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504)
2023(8351)
2022(6723)
2021(6475)
2020(5017)
2019(11368)
2018(10586)
2017(20058)
2016(10444)
2015(11923)
2014(11638)
2013(11675)
2012(11276)
2011(10354)
2010(10368)
2009(9706)
2008(9559)
2007(8351)
2006(7469)
2005(6509)
作者
(28089)
(23971)
(23483)
(22680)
(14967)
(11303)
(10658)
(9121)
(9076)
(8244)
(8224)
(7951)
(7626)
(7543)
(7497)
(7121)
(6868)
(6713)
(6453)
(6386)
(6011)
(5611)
(5588)
(5484)
(5384)
(5338)
(5122)
(4908)
(4892)
(4703)
学科
(48843)
经济(48780)
(27115)
(27051)
管理(23331)
中国(19646)
方法(18712)
农业(17524)
(17211)
(17171)
企业(17171)
数学(16160)
数学方法(16095)
业经(13818)
(12665)
财政(11124)
(10619)
贸易(10612)
(10477)
地方(9668)
(9443)
(9368)
(9150)
(8785)
(8302)
银行(8300)
及其(8246)
(8143)
发展(8106)
(8097)
机构
大学(152872)
学院(151776)
(74399)
经济(73218)
研究(59609)
管理(55182)
理学(47242)
中国(46934)
理学院(46693)
管理学(46202)
管理学院(45890)
(36895)
(32297)
科学(30937)
(28433)
财经(27091)
中心(26656)
(26262)
研究所(25551)
经济学(25369)
(25018)
经济学院(22880)
(21404)
师范(21309)
北京(21062)
(20954)
(20628)
财经大学(20132)
农业(19076)
业大(18586)
基金
项目(99864)
科学(80377)
研究(78538)
基金(75823)
(66100)
国家(65097)
社会(55546)
科学基金(54831)
社会科(52377)
社会科学(52364)
基金项目(38837)
(34975)
教育(34416)
编号(30349)
(29984)
资助(29957)
自然(29952)
自然科(29250)
自然科学(29242)
自然科学基金(28760)
成果(26469)
国家社会(24946)
(24582)
中国(22951)
(22778)
重点(22633)
教育部(21721)
课题(21183)
(21165)
(20732)
期刊
(88863)
经济(88863)
研究(53637)
中国(35274)
(31546)
(27574)
科学(22529)
学报(21779)
农业(21072)
管理(19697)
大学(18353)
学学(17268)
(16890)
金融(16890)
教育(15514)
业经(15046)
经济研究(14776)
财经(14645)
(12834)
问题(12124)
世界(11692)
(10790)
技术(9560)
国际(9377)
(9367)
社会(8733)
农村(8634)
(8634)
农业经济(8563)
(8489)
共检索到2413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求索  [作者] 赵秀玲  
当前,在国家和地方治理中,传统家规、家训、家风等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学界对相关概念的运用比较混乱,而以"家政文化"概括这些与家庭治理相关的内容,更具有整体感、包容性和规范化。"家政文化"在中国古代意义重大,是乡村治理与国家政治之基石。近年来,"家政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日益突显,它承载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有利于反腐倡廉和制约乡村干部腐败,但也存在明显不足。这就需要用现代性眼光激活传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是法治思维重建新时代的"家政文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霍光  
当前学术界讨论国家政权介入乡村治理有诸多维度,其中治理、文化、制度、这三个维度值得重视和研究。治理维度是国家政权介入乡治的根本内涵,文化维度规定了特定的介入形式,制度维度则为国家政权介入提供了另一些可能。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霍光  
当前学术界讨论国家政权介入乡村治理有诸多维度,其中治理、文化、制度、这三个维度值得重视和研究。治理维度是国家政权介入乡治的根本内涵,文化维度规定了特定的介入形式,制度维度则为国家政权介入提供了另一些可能。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超  刘明  
基于陕西D村的个案研究表明:以自然村为单位的传统文化活动,包括庙事、社火、红白事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能培养村庄集体认同和行动能力,凝聚村庄社会资本,充实村庄治理资源,而且能构建乡村精英生产机制,满足村民精神文化需求,有效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和治理结构优化。D村传统文化活动及其治理功能具有以下重要启示:乡村文化建设必须适应当地的社会结构;乡村文化的持续发展需要一定的民间组织和本土人才保障;现代乡村文化的培育必须根植于当地历史文化传统。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李晶  
以传统文化为核心、以"自然""自治""自适"为基本特征的乡村传统文化治理体系曾经在传承与发展乡村文化、维护乡村社会秩序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传统文化治理体系的社会基础、客观条件、价值取向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亟待完成现代性构建。文章结合"安康新民风建设引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制度设计,从现代乡村文化场域构建、乡村文化"内生性重构"和乡村文化价值体系重塑3个维度探讨乡村传统文化治理体系的现代性构建问题,认为要在充分尊重乡村文化底色和"自然""自治""自适"传统的基础上,融入面向未来、持续发展的时代意识,推动乡村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沈费伟  
传统国家对于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是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促进政府合法统治的重要基础。传统国家乡村治理以乡里制度为载体,历经夏商周到魏晋南北朝的乡官制时期、隋唐的轮差制转折时期以及两宋到清朝的职役制时期。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士绅精英和普通村民作为乡村治理的四大主体,并非静态的命令服从关系,而是上下互动博弈与合作配合的关系,其中,士绅精英在乡村治理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科举制度、宗族制度和乡规民约共同编织成制度网络,贯穿于传统乡村社会治理过程始终。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沈费伟  
传统国家对于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是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促进政府合法统治的重要基础。传统国家乡村治理以乡里制度为载体,历经夏商周到魏晋南北朝的乡官制时期、隋唐的轮差制转折时期以及两宋到清朝的职役制时期。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士绅精英和普通村民作为乡村治理的四大主体,并非静态的命令服从关系,而是上下互动博弈与合作配合的关系,其中,士绅精英在乡村治理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科举制度、宗族制度和乡规民约共同编织成制度网络,贯穿于传统乡村社会治理过程始终。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沈费伟  
传统国家对于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是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促进政府合法统治的重要基础。传统国家乡村治理以乡里制度为载体,历经夏商周到魏晋南北朝的乡官制时期、隋唐的轮差制转折时期以及两宋到清朝的职役制时期。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士绅精英和普通村民作为乡村治理的四大主体,并非静态的命令服从关系,而是上下互动博弈与合作配合的关系,其中,士绅精英在乡村治理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科举制度、宗族制度和乡规民约共同编织成制度网络,贯穿于传统乡村社会治理过程始终。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郐艳丽  郑皓昀  
我国传统乡村的治理以精英为本,在正式与非正式渠道的二元治理结构下形成同时具有约束性和激励性的传统乡村柔性治理制度。建国以来我国乡村治理逐步走向高度集权的官治化,并在城乡分治的基础上形成以土地为本的当代乡村规划和建设的硬性制度。本文通过对传统和当代乡村治理的经济条件、社会基础和空间基础等方面的差异分析,提出实现乡村治理的制度改革的三个基本途径。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吴毅  
农业税费的征收不仅是国家权力的表征 ,同时也是国家汲取资源的一种方式 ;而税  费上缴既是农民对国家治理权力的认可 ,同时又是对这种认可的一种经济表达。然而 ,在  一些地方 ,部分农民却把税费的上缴视为一种用以保护他们自身权益的工具 ,即运用经济  方式来达成非经济的目标。当乡村组织失去了强行征收税费的能力时 ,面对农民的这种  非经济诉求 ,便转而运用非正式的权力方式与那些尚未完成税费上缴任务的农民展开博  弈。在这种博弈中 ,我们可以清楚地意识到 ,随着农民“社会契约”意识的日益增长 ,一些  地方的基层政权和村级组织正面临着缺失治理资源的困境。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卢云峰  吴越  
本文试图探讨乡村治理文化逻辑从传统到现代的传承与变迁,这套逻辑包含了属阴的宗教信仰和属阳的儒家伦理规范两个面向。传统中国的乡村治理存在一阴一阳两个操作系统,阳面是儒家伦理,阴面则是神道设教;宗教信仰和伦理规范的内在一致性构建了一种阴阳和合的治理秩序,并促成了贯穿国家与乡村的教化之治。而在现代中国,现代化使得神道设教基本崩解,乡村治理体系从阴阳和合到阴阳二分,这也成为当代乡村治理的困境之一。为此,国家尝试以产业化、非遗化和场所合法化等制度性方式重新吸纳民间信仰;与此同时,地方社会自发的民间信仰复兴也有效地激活了乡村治理的文化资源,其关键在于这种复兴所激发的地方自主性正是乡村共同体形成内生秩序的基础。本文认为,乡村治理应当继续赋予民间信仰等乡土文化发展的空间,从而发挥其低成本治理优势。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卢云峰  吴越  
本文试图探讨乡村治理文化逻辑从传统到现代的传承与变迁,这套逻辑包含了属阴的宗教信仰和属阳的儒家伦理规范两个面向。传统中国的乡村治理存在一阴一阳两个操作系统,阳面是儒家伦理,阴面则是神道设教;宗教信仰和伦理规范的内在一致性构建了一种阴阳和合的治理秩序,并促成了贯穿国家与乡村的教化之治。而在现代中国,现代化使得神道设教基本崩解,乡村治理体系从阴阳和合到阴阳二分,这也成为当代乡村治理的困境之一。为此,国家尝试以产业化、非遗化和场所合法化等制度性方式重新吸纳民间信仰;与此同时,地方社会自发的民间信仰复兴也有效地激活了乡村治理的文化资源,其关键在于这种复兴所激发的地方自主性正是乡村共同体形成内生秩序的基础。本文认为,乡村治理应当继续赋予民间信仰等乡土文化发展的空间,从而发挥其低成本治理优势。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袁君刚  李佳琦  
伴随着市场因素的渗入,现代性的社会图景突破了传统村落社区的边界,乡村地域的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价值准则均发生了巨大转型,解构了原本传统的乡土文化,亦间接地削弱了村民对乡村社会的文化理解力和价值认同感,乡村文化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由此凸显。在乡村社会的现代性转型进程中,村民个体与村落社区的社会关联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村民个体参与社会互动的公共空间萎缩,私人生活领域扩展,社会成员对村落公共事件的关注大大削减。正确把握乡土文化对村落地域变迁的意义,重新整合乡土公共精神,对进一步深化乡村治理尤其是文化治理研究极富重大意蕴。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贺雪峰  董磊明  
本文通过对构成乡村治理基本结构三方面的要素,村庄基本秩序状况及其维系机制、村干部的角色与动力机制以及乡村关系状况的考察,区分出四种可能的乡村治理类型:原生秩序型、次生秩序型、乡村合谋型和无序型,然后讨论了乡村治理类型的区域分布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实证研究的方向。本文的主要贡献是,通过分解乡村治理的结构,为抽象的乡村治理制度研究具体化、为可以实证展开的经验研究提供了可能。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高雪莲  高启杰  
本文从农民的基本特点出发,借鉴美国农村家政推广的经验,提出中国的农村家政推广应该从人力资源建设、树立良好的农村家政教育培训的原则、建立科学有效的农村家政教育课程体系等方面入手,提出了农村家政培训的具体目标与步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