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753)
- 2023(4028)
- 2022(3194)
- 2021(3243)
- 2020(2401)
- 2019(5641)
- 2018(5708)
- 2017(8569)
- 2016(5928)
- 2015(6895)
- 2014(7237)
- 2013(6204)
- 2012(5911)
- 2011(5320)
- 2010(5582)
- 2009(4727)
- 2008(4707)
- 2007(4592)
- 2006(4199)
- 2005(3543)
- 学科
- 教育(20172)
- 中国(12277)
- 济(11047)
- 经济(11042)
- 管理(8624)
- 理论(7961)
- 教学(6568)
- 业(5117)
- 学(4915)
- 地方(4789)
- 发(4770)
- 农(4661)
- 企(4563)
- 企业(4563)
- 研究(4307)
- 思想(4298)
- 政治(4230)
- 发展(4200)
- 展(4078)
- 思想政治(4015)
- 政治教育(4015)
- 治教(4015)
- 德育(3957)
- 业经(3924)
- 学校(3782)
- 文化(3748)
- 革(3568)
- 高等(3495)
- 和(3408)
- 改革(3316)
- 机构
- 大学(70186)
- 学院(66207)
- 教育(27797)
- 研究(26926)
- 范(22059)
- 师范(21992)
- 师范大学(18151)
- 京(17717)
- 管理(16711)
- 济(15080)
- 科学(15016)
- 经济(14275)
- 职业(14165)
- 中国(13718)
- 理学(13264)
- 江(12941)
- 理学院(12923)
- 技术(12888)
- 所(12571)
- 管理学(12467)
- 管理学院(12279)
- 北京(12266)
- 中心(11353)
- 研究所(11222)
- 教育学(10728)
- 州(10382)
- 院(10147)
- 职业技术(9768)
- 技术学院(8629)
- 财(8443)
- 基金
- 研究(39032)
- 项目(38591)
- 科学(31059)
- 教育(27187)
- 基金(21739)
- 社会(20824)
- 成果(20015)
- 编号(19972)
- 社会科(19177)
- 社会科学(19173)
- 课题(18105)
- 省(17551)
- 家(17363)
- 国家(16947)
- 划(16723)
- 年(16238)
- 科学基金(13545)
- 规划(12851)
- 项目编号(11728)
- 度(11429)
- 研究成果(11004)
- 性(10821)
- 重点(10508)
- 基金项目(10465)
- 年度(10183)
- 部(10118)
- 一(10064)
- 发(10062)
- 阶(9801)
- 段(9784)
共检索到1228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孟凡华 陈衍
优秀的民族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如何参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今年4月,首批100个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由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三部门共同向社会公布。一个月后,三部委又出台了《关于推进职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韩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需要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强大经济体系、稳定昌明的政治和法律制度,强大而完备的国防体系,而且需要建设一个充满内在活力和创造力的文化体系。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不仅要建设一个经济强国、科技强国,而且必须提高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陈骏
大学,不仅在发展科学技术和先进生产力方面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弘扬和发展先进文化,推动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始终承担着先进文化的积极推动者和引领者的重要角色。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就是它代表着社会先进文化和崇高道德的高度,不仅是社会的知识权威,而且是社会的道德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沈晓敏
本世纪初,日本教育界提出了"传统与文化教育",取代了原来的"传统文化教育"概念。"传统与文化教育"比"传统文化教育"有更宽的视野,更深的内涵和更远的追求。它从过去、现代、未来相互联系的角度谋求文化的传承和创造,不仅重视从过去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而且重视现代文化以及可传承至未来的新文化的创造。也不仅仅局限于培养学习者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更重视在理解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文化创造力的培养。"传统与文化教育"的理念正通过一系列文化发展政策、课程改革措施以及地方和学校有计划的教育实践得以落实。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教育 文化创造 文化创新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万健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首先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构建激励创新的制度文化是高职院校创新文化培育的突破口和关键环节。高职院校必须将创新作为学校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涵之一,作为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总原则、总依据和总要求。创新是大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大学区别于其他教育机构的根本。与普通本科院校不同,高职院校的创新更侧重于应用技术和应用技能。但这丝毫不影响创新文化作为学校核心竞争力对于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性。南通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苏小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基因,是构筑"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基石。教育承担着弘扬和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广义上来讲,教育是一种自觉、主动传承人类思想文化的社会机制,这种传承是有选择的,是对各种文化进行审视、编排之后,选择那些有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冯树清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构想,并要求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地方高校责无旁贷。本文认为,加强地区经济和学校自身的研究是地方高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关键,完善的运行机制是地方高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核心,健全的服务体系是地方高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保证。
关键词:
地方高校 服务 新农村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孙喜亭
当前大学教育的真正问题是教育目标极度功利化 ,从而导致大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下降。全面提高民族素质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所在 ,其中民族精神是民族素质的核心和灵魂。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 ,弘扬与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是大学教育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
关键词:
民族精神 民族素质 大学教育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史根东
落实科学发展观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提高全体公民特别是青少年的可持续发展科学思想与科学知识水平,这就需要发挥教育在促进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奠基作用和先导作用。为促进社会、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是新世纪教育的使命。随着为促进可持续发展服务日渐成为教育改革与创新的主导方向,教育的功能将更加具有鲜明的基础性与先导性特征。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教育,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的事业。我们不仅需要树立科学发展的价值观,同时需要建立有关制度措施和机制保障。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 价值观 教育功能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刘复兴 曹宇新
"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时代中国教育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成果,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规律新的认识。这一论断要求教育必须与"四个伟大"紧密结合,全面服务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关志成 王孙禺 张岩峰
面向世界: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关志成王孙禺张岩峰目前,中国越来越多的大学认识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开始努力探索国际化的道路。清华大学在80年代提出了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设想,到90年代,清华大学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世界一...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覃美洲 谭志松
为了更好地发挥教育在土家族非物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就有必要通过教育传承立法来提供制度保障。而土家族非物质文化教育传承立法至少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传承人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原则;专业教育与普及教育相结合原则;教育传承内容的可选择性与濒危土家族非物质文化优先教育传承相结合原则;原真性与可解读性相结合原则。
关键词:
土家族 非物质文化 教育传承 立法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施小光
2011年5月26日,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举办了"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座谈会,国内十余名教育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专家应邀出席。座谈会上,与会专家从多个角度解读和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建校百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并就大学与文化的关系、现代大学制度、一流大学建设等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编辑部特将发言辑成,以飨读者。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洪振涛
文化传承创新是大学与生俱来的基本职能,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赋予大学的特殊使命。大学要担负起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必须履行文化育人职责,重塑大学精神,精心培育文化人才,繁荣发展大学文化,将大学打造成育人的高地和文化的高地;同时要走出课堂、走出校园,积极参与社会文化建设,引领社会发展进步,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促进文化交流融合,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
文化传承创新 大学文化 大学使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