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016)
2023(3313)
2022(2833)
2021(2726)
2020(2332)
2019(5424)
2018(5515)
2017(10203)
2016(5268)
2015(6121)
2014(5959)
2013(5820)
2012(5518)
2011(5194)
2010(5211)
2009(4707)
2008(4828)
2007(4621)
2006(4171)
2005(3925)
作者
(14005)
(11407)
(11246)
(10815)
(7240)
(5405)
(5299)
(4476)
(4403)
(4301)
(3870)
(3786)
(3630)
(3610)
(3548)
(3433)
(3342)
(3342)
(3284)
(3259)
(2970)
(2788)
(2750)
(2728)
(2699)
(2543)
(2505)
(2457)
(2409)
(2392)
学科
(16006)
经济(15990)
管理(11557)
图书(10400)
书馆(9887)
图书馆(9887)
(8196)
企业(8196)
(7970)
中国(6900)
工作(6543)
教育(6198)
(6184)
方法(5744)
理论(5565)
(5133)
业经(4374)
地方(4147)
读者(3898)
文化(3792)
(3653)
关系(3526)
思想(3464)
政治(3380)
(3336)
数学(3329)
数学方法(3209)
思想政治(3089)
政治教育(3089)
治教(3089)
机构
大学(71675)
学院(67143)
管理(23706)
研究(21088)
图书(20921)
(20523)
书馆(20396)
图书馆(20393)
经济(19824)
理学(19074)
理学院(18763)
管理学(18245)
管理学院(18050)
(15719)
中国(15715)
(13469)
师范(13407)
科学(12900)
(11973)
(11158)
(11020)
师范大学(10360)
北京(10090)
中心(9969)
(9963)
大学图书馆(9095)
研究所(8871)
技术(8717)
财经(8365)
业大(7717)
基金
项目(41183)
研究(34829)
科学(31087)
基金(27087)
(22241)
国家(21976)
社会(21067)
社会科(19799)
社会科学(19790)
科学基金(18591)
编号(17919)
成果(17876)
(16400)
教育(16170)
基金项目(13938)
(13298)
项目编号(12548)
(12115)
课题(10835)
研究成果(10450)
(10277)
资助(10178)
自然(9451)
自然科(9235)
自然科学(9232)
自然科学基金(9044)
重点(8835)
(8420)
大学(8368)
(8333)
期刊
图书(28993)
(25210)
经济(25210)
书馆(23645)
图书馆(23645)
研究(20278)
中国(17867)
教育(14903)
学报(13331)
大学(10005)
(9346)
管理(8636)
科学(7732)
(7703)
论坛(7703)
情报(7598)
(7077)
学学(6702)
技术(5736)
图书馆学(4822)
农业(4601)
建设(4577)
(4548)
金融(4548)
财经(4403)
经济研究(4168)
职业(4152)
工作(4010)
业经(3968)
(3940)
共检索到1220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新成  赵慧清  
"天人合一"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其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天地万物是相互依存的,是一个和谐整体。建立和谐生存世界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人是自然界生命价值的承担者与呵护者,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主体。传统"天人合一"思想运用于现代图书馆文化建设中,就是要在图书馆工作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精神,提供人性化服务,为读者创造一个亲切、温馨、宽松、和谐的读书环境。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李松妹  
论述了图书馆管理文化的三个层次及其内容,并结合中国管理文化背景,提出了现代图书馆管理文化体系及其结构。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秦剑  
大力加强和谐图书馆的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谐图书馆的构建着重在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包括建立和谐的图书馆各层面的人际关系、馆藏发展与学科发展的关系、图书馆总馆与分馆的关系和营造和谐的物理环境,包括馆舍设计的实用性、超前性、灵活性以及个性化和细致化等。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建荣  
习近平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我们研究"天人合一"的乡村生态文化提供了指导思想。"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基本文化思想,在人与自然共生中运用,形成了许多宝贵而精辟的思想精华。梳理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贯彻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行的讲话精神,"天人合一"思想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建构新时代乡村生态文化具有重要价值: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生态文化奠定了思想传统,为绿色发展的乡村生态文化丰富了方法论基础,为乡村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了思想借鉴。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何小英  
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天人观,强调的是天、地、人和谐统一,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是长期指导中国劳动人民从事农业生产劳作的主导思想。在屯耕文化现象中,我们可以从不同视角,窥探到屯堡先人对天时地利人和的诠释和重视,对自然的崇拜,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奠定了屯耕文化这种独特文化现象的理论基础,在屯耕文化中起到了重要的定位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黄大岸  王庆春  马俊飞  高云莉  
中国的民族建筑历来主张尊重自然,体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这也是现代“生态住宅”的基本取向。本文从研究和探讨民族建筑设计的基本思路入手,剖析了民族建筑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解读了民族建筑中的生态情节,旨在传承民族文明,弘扬建筑文化。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雪玲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天人关系的基本认识,主张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这一思想对于生态保护与天人关系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全球化时代,探寻“天人合一”向“天人和谐”可持续发展观的现代性转化的途径,将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自然,正确把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培养人类的道德责任意识及科学实践精神,为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建立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帮助。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李志明  
无论原生态环境问题还是次生态环境问题,都已达到了人类承受的极限。文章列举了我国日常生态环境影响最大的水体污染和大气污染,昭示其严重程度,警示生态环境保护刻不容缓。提出"天人合一"生态文化是传统基层社会环保意识的文化底色。分析了"天人合一"的"天"的内涵,概括了"天人合一"生态文化思想。指出在德高望重的基层社会家族族长带领下,创造出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生态环境保护实践。美丽中国建设需要继续弘扬"天人合一"生态文化。认为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借鉴传统优秀的"天人合一"生态文化,就是要加强广大民众生态文化修养,培养人类的生态道德人格,恪守人与自然的"统一、互补、和谐"原则。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逯爱英  
文章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如何构建和谐图书馆:即以人为本是核心、人际关系是关键、公平公正是凝聚力、诚实守信是品牌。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锐  
中国与西方都有讲天人合一的传统,以天人合一为中国特有的思想恐难成立。余英时从轴心时代的文明突破来讲中国独特的内向的天人合一,其实也有很多问题。因此,如果要研究中国的天人合一之说,应该更深入细致地分析。对此,张岱年曾指出天人合一有两种意义:一是天人相通,二是天人相类。结合近来出土的简帛材料和有关传世文献,可以发现张岱年的说法还有需要补充的地方。天人相通和天人相类共有的思想基础是天人感应。儒学大讲天人感应的灾异学说,将宇宙论和人事相结合,其发展的一个方向是子思《中庸》的圣人"赞天地之化育",另一个方向则是将人世伦理说为天之规则。这两种说法都有更早的思想来源,且都有修养方法。诸子百家说天人合一,有不同的"合",或合于圣人君子,或把人伦合于天常,或合于天道而非人道,或合于天而非人,乃至非圣人。而即使讲天人之分的荀子,也在讲天人合一于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郭选昌  江海清  
21世纪环境问题成为了最中心的话题。在自然环境、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的今天,"绿色设计"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而"绿色设计"思想与我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都在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辩证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在悠久的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绿色设计"思想理论和概念,对当代"绿色设计"思想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作用。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张丽荣  
在人类与自然漫长的交互中形成与发展的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人与自然的整体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观,"仁爱""至诚""尽性"的道德观。学习借鉴这一思想,在生态危机日趋严重的今天,有利于我们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错误思想,树立起正确的生态自然观、生态价值观、生态道德观,从而自觉地担负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神圣生态职责。这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与启示。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张丽荣  
在人类与自然漫长的交互中形成与发展的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人与自然的整体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观,"仁爱""至诚""尽性"的道德观。学习借鉴这一思想,在生态危机日趋严重的今天,有利于我们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错误思想,树立起正确的生态自然观、生态价值观、生态道德观,从而自觉地担负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神圣生态职责。这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与启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扬  樊国盛  沈丹  
本文在分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对中国古代园林的影响和阐述"生态园林"理念的内涵的基础上,揭示了古今这两种园林思想在人与自然相和谐方面的不谋而合的统一性和一致性,探讨了生态园林文化对自然与人类共存的促进作用和前景。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唐代兴  
近年,日渐趋热的"天人合一"研究大都将其理解为"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想象性研究虽基于"拯救人类"和解决环境危机之美好期待,却与其本意相违。张载所提出的"天人合一"中,"人"专指圣人、大人;"天"意谓天德、天道。其"天人合一"思想土壤是"天人性一",并蕴含"天人相类"和"天人相通",其生存论诉求是"天人相生",这就是人理、人道向天德、天道"合生"为"圣"。张载倡"天人合一",是为改变自积其弱的儒学状况、重建义理之学和儒家道统而"求其大体":他从"天人性一"出发,探求建构天人相类、天人相通、天人相生之大义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