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79)
- 2023(11198)
- 2022(9153)
- 2021(8412)
- 2020(6909)
- 2019(15523)
- 2018(15402)
- 2017(29430)
- 2016(15738)
- 2015(17412)
- 2014(17201)
- 2013(17272)
- 2012(15939)
- 2011(14080)
- 2010(14403)
- 2009(13588)
- 2008(13606)
- 2007(12517)
- 2006(11294)
- 2005(10195)
- 学科
- 业(84212)
- 济(72898)
- 经济(72815)
- 企(66642)
- 企业(66642)
- 管理(58596)
- 农(46744)
- 农业(31466)
- 业经(28889)
- 方法(26696)
- 财(21471)
- 技术(20280)
- 数学(19069)
- 数学方法(18962)
- 地方(18832)
- 务(16313)
- 财务(16303)
- 财务管理(16293)
- 中国(16160)
- 企业财务(15346)
- 制(14547)
- 划(14466)
- 环境(14430)
- 策(13855)
- 和(13655)
- 贸(12309)
- 贸易(12302)
- 技术管理(12264)
- 体(12127)
- 易(11891)
- 机构
- 学院(233684)
- 大学(221491)
- 济(98824)
- 经济(97001)
- 管理(95855)
- 理学(82225)
- 理学院(81387)
- 管理学(80442)
- 管理学院(80019)
- 研究(74201)
- 中国(59879)
- 农(54676)
- 京(46973)
- 科学(45661)
- 江(42096)
- 财(41802)
- 农业(41414)
- 业大(39834)
- 所(37210)
- 中心(36123)
- 研究所(33570)
- 财经(33096)
- 州(29976)
- 经(29756)
- 经济管理(29074)
- 范(28600)
- 师范(28372)
- 北京(28039)
- 经济学(27793)
- 省(27261)
- 基金
- 项目(155846)
- 科学(124239)
- 研究(117917)
- 基金(112463)
- 家(96883)
- 国家(95853)
- 科学基金(83877)
- 社会(77324)
- 社会科(72885)
- 社会科学(72865)
- 省(65418)
- 基金项目(61577)
- 自然(52612)
- 自然科(51195)
- 自然科学(51182)
- 划(51107)
- 自然科学基金(50284)
- 教育(50110)
- 编号(48950)
- 资助(42499)
- 业(36909)
- 发(36399)
- 成果(36288)
- 创(35867)
- 重点(34379)
- 部(33808)
- 创新(32695)
- 课题(32029)
- 国家社会(31661)
- 制(31392)
- 期刊
- 济(124987)
- 经济(124987)
- 研究(62485)
- 农(57645)
- 中国(47334)
- 农业(39247)
- 管理(35776)
- 财(34285)
- 科学(33859)
- 学报(32050)
- 业经(28844)
- 大学(25174)
- 学学(24340)
- 技术(23169)
- 融(21471)
- 金融(21471)
- 业(20834)
- 问题(17178)
- 教育(16585)
- 财经(15765)
- 经济研究(15594)
- 技术经济(14998)
- 资源(14900)
- 农村(14286)
- 村(14286)
- 农业经济(14054)
- 经(13702)
- 世界(12868)
- 现代(12712)
- 版(12567)
共检索到3527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梁诸英 陈恩虎
现代农业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导致了环境破坏。在实践科学发展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背景下,农业技术遗产的合理成分对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作为一种新的遗产类型,农业文化遗产的开发正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为了充分认识和发掘皖江地区传统生态农业技术遗产资源,探索其开发和保护方法,研究者对皖江地区传统生态农业技术展开了调研。调研结果显示,皖江地区有丰富的耕作技术遗产,包括人类开发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对耕地等资源的集约利用;重视积制有机肥及用地养地结合;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人工捕捉等综合防治病虫害等方法;重视耕作环节的除草功能。另外,本文还分析了传统生态农业技术遗产的开发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农...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温琦 孙小燕
建设现代农业是新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决策,但现代农业的高投入和高产出必然会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压力。如何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理论问题和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通过总结和分析成都市的实践经验,得出结论:现代农业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可以同步推进,其中生态农业是二者结合的最佳模式之一。
关键词:
现代农业 生态农业 生态环境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兴杰 齐振宏
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对转变农业发展模式、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意义重大。以稻虾共作技术为例,利用长江中下游地区湖北、湖南、安徽共935份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实证分析预期收益与技术补贴对农户采纳生态农业技术的影响。结果表明:(1)预期收益与技术补贴对农户生态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预期收益与技术补贴对农户生态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存在交互效应,在技术补贴相同的情况下,农户预期收益越高,越有助于生态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发生;(3)从人力资本数量来看,预期收益与技术补贴对农户生态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异质性;(4)从代际差异来看,预期收益对农户生态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存在明显的代际差异,老一代农户生态农业技术采纳行为普遍受到预期收益的影响,而技术补贴在农户生态农业技术采纳行为方面代际差异不明显。因此,政府既要加强顶层设计,针对稻虾共作技术制定系统的补贴方案,以更好地发挥其促进作用;也要强化农户对稻虾共作技术的收益预期,以提高农户采纳积极性,进而实现稻虾共作技术可持续发展。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兴杰 齐振宏
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对转变农业发展模式、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意义重大。以稻虾共作技术为例,利用长江中下游地区湖北、湖南、安徽共935份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实证分析预期收益与技术补贴对农户采纳生态农业技术的影响。结果表明:(1)预期收益与技术补贴对农户生态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预期收益与技术补贴对农户生态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存在交互效应,在技术补贴相同的情况下,农户预期收益越高,越有助于生态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发生;(3)从人力资本数量来看,预期收益与技术补贴对农户生态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异质性;(4)从代际差异来看,预期收益对农户生态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存在明显的代际差异,老一代农户生态农业技术采纳行为普遍受到预期收益的影响,而技术补贴在农户生态农业技术采纳行为方面代际差异不明显。因此,政府既要加强顶层设计,针对稻虾共作技术制定系统的补贴方案,以更好地发挥其促进作用;也要强化农户对稻虾共作技术的收益预期,以提高农户采纳积极性,进而实现稻虾共作技术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冯贵菊 齐振宏 刘哲 刘玉孝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不断涌现,在农业生产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而生态农业技术的采纳是缓解生态压力的前提基础。本文基于技术接受模型-计划行为理论(TAM-TPB),利用湖北、湖南、安徽三省的调研数据,采用二元Logit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户稻虾共作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农户采纳稻虾共作技术的意愿主要受到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的显著正向影响。其中,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是影响农户采纳意愿的直接因素。(2)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对农户采纳意愿有直接影响,且以行为态度为中介变量产生间接影响,呈正向作用。鉴于此,本文提出相关建议,建议有关部门集中宣讲稻虾共作技术的综合效益;建议农技部门给农户提供技术帮助;建议村委会定期组织农户间交流。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鲁树林
本文通过对泗洪县环境问题的实例剖析 ,提出了发展生态农业 ,建立人和环境协调统一的生产方式 ,以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
环境 生态农业 泗洪县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王金霞 张丽娟
保护性耕作被认为是农业部门实现固碳和减排的最有效技术措施之一。本文基于大规模实地调查,深入分析了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对作物单产和劳动力投入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河流域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采用率普遍较低,其中秸秆覆盖单项技术的采用率最高。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采用与小麦和玉米单产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却可以显著减少单位面积劳动力投入。因而,政府部门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研发的支持,探索出适合不同区域特点的技术体系与管理方式,为发展低碳经济及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做贡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新艳 李恒鹏 杨桂山 张欢
农业耕作制度变化及其环境效应是国内外广泛关注的学术前沿问题。近60a来,江苏太湖地区农业耕作制度发生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种植制度从偏重粮食生产转向粮经作物协调发展,用地作物增多而养地作物减少,作物品种经历了改进与优化过程,作物熟制经历了从"双三制"恢复到两熟制。施肥种类从有机肥为主转变为完全施用化肥,氮磷钾肥投入比例从长期严重失调发展到逐渐趋于协调。在总结近60a来江苏太湖地区农业耕作制度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农业耕作制度变化对地表水土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今后需要进一步关注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太湖地区 耕作制度 土壤 施肥 水环境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王磊
1977年有机农场的概念被引入埃及,有机农业作为一种替代传统农业的新的模式在埃及兴起,埃及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发展有机农业。本文从埃及的土地政策、水资源利用、农业科技研究等方面阐述了埃及有机农业耕作政策,并对其在埃及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稳定中的重要意义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
埃及 有机 农业 政策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姚晓洁 童亮 李久林
[目的]农业生产效率是衡量农业生产的重要标准,其生产效率测度结果对研究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皖北农耕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2017年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构建农业生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引入虚拟决策单元,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从自评和他评的角度对2017年皖北各县级单元的农业经济生产效率进行测度,并基于结果的迥异进行效率、冗余及空间分异的分析。[结果]皖北地区农业生产整体效率较低,呈现出粗放式的农业生产模式;各种投入要素配置不尽合理,皆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冗余,整体上看塑料薄膜冗余最高、化肥施用的冗余最低;空间分异显著,南北表现为由北向南逐渐降低的“S”型趋势、东西呈现出两端高中间低的扁平状“v”型空间分异特征。[结论]粗放式的农业生产导致了皖北农业生产效率整体较低,应完善生产要素配置,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皖北地区农业整体性协调发展,提升地区农业生产效率。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朱长宁 王树进
发展生态农业与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具有较强的系统耦合性。本文以陕南地区为例,利用该地区3个市291份农户调查问卷数据,基于计划行为理论(TPB),采用列联表与卡方检验进行了计量分析,初步探讨了西部退耕还林地区农户生态农业认知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参与退耕还林工程及农技培训显著提高农户的生态农业认知水平,农户信息获取的难易程度和农户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程度显著影响了农户的生态农业认知行为。
关键词:
退耕还林 生态农业 认知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魏佳朔 高鸣
聚焦耕地和种子这两个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因素,利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农户调查数据,以小麦和玉米两种作物、保护性耕作和优质种子两类技术为例,实证检验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种粮农户技术采纳的影响。研究发现,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小麦种植户采纳保护性耕作和优质种子、玉米种植户采纳保护性耕作存在显著的负面影响;前述负面影响在大规模、主产区的小麦和玉米种植户中更大;村内农户类型的社会化服务主体能够缓解老龄化对技术采纳的部分负面影响,但合作社类型的社会化服务主体未能发挥显著的缓解作用,存在与老年农业劳动力联结不紧密的情况。在此基础上,从畅通农地流转渠道、加强新型技术推广、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文华 刘某承 张丹
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对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传统农业的一些优秀模式都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朴素的生态哲学思想,但逐渐被当代不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替代。不可否认,现代化大规模农业生产在保障粮食数量安全方面的贡献,但在一些适合小规模耕作的地区,传统农业模式比现代常规农业耕作方式更具优势。本文基于生态价值观,以稻鱼共生系统为例,针对农民和国家两个不同层次的主体,对传统农业和常规农业的效益进行了比较全面和综合的分析,结果表明:对农户而言,稻田养鱼模式能获得更多的现金净收入,但其投入也较高,因此不利于激励农户进行该模式的农业生产;对全...
关键词:
传统农业 常规农业 生态效益 比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