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306)
- 2023(15191)
- 2022(13115)
- 2021(12183)
- 2020(9707)
- 2019(22337)
- 2018(22227)
- 2017(41927)
- 2016(22631)
- 2015(25386)
- 2014(25670)
- 2013(25424)
- 2012(23636)
- 2011(21600)
- 2010(21795)
- 2009(19874)
- 2008(19145)
- 2007(17075)
- 2006(15281)
- 2005(13362)
- 学科
- 济(96341)
- 经济(96244)
- 业(61431)
- 管理(59569)
- 企(46119)
- 企业(46119)
- 方法(37321)
- 农(35581)
- 数学(31761)
- 数学方法(31388)
- 中国(29220)
- 地方(27033)
- 业经(24168)
- 农业(23744)
- 财(20445)
- 学(20436)
- 制(17369)
- 贸(15874)
- 贸易(15857)
- 发(15835)
- 环境(15477)
- 银(15398)
- 银行(15356)
- 理论(15300)
- 易(15248)
- 和(14902)
- 融(14901)
- 金融(14899)
- 行(14801)
- 技术(14511)
- 机构
- 学院(324732)
- 大学(324144)
- 管理(126591)
- 济(126427)
- 经济(123374)
- 研究(112767)
- 理学(108959)
- 理学院(107643)
- 管理学(105750)
- 管理学院(105159)
- 中国(83834)
- 京(70704)
- 科学(70441)
- 农(57002)
- 所(56497)
- 财(56262)
- 研究所(51305)
- 中心(51231)
- 业大(49601)
- 江(48578)
- 范(46763)
- 师范(46331)
- 北京(44977)
- 财经(44371)
- 农业(43306)
- 院(41068)
- 经(40256)
- 州(40092)
- 师范大学(37380)
- 经济学(36679)
- 基金
- 项目(220705)
- 科学(173026)
- 研究(163406)
- 基金(157779)
- 家(137088)
- 国家(135817)
- 科学基金(116450)
- 社会(102119)
- 社会科(96509)
- 社会科学(96486)
- 省(87769)
- 基金项目(84744)
- 自然(74649)
- 教育(74278)
- 划(73225)
- 自然科(72889)
- 自然科学(72874)
- 自然科学基金(71508)
- 编号(67836)
- 资助(63722)
- 成果(55256)
- 发(51017)
- 重点(49057)
- 部(47561)
- 课题(47308)
- 创(45381)
- 创新(42179)
- 科研(41463)
- 国家社会(41320)
- 发展(40818)
- 期刊
- 济(150307)
- 经济(150307)
- 研究(98468)
- 中国(67747)
- 农(57200)
- 学报(51416)
- 科学(48492)
- 管理(47349)
- 教育(40693)
- 财(39932)
- 大学(39469)
- 农业(39017)
- 学学(36915)
- 融(29956)
- 金融(29956)
- 技术(29119)
- 业经(27614)
- 经济研究(22008)
- 财经(20779)
- 问题(19454)
- 图书(18920)
- 业(17831)
- 经(17710)
- 科技(16963)
- 版(15963)
- 理论(15750)
- 技术经济(15301)
- 现代(15128)
- 资源(15098)
- 发(14571)
共检索到4893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杨瑜
经历了40余年的城市建设,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着眼于挖掘传统乡村聚落空间设计的核心价值。看似随机、散落的传统乡村聚落与特定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地域文化息息相关,对传统乡村聚落空间类型的提炼及人文内涵的审视对当前新农村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乡村振兴背景下"留住乡愁"的迫切需要。现代生活方式对建筑的空间结构、公共区域的功能和基础配套设施的要求都发生了变化,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杜佳 华晨 余压芳
对黔中屯堡聚落传统空间特征及发展演变阶段进行总结,梳理了当代屯堡聚落空间的演化路径,包括就地城镇化,衰退型和扩张型。并借助乡村聚落空间研究理论及量化方法,对比屯堡聚落传统区域与新建区域及整体形态的变化,得出扩张型屯堡聚落空间形态近年演变的特征:屯堡聚落边界形态由团状向指状拓展为主,新建区域空间肌理与原有空间差异较大,聚落空间结构性、整体性、致密性降低,建筑地域特征弱化。认为传统屯堡聚落围绕"防御"及"明清汉族文化"的空间组织机制已瓦解,交通便利性和个体价值成为左右近年空间组织的主要因素,而文化的自我认同、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杜佳 华晨 余压芳
对黔中屯堡聚落传统空间特征及发展演变阶段进行总结,梳理了当代屯堡聚落空间的演化路径,包括就地城镇化,衰退型和扩张型。并借助乡村聚落空间研究理论及量化方法,对比屯堡聚落传统区域与新建区域及整体形态的变化,得出扩张型屯堡聚落空间形态近年演变的特征:屯堡聚落边界形态由团状向指状拓展为主,新建区域空间肌理与原有空间差异较大,聚落空间结构性、整体性、致密性降低,建筑地域特征弱化。认为传统屯堡聚落围绕"防御"及"明清汉族文化"的空间组织机制已瓦解,交通便利性和个体价值成为左右近年空间组织的主要因素,而文化的自我认同、村民自组织机制、复杂的宅基地产权划分以及各级保护政策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传统聚落空间的衰退。最后对屯堡聚落空间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思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范少言,陈宗兴
在分析我国乡村发展背景基础上,作者认为目前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研究的重点应揭示乡村聚落体系的演变规律。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规模与腹地、等级体系与形态、地点与位置、功能与用地组织、景观类型及区划等方向,并提出今后应加强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
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取落体系,研究内容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屠爽爽 周星颖 龙花楼 梁小丽
伴随中国人地关系的巨大变化,乡村聚落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正在面临剧烈分化与重组。近年来学者们基于不同的空间尺度,利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的过程、机制与优化开展了诸多探讨。文章在综述乡村聚落空间演变过程研究进展基础上,归纳了由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政策制度等多重因素作用下的聚落空间演变驱动机制,梳理了聚落空间优化路径和模式研究的视角和方法。文章指出,未来乡村聚落空间研究应重点关注对小尺度空间演变过程的实证分析,加强行为主体和地方文化对聚落空间演变影响的研究,强化不同重构模式的凝炼和效应评估,并关注相关政策制度完善对聚落空间演变与优化的影响。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冯应斌 龙花楼
中国山区面积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促进山区可持续发展,是事关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所在。山区乡村聚落作为山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核心空间单元,是中国乡村地理学的研究重点和热点。论文基于文献回溯和归纳总结的方法,在对中国山区发展概况、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影响因素、演变特征与驱动机制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明晰了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概念内涵、重构思路和方法,总结了中国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典型模式与调控策略;认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存在着主体多重、目标多元、模式多样等典型特征,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空间优化重组过程。新时代中国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应加强以下5个方面的研究:①山区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聚落空间重构作用机理与模式;②土地利用转型对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作用机制;③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对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影响;④新兴业态发展与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交互作用关系;⑤大数据时代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研究方法革新。通过对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时代背景、经济社会驱动因素与作用机理、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实证分析,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理论,以期促进中国山区可持续发展和助推现代化实现进程。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冀正欣 许月卿 卢龙辉 段亚明 李瑶瑶 黄安
研究目的:探讨乡村聚落空间形成与演变机理、内涵及分类,系统梳理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研究的进展,展望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研究方法:文献调研法。研究结果: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乡村聚落空间形成与演变机理的研究较为薄弱,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的内涵尚未统一,乡村聚落空间优化框架及研究范式探讨尚显不足,行为主体对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的机制研究亟待开拓,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的政策应用相对薄弱。研究结论:未来应开展乡村聚落空间概念、分类与基础理论研究,构建乡村聚落空间优化框架及其研究范式,加强行为主体对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的机制研究,拓展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研究成果的政策应用。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汪霖
[目的]通过江西省乡村聚落发展及演变现状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并从乡村聚落发展优化的角度提出具体建议,对江西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方法]运用GIS10.2操作平台对江西省乡村聚落空间分布情况以乡村聚落密度、乡村规模以及人口密度进行空间等级划分,通过计算最临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和地理联系率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江西省市域和县域内的乡村聚落在乡村规模、人口密度以及聚落分布密度上存在较大差异,分布呈现不均衡的特点,且与经济发展和人口密度在空间上的均衡、配合程度较高。[结论](1)江西省乡村聚落分布密度在空间上存在较大差异,形成以南昌市为中心,包含宜春市、萍乡市和上饶市大部分县域的北部密集区,主要为北部赣江流域下游平原和鄱阳湖平原地区,抚州市南部和赣州市大部分区域乡村聚落分布密度较小;(2)江西省乡村聚落在空间上整体呈集聚型分布且分布不均衡的特点;(3)其乡村规模较大的聚落多分布在上饶、赣州、九江和宜春等地,反映出江西省丘陵区和山地区的乡村聚落规模较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屠爽爽 蒋振华 龙花楼 简代飞 古晓铃
把握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类型特征,可为聚落空间宏观优化布局提供方向和指导。文章综合运用空间分析、景观格局指数、聚类分析等研究手段与技术方法,定量分析了广西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划分了乡村聚落的类型。结果表明:(1)广西乡村聚落规模普遍偏小,其空间分布呈中南部“热”东北部“冷”的格局;(2)乡村聚落的密度分布在空间上呈现由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的态势;(3)聚落规模和密度分布具有低海拔、缓坡、水热条件适宜的空间指向性,并伴随耕地面积的增加而增加,不同等级社会经济要素下聚落规模与密度差异显著;(4)乡村聚落总体呈现东南半壁形状复杂、破碎化程度高,西北半壁形状相对规整、破碎化程度低的特点,桂东、桂北样带复杂多样,桂中样带相对简单;(5)基于指标体系构建,将广西乡村聚落划分为6个一级区、17个二级区,并归纳了各类型区的地域特征,以期为区域乡村聚落空间优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
乡村聚落 空间分异 形态 类型 广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邢谷锐 徐逸伦 郑颖
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在给城市空间带来了显著变化的同时,也对乡村聚落空间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冲击。城市化进程中乡村聚落空间的演变受到用地、人口、产业、设施和观念等多方面因素变化的影响;根据自身发展趋向与城乡空间演变特征的差异性,将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的类型归纳为主动型、被动型和消极型,并对其发展演变特征分别进行分析总结。
关键词:
乡村聚落 空间演变 城市化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董晓璞 邓健 赵满兴
[目的]通过对生态环境较脆弱的陕北黄土沟壑区乡村聚落空间聚集分布特征及规律进行研究,以期对陕北地区完善乡村聚落功能、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全面乡村振兴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建议。[方法]文章运用最临近点指数判别其空间分布类型,并运用地理集中指数和地理联系率对其分布均衡程度和地理联系程度进行考量,通过核密度图进一步分析其空间分布指向,在此基础上分析空间集聚分布规律。[结果]陕北黄土沟壑区乡村聚落分布整体趋于集聚分布,且都表现出带状分布特征,主要集中在河谷平原和川台地后缘及坡麓,沿河流分布特征明显。[结论]陕北黄土沟壑区乡村聚落分布包含以米脂县、绥德县、子洲和佳县为主的榆林市密集区和以宝塔区、子长和延长为主的延安市密集区;从陕北黄土沟壑区乡村聚落整体分布来看,北部榆林市乡村聚落密度明显大于南部延安市乡村聚落密度,且形成了绥德县和宝塔区为中心的人口密集区;陕北黄土沟壑区乡村聚落可分为无定河下游地区、以窑洞为主要居住形式的黄土沟壑区和黄土沟壑区与风沙区的交界过度地带3个区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汤国安,赵牡丹
本研究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本技术手段 ,以国家 1:2 5万基础地理数据库等数字信息为主要信息源 ,对陕北榆林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规律与区位特征进行了探讨。通过综合应用基于GIS的缓冲区分析、多层面的复合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 ,揭示了该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受自然条件与人为因素影响的基本特征。研究结果可望为该地区的城乡发展规划提供有益的借鉴资料。
关键词:
乡村聚落 空间分布 地理信息系统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笃川
[目的]在国家高度重视建设"美丽乡村"的背景下,加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格局及优化研究,对指导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居住地的集约化管理,改善农村现有生态环境,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运用平均最邻近比率、平均分布密度和乡村聚落平均人数描述河南省乡村聚落分布特征,并采用Arcgis10. 2绘制乡村聚落平均分布密度图,从县域和市域尺度分析了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指明该省乡村聚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合理性的优化建议。[结果](1)河南省乡村聚落整体呈集聚分布,从空间位置来看,都集中在东北部地区。(2)乡村聚落县域分布密度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中东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平均分布密度较大,呈沿交通要道周围分布,东南和西北地区平均分布密度较低。(3)各市级行政单位乡村聚落分布区域差异比较明显,洛阳市、驻马店市、南阳市、信阳市和三门峡市的聚落密度较小,均低于全省乡村聚落平均密度。漯河市、三门峡市、濮阳市和济源市的行政村均人数不足800人。[结论]针对小规模聚落的零散分布和偏远贫困区域乡村聚落的边缘化等问题,今后该省可重点建设中心村,以城带乡发展城边村,同时加大对边缘聚落的改造,结合当地文化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提高当地居民进行自我建设的积极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红波 张小林 吴启焰 王亚华
乡村重构是乡村地理学研究的新内容,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是在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引起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出现阶段性的转变,是乡村转型发展的过程。论文通过建构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测度指数和理论框架体系并以苏南地区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受乡村系统内外综合因素共同作用,城镇化、工业化、政府调控、乡村自身的更新改造和空间生产等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乡村聚落空间重构,且不同的重构阶段,乡村聚落空间形态和作用机制存在差异,未来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路径应是基于多重作用力和不同作用模式基础上的、以城乡资源空间重构为导向的综合创新路径,研究有助于丰富乡村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关键词:
乡村聚落空间重构 苏南 乡村地理学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邵楠
[目的]通过研究乡村聚落的空间结构和影响因素,可以揭示人类活动与生态形成的机制,对南阳市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的优化和重构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利用渐变尺度空间结构度量法、最近邻指数模型和分布密度对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用探测力指数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定量探究南阳市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和驱动因素。[结果]VCM曲线分析结果表明63.70%的乡村聚落与相邻聚落的距离在500~1 000m内,该范围内乡村聚落比较集中。通过研究距离城镇的距离与乡村聚落分布的关系,发现距离城镇越远,乡村数量越少;距离城镇越近,乡村的数量越多。南阳市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最邻近指数N=0.886 3,属于集聚分布,各县乡村聚落的分布密度差异较大。[结论]该文利用不同的模型对南阳市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探测到乡村分布的特征及影响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的决定性因素。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乡村空间分布的重构应该以集约用地、提高有效耕地面积为前提,合理安排土地结构的有效利用,并结合当地的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经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