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572)
2023(4811)
2022(3697)
2021(3352)
2020(2434)
2019(5297)
2018(4991)
2017(9776)
2016(5025)
2015(5588)
2014(5402)
2013(5366)
2012(4883)
2011(4301)
2010(4316)
2009(3908)
2008(3800)
2007(3468)
2006(3123)
2005(2748)
作者
(13612)
(11433)
(11325)
(11038)
(7186)
(5236)
(5186)
(4386)
(4278)
(4097)
(3872)
(3720)
(3521)
(3479)
(3470)
(3467)
(3362)
(3268)
(3237)
(3173)
(2874)
(2811)
(2730)
(2592)
(2563)
(2484)
(2461)
(2447)
(2231)
(2222)
学科
(25760)
经济(25748)
(15015)
管理(13059)
(11948)
企业(11948)
产业(8865)
业经(8512)
(8488)
地方(7626)
方法(7448)
中国(6941)
数学(5946)
数学方法(5894)
农业(5787)
技术(5318)
结构(5184)
地方经济(4585)
(4475)
(3805)
贸易(3802)
(3779)
产业结构(3677)
(3660)
(3606)
(3566)
理论(3520)
环境(3364)
(3241)
银行(3241)
机构
学院(74568)
大学(70659)
(33459)
经济(32897)
管理(28457)
理学(24647)
理学院(24436)
研究(24287)
管理学(24157)
管理学院(24022)
中国(17137)
(14166)
(14006)
科学(13485)
(11416)
财经(11229)
(11176)
中心(10918)
经济学(10439)
(10085)
研究所(10048)
(9911)
师范(9830)
(9686)
业大(9475)
经济学院(9462)
(9262)
(9155)
北京(8842)
财经大学(8196)
基金
项目(50423)
研究(41051)
科学(40592)
基金(34946)
(29310)
国家(29022)
社会(27254)
社会科(25987)
社会科学(25982)
科学基金(25283)
(21756)
基金项目(18375)
教育(18170)
(17170)
编号(17054)
自然(13670)
(13645)
自然科(13301)
自然科学(13301)
成果(13241)
自然科学基金(13064)
资助(13014)
课题(12450)
(11797)
发展(11779)
(11587)
重点(11547)
国家社会(11131)
创新(10805)
(10677)
期刊
(40215)
经济(40215)
研究(22137)
中国(14132)
管理(11269)
(10403)
(9858)
教育(9317)
科学(9127)
业经(8635)
学报(8424)
技术(7211)
农业(7190)
大学(7082)
学学(6775)
经济研究(6517)
(5810)
金融(5810)
问题(5678)
财经(5590)
(5113)
商业(4419)
技术经济(4094)
科技(4075)
(4041)
现代(4001)
经济问题(3800)
改革(3550)
(3550)
职业(3403)
共检索到1088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杜庆昊  张文明  
传统产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既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要,也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培育新竞争优势的战略途径。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要重视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即重视对技术的运用和对制度的变革。当前,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在数字化转型、创新驱动、法制保障、政策引导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亟待坚持问题导向,遵循技术和制度两条路径,聚焦破解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重点难点问题,提高传统产业生产要素保障能力,健全促进传统企业创新的支持体系,加强传统产业转移和升级的政策引导,加快促进制造业企业技术改造立法,破解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困境。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时椿  
我国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传统产业特别是工业制造业仍然会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能离开我国国情。另一方面,传统产业十年来工业化之路代价沉重,至今却技术水平落后,经济效益低下、竞争力薄弱、环境污染严重。本文提出,必须重塑传统产业的体制、管理、信息、技术、资源和市场优势,尽快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才能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安果  
一、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制造业的发展和技术升级是中国新型工业化的主要内容。 中国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鉴于历史上每一次产业革命都是以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为前提的历史事实。21世纪中国的新型工业化必然是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前提。但是,工业化的内容远比信息技术革命要深远得多,工业化是“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的过程”,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余泳泽  刘大勇  
将中国产业划分为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发现两者的技术进步路径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采用中国工业行业和高技术产业的数据对其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采取模仿性创新的外源式技术进步路径对于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采取自主创新的内源式技术进步路径对于新兴产业的技术进步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对于传统产业升级,应采用技术引进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模仿性创新再到自主创新的"渐进性"技术进步路径;而对于新兴产业发展,应采用自主创新的"一步到位"式技术进步路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谭鑫  朱要龙  
城镇作为一种人类生产生活的聚落形态,自古以来即已存在。城市化的概念则是与工业革命的发展相伴而生;在中国,本土学者似乎更倾向于"城镇化"的内涵表达。在当下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浪潮中,认真梳理分析城镇化内涵,找到一条本土化的城镇化健康发展的较优路径显得意义重大。文章在分析了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后认为: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内涵应在机制与体制层面上来理解,无论是"机制"还是"体制"内涵的表达,均是城镇化发展的两个方面;两者应形成协同合力,不应分割对立;两种城镇化路径的有机融合、功能互补和资源整合才是当下中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较优选择,这也符合当下中国巨大存量城镇化发展的国情。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王小明  
本文对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分析和探讨 ,内容包括高新技术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传统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用高新技术改造我国传统产业的主要途径和实现机制。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孙振国  
我国的经济建设,肩负着既要着重推进传统产业革命,又要迎头赶上世界新技术革命,使我国工业主要领域在技术方面大体接近经济发达国家70年代或80年代初的水平的重要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强我国传统工业的技术进步,并把它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点。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赵强  胡荣涛  
面对知识经济的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 ,传统产业原有的比较优势日渐丧失 ,但这决不意味着传统产业都是即将消亡的衰退产业。“十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并不仅仅是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而是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前提下 ,重点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和升级的步伐。对此 ,要不断提高传统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加快建立以增强国际竞争力为目标和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大力推进传统产业资产重组 ,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 ;运用现代管理手段 ,提高传统产业的企业管理水平 ;发挥政府宏观导向作用 ,为传统产业改造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许美德  蒲艳春  李军  
本文是基于2016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世界比较教育大会的主题发言而撰写的。围绕"‘中心的中国’对全球教育有何蕴意"这一主题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第一部分主要讲述国际社会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十几年间给予的援助。十年"文化大革命"给中国造成重创,国际社会纷纷伸出援手。现在中国有责任回馈世界,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教育援助。第二部分通过梳理文献,挖掘并呈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着重分析了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育遗产将如何为教育理论和实践注入新的活力。第三部分,比较全面地呈现了中国主动与非洲和东南亚国家的教育机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杜朝晖  
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资源供给的日益紧张以及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我国传统产业以廉价劳动力为基础、以大量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在后发国家工业化和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双重挤压下,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在经济新常态下,应明确我国传统产业升级的原则,通过技术创新与设备更新、生产方式和组织模式创新、清洁生产与再制造、产业组织调整与产业集群创新、产业融合发展、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升级等途径以及采取相关政策促进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杜朝晖  
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资源供给的日益紧张以及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我国传统产业以廉价劳动力为基础、以大量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在后发国家工业化和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双重挤压下,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在经济新常态下,应明确我国传统产业升级的原则,通过技术创新与设备更新、生产方式和组织模式创新、清洁生产与再制造、产业组织调整与产业集群创新、产业融合发展、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升级等途径以及采取相关政策促进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娟  
要想成为创新型国家,必须通过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企业创新,实现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文章通过分析产业结构转变系数对我国GDP增速的影响,发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深入剖析了我国传统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针对性地提出创新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策略并提出建议:可以通过产业转移、产业集群、产业融合等路径,坚持技术自主创新为核心、注重全方位统筹推进创新、重视项目申报对科技创新的带动规范作用等策略,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最后,以江苏常州的工业创新为例,分析了创新发展促进传统产业转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应芳琴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发展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而制造业是数字经济的主战场。我国制造业面临重大挑战和新的历史机遇,海宁作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转型升级势在必行。本文分析了智能制造背景下海宁市智能化改造的现状、智能制造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智能制造视角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五大路径与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建议。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安兰  
产业升级路径选择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是:企业积累能力不足,缺乏改造资金;企业研发基础薄弱;体制原因导致产业组织不合理;劳动力素质难以满足产业升级的需要。基于公共政策的视角,促进产业升级的路径是直接补贴手段;税收激励政策;完善政府采购政策;完善公共政策实施的配套措施。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黄凤志  谭桂照  
"一带一路"倡议地缘政治解读之所以长期受制于传统地缘政治理论框架,问题在于研究忽视了对地理逻辑的演进,造成对分工及其地理内涵的忽视。而分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它的发展使地表不仅是相对静态的自然特征的集合,同时还被层层叠加的社会生产关系包裹。产品内分工阶段,经济活动对社会生产关系的取用与改造,推动了新的地表动态变化过程。国家在追求自身发展中,通过国际区域合作参与到分工经济对地理的改造中,实现了国家对空间的再生产,控制空间生产资料功能的获得,决定未来分工发展空间形态,推动不平衡发展的再现。而"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中国介入分工经济"地理—经济"过程的创新方式,其本质是一项为推动分工发展而团结海陆国家以创造新地理基础的计划。它凭借解决分工经济两难冲突的新方案、立足正确地理观的空间设计以及对空间矛盾的精准定位和有效修正,超越以往国际区域合作框架,形成了一个能够促进分工经济持续发展、推动生产地理优化更新,并促使两者良性循环的崭新空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