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616)
- 2023(6768)
- 2022(5687)
- 2021(5770)
- 2020(4465)
- 2019(10477)
- 2018(10342)
- 2017(18906)
- 2016(10510)
- 2015(11632)
- 2014(11722)
- 2013(11326)
- 2012(10476)
- 2011(9683)
- 2010(9825)
- 2009(9394)
- 2008(9232)
- 2007(8268)
- 2006(7658)
- 2005(6985)
- 学科
- 农(48531)
- 济(44818)
- 经济(44674)
- 农业(32392)
- 业(31436)
- 业经(19829)
- 管理(17313)
- 中国(14542)
- 企(13775)
- 企业(13775)
- 制(13067)
- 方法(12700)
- 农业经济(12350)
- 地方(10500)
- 发(10358)
- 体(10283)
- 村(9465)
- 农村(9444)
- 发展(9198)
- 展(9186)
- 理论(8560)
- 数学(8275)
- 教育(8212)
- 财(8199)
- 数学方法(8193)
- 策(7856)
- 建设(7824)
- 收入(7685)
- 土地(7658)
- 和(7622)
- 机构
- 学院(140575)
- 大学(135749)
- 济(59889)
- 经济(58664)
- 研究(53500)
- 管理(51362)
- 农(44628)
- 理学(43799)
- 理学院(43204)
- 中国(42752)
- 管理学(42505)
- 管理学院(42212)
- 农业(33255)
- 科学(30195)
- 京(28907)
- 财(27150)
- 所(26963)
- 业大(25843)
- 中心(25412)
- 研究所(23912)
- 江(22904)
- 范(22463)
- 师范(22349)
- 农业大学(19990)
- 财经(19583)
- 北京(18175)
- 省(18156)
- 经(17840)
- 州(17775)
- 发(17662)
- 基金
- 项目(87982)
- 研究(71840)
- 科学(69441)
- 基金(62004)
- 家(52771)
- 国家(52012)
- 社会(47955)
- 科学基金(44015)
- 社会科(43690)
- 社会科学(43675)
- 省(35789)
- 基金项目(33067)
- 编号(32427)
- 教育(31888)
- 划(28749)
- 农(27535)
- 成果(27346)
- 自然(24297)
- 自然科(23658)
- 自然科学(23656)
- 自然科学基金(23240)
- 资助(22815)
- 课题(21635)
- 发(20820)
- 部(20273)
- 重点(19583)
- 性(19457)
- 国家社会(19017)
- 制(18611)
- 年(18122)
共检索到2385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翠英
80年代是农民社会文化心理转型的阵痛时期,在农民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中,精神的震荡和冲突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土地观念的转变。逐步挣脱土地的精神束缚,建立起与土地的新型关系。二是商品意识的觉醒。商品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扩展了农民的心理空间,农民由自给自足型农民转向市场型农民,标志着农民从传统向现代的嬗变。三是道德上的困惑与迷惘。自我意识的觉醒促进了道德观念的进步,但人们更多的还是困惑与迷惘:道德转型中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性的冲突;“以恶抗恶”者的道德自省与困惑;欲望的泛滥与道德的乏力。而农民社会文化心理的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林毅夫
一、中国农村改革的成就与面临的新问题 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组织与制度创新方面,打破了单一公有制的所有制格局,以合作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且相互交融的格局已基本形成;集中度颇高效率却很低下的传统计划机制随着其组织载体——人民公社的解体,对农业生产经营和流通的影响力大大下降,市场机制在农村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则越来越明显,政府也正在着力进行利用经济参数调控市场的尝试。在经济增长方面,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有力地加速了农业增长,1978~1992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5.9%,增长速度最低的1984~1988年间也达到了4.1%,分别超过了对应时期人口的增长率...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农民收入、结构调整、市场发育是关系农村经济发展全局的三个重大课题。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经过充分研究和论证,指出这是九十年代中国农村改革的主线。本文是他们承担的国家“八五”期间重点课题的主报告,现发表如下,供研究参考。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钟瑞添 李晓明
文章认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广西省政府在民族地区大力推行农村改革与建设,推行"三位一体"制、倡导村民自治,举办农村合作事业、发展农村经济,推行义务教育和成人教育、以提高民众智识,倡导新的生活方式、改良陋俗,发展医疗卫生农林水利事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在某种程上促进了广西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的发展,对今天的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民国 广西 农村建设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陈锡文
九十年代农村经济的改革和发展,面临着一系列层次比较深、涉及面比较宽、需要从国民经济全局的高度来统筹考虑的新问题。这些问题大多不是在短期内就能从根本上解决的,但却必须及早地对这些问题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并逐步采取各种有效的政策和调控手段,去不断地缓解这些矛盾,这样才能保证九十年代以至下个世纪的农村经济更为顺利地发展。概括起来说,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四个方面: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林毅夫 李周
一、改革的成就、面临的新问题及其成因 (一)80年代农村改革的主要成绩 80年代的农村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组织与制度创新方面,打破了单一公有制的所有制格局,以合作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且相互交融的格局已基本形成,集中度颇高、效率却很低下的传统计划机制随着其组织载体——人民公社的解体,对农业生产经营和流通的影响力大大下降,市场机制在农村资源配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郭书田
九十年代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任务和对策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郭书田到本世纪末还有六年时间,在这期间,要完成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任务,同时又面临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形势。在这个时候,研究与讨论世纪之交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任务和...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吴尚民 赵天晓
前不久,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科片与《要报》编辑部联合召开了“90年代农村改革与发展的重点问题及中长期对策”座谈会。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主持了会议。与会者陈吉元、陆学艺、丁泽霁、宋宗水、张思骞、张留征、秦其明、庚德昌、刘福垣、张晓山和韩俊等,就80年代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经验教训、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90年代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措施,提出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王昭耀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要在本世纪末实现《决定》中提出的发展与改革两大目标,即人民生活达小康和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高度重视农业,切实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保障农业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九十年代我省农村经济发展总的思路是:用系统工程观点指导农村改革与发展,坚持以小康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走产业化、区域化、一体化、系列化的发展路子。这个思路的核心,就是把农村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与整个国民经济联系起来加以考虑和分析,根据农村特点和资源的比较优势...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王西玉
以家庭经营为主要特征的农地制度变迁是农村改革的突破口,也是农村改革最重要的成果众所周知,中国农村改革是从改变农民同土地的关系、改革土地经营方式入手的,并在短短的几年里,改革遍及全国农村。人民公社统一经营、集体劳动的制度模式,代之以土地按人承包的家庭经...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黄青禾
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农村改革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应。农村改革已经在以下三方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出了重要的三步: 1.构造了对市场信号有一定反应能力和具有相当经营自主权的主体——农户及其它农村经济组织; 2.有60%以上的农产品已经进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周利胤
股份合作制,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中国农民创造出来的又一新型经济组织,是农村改革中的重大突破。这种组织发育于80年代中期商品经济比较活跃的地区,是一种集股份制与合作制特征及内涵为一体的崭新的经济组织和财产制度。从广州天河、深圳宝安、浙江温州、安徽阜阳、湖南攸县、山东周村、莱阳等地的实践看,这种新型的经济组织形式,适应我国农村现阶段生产力状况和进一步发展的要求,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一种崭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践方式,是完善和发展集体经济很好的思路和模式;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方炎 祝卫东
由农业部主办的“九十年代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3年12月3日至6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与会代表共120人,其中有国际知名的中国问题专家,也有国内长期从事农村问题研究的专家学者及实际工作者。这是近年来国内主办的有关农村问题的一次规模较大、层次较高的国际学术会议。 与会代表围绕中国农村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热烈而广泛的讨论,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政策建议。现将研讨会的观点综述如下。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温铁军 王平 石嫣
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21世纪以来,中国农村地区的财产制度变迁从未停止:从山东长行村、广东草场村,到山西霍家沟村,都先后自发地实行了体现社区内部"成员权"平等的社区股份合作制,实现了村庄内全体居民共享产业资本收益的、初次分配公平公正的社区内的财产制度创新。由于中国现有的土地村庄集体所有权制度,村庄集体作为经济主体进入工业化或者以土地参与工业化的资产来源,就是以小农村社制为经济基础、内部化产权制度为特征的集体产权,因此,农村改革中的财产制度变迁,应该注重的是那些创造了初次分配公平公正并能实现社区内全体成员共享产业或地租收益的经验,这样的制度创新才是值得推崇、符合国情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
制度变迁 财产制度 农村改革 股份合作制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苏泽龙
传统社会的冬学主要是在农村进行识字教育与思想启蒙。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希望通过多种渠道推广农业生产技术来提高粮食产量,故对广大农民群众的教育问题给予了重点关注。因此,冬学不再是单一的文化教育,其更加注重农业技术的普及教育,把培养农民正确的生产观、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作为冬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在具体实践中则是通过新技术替代传统生产方式,进而实现对农民传统思想观念的改造。1950年代开展的以思想教育与农业生产技术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冬学为研究新中国成立后传统农村社会改造提供了技术—思想—社会的新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