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921)
2023(6609)
2022(5510)
2021(5452)
2020(4277)
2019(9500)
2018(9537)
2017(16159)
2016(9276)
2015(10230)
2014(9676)
2013(8627)
2012(7893)
2011(7152)
2010(7498)
2009(6677)
2008(6433)
2007(6183)
2006(5520)
2005(4672)
作者
(21038)
(17380)
(17284)
(16527)
(11035)
(8396)
(7949)
(6829)
(6631)
(6208)
(5867)
(5814)
(5526)
(5479)
(5407)
(5147)
(5120)
(5101)
(5101)
(4963)
(4483)
(4160)
(4160)
(4154)
(3962)
(3906)
(3899)
(3844)
(3629)
(3341)
学科
管理(26346)
(26271)
(25115)
企业(25115)
(24144)
经济(24005)
教育(20038)
中国(15513)
技术(15406)
理论(11769)
技术管理(11238)
方法(8977)
业经(8853)
(7568)
(7291)
教学(7206)
(6797)
(6566)
(5604)
(5339)
(5060)
数学(5044)
研究(5008)
数学方法(4938)
地方(4924)
发展(4742)
农业(4665)
(4619)
(4422)
社会(4270)
机构
大学(117571)
学院(113111)
管理(41285)
研究(40146)
(39295)
经济(38273)
理学(35606)
理学院(35114)
管理学(34540)
管理学院(34250)
教育(28968)
(25950)
师范(25873)
(25729)
中国(23790)
科学(21559)
师范大学(21382)
(18934)
(18832)
(18065)
中心(17159)
北京(17091)
研究所(16207)
技术(15448)
职业(14886)
(14659)
(14611)
财经(14567)
(13205)
业大(11710)
基金
项目(73082)
研究(64362)
科学(61608)
基金(50017)
社会(42049)
(41364)
国家(40770)
社会科(38397)
社会科学(38384)
教育(37871)
科学基金(36157)
(31024)
编号(28085)
(27522)
基金项目(25912)
成果(25698)
课题(23081)
(21911)
自然(19709)
(19513)
自然科(19358)
自然科学(19356)
创新(19139)
自然科学基金(19076)
规划(18748)
(17949)
重点(17615)
项目编号(17566)
资助(17466)
(16906)
期刊
教育(51273)
(46582)
经济(46582)
研究(46053)
中国(36572)
管理(18131)
(14854)
技术(14530)
科学(13359)
职业(12327)
学报(12071)
大学(11392)
(10170)
学学(8730)
(8535)
论坛(8535)
技术教育(7894)
职业技术(7894)
职业技术教育(7894)
科技(7838)
财经(7546)
(7450)
金融(7450)
业经(7329)
经济研究(6939)
高等(6889)
农业(6798)
(6653)
(6217)
高等教育(6028)
共检索到1849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王炳照  
我国历来十分重视教育方针的制定和执行,通常都把教育方针作为指导和规范教育发展的总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方针,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和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是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传承和创新的结果。并在实践的检验下不断得以调整和完善。梳理和研究传承和创新的过程,对于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实质和内涵会有很大的帮助。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顾明远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领导中国教育走过了从新民主主义教育到社会主义教育的历程。新民主主义教育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新民主主义教育重视革命教育,教育为现实斗争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等。中国社会主义教育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现代教育体系,教育优先发展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育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基于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的一贯的教育方针,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是中国教育今后要着重完成的两大任务,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教育的强大动力。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李斌   张应强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文化教育工作方针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首次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于文化教育工作方针的制定;全面抗战时期,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工作方针实现了理论升华;解放战争时期,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工作方针得到深化实践。党的文化教育工作方针的形成与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一是始终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和中心工作来制定和实施文化教育工作方针;二是始终充分体现文化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三是始终根据具体形势和具体情况,不断完善和灵活实施文化教育工作方针。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熊启珍  
一40年代末,毛泽东以他在抗日战争时期提出的中国革命必须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思想为基础,在审慎思考和与党内其它领导人反复磋商后,形成了和平地、稳妥地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战略构想。其核心思想是:由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过渡到社...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徐向艺  
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毛泽东同志和中国共产党,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创造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经济条件,采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实行逐步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具体政策,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中建立社会主义制序的艰难任务。”这是对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理论的高度评价。毛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志勇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历来是党和国家教育的根本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大理论创新。一、用立德树人统率人的全面发展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红曼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革命年代里,在革命根据地建立起来的新民主主义银行业,随着人民革命斗争的胜利而不断发展。从相关史料与文献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银行业在巩固革命政权,发展根据地经济,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有效抵制敌人的经济封锁和金融掠夺,以自己的财政金融力量支持革命战争,确保中国革命取得最后胜利的伟大历史使命等方面,均承担着自身的社会责任,为其后我党领导的金融事业提供了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国家银行的社会责任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干部教育事业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各有其鲜明特点并取得辉煌成就。党的初创时期,干部教育实现从不自觉进行到自觉开展的转变;在革命实践中砥砺成长;善用统一战线整合资源。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真正开始独立领导干部教育事业;体系初成;于波折中建树斐然。全面抗日战争时期,已见完整体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与延安整风运动相得益彰。解放战争时期,体系进一步完善;巩固并扩大民主教育统一战线;向"新型正规化"迈进。据此,新时代干部教育工作获知如下经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为指导;始终以党和国家的时代任务为中心;充分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健全制度,以学习型政党引领学习型社会建设。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吴明海  田小军  周莉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经历了孕育与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和收获期,具有鲜明的求实精神、时代精神和重要的历史意义。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汪海波  
《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所作的划时代发展的光辉著作。重新研究这本著作,不仅有助于缅怀毛泽东一生的丰功伟绩,也不仅有助于正确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而且可以从中获得许多理论上、实践上的有益启示。一、《新民主主义论》不仅包括“新民主主义论”,还包括“新民主主义社会论”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禹钟华   郑一鸣  
<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金融与国民党政权下的白色金融形成鲜明对照,两者之间内涵迥异、差别巨大,国民党的失败也首先表现在其金融的崩溃,而共产党领导的金融助力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不断走向胜利。历史充分证明了红色金融的生命力。
关键词: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任志江  林超  汤希  
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显著的特征。它与近代化和工业化之间既存在着密切联系,也有着重大区别。自1840年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不断探索中国现代化的实现之路。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化目标模式的理解经历了工业化—四个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三种类型,先后探索出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过渡时期工业化道路、"四个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五种不同的现代化道路。从这一探索过程中,可以总结提炼出对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诸多有益的经验启示。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孙喜亭  
对50 年来我国教育方针的回顾与评说,可以给我们观察50 年教育发展的一把钥匙,以此展视教育全局。作者认为,从“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向“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转变,是我国教育方针50 年来最明显的变化。这是党和国家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教育本质与社会功能认识的飞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文章对教育方针转变的艰难历程进行了回顾与思考,对“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口号为什么不全面、不科学从理论上作了分析,认为“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新教育方针有崭新的含义,必须从社会主义建设的高度加以认识和理解。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