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聪 刘彦随
我国农区人多地少、产业发展滞后,城镇化发展动力不足,大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深入探讨农区城镇化格局与发展要因对于推进农区城镇化进程十分必要。以河南省为例,综合运用变异系数、空间自相关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析2000—2010年该省城镇化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10年间,河南省县域城镇化的整体水平显著提高,且表现出"高慢低快"(城镇化率高的地区增长缓慢,城镇化率低的地区增长迅速)的趋势,县域间城镇化率差距不断减小;河南县域城镇化水平整体空间集聚特征不显著,而独立区域城镇化水平的空间集聚,特别是低水平城镇化空间集聚特征明显,缺乏高水平城镇化集中区;人口密度、人均GDP、非农产业发展和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等已经成为当前推动河南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张利勇
产业集聚区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载体,是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经济节约集约发展的基础工程。近几年,河南省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大力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同时,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为此,必须结合河南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推动"三化"协调发展。
关键词:
产业集聚 河南省 问题 对策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流涛 翟彬 樊鹏飞
借鉴MA分析思路,构建农户生产行为环境影响机制的分析框架,并在此框架下构建计量经济模型,以河南省传统农区农户调研数据为基础,选择合适的指标,定量分析农户生产对农业环境影响的大小和方向。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农户行为主要是通过农户农业生产投入行为、生计方式、种植结构和规模等方面的传导,通过改变或影响生态环境直接因子对农业环境的变化产生影响;(2)实证结果表明,农户家庭特征(户主年龄、文化程度和劳动力数量)、农户生计方式、种植结构、农户生产规模、细碎化程度和农产品商品化对农业环境影响显著。其中,农户生计方式兼业化加大了农户行为对农业环境的负面影响;农户增收行为,比如种植结构调整和农产品商品化增加...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姬军荣
农村城镇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产业集聚是推动农村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与动力。文章从工业集聚与服务业集聚对农村城镇化影响程度的视角,通过构建相关指标与计量模型,引入产业结构熵数指标,进行数据处理与回归分析并以河南省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文章最后认为,工业集聚是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动力;产业结构优化与调整是推进城镇化的必由之路;服务业集聚对提升农村城镇化质量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农村城镇化 机制 实证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小虎 孙茜 张合兵
以河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为研究对象,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角度运用Costanza方法,分析河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2020年河南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将达1899.88亿元,增幅4.29%,并且规划期内生态服务价值加速增加,规划的实施将增加研究区的生态效益;规划期内林地、园地、牧草地生态服务价值呈增加态势,其中林地增加最多,而耕地、水域和其他用地生态服务价值则不断减少,其中水域损失占主导;由于林地生态服务价值较高,弥补建设占用耕地等造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减少,使规划期内研究区生态服务总价值呈增加趋势;规划期内敏感度指数均...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纪广 李小建 王德 牛宁
采用典型案例调研法、空间分析方法和图谱法,将西华县乡村按照不同功能分为工业主导型乡村、现代农业主导型乡村和新型社区三种类型,并剖析了传统农区西华县1975—2017年乡村功能演变情况。研究发现不同类型乡村功能演变形式不同,具体表现如下:(1)工业主导型乡村的功能演变主要强调工业化对乡村的影响,即乡村人口向城镇集中,部分农民身份演变为"工厂工人";乡村经济活动具有兼业化趋势,农业生产功能逐渐受到挑战,城乡经济联系发生改变。(2)现代农业主导型乡村的功能演变主要聚焦于乡村生产功能和农民身份的变化,即传统农业生产功能演变为非粮化,部分农民身份演变为"农场工人",乡村经济逐渐向市场转化,农业生产空间增大。(3)新型社区功能演变主要聚焦于乡村功能的多样化和市民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业生产功能逐渐丧失,但乡村的社会交往空间扩大;同时,基层政府功能得以更新和农村社会自治功能提高。(4)工业化是传统乡村功能演变基本动力,不同的发展阶段乡村功能演变的主导因素不同。(5)对乡村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认为工业主导型乡村未来可向工业小镇或工业小区方向演变,现代农业主导型乡村可向旅游型乡村发展,新型社区可借助于中心城镇体系的完善交通形成居住型乡村。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桂堂
运用金融资产相关率(FIR)指标衡量传统农区金融深化的绩效,以河南省为例考察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相关率之间的关系,并运用ADF单位根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相关率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金融发展是农村经济增长的正相关因素,但与之同时,传统农区的"金融压抑"问题突出,由此引发的金融排斥现象依然是阻碍传统农区金融体系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健全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激励农村内生金融体系的创新尤为重要。
关键词:
农村金融 金融相关率 金融压抑 金融排斥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玉振 周灿 乔家君
农业创新只有充分地扩散,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其经济效应。本文以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大营村为例,分析了大营村萝卜特色种植的优势条件,借助创新扩散理论揭示其特色种植的空间扩散轨迹,并总结其空间扩散方式、空间结构及影响环境。得出如下结论:①大营村特色萝卜产业选择具有优越的自然资源禀赋、悠久的种植历史、广阔的市场需求等优势;②大营村萝卜种植扩散,在空间上按照渐进式和跳跃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存在一定的距离递减效应;③大营村萝卜种植扩散的空间结构呈现出点轴式模式,种植基地布局具有明显的"杜能圈"印迹;④大营村萝卜种植的空间扩散受到空间距离、地理环境、扩散效益、政府作用等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
特色种植 空间扩散 欠发达农区 大营村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赵黎 贺立龙 靳慧祎
提出环境福利效应函数,测度工业企业环境责任表现及其福利效果,找到环境责任的关键标识,提出工业企业环境责任指数(CERI),并以之为内核构建工业企业环境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最后以河南省为例,进行评价指标的应用性验证。
关键词:
环境资源配置 工业企业 环境责任评价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太政 李二玲 李琬
以河南省17种农作物为对象,采用1989-2009年的地市级数据,对农作物的集聚特点、专业化格局及其演化机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农作物的集聚水平低且整体增长缓慢,尤其是遍在农作物;部分农作物有分散化的趋向,而水稻的集聚程度一直很高,较大程度上影响了河南省农作物整体的集聚水平;经济作物的集聚与区域专业化程度均高于粮食作物,且分布格局变化不大,仍集聚于研究时段初始时的优势区域;蔬菜类作物专业化程度较低,其空间分布与城市化水平高度相关,不断向郑汴地区集聚;水果类作物不断向豫西山地尤其是三门峡市集中,而部分水果类作物如葡萄、桃等则出现分散化的趋势。总体来说,各市域间农作物结构相似度高,分工与专业化生产初现雏形。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的"稳定—变化—选择—适应"过程分析框架,对河南省农作物集聚与专业化格局的形成演化机制进行阐释。
关键词:
地理集聚 作物 演化经济地理 河南省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新瑜
[目的]以产业集聚发展为视角,探讨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方法]以河南省17个地级城市为例,基于区位熵探讨不同城市的不同一、二、三产业下属行业的专业化集聚程度,进而判别不同城市的主导专业化产业部门,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城市首位度、四城市指数与十一城市指数分析产业集聚对城镇体系的影响,及目前河南省基于产业集聚视角的城镇体系等级层次的分布合理情况,并结合标准差与变异系数分析各产业在河南省域范围内的均衡情况与差距大小。[结果]周口与南阳的农林牧渔业,平顶山的电力、燃气及水供应业,焦作的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三门峡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新瑜
[目的]以产业集聚发展为视角,探讨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方法]以河南省17个地级城市为例,基于区位熵探讨不同城市的不同一、二、三产业下属行业的专业化集聚程度,进而判别不同城市的主导专业化产业部门,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城市首位度、四城市指数与十一城市指数分析产业集聚对城镇体系的影响,及目前河南省基于产业集聚视角的城镇体系等级层次的分布合理情况,并结合标准差与变异系数分析各产业在河南省域范围内的均衡情况与差距大小。[结果]周口与南阳的农林牧渔业,平顶山的电力、燃气及水供应业,焦作的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三门峡的批发零售与金融业,濮阳的租赁和商业服务业,洛阳的科学技术和地质勘查业,开封居民服务和修理业,郑州文体和娱乐业在河南省的产业集聚发展最高。[结论]一、二、三产业下属的不同行业在河南省各城市的产业优势与集聚程度均不同,有待建立空间结构布局合理的河南省现代等级层次城镇体系。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于正松 李小建
传统工艺产业规模演变与空间演化机制探析是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前提。以河南省禹州神垕镇钧瓷产业自唐代以来的发展历程为对象,引入路径依赖与蝴蝶效应理论,构建解释传统工艺产业规模演变的分析框架。研究结果表明:偶发事件所引致的蝴蝶效应比技术进步对其规模演进影响更大,进而形成的路径依赖多是非效率选择的,空间演变的主要动力是政策安排和技术进步。正式制度安排对其技术进步与集群形成有重要推动作用,但应注意其影响的两面性,减少对"地方性"特征的冲击。
关键词:
钧瓷产业 规模 空间 演变 禹州神垕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