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807)
2023(4198)
2022(3216)
2021(3363)
2020(2535)
2019(5659)
2018(5890)
2017(8826)
2016(5997)
2015(6917)
2014(7136)
2013(6109)
2012(5640)
2011(5427)
2010(5839)
2009(4783)
2008(4708)
2007(4399)
2006(4094)
2005(3840)
作者
(14255)
(11734)
(11614)
(11399)
(7574)
(5737)
(5493)
(4804)
(4439)
(4373)
(4098)
(4073)
(3912)
(3838)
(3828)
(3805)
(3654)
(3552)
(3479)
(3437)
(3235)
(2980)
(2824)
(2814)
(2797)
(2717)
(2703)
(2504)
(2427)
(2380)
学科
教育(19296)
(13856)
经济(13837)
中国(12110)
管理(8996)
(8331)
理论(7361)
(6421)
教学(6173)
(6017)
企业(6017)
(5727)
(4700)
地方(4494)
发展(4352)
(4228)
农业(3928)
业经(3920)
政治(3894)
(3888)
思想(3858)
研究(3732)
方法(3616)
(3515)
(3368)
思想政治(3325)
政治教育(3325)
治教(3325)
德育(3299)
改革(3247)
机构
大学(77615)
学院(73176)
研究(31237)
教育(27572)
(22468)
师范(22383)
(20316)
经济(19551)
(18799)
师范大学(18716)
科学(18055)
管理(17820)
中国(16345)
(15724)
理学(14627)
理学院(14241)
研究所(14224)
(13828)
管理学(13798)
管理学院(13599)
职业(13031)
北京(12795)
技术(12604)
中心(12089)
(11188)
教育学(10599)
(10473)
(10316)
(9543)
职业技术(8898)
基金
项目(42326)
研究(39514)
科学(34320)
教育(27094)
基金(25867)
社会(22312)
(21561)
国家(21179)
社会科(20557)
社会科学(20550)
编号(19043)
成果(18898)
(18114)
(17663)
课题(17507)
科学基金(16816)
(15345)
规划(12506)
基金项目(12271)
重点(11473)
(11192)
(11132)
项目编号(11118)
(11006)
(10704)
教育部(10171)
研究成果(9989)
(9943)
(9897)
阶段(9876)
期刊
教育(47547)
研究(35236)
(27285)
经济(27285)
中国(27272)
职业(11674)
技术(10625)
学报(10391)
(9271)
大学(9128)
科学(8877)
(8271)
技术教育(7609)
职业技术(7609)
职业技术教育(7609)
管理(7389)
学学(6620)
农业(6487)
(6054)
论坛(6054)
高等(5782)
(5139)
高等教育(5126)
成人(4993)
成人教育(4993)
财经(4321)
(4313)
金融(4313)
发展(4199)
(4199)
共检索到1300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甘永涛  
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教育思潮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法国,传统女性主义教育持两种妇女观,一是“父权制”妇女观,二是“父权制”批判妇女观。但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有两种态度:一是激进女性主义的态度。二是当代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态度。现代女性主义教育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具有明显的先进性,但仍旧没有走出两性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对于传统女性主义教育的批判性重建,还必须从后现代文明中的精神内核和价值观念需求借鉴。只分析性地找出传统、现代、后现代三种女性主义教育类型地一般特征与具体表现还是不够地,女性主义教育学更重要的使命,是要整合这三种教育资源,女性主义教育建构尚需要实现传统、现代、后现代三重视野的“视界融合”。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甘永涛  王新华  
本文从女性主义的三次浪潮出发,分析了后现代女性主义的缘起,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后现代教育学的概念表述、后现代女性主义教育学中唯本论、建构论等派别的观点,最后介绍了其他派别对后现代女性主义教育学的批判性观点。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张文军  
“女性主义”(feminism)一词源于英语 ,泛指欧美发达国家中主张男女平等的各种思潮。①这一思潮的发展经历了上百年的时间 ,从18世纪现代主义开始盛行 ,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兴起 ,女性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其主要特征是 ,否定了经典女性主义“男女平等”的概念 ,从“平等”观走向“差异”观 ,承认男女之间的差异 ,以此为基础 ,分析男女性之间的关系 ,从女性的独特性出发 ,来看待人与人、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后现代女性主义的兴起在教育领域的反映 ,是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后现代女性主义教育学。本文拟对后现代女性主义教育学的本质论与构成论的观点进行简要述评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汪霞  
从后现代女性主义的立场理解课程是课程研究的一个新视角,也是目前国际课程研究领域独具特色的理论流派之一。研究者把女性及其有关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重视女性的知识和经验,以女性自身的特点建构和发现意义。提出“关怀”是女性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也是教育最原始的职责,并建议采取关怀的而非技术的思维方式来修正和组织教育,倡导整合的思维模式,建立和谐、合作的人际关系、研究关系。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丽秀  
英国当代女性作家费·维尔登的小说创作从未脱离过父权社会的现实,她笔下所创作的"邪恶"女性形象成为后现代主义现实生活中的缩影与超越。进入21世纪后,维尔登通过女性书写诙谐而幽默地揭露出女性视角下的社会道德判断标准,所创造的女性人物以邪恶幽默的态度看待世界。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小玲  
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在多方面有其契合之处。从后现代主义角度研究女性主义翻译既可以研究性别差异、翻译的忠实概念、被父权压制的翻译、译者及女性译者身份的光复,又可以研究女性主义翻译的干涉策略、权力政治意识、语境意识、语言策略、翻译修辞的修正,以及身体翻译等女性主义翻译的恒常性话题,有利于从另一角度廓清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体系的全貌。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周群  
本文在厘清女性主义运动的三次思潮的历史演进的基础上,归纳女性主义的认识论基础和女性主义方法论,进而深入到现代西方教育理论研究中的女性主义思潮,并描绘出女性主义运动、女性主义认识论、方法论以及教育管理理论研究中的女性主义研究的内在脉络。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陈桂香  
20世纪70年代女性史兴起后,进步主义教育成为美国女性主义教育史学的重要研究主题。基于对男性主导的进步主义教育研究的批判,女性主义者对杜威的生活经历与教育思想进行性别分析,同时在进步主义教育研究中添加被忽视女性的贡献,掀起重寻女性计划。20世纪90年代后,研究者关注到女性群体内部种族与阶级等差异,黑人女性的教育活动被纳入研究视野;在历史书写上不再满足于事实的陈述,将性别纳入社会权力系统中寻求话语分析。从简单添加到关注内部差异、从还原女性贡献到追寻历史解释,研究路径的转变体现美国史学与女性史学发展变迁的影响。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诸园  周采  
战后,随着西方历史学的转向以及美国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美国女性主义教育史学研究模式也发生了嬗变,从传统教育史学向新教育史学迈进。美国女性主义教育史学经历了从妇女史到妇女教育史,再到妇女-社会性别教育史,而后,随着科学的发展,后现代女性主义教育史学开始对传统教育史学的诸多问题进行反思和讨论,在全球史观的影响下,美国女性主义教育史学走向了整合与深化。教育史学家们围绕着妇女教育问题,引入了社会性别的分析范畴,探讨美国女性主义教育史学的发展趋势。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余凯  徐辉  
后现代主义与当代教育思潮引论余凯徐辉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伴随着各种理论群体的喧哗与骚动,后现代主义登高一呼,成为欧美学界应者云集的理论思潮,其影响现已遍布哲学、社会学、美学、艺术、宗教等诸多领域。九十年代以来,一直持观望态度的教育学者们也开始对后...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胡振京  杨昌勇  
后现代主义是当代一种世界性的社会文化思潮,现代性是当代教育社会学和后现代主义共同的核心主题。从当代教育社会学中可以区分出后现代教育社会学和后现代主义教育社会学。当代教育社会学从阶层和性别向度对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的资本主义教育进行反思和批判,表明其具有了后现代意蕴,这也标志着后现代教育社会学的产生。批判教育学是当代教育社会学的后现代实践,是后现代主义教育社会学的具体表现形态。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戚万学  唐汉卫  
后现代道德教育从各个角度向现代道德教育的统一性、整体性、权威性和理性化挑战,给人们展现一种开放的、多元的、批判的、平等和对话的道德和道德教育的新面貌。在道德教育的目标上,它瓦解了现代性的完人理想和标准化的人格追求;在教育内容上,它强调去中心化,关注那些边缘性的道德主题;在教育方式上,更主张“对话式”的教育方式;在师生关系上,它提倡主体间性。但后现代的道德教育观是松散和凌乱的,并不是一个严谨的体系,其内容歧义丛生、相互矛盾甚至是对立的,因此,对后现代道德教育观应冷静对待,全盘吸收和简单的排斥都是错误的。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方展画  颜丙峰  
后现代已经走向式微 ,但后现代的精神气质却发生着久远的影响。“后现代”是在对“现代化”的批判和否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景观包括 :否定和怀疑的理论本性、非中心化的解构策略、多元化的思维风格、富有建设性的创造精神、寄予关爱的全球视野。后现代观照下的高等教育有如下特点 :打破叙事范式 ,奉行实用的知识观 ;反对理性教育 ,追求多元的目的观 ;活化静态课程 ,倡导对话的教学观 ;立足本土文化 ,面向全球的发展观。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静  赵继忠  
女性人才是我国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个充满无限潜力的巨大群体。运用后现代主义的视角,进行女性成才教育课程的探索与实践,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一、后现代主义的"多元性"与女性成才教育课程目标的确立后现代主义在课程目标取向上体现"多元化",强调课程目标不再是完全预定的、不可更改的,可以根据实际加以调整,其特征彰显出在构建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施晓光  
后现代主义与高等教育施晓光随着美国日趋从一个生产型的社会转向消费型的社会,及其内外政策日趋从国家型政策转向地方型和国际型政策,一种新的社会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的观点、术语和各种假设业已渗透到美国文化的核心,并对美国整个社会乃至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组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