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054)
- 2023(7113)
- 2022(6110)
- 2021(5620)
- 2020(4988)
- 2019(10061)
- 2018(9843)
- 2017(18988)
- 2016(10558)
- 2015(11470)
- 2014(11509)
- 2013(11264)
- 2012(10471)
- 2011(9521)
- 2010(9598)
- 2009(9153)
- 2008(9075)
- 2007(8234)
- 2006(7146)
- 2005(6763)
- 学科
- 管理(36976)
- 济(36419)
- 经济(36338)
- 业(31615)
- 企(27448)
- 企业(27448)
- 方法(15263)
- 财(14756)
- 制(14092)
- 数学(13027)
- 数学方法(12869)
- 体(9815)
- 中国(9756)
- 农(9641)
- 学(9455)
- 务(9313)
- 财务(9289)
- 财务管理(9265)
- 业经(9001)
- 企业财务(8906)
- 银(8392)
- 银行(8372)
- 体制(8299)
- 环境(8171)
- 融(8035)
- 金融(8033)
- 行(7985)
- 划(7506)
- 技术(7216)
- 贸(6332)
- 机构
- 大学(154313)
- 学院(152675)
- 济(61364)
- 经济(59967)
- 研究(54589)
- 管理(54524)
- 理学(46724)
- 理学院(46163)
- 管理学(45368)
- 管理学院(45078)
- 中国(40576)
- 科学(33825)
- 财(33276)
- 京(32220)
- 农(29666)
- 所(28645)
- 研究所(25864)
- 财经(25700)
- 业大(24670)
- 中心(24456)
- 江(24117)
- 经(23367)
- 农业(23362)
- 院(20002)
- 经济学(19902)
- 北京(19743)
- 财经大学(19298)
- 省(19000)
- 州(18486)
- 经济学院(17885)
- 基金
- 项目(104122)
- 科学(81479)
- 基金(77025)
- 研究(72221)
- 家(68922)
- 国家(68423)
- 科学基金(57763)
- 社会(47183)
- 社会科(44803)
- 社会科学(44793)
- 省(40445)
- 基金项目(40243)
- 自然(38105)
- 自然科(37163)
- 自然科学(37143)
- 自然科学基金(36515)
- 划(34142)
- 教育(33234)
- 资助(31513)
- 编号(26803)
- 制(24530)
- 重点(24009)
- 部(23690)
- 成果(22864)
- 创(21870)
- 发(21253)
- 性(20935)
- 创新(20709)
- 国家社会(20407)
- 科研(20389)
共检索到2304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陈桂花 徐黎明 赵景壮 任广明 邵轶智 卢彤岩
为了研发用于预防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IHN)灭活疫苗,实验以不同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在胖头鱥上皮细胞(Epithelioma papulosum cyprinid,EPC)上对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NV)进行连续传代培养,通过测定各代病毒滴度,结合病毒收获时间确定最佳增殖方案;采用不同浓度的β-丙内酯(β-propanolactone,BPL)在24℃下灭活,经安全性实验验证后确定最佳灭活条件。以不同剂量腹腔注射免疫虹鳟,以磷酸盐缓冲溶液(PBS)为阴性对照组,通过检测攻毒后相对免疫保护率(relative percent survival,RPS)、免疫相关因子表达量及血清中和抗体效价来分析该疫苗的保护效果。结果显示,最佳增殖方案为以MOI为0.000 1接种,15℃培养3 d;最佳灭活条件为以终浓度3.0 mmol/L的BPL将IHNV在24℃下灭活24 h;以最佳免疫剂量10μL/尾腹腔注射免疫虹鳟,免疫后7、21、45和60 d的相对免疫保护率分别为91.37%、84.28%、84.15%和47.5%,免疫后60 d时RPS显著低于其他时间点免疫组;免疫相关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Mx-1和IFN-γ表达量在免疫后7、15和30 d脾脏和头肾中均显著上调,在第7天时达到最大值(5倍);CD4和IgM表达量在免疫后15 d脾脏和头肾中均显著上调;在免疫后第30、45和60天虹鳟血清IHNV中和抗体效价依次为67.25、43.40和29.78,呈下降趋势且各组间差异显著。研究表明,该灭活疫苗可诱导虹鳟产生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对虹鳟具有显著的免疫保护作用。本研究为IHNV灭活疫苗研发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渊 赵景壮 刘淼 卢彤岩 任广明 尹家胜 纪锋 徐黎明
本研究以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NV)分离株XJ-13为研究对象,克隆其糖蛋白(glycoprotein,G)基因并连接到商业化载体pcDNA3.1(+),成功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IHNxj-G。为了检测该载体作为核酸疫苗的可能性,本研究以2μg/尾的剂量采用背鳍基部注射免疫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鱼苗[(5±0.5)g]。在免疫后第4天及第30天,以100 TCID_(50)的剂量利用IHNV-XJ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渊 徐黎明 赵景壮 刘淼 任广明 尹家胜 卢彤岩
本研究将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NV)分离株SD-12糖蛋白(glycoprotein,G)基因克隆进商业化载体pc DNA3.1(+),构建了IHNV G的表达载体,即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IHN)核酸疫苗,命名为p IHNsd-G。采用背鳍基部肌肉注射的方式,以2μg/尾的剂量免疫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鱼苗(5.0±0.5)g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罗霞 付小哲 林强 刘礼辉 牛银杰 梁红茹 李宁求
[目的]建立鳜鱼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和弹状病毒(SCRV)二联灭活疫苗毒种库及种子批。[方法]以ISKNV-QY0910株和SCRV-GM1503株为原始毒种,扩繁10代(F1~F10)后检测各代病毒对鳜鱼脑组织细胞系(CPB)的致病性及其滴度,并检测其对鳜鱼的毒力。PCR扩增ISKNV的主衣壳蛋白(MCP)基因、RT-PCR法扩增SCRV G蛋白基因序列,检测ISKNV和SCRV毒种的特异性。对F1、F5和F10代ISKNV、SCRV毒种进行细菌、霉菌、支原体及鳜鱼蛙病毒(RANA)和神经坏死病毒(NNV)检测,检验毒种的纯粹性。分别将F1、F5和F10代ISKNV、SCRV病毒液用甲醛灭活后制备灭活疫苗,免疫鳜鱼21 d后攻毒,连续观察14 d,待鱼体稳定后统计死亡率并计算免疫保护率(RPS)。将ISKNV和SCRV毒种湿毒保存于-80℃冰箱,每6个月取3支检测病毒滴度,以确定毒种的保存期。[结果]各代次毒株感染CPB细胞后产生的CPE形态及病变速度基本相同,SCRV滴度为10~(8.58)~10~(8.875) TCID_(50)/mL,ISKNV滴度为10~(7.38)~10~(7.625) TCID_(50)/mL。F1、F5和F10代ISKNV按10~4 TCID_(50)/mL、SCRV按10~(6.5) TCID_(50)/mL对鳜鱼攻毒(每尾0.1 mL),致死率均超过90%。ISKNV和SCRV各代次毒种可分别扩增出1 300bp的MCP基因和1 500 bp的G基因,特异性良好。ISKNV、SCRV毒种无细菌、霉菌、支原体及鳜鱼蛙病毒和神经坏死病毒污染。各代次病毒灭活疫苗对鳜鱼安全有效,免疫保护率ISKNV可达92%以上,SCRV可达84%以上;湿毒-80℃保存,保存期为36个月。[结论] 10代以内ISKNV和SCRV的生物学特性稳定,可用于鳜鱼ISKNV和SCRV二联灭活疫苗的制备与检验。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何琦瑶 魏文燕 汪开毓 刘家星
为研究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 IHNV)表面糖蛋白(glycoprotein, G)基因核酸疫苗对虹鳟免疫保护效果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将IHNV G基因克隆至pMD19-T载体中,连接产物在DH5α中进行转化,获取重组质粒pMD19-TG后回收G基因片段。将鉴定正确的G基因片段利用Bam H I和Xho I酶切位点克隆在真核表达载体pVAX1上,构建核酸疫苗pVAX1-G。重组质粒pVAX1-G按照8μg/尾的剂量注射虹鳟设为pVAX1-G组,同时设8μg/尾空质粒组、PBS对照组和空白组,于免疫后21 d,以100倍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tissue culture infective dose, TCID50)通过腹腔注射的方式进行攻毒实验,计算核酸疫苗相对保护率(relative percent survival, RPS),攻毒后收集免疫虹鳟血清进行血液指标检测。结果显示,攻毒后虹鳟血清中16项指标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葡萄糖(GLU)、尿素(Urea)、肌酐(CREA)、总蛋白(TP)、白蛋白(ALB)和球蛋白(GLO)与正常虹鳟相比有显著变化,空载组11项指标较pVAX1-G组变化显著;攻毒后14 d pVAX1-G组累积死亡率为19%(19/100),而空载组和PBS对照组分别为62%(62/100)和85%(85/100)。pVAX1-G核酸疫苗对虹鳟免疫保护率为78%。病理学观察发现,免疫pVAX1-G组虹鳟的肝脏、脾脏、肾脏组织未见明显损伤。综上表明,pVAX1-G作为核酸疫苗有助于减轻IHNV对虹鳟的损伤,对IHNV有较好的免疫保护效果。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朱旭 兰文升 刘荭 高隆英 杜鹃 陈孝煊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从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NV)感染的细胞悬液克隆病毒的糖蛋白基因,将其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CWori,转化到大肠杆菌DH5α,通过发酵大肠杆菌制备病毒糖蛋白。经SDS-PAGE分析,诱导表达的重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使用Ni-NTA亲和层析柱在变性条件下进行纯化并透析复性,最终得到了较高纯度的可溶性糖蛋白,分子量约为57kDa。Western-blot分析结果显示,所表达的蛋白能够被IHNV病毒制备的兔抗IHNV血清识别。用复性后的蛋白免疫小鼠制备抗血清,E...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吉尚雷 张培军 卢玉婷 王建超 李月红
【目的】克隆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IHNV)CJ-13株糖蛋白(G蛋白)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载体,并检测其在大肠杆菌BL21中的表达情况,为IHNV诊断试剂盒和疫苗的研制奠定基础。【方法】设计1对G基因特异引物对G基因进行RT-PCR扩增,将扩增产物克隆到pGEM-T Easy载体上,构建重组质粒pGEM-T Easy-G,经双酶切鉴定、核苷酸序列分析后,将G基因亚克隆到pET-32a(+)原核表达载体上,构建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G基因原核表达质粒pET-32a-G,转化至宿主菌BL21中,诱导表达目的蛋白,采用SDS-PAGE、Western blot和ELISA等方法对表达产物进行分...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树云 高志强 张旻 谷强 任彤 刘艳华 江育林 张利峰
为规避活病毒作参考物质存在的生物安全风险,本研究利用毕赤酵母表达系统表达了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IHNV)的糖蛋白来制备参考蛋白,作为IHNV免疫学检测参考物质。本研究选用IHNV糖蛋白基因(IHNV-G)为目的基因,根据GeN BaNk中IHNV全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以IHNV-uk株病毒核酸为模板,通过RT-PCR获得糖蛋白基因片段,将其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 PICZαa,转入毕赤酵母感受态细胞GS115中,使外源基因与酵母基因融合,通过1%甲醇诱导表达外源蛋白,SDS-PaGe分析显示获得可溶性表达蛋白,分子量大于70 ku。经WeSTeRN BloT和elISa分析,该表达产物...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苗得园 张培君 龚玉梅 冯文达 冯杉
应用 3批鸡传染性鼻炎二价油乳剂灭活疫苗进行了安全性和近期免疫效力检验 ,安全性试验采用 15只鸡进行 ,胸肌注射疫苗 4~ 5mL/只后 ,逐日观察 ,结果鸡只食欲、精神未见异常 ,2周后观察 ,注射部位未发现明显异常和病变。用该疫苗免疫 (0 5mL/只 )后的鸡只对A型高致病力菌株的攻击保护率可达 10 0 % ,对C型高致病力菌株的攻击保护率为 93 3%。采用B -ELISA和SPA对鸡群的抗体水平的评估表明该疫苗可激发产生较高的抗体水平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爵 刘有昌 姚炜光 周蛟 王平
使用SPF雏鸡进行了鸡传染性囊病二价活疫苗攻击保护效果的观察。14日龄免疫2000TCID50剂量的二价苗或BJ836单价苗,免疫后14d(28日龄)分别用不同剂量(1∶1、1∶10、1∶100)的标准Ⅰ型强毒株CJ801株或标准变异株强毒1084A株进行攻击,攻击后5d剖杀观察。二价苗免疫组能抵抗极高剂量(1∶1)的CJ801株及高剂量(1∶10)的1084A株的攻击,但不能抵抗极高剂量(1∶1)的1084A株攻击。BJ836疫苗免疫组能抵抗高剂量(1∶10)的CJ801珠及低剂量(1∶100)的1084A株的攻击,但不能抵抗极高剂量(1∶1)的CJ801株及高剂量(1∶10)的1084A的...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李守湖 张雪青 石建高
为克隆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IHNV)G基因和传染性胰腺坏死病病毒(IPNV)VP2基因,并构建其重组腺病毒载体。利用PCR方法分别扩增出IHNV G基因和IPNV VP2基因,通过多基因片段同源重组技术将IHNV G基因和IPNV VP2基因克隆到Pad-Track-CMV载体,经过线性化后与PAd-easy-1载体在BJ5183菌体内同源重组,构建出重组腺病毒质粒,经PCR及Not Ⅰ和Hind Ⅲ双酶切鉴定后,经Pac Ⅰ 线性化后用于转染HEK-293细胞,获得重组腺病毒,通过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的表达来监控重组腺病毒的复制情况,用Western-blot法分别检测糖蛋白和VP2蛋白的表达,并测定重组病毒的滴度。结果显示,克隆出IHNV G基因和IPNV VP2基因,基因长度为3036 bp,构建出目的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该病毒在HEK-293细胞中分别表达出蛋白分子质量约为58 kD和54 kD的产物,其滴度为1.0×10~(9.5)mL~(-1)。结果表明,成功获得IHNV G基因和IPNV VP2基因重组腺病毒,该病毒在HEK-293细胞中滴度较高,能够稳定表达。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郭慧敏 丁圆媛 王昊 郑旭佳 修云吉 周顺
为了预防大菱鲆疥疮病,本研究将杀鲑气单胞菌菌株HHSM1905经甲醛灭活制备成灭活疫苗,通过腹腔注射途径免疫健康大菱鲆;对免疫后大菱鲆血清抗体效价、血清溶菌酶(LZM)活性、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及疫苗保护率进行测定;以β-actin为内参,对免疫相关基因(IL-1β、TLR-5、MHCⅠ、MHCⅡ-α、CD4)表达情况进行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在免疫后2周时,疫苗组血清抗体效价显著高于对照组并达到最大值;疫苗组LZM活性在免疫2周时达到峰值,4周时仍与对照组保持显著差异;疫苗组ACP活性在免疫后的2周达到峰值,与对照组差异显著;灭活疫苗相对保护率(RPS)为72.72%。免疫组与对照组相比,IL-1β、TLR-5、MHCⅠ、MHCⅡ-α、CD4的表达量均呈上调趋势,与对照组差异显著。本研究成功制备了大菱鲆用杀鲑气单胞菌灭活疫苗,其对大菱鲆疥疮病能够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可为大菱鲆养殖过程中疾病预防提供新方法。
关键词:
大菱鲆 杀鲑气单胞菌 疥疮病 灭活疫苗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徐黎明 刘淼 曾令兵 赵景壮 曹永生 尹家胜 刘红柏 卢彤岩
为了对分离于山东某虹鳟养殖场的一株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株(IHNV-Sn1203)进行致病性检测与研究,将该IHNV-Sn1203毒株进行虹鳟鱼苗人工回接感染实验。结果显示,8d内人工感染实验鱼累计死亡率高达100%。收集大批濒死的病鱼样本,制备病理组织切片;利用鲤上皮细胞(EPC)进行细胞感染实验、病毒电镜观察、空斑实验、病毒滴度检测和聚类分析。病理组织切片显示,该病毒可造成虹鳟造血器官广泛性坏死;细胞感染实验结果显示,接种24 h后EPC细胞出现葡萄串状典型细胞病变(cytopathic effect,CPE),72 h后大部分细胞崩解脱落形成网状孔洞;电镜下清晰可见弹状病毒粒子大量存在...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付小哲 李宁求 彭媛媛 石存斌 白俊杰 吴淑勤
将大肠杆菌重组表达的鳜(Siniperca chuatsi)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主衣壳蛋白(MCP),以不同剂量(20μg/尾、50μg/尾、100μg/尾)腹腔注射免疫幼鳜(2月龄),测定各免疫组的血清抗体效价变化规律、头肾淋巴细胞增殖刺激指数(SI)、肝脏Mx蛋白表达及相对免疫保护率(RPS)。结果表明,各免疫组抗体效价在第14天时达到峰值,其中50μg/尾免疫组的抗体效价最高,随后各组的效价均下降,至第35天时与对照组无差异;头肾淋巴细胞经LPS、ConA刺激后,50μg/尾免疫组及100μg/尾免疫组的刺激指数均升高,其中50μg/尾免疫组的刺激指数最高,20μg/尾免疫组...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周优 岳志芹 梁成珠 徐彪 朱来华 高宏伟 孙敏 刘荭 汪东风
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HNV)可感染世界各地养殖对虾,给对虾养殖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本实验首次采用实时定量PCR法对广西地区的84份凡纳滨对虾样品进行检测,同时以常规PCR检测作对照。实时定量PCR检测阳性率为79·8%,常规PCR检测阳性率为40·5%,表明广西地区养殖的凡纳滨对虾IHHNV的感染率较高。将二者检测均呈阳性的30份样品扩增产物进行序列分析测序,测序结果通过DNA STAR软件包进行分析,并通过NCBI Blast与GenBank中的序列进行比对。结果证明,测定的是IHHNV序列。30份样品的IHHNV序列很保守,可以分为4种类型,仅有两个碱基的位置发生变异。实...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PCR法制备地高辛标记DNA探针斑点杂交检测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抗原表位富集区的原核表达及应用
国内养殖鱼类和进境鱼卵中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的检测及基因分析
四川地区一株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的分离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鸡传染性囊病细胞毒灭活疫苗乳化工艺改进研究初报鸡传染性囊病细胞毒灭活疫苗乳化工艺改进研究初报
鱼类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糖蛋白的酵母表面展示
鱼类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RT-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初步应用
四川彭州地区养殖虹鳟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的分离、鉴定及病理学观察
鸡传染性囊病二价活疫苗攻击保护滴度的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